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洛維的洗禮——法國天主教1500年歷史的開端守望台2002年 | 3月1日
-
-
公元843年查理曼的王國分裂,查理二世(不是克洛維)成為法國第一任國王,才是法國歷史的開始。
1500年的天主教
天主教作為「教會的大女兒」經過1500多年之後,今天情況怎樣?法國的天主教徒數目,到1938年仍是全球之冠,但現時已居於菲律賓和美國之後,排名第六。儘管法國有4500萬天主教徒,但定期望彌撒的只有600萬。最近在法國天主教徒中做的一項調查表明,有百分之65的教徒「對教會的性道德教訓毫不理會」,對其中百分之5的天主教徒來說,耶穌「根本不具任何意義」。正是這種顯著惡化的情況,令教宗在1980年訪問法國時有此一問:「法蘭西,還記得你在受洗時立下的誓言嗎?」
-
-
讀者來函守望台2002年 | 3月1日
-
-
讀者來函
我們可以說,耶和華的公正受他的慈悲約束嗎?
雖然曾有人這樣描述耶和華,我們最好不要這樣說。因為這會令人覺得耶和華過分公正嚴苛,彷彿他的慈悲比公正更優越,以致非要用慈悲去約束他的公正不可,這是說不通的。
在《新世界譯本》裡,希伯來語翻做「公正」的詞,也可翻做「審判」。公正跟公義的意思很相近。不過,公正帶有法律意味,時常跟審訊有關,公義則沒有。當然,因為耶和華行事公正,他總會對罪有應得的人執行懲罰;但也因為耶和華秉公行義,他才會向配得的人施行拯救。(創世記18:20-32;以賽亞書56:1;瑪拉基書4:2)因此,耶和華的公正絕不苛刻,也不需要受慈悲約束。
希伯來語譯做「慈悲」的詞可以指人作審判時克制自己,但也可指人富於憐憫,樂於向患難中的人給予援手。——申命記10:18;路加福音10:29-37。
耶和華上帝是公正和慈悲兼備的。(出埃及記34:6,7;申命記32:4;詩篇145:9)他的公正和慈悲完美無缺,協調一致。(詩篇116:5;何西阿書2:19)耶和華既公正又慈悲,兩種美德保持平衡,不走極端。因此,如果我們硬要說耶和華用慈悲來約束他的公正,那我們也要說耶和華用公正來約束他的慈悲。
以賽亞預告:「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恩待你們,他要起來向你們發慈悲。因為耶和華是主持公正的上帝。」(以賽亞書30:18)以賽亞指出,耶和華向人發慈悲,在於他主持公正,而不在於緩和或約束公正。耶和華公平正直,愛心洋溢,所以對人慈悲為懷。
聖經執筆者雅各曾說:「慈悲總可以使人勝過審判。」(雅各書2:13下)根據上下文來看,雅各的話不是指向耶和華,而是指向基督徒。他勸諭基督徒要慈悲待人,例如恩待貧窮和受苦的人。(雅各書1:27;2:1-9)耶和華留意基督徒的善行,在審判時同樣向他們發慈悲,根據基督的贖價寬恕他們的過犯。這樣,基督徒所表現的慈悲讓他們獲得有利的判決,使他們「勝過審判」。——箴言14:21;馬太福音5:7;6:12;7:2。
因此,我們不該說耶和華用慈悲去約束他的公正判決,因為耶和華不是刻薄寡恩,而是不偏不倚的上帝。耶和華又公正又慈悲,這些特質跟他的其他美德,例如愛心和智慧,都是完美均衡,互相配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