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册》參考資料——2018年5月
5月7-13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馬可福音7-8章
《背起自己的苦刑柱,不斷跟隨我》
(馬可福音8:34)耶穌叫群衆跟門徒一起來,對他們説:“誰想來跟從我,就該承認不再擁有自己,背起自己的苦刑柱,不斷跟隨我。”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可8:34
承認不再擁有自己:或譯“放下自己的一切權利”。這表明一個人樂意放下一切個人意願,把自己完全獻給上帝。這個希臘語詞組可能有放下個人慾望、目標和利益的意思,因此也可譯作“一定要對自己説‘不’”。(林後5:14,15)馬可在記述彼得不承認自己跟隨耶穌時,也使用了同樣的希臘語動詞。(可14:30,31,72)
《你正怎樣跑永生的賽程?》
14 耶穌有一次對聚集起來的門徒和其他人説:“人若要跟從我,就當棄絶自己[或作,“必須對自己説,‘不’”,《查爾斯·B.威廉斯譯本》],拿起他的苦刑柱,不斷地跟從我。”(馬可福音8:34,《新世》)我們一旦接受這項邀請,就必須甘願“不斷地”跟從這條途徑,不是因為自我克制這件事本身有甚麽特别價值,而是因為一時的不謹慎,一次糊塗,就可能令我們前功盡棄,甚至危害到我們永遠的福利。靈性上的進步通常都相當慢,但我們若不時刻小心,這種進步可以很快就消失無遺了!
(馬可福音8:35-37)誰想救自己的生命,必失去生命;誰為我和好消息失去生命,就必救自己的生命。36老實説,人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又有甚麽益處呢?37人還能拿甚麽來換取自己的生命呢?
《為了永生,你願意付出甚麽?》
3 隨後,耶穌提出兩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人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又有甚麽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麽來換取自己的生命呢?”(馬可福音8:36,37)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對任何人來説都是很明顯的。人賺得全世界,卻失去自己的生命,根本沒有任何益處。人必須活着才能享用擁有的東西,這些東西才有價值。耶穌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人還能拿甚麽來換取自己的生命呢?”這個問題可能令聽衆想到,撒但曾在約伯的日子聲稱:“人……寧願捨棄一切來換取自己的性命。”(約伯記2:4)對於不崇拜耶和華的人,撒但也許説對了。很多人認為,為求生存,甚麽事都可以做,甚麽原則都可以捨棄。可是,基督徒的看法卻不同。
4 我們知道,耶穌到地上來,不是要讓我們在這個世界裏得到健康、財富、長壽,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在新世界裏得永生。這個永生的希望是我們十分珍視的。(約翰福音3:16)對於基督徒來説,耶穌的第一個問題可以理解為:“人賺得全世界,卻賠上永生的希望,又有甚麽益處呢?”答案當然是,沒有任何益處。(約翰一書2:15-17)至於耶穌的第二個問題,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問問自己:“為了確保有希望在新世界裏得永生,我現在願意作出多少犧牲?”我們的答案可以從生活反映出來,顯示心中的希望給我們的力量有多大。(參看約翰福音12:25)
(馬可福音8:38)在這一代又通姦又有罪的人當中,誰以我和我的話語為恥,人子在他父親的榮耀裏,帶着聖天使來到的時候,也要以他為恥。
英《道路》143頁4段
《人子是誰?》
門徒必須顯出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才能不辜負耶穌的愛。耶穌説:“在這一代又通姦又有罪的人當中,誰以我和我的話語為恥,人子在他父親的榮耀裏,帶着聖天使來到的時候,也要以他為恥。”(馬可福音8:38)因為耶穌會“按照各人的行為報償各人”。(馬太福音16:27)
挖掘屬靈寶石
(馬可福音7:5-8)法利賽派和抄經士問耶穌説:“你的門徒為甚麽不照前人的傳統辦事,竟用污穢的手吃飯呢?”6耶穌説:“虛偽的人,以賽亞指着你們説的預言,説得一點不錯。經上記着説:‘這個民族口頭上尊重我,心卻遠離我。7他們不斷崇拜我也是枉然的,因為他們把人的命令當做教義去教人。’8上帝的誡命,你們置之不理;人的傳統,你們卻緊守不棄。”
《讀者來函》
為甚麽反對耶穌的人對於洗手這件事有意見?
