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69 4/15 244-247页
  • 印度的各种葬礼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印度的各种葬礼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9年
  • 小标题
  • 阶级制度对印度教葬礼的影响
  • 平息死者的“灵魂”
  • 回教为死者举行的仪式
  • 祆教徒的仪式
  • 基督教国的殡葬仪式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9年
《守》69 4/15 244-247页

印度的各种葬礼

驻印度通讯员报导

印度是一块有多种民族汇集的土地,有些是借着武装侵略,其他则是借着和平的渗透。每一族都具有源于以往米索不达美亚示拿平原的古巴比伦的奇异宗教信仰及不同的宗教制度。在许多世纪中,有些居于僻远地区的民族发展出他们所独有的宗教仪式;在印度的殡葬仪式中,我们可以见到古代各种族的奇异风俗痕迹。

在印度,“埋葬”其实只是一个用来形容对死者们所作的处理的粗略名词而已。死者们的尸首时常并非被埋在地下。举行隆重而繁复的仪式相当普遍,它们都基于死者仍然活着而能够影响生者的信仰。人们对“死者”这种假定的权势的恐惧均非常重视的。

阶级制度对印度教葬礼的影响

甚至在印度教势力雄厚的地区,你也会见到许多奇异的分别。古老的等级制度造成了许多这样的差别。请想想例如逝去的婆罗门僧侣(最高等级)的殡葬仪式。他们的尸首在火葬堆上被焚化,火葬堆也许是一个盛满干柴的坑,或是完全建于地面上。他们在柴梱之上浇以沥青或甚至牛油,然后穿上新衣放置在火葬堆上。然后再倒上更多的沥青及牛油;长子若在场的话,他会用火点燃父亲的面。其他的人则点燃其他部分。于是很快地火便熊熊地烧起了。

在南背提婆罗门僧侣当中,最大的儿子会在火葬