“聖地”被毁——在今日具有甚麽意義
“各地的教堂和廟宇在新近爆發的反宗教暴力中被摧毁!”
若有一天這樣的大字標題由世界各地的新聞媒介發表出來,大部分人會感覺多麽震驚!可是這並非僅是可能發生的事而已;反之,這是無可避免的!
這怎麽可能呢?因為聖經的預言清楚表明,在一國復一國中,不久便會有這樣的事發生。例如,馬太福音24章的預言提及有一個“聖地”淪為荒涼。雖然這件事在公元第一世紀曾經應驗過,同一的預言卻在我們的日子有一項規模龐大得多的應驗。
預言初次説出時論及耶路撒冷和其中供猶太人作崇拜之用的華美聖殿。有一次耶穌基督對門徒談話時論及聖殿的建築物説:“你們不是看見了這一切麽?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裏必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面,每一塊都要拆下來。”——馬太福音24:2,《新譯》。
為甚麽上帝要將這項不利判決加於第一世紀的“聖”殿及它所代表的宗教制度之上呢?因為猶太人變節不忠。他們捨棄了上帝通過摩西賜給他們的律法。再者,他們拒絶接受上帝差去警告他們的代表,甚至將這些人殺死。因此耶穌説:“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馬太福音23:37,38。
‘逃到山上去’
耶穌對一些誠懇地敬拜上帝的人説:“當你們看見但以理先知所説的‘那造成荒涼的可憎者’,站在聖地的時候(讀者必須領悟),那時,住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在房頂的不要下來拿家裏的東西;在田裏的也不要回去取衣服。當那些日子,懷孕的和餵奶的有禍了!”——馬太福音24:15-19,《新譯》。
為甚麽耶穌促請門徒如此急忙“逃到山上”去呢?他説:“因為那時必有大災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若不減少那日子,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只是為選民,那日子必減少了。”——馬太福音24:21,22。
但是耶穌所説的“那造成荒涼的可憎者站在聖地”是甚麽意思呢?他所説的“大災難”以及會得救的‘有血氣的人’是甚麽意思?為甚麽災難會“為選民”而“減少”?
第一世紀的應驗
這個預言在第一世紀怎樣實際獲得應驗呢?首先請留意耶穌警告人説,“當你們看見……那造成荒涼的可憎者站在聖地的時候,”就要從速逃到山上去。
“造成荒涼的可憎者”是甚麽?歷史告訴我們甚麽東西曾實際將耶路撒冷摧毁:羅馬帝國的軍隊。當羅馬大軍首次進攻耶路撒冷時,這便是對‘有悟性’的人發出的訊號,要從速逃出這個地區了。這件事發生於公元66年。當時在紹塞斯·迦勒斯將軍率領下的羅馬軍隊包圍耶路撒冷,甚至攻擊聖殿的城牆而在其下掘地道。他們本可以很容易便將整個城市攻陷。
因此,當時羅馬軍隊正站在“聖城”中。(可參閲馬太福音4:5;27:53。)甚至變節不忠的猶太人也將耶路撒冷及其周圍地區視作“神聖”。對猶太人來説,羅馬軍隊站在這個“聖地”上是一件可憎的事。
但是後來由於某個為歷史家所不明白的理由,迦勒斯將軍突然將軍隊撤退。這便是耶穌所預言的記號。時候已經來到,他的跟從者(“選民”)必須開始逃走了。他們意識到時勢的緊急,於是迅速逃出耶路撒冷及猶大全區,正如耶穌所吩咐一般。歷史家優西布斯(Eusebius)説他們逃過約但河到基列山區的比拉附近。
耶路撒冷被毁
幾年之後,在公元70年,羅馬大軍在提多將軍率領下捲土重來進攻猶太及包圍耶路撒冷。但是這時所有的“選民”,基督徒,已經逃出“聖城”了。因此當羅馬人包圍耶路撒冷時,沒有任何人再有機會逃往安全的處所。——路加福音19:43,44。
經過四個月零二十五天的圍城之後,羅馬大軍將城和聖殿摧毁。目擊事情發生的歷史家約西佛斯估計死者共達1,100,000人,被擄的則有97,000人。這個數字頗高,因為不忠的猶太人並沒有聽從耶穌的警告逃出城外。他們所行的事剛相反。當時正好有一個宗教節日慶祝舉行,他們紛紛擁進耶路撒冷城中,結果當羅馬人突然圍城時,他們都被困在城内。
既然當時‘被選’的基督徒已不再在耶路撒冷城中,這意味到上帝無需為他們的安全擔心。他們已經逃走了。因此上帝可以容許羅馬人進入耶路撒冷迅速地執行他對該城所作的判決。既然被選的基督徒已經逃出了耶路撒冷,災難的日子遂“減少”了而能够較迅速地結束。這容許若干‘有血氣的人’,一共97,000人,得以生還。
在70年發生的“大災難”是臨到耶路撒冷的最大災禍。它使猶太人所建的這個城市,其中的聖殿和以之為中心的宗教制度均永遠終止。
但是這項古代歷史與我們生活在二十世紀的人有甚麽關係呢?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