◼ 反對耶穌的人處處挑耶穌和門徒的錯,這只是其中之一。摩西律法中有許多規定,讓人知道怎樣在禮儀方面保持潔淨。例如,有許多條例跟處理下體流液、痲瘋病或動物和人的屍體有關。律法也説明以色列人要怎樣做才能恢復潔淨,包括獻祭、用水洗淨或行灑禮。(利未記11-15章;民數記19章)
猶太宗教導師在律法上添加了許多瑣碎的規定,他們怎樣定義不潔的情況呢?一本參考書談到,宗教導師考慮的因素包括:在甚麽情況下會沾染不潔;不潔的情況會怎樣影響别人以及使對方不潔到甚麽程度;哪些器皿和物品會變成不潔,而哪些不會。最後,他們也定出恢復潔淨的方法以及必須進行的儀式。
法利賽派和抄經士問耶穌説:“你的門徒為甚麽不照前人的傳統辦事,竟用污穢的手吃飯呢?”(馬可福音7:5)這些宗教導師關心的不是衛生問題,而是禮儀方面的問題,他們要求人在吃飯前要舉行倒水洗手的儀式。同一本參考書也談到,他們還爭論該拿甚麽容器倒水、用怎樣的水比較恰當、應該由誰來倒水、水應該洗到手的哪個部分等等。
對於宗教導師定下的規條,耶穌的態度清楚明確,他對這些反對他的人説:“虛偽的人,以賽亞指着你們説的預言,説得一點不錯。經上記着説:‘這個民族口頭上尊重我[耶和華],心卻遠離我。他們不斷崇拜我也是枉然的,因為他們把人的命令當做教義去教人。’上帝的誡命,你們置之不理;人的傳統,你們卻緊守不棄。”(馬可福音7:6-8)
(馬可福音7:32-35)有人帶了一個有言語障礙的聾人來見耶穌,懇求耶穌按手在他身上。33耶穌私下把他從群衆裏帶到一旁,用手指探他的耳朵,又吐唾沫抹他的舌頭,34然後抬頭望天,深深嘆息,對他説:“厄法塔。”意思是“開了吧”。35他的耳朵就開了,舌頭的障礙也解了,説話也正常了。
《你有沒有“基督的思想”?》
9 那個男子是失聰的,也有言語的障礙。耶穌也許察覺這人特别緊張或羞怯,於是做了一件有點兒不尋常的事。耶穌私下帶這人離開群衆,然後用手勢表示他打算做甚麽。耶穌“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吐了點唾沫摸他的舌頭”。(馬可福音7:33)接着,耶穌抬頭望天,深深嘆息。通過這些動作,耶穌有如對男子表示:“我將要為你做的事,是憑着上帝的力量做的”。最後,耶穌説:“開了吧。”(馬可福音7:34)男子的聽覺就恢復了,他也能够正常説話。
10 耶穌多麽體貼别人!他敏於留意别人的感覺。他富於同情心,行事謹慎,以免傷害了别人的感情。身為基督徒,我們也該在這方面培養和表現基督的思想。聖經勸勉我們:“你們所有人都要思想相若,體恤别人,存弟兄之情,有温柔憐恤之心,思想謙卑。”(彼得前書3:8)我們要聽從這個勸告,就得在言行方面體恤别人的感覺才行。
11 在會衆裏,我們要是體恤别人的感覺,就會顧及他們的尊嚴,待他們好像我們想别人待我們一樣。(馬太福音7:12)我們會小心留意自己所説的話和説話的方式。(歌羅西書4:6)要記住,“説話浮躁的,如刀刺人”。(箴言12:18)家裏的情形又怎樣?夫妻真心相愛,就會敏於留意對方的感覺。(以弗所書5:33)他們會避免説話尖酸刻薄、吹毛求疵,因為這只會傷害對方的感情,造成難以痊愈的創傷。仁愛的父母會記住,孩子也是有感情的。如果父母需要糾正兒女,他們也要顧及孩子的尊嚴,以免不必要地令兒女難堪。(歌羅西書3:21)我們體貼别人,就表明自己具有基督的思想了。
經文朗讀
