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劍——谷中之城
在上帝為他的人民選擇的土地上,示劍城位於腹地的中心,城市被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環抱。差不多四千年前,耶和華在這裏應許亞伯拉罕説:“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創世記12:6,7。
正如上帝所應許的一樣,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在示劍安營,並且在那裏興建了一座壇,把壇命名為“上帝是以色列的上帝”。雅各可能在這一帶鑿了一口井,為家人及羊群提供食水。多個世紀後,人們稱呼這口井做“雅各泉”。——創世記33:18-20,英語版《新世》腳注;約翰福音4:5,6,12。
可是,雅各的家人不是全都對純真崇拜表現熱心。例如他的女兒底拿就喜歡跟示劍的迦南女子交朋友。那時底拿年紀尚輕,她家人的帳幕本來十分安全,但她卻溜了出去,到鄰近的城市遊逛,跟當地的人做朋友。
這個還是處子之身的年輕女子經常來訪,而且看來總是獨來獨往的,當地的青年男子對她有甚麽看法呢?有一個族長的兒子“看見她,就拉住她,和她同寢,玷辱了她”。底拿為甚麽要跟不講道德的迦南人來往,以致身陷險境呢?因為她想跟一些與自己年紀相若的女孩子作伴嗎?還是她跟她的其中幾個兄弟一樣,我行我素,任性固執呢?請讀讀創世記的記載,想想雅各和利亞會有甚麽感受。他們的女兒因為到示劍遊玩而慘遭不幸,這件事必然使他們大感痛心、無地自容。——創世記34:1-31;49:5-7(《呂譯》);也可參看《守望台》1985年12月15日刊,29,30頁。
差不多三百年後,忽視神治指引所帶來的惡果再次受到強調。約書亞把以色列人聚集在示劍,這次盛會令人難忘,在以色列史上更是數一數二的。試想像谷中的情景。六個以色列部族超過一百萬人,當中有男有女,也有小孩,全都站在基利心山前。在山谷的另一邊,其餘六個部族、數目差不多一樣的人全站在以巴路山前。a至於衆祭司和約書亞,他們就站在兩群以色列人之間,在約櫃附近。多麽壯觀的場面!——約書亞記8:30-33。
聳立在這一大群人面前的兩座山,一座青葱、一座光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基利心山的山頭草木青葱、土地肥沃;以巴路山的山頭卻是一片灰白、寸草不生。你能够感受到,以色列的群衆等候約書亞開口發言時,内心那股興奮的感覺嗎?在這個天然的大劇場裏,聲音的回響在山間來回飄蕩,響徹全谷。
約書亞花了四到六個小時宣讀“[摩西的]律法書”,其間百姓也有分參與。(約書亞記8:34,35)看來每聽到一項祝福,基利心山前的以色列人就齊呼“阿們!”;以巴路山前的人民就用“阿們!”來強調每種咒詛。以巴路山的荒蕪景色可能令人民想起,不順服的人下場會是多麽悲慘。
約書亞警戒説:“輕慢父母的,必受咒詛!”接着百姓齊聲喊道:“阿們!”約書亞待雷鳴般的回響沉寂下來之後接着説:“挪移鄰舍地界的,必受咒詛!”六個以色列部族,連同許多外族人一起喊道:“阿們!”(申命記27:16,17)假如你當時在場,你會忘記這個在兩山之間舉行的盛會嗎?你豈不會牢牢緊記,我們需要服從上帝的命令嗎?
大約二十年後,約書亞臨終前再度在示劍召集全體人民,要加強他們事奉上帝的決心。他向人民指出,人人都必須作出一個選擇。“[你們]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他説,“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約書亞記24:1,15)顯然,在示劍舉行的這幾個集會令人信心大增,歷久不忘。約書亞身故後多年,以色列人仍然仿效他的忠信榜樣。——約書亞記24:31。
大概十五個世紀後,耶穌在基利心山的陰影下歇息;他在那裏跟一個婦人有過一番感人的對話。當時耶穌在長途跋涉後十分困倦,於是在雅各泉旁坐下來。這時候,一個撒馬利亞婦人拿着水缸走過來。耶穌請婦人給他一點水喝。婦人不禁愕然,因為猶太人素來是不會跟撒馬利亞人説話的,更不用説是喝他們器皿裏的水了。(約翰福音4:5-9)耶穌接着所説的話卻更叫人詫異。
“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喝我所給的水,就必永遠不渴,我所給的水卻要在人裏面成為水泉,沸湧起來,叫人得永遠的生命。”(約翰福音4:13,14)試想像一下!井那麽深,打水自然十分吃力,所以婦人對耶穌的應許一定很感興趣。耶穌進一步解釋説,縱使在歷史意義上,耶路撒冷和基利心山都可説是舉足輕重,但是人卻無需在這些宗教聖地才能親近上帝。上帝所着重的是人的内心態度和品行,而不是人在甚麽地方。“真正崇拜的人會用靈和真理來崇拜父親,”他説,“因為父親正尋找這樣的人崇拜他。”(約翰福音4:23)這番話給人多大安慰!在這個山谷,人再次受到勸勉要事奉耶和華。
今天,古代示劍的廢墟就在納布盧斯市附近。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仍舊聳立山谷兩旁,默默地為昔日的事迹作證。遊人仍然能够到山腳下的雅各井參觀。我們沉思一下這裏發生過的種種往事,就會緊記全力支持純真崇拜多麽重要。這正是約書亞和耶穌教導我們做的事。——參閲以賽亞書2:2,3。
[腳注]
a 站在基利心山前的六個部族是: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約瑟、便雅憫。站在以巴路山前的六個部族是:呂便、迦得、亞設、西布倫、但、拿弗他利。——申命記27:12,13。
[第31頁的圖片鳴謝]
Pictorial Archive (Near Eastern History)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