(馬可福音7:1-15)有法利賽派的人和幾個抄經士從耶路撒冷來,聚集在耶穌那裏。2他們看見耶穌的門徒有人不行洗手禮,就用污穢的手吃飯。3——原來法利賽派和所有猶太人都緊守前人的傳統,不洗手到肘,就不吃飯;4從市場裏回來,不行灑禮自潔,也不吃飯。他們還要守許多别的傳統,例如各種杯、壺、銅器的浸禮。5——法利賽派和抄經士問耶穌説:“你的門徒為甚麽不照前人的傳統辦事,竟用污穢的手吃飯呢?”6耶穌説:“虛偽的人,以賽亞指着你們説的預言,説得一點不錯。經上記着説:‘這個民族口頭上尊重我,心卻遠離我。7他們不斷崇拜我也是枉然的,因為他們把人的命令當做教義去教人。’8上帝的誡命,你們置之不理;人的傳統,你們卻緊守不棄。”9耶穌又對他們説:“你們為了拘守傳統,竟用取巧的手段來廢棄上帝的誡命。10例如摩西説‘要孝敬父母’,又説‘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11你們卻説‘人告訴父母,“凡我能奉養你的,都做了‘科珥班’(意思是奉獻給上帝的禮物)”’,12以後他就不該再拿甚麽奉養父母。13這樣,你們就用自己傳給人的傳統,使上帝的話語作廢了。這一類的事,你們做得很多。”14耶穌又叫群衆來,對他們説:“你們所有人要聽我説,要明白意思。15從外面到人裏面去的,沒有甚麽能玷污人,只有從人裏面出來的,才能玷污人。”
5月14-20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馬可福音9-10章
《一個强化信心的異象》
(馬可福音9:1)耶穌又對他們説:“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人,有的還沒有嘗到死的滋味,就要看見上帝的王國帶着力量來到。”
《基督是預言的焦點》
9 公元32年的逾越節過去了。一年多前,耶穌提出證據表明自己就是彌賽亞。可是,許多曾經相信耶穌的人卻由於受到迫害、被生活的憂慮纏擾,或受不住物質的引誘而不再追隨他。猶太民衆擁立他作王時,耶穌堅決推辭,叫一些人又困惑又失望。宗教領袖要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迹來榮耀自己,耶穌不肯這樣做,也使不少人大惑不解。(馬太福音12:38,39)此外,耶穌還開始提及一件令他的門徒難以理解的事:“[我]必須到耶路撒冷去,在長老、祭司長、抄經士手下受很多苦,又要被殺”。(馬太福音16:21-23)
10 大約十個月後,耶穌就要“離開這個世界,到父親那裏去”。(約翰福音13:1)由於深深關注自己的忠心門徒,耶穌打算做一件事,一件他不願在沒信心的猶太人面前做的事,就是向門徒顯一個來自天上的神迹。耶穌應許:“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人,有的還沒有嘗到死的滋味,就一定會看見人子在他的王國裏來臨。”(馬太福音16:28)當然,耶穌不是説某幾個門徒可以活到1914年彌賽亞王國建立的時候。他的意思是,他打算讓三個知心的門徒看見一個輝煌的異象。他會改變形貌,讓門徒預先看到他得着王國權柄之後的榮耀。
(馬可福音9:2-6)六天以後,耶穌帶着彼得、雅各、約翰,私下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耶穌在他們面前改變形貌,3外衣發亮,光潔雪白,地上洗衣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4以利亞和摩西也在他們面前出現,正跟耶穌交談。5彼得看見,就對耶穌説:“老師,我們在這裏真好,讓我們搭三個帳幕,一個給你,一個給摩西,一個給以利亞吧。”6其實彼得根本不知道説甚麽才好,因為他們都非常害怕。
《基督是預言的焦點》
11 六天之後,耶穌帶着彼得、雅各和約翰上了一座高山,很可能是黑門山的一個山脊。“耶穌在他們面前改變形貌,臉面好像太陽照耀,外衣燦爛如光。”先知摩西和以利亞也同時顯現,跟耶穌説話。當時很可能已是晚上,令這個威嚴可畏的異象顯得格外輝煌燦爛。彼得覺得眼前的景象實在太逼真了,就説要為耶穌、摩西和以利亞每人搭一個帳幕。彼得還沒有説完,一朵明亮的雲出現了,籠罩着他們,有聲音從雲裏發出,説:“這是我的兒子,是我所愛的,是我所悦納的。你們要聽從他。”(馬太福音17:1-6)
(馬可福音9:7)有一朵雲彩出現,籠罩他們。從雲裏有聲音發出説:“這是我的兒子,是我所愛的。你們要聽從他。”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可9:7
有聲音:在福音書中,耶和華直接對人類説話的記載總共有三次,這裏是第二次。(參見英《新世》精讀本注釋,可1:11;約12:28)
挖掘屬靈寶石
(馬可福音10:6-9)可是從創造的起頭,“上帝造了男人和女人。7因此人要離開父母,8二人成為一體”,可見他們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一體了。9上帝既然使他們同負一軛,人就不可分開。
《馬可福音經文選講》
10:6-9上帝的旨意是要夫妻廝守終身。因此,夫婦二人不該動不動就鬧離婚,倒該努力實踐聖經原則,解決婚姻問題。(馬太福音19:4-6)
(馬可福音10:17,18)耶穌出來,走在路上,有一個人跑上來,跪在他面前,問他説:“良善的老師,我要做甚麽才可以領受永生呢?”18耶穌對他説:“你為甚麽稱我為良善的呢?除了上帝一位,沒有誰配稱為良善的。”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可10:17,18
良善的老師:這個人也許以為耶穌像當時的宗教導師一樣,喜歡人的恭維,於是他稱耶穌為“良善的老師”。雖然耶穌接受别人對他的恰當稱呼,比如“老師”或“主”,但他總是把榮耀歸給他的天父耶和華。(約13:13)
除了上帝一位,沒有誰配稱為良善的:耶穌這麽説是想表明耶和華才是良善的最佳典範,他才有權制定是非善惡的標準。亞當、夏娃反叛上帝,吃了辨識善惡樹的果子,妄圖自定善惡的標準。耶穌卻不同,他謙卑地承認他的天父才擁有這個權力。上帝通過他的話語聖經告訴人他的善惡標準。(可10:19)
經文朗讀
(馬可福音9:1-13)耶穌又對他們説:“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人,有的還沒有嘗到死的滋味,就要看見上帝的王國帶着力量來到。”2六天以後,耶穌帶着彼得、雅各、約翰,私下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耶穌在他們面前改變形貌,3外衣發亮,光潔雪白,地上洗衣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4以利亞和摩西也在他們面前出現,正跟耶穌交談。5彼得看見,就對耶穌説:“老師,我們在這裏真好,讓我們搭三個帳幕,一個給你,一個給摩西,一個給以利亞吧。”6其實彼得根本不知道説甚麽才好,因為他們都非常害怕。7有一朵雲彩出現,籠罩他們。從雲裏有聲音發出説:“這是我的兒子,是我所愛的。你們要聽從他。”8他們猛然環顧四周,只見耶穌一個人跟他們在一起,再也看不見誰。9他們下山的時候,耶穌明確地囑咐他們,人子從死裏復活以前,不要把他們所見的告訴人。10他們把這句話記在心上,卻彼此討論從死裏復活是甚麽意思。11他們問耶穌説:“為甚麽抄經士説以利亞必須先來呢?”12耶穌説:“以利亞的確要先來恢復一切,可是經上又為甚麽記着説,人子必受許多苦,被人輕蔑呢?13我告訴你們,其實以利亞已經來了,人也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指着他所記的話。”
5月21-27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馬可福音11-12章
《她投進錢箱的比他們所有人投的還多》
(馬可福音12:41,42)耶穌對着寶庫的錢箱坐下,看群衆把錢投進錢箱裏。很多富有的人投進了很多錢。42有一個窮寡婦來,投進了兩文小錢。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可12:41,42
寶庫的錢箱:根據猶太傳統記載,錢箱形似號筒,頂部有個小開口,讓人投進捐款和禮物。這個希臘語詞也出現在約8:20,被譯作“寶庫”。這個“寶庫”看來位於女院。(參看英《新世》精讀本注釋,太27:6和《聖經參考手册》單元15)據拉比説,女院的圍牆附近共有13個錢箱。據説聖殿還有個大寶庫,從錢箱收集到的錢都放進這個大寶庫裏。
兩文:字面意思是“2雷普頓”。希臘語詞雷普頓(le·ptonʹ)意思是又薄又小的東西。1雷普頓的價值是1第納流斯的1/128,顯然是以色列地區價值最小的銅或青銅硬幣。(參看聖經詞語解釋[英語]“雷普頓”,《聖經參考手册》單元18)
小錢:字面意思是“1科轉得”。科轉得是羅馬的銅或青銅硬幣,價值是1第納流斯的1/64。為了説明猶太貨幣雷普頓的價值大小,馬可換算成了羅馬貨幣單位科轉得來進行解釋。(參看《聖經參考手册》單元18)
(馬可福音12:43)耶穌叫門徒來,説:“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投進錢箱的,比他們所有人投的還多。”
《耶和華珍視你以全個魂所作的服務》
16 三天之後,耶穌在尼散月十一日花了很長時間在聖殿裏跟敵人周旋;他的權威受人質疑,他還得應付敵人就納税、復活和其他事向他提出的刁鑽問題。他譴責抄經士和法利賽派,指出他們的惡行之一是“侵吞寡婦的房子”。(馬可福音12:40)然後耶穌坐下來,看來他坐在婦女院裏。據猶太傳統説,院裏設有13個寶庫錢箱。耶穌坐了一會兒,留意觀看人們把錢投入錢箱裏。許多富人來到,有些也許掛着一臉自以為義的神情,甚至帶着炫耀的意味。(參閲馬太福音6:2。)後來耶穌的目光集中在某個婦人身上。普通人也許不會留意到這個女子和她的捐獻有甚麽不尋常的地方。但是耶穌能够鑑察人心,他知道這個女子是個“窮寡婦”,也知道她捐了多少錢——只是“兩個小錢幣,是價值極小的”。——馬可福音12:41,42。
17 耶穌把門徒叫來,要他們親自看看他打算向他們强調的一件事。耶穌説:“這個窮寡婦投進寶庫錢箱的,比所有人投進去的都多。”在他看來,寡婦所捐的比其他所有人捐的更多,因為她“把所有的一切”——她身上最後的一點錢——都捐出來了。她這樣做,有如把自己交在耶和華慈愛的手中。耶穌特别揀出這個窮寡婦作為對上帝慷慨捐輸的榜樣。從物質的價值來看,她所捐的東西差不多不值一文,可是在上帝眼中,她的捐獻卻是價值連城的!——馬可福音12:43,44;雅各書1:27。
(馬可福音12:44)他們都是從盈餘中拿出錢來投進去,這個婦人卻是從匱乏中,把她的一切生活費用,全都投進去了。
《耶和華珍視你以全個魂所作的服務》
17 耶穌把門徒叫來,要他們親自看看他打算向他們强調的一件事。耶穌説:“這個窮寡婦投進寶庫錢箱的,比所有人投進去的都多。”在他看來,寡婦所捐的比其他所有人捐的更多,因為她“把所有的一切”——她身上最後的一點錢——都捐出來了。她這樣做,有如把自己交在耶和華慈愛的手中。耶穌特别揀出這個窮寡婦作為對上帝慷慨捐輸的榜樣。從物質的價值來看,她所捐的東西差不多不值一文,可是在上帝眼中,她的捐獻卻是價值連城的!——馬可福音12:43,44;雅各書1:27。
《你把最寶貴的獻給上帝了嗎?》
我們從窮寡婦的記載可以學到很多寶貴的教訓。所有人都有殊榮通過獻出財物支持正確崇拜。我們不是把自己可有可無的東西獻給上帝,而是願意把自己所珍視的獻給他。這樣做在上帝眼中才會非常寶貴。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把最寶貴的獻給上帝了嗎?
《聖經藴含的智慧》
15 那天到聖殿來的人很多,聖經卻只提到這個窮寡婦,可謂寓意深遠。通過這個事例,耶和華希望我們知道,他十分賞識人所付出的努力。只要我們全心全意地捐獻,即使捐的比别人少,耶和華也會欣然接受。毫無疑問,耶和華用了最好的方法讓我們知道,他很賞識人的努力。
挖掘屬靈寶石
(馬可福音11:17)他又教訓人説:“經上不是記着説,‘我的殿要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竟使它成了强盜的巢穴。”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可11:17
萬國禱告的殿:三位福音書執筆者都引用了賽56:7,但只有馬可提到了“萬國[萬民]”。(太21:13;路19:46)耶路撒冷的聖殿本該是以色列人和敬畏上帝的外邦人崇拜耶和華的地方。(王上8:41-43)猶太人卻在聖殿經商,把它變成强盜的巢穴,耶穌指責他們無疑十分恰當。那些猶太人的行為會讓來聖殿的各族人感到失望,妨礙他們認識和親近上帝。
(馬可福音11:27,28)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聖殿裏行走,祭司長、抄經士和長老來見他,28對他説:“你憑甚麽權柄做這些事?誰給你權柄做這些事?”
英《道路》244頁7段
《無花果樹與信心》
後來耶穌和門徒回到耶路撒冷城。耶穌照例進聖殿施行教導,大祭司和長老對耶穌説:“你憑甚麽權柄做這些事?誰給你權柄做這些事?”(馬可福音11:28)他們説這番話可能是因為耶穌前一天在這裏趕走了兑錢商。
經文朗讀
(馬可福音12:13-27)隨後他們差法利賽派和希律黨徒到耶穌那裏去,要從他的話中捉把柄。14他們到了,就對他説:“老師,我們知道你只説真話,不顧忌甚麽人,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表,只按真理教導人認識上帝的道路。納人頭税給凱撒,可以不可以呢?15我們該納不該納?”耶穌看穿他們的虛偽,就對他們説:“你們為甚麽試探我?拿一個羅馬銀元給我看。”16他們拿了來。耶穌對他們説:“這是誰的像、誰的名號?”他們説:“是凱撒的。”17耶穌説:“凱撒之物要還給凱撒,上帝之物要還給上帝。”他們就都敬佩他。18撒都該派向來説沒有復活這回事,他們來見耶穌,問他説:19“老師,摩西給我們寫下規定説,人的兄弟死了,留下妻子,沒有孩子,兄弟就該把遺孀娶過來,讓婦人為死了的丈夫立後。20從前有兄弟七人,第一個娶了妻子,沒有留下子孫就死了。21第二個娶了她,也沒有留下子孫就死了;第三個也是這樣。22七個都沒有留下子孫。最後婦人也死了。23復活的時候,她是哪一個人的妻子呢?七個都娶過她做妻子啊。”24耶穌對他們説:“你們錯了,不就是因為你們不明白聖經,也不認識上帝的力量嗎?25他們從死裏復活以後,也不娶也不嫁,而是像天上的天使一樣。26關於死人復活的事,在摩西的經卷,荆棘叢的篇章上,上帝對摩西説,‘我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難道你們沒有念過嗎?27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而是活人的上帝。你們大錯特錯了。”
5月28日-6月3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馬可福音13-14章
《不要被恐懼戰勝》
(馬可福音14:29)彼得對耶穌説:“就算所有人都失足,我也必不失足。”
(馬可福音14:31)彼得卻堅決地説:“就算我要與你同死,也決不會不認你。”人人都説了同樣的話。
(馬可福音14:50)門徒全都撇下他,逃跑了。
(馬可福音14:47)站在旁邊的人有一個拔出劍來,向大祭司的奴隸砍去,削掉了他的一隻耳朵。
(馬可福音14:54)彼得遠遠地跟着耶穌,來到大祭司的院子,就跟侍役們一同坐在火光前烤火。
(馬可福音14:66-72)彼得在下面的院子裏,大祭司的一個女僕來了,67見彼得在取暖,就定睛看着他,説:“你也是跟那個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68彼得卻否認説:“我不認識他,也不明白你説甚麽。”他就走到外面的門廳去。69在那裏,女僕一見他,又對站在旁邊的人説:“這個人是他們的一分子。”70彼得再次否認。過了一會兒,站在旁邊的人又對彼得説:“你的確是他們的一分子,因為你是個加利利人。”71彼得就發咒起誓説:“我不認識你們説的這個人。”72立時雞就叫了第二次。彼得想起耶穌對他説過的話:“雞叫兩次以前,你必三次不認我。”他就按捺不住,哭了起來。
《學會甘心寬恕别人》
14 彼得小心翼翼地跟着那幫人,最後來到耶路撒冷一座最有氣派的大宅門外。這裏是有財有勢的大祭司該亞法的家。這類大宅的中央通常有一個院子。彼得到了門前,但守門人不讓他進去。約翰跟大祭司相識,那時他已經在大宅裏面了。他走上前,請守門人讓彼得進去。那時屋子裏正在進行審訊。彼得看來沒有跟約翰待在一起,也沒有進屋子裏去,守在他的主身邊,而只是留在院子裏。夜裏十分寒冷,有些奴隸和僕人在院子裏烤火。他們一邊烤火取暖,一邊看着那些來作假見證指控耶穌的人進進出出。(馬可福音14:54-57;約翰福音18:15,16,18)
彼得
憑着另一個門徒的幫助,彼得跟這門徒一起進了大祭司的院子。(約18:15,16)他沒有靜靜地躲在黑暗角落裏,而是到院子裏跟别人一起坐下烤火。在火光照明下,有人認出他是跟耶穌一夥的,他的加利利口音也叫别人懷疑。彼得在指控下三次否認他認識耶穌,最後甚至發咒起誓,説他不認識這個人。這時,城中某處雞啼了兩次,耶穌“轉過身來,看了彼得一眼”。彼得就出去,禁不住痛哭起來。(太26:69-75;可14:66-72;路22:54-62;約18:17,18;見雞叫;誓言)即使這樣,上帝垂聽了耶穌先前為彼得所作的懇切祈求,讓彼得不致信心盡失。(路22:31,32)
挖掘屬靈寶石
(馬可福音14:51,52)有一個年輕人,身上只穿一件上等細麻衣,跟着耶穌。衆人要抓住這個人,52他就撇下細麻衣,赤身跑了。
《馬可福音經文選講》
14:51,52“赤身跑了”的年輕人是誰?四福音中只有馬可提及這件事,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年輕人就是馬可。
(馬可福音14:60-62)最後大祭司在衆人當中起來,問耶穌説:“你甚麽也不回答嗎?這些人作證告你的是甚麽事呢?”61耶穌還是默不作聲,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問他説:“你是不是當受稱頌者的兒子基督?”62耶穌説:“我是。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邊,帶着天雲而來。”
英《道路》287頁4段
《耶穌先後被帶去見亞那和該亞法》
該亞法知道,凡是有人自稱上帝的兒子都可能會讓猶太人情緒激動。之前,耶穌稱上帝為父親。猶太人聽到後認為他“自命跟上帝平等”,於是想殺死他。(約翰福音5:17,18;10:31-39)該亞法就抓住這一點,向耶穌提出了一個狡猾的問題:“憑着永活的上帝,我要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不是上帝的兒子基督?”(馬太福音26:63)耶穌直截了當地回答:“我是。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邊,帶着天雲而來。”(馬可福音14:62)其實耶穌早就説過自己是上帝的兒子。(約翰福音3:18;5:25;11:4)但當時耶穌如果不再次表態,别人就會認為耶穌否認自己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
經文朗讀
(馬可福音14:43-59)耶穌還在説話,那十二人之一的猶大就到了。跟他一夥的人,是從祭司長、抄經士、長老那裏來的,帶着刀劍棍棒。44出賣耶穌的人跟他們約定一個暗號,説:“我吻誰,誰就是你們所要的人。你們要拘捕他,把他牢牢穩穩地押走。”45猶大上前靠近耶穌,説了聲“老師”,就非常親切地吻他。46他們隨即下手,拿住耶穌,拘捕了他。47站在旁邊的人有一個拔出劍來,向大祭司的奴隸砍去,削掉了他的一隻耳朵。48耶穌對他們説:“你們帶着刀劍棍棒出來逮捕我,像捉拿强盜一樣嗎?49我天天在聖殿裏教導人,跟你們在一起,你們卻沒有拘捕我。不過,這是要應驗聖經的話。”50門徒全都撇下他,逃跑了。51有一個年輕人,身上只穿一件上等細麻衣,跟着耶穌。衆人要抓住這個人,52他就撇下細麻衣,赤身跑了。53他們把耶穌押到大祭司那裏,祭司長、長老、抄經士全都聚集起來。54彼得遠遠地跟着耶穌,來到大祭司的院子,就跟侍役們一同坐在火光前烤火。55這時,衆祭司長和全公議會都在找證言來控告耶穌,要把他處死,可是甚麽也找不着。56儘管有許多人作假見證誣告他,他們的證言卻各有出入。57又有幾個人起來,作假見證控告他説:58“我們聽他説過:‘我要拆毁這座人手所造的聖殿,三天之内另建一座不是人手造的。’”59就是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證言也各有出入。
(以下是額外翻譯資料)
離婚證書:或“離婚文書”。律法規定考慮離婚的男子要準備法律文件,並且通常會向長老諮詢,這會給男子時間來重新考慮這個嚴肅的決定。顯然,律法的目的是防止隨便離婚,並保障婦女的權益。(申24:1)在耶穌的時代,宗教領袖使人們覺得可以隨隨便便離婚。公元1世紀的歷史學家約瑟夫斯屬於法利賽派,他本身也離了婚,後來曾暗示,人可以“為了任何理由而離婚(男子常常都有這樣的理由)”。
跟妻子離婚:“趕走妻子”。太19:9提供了更詳細的信息,能讓我們準確地理解這句話。從“要不是因為妻子淫亂”(太19:9)這句話可以看出,離婚的唯一正當理由是淫亂。
就是通姦,對不起妻子:猶太宗教導師一向允許人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妻子離婚。耶穌卻指出,這種觀點是錯的。(太19:3)丈夫“對不起妻子”這個概念對大多數猶太人來説是陌生的,因為他們的導師説:丈夫永遠不會通姦,對不起妻子--只有女人才會不忠貞。耶穌指出,丈夫和妻子需要遵守同樣的道德標準。他這樣做是尊重婦女,恢復她們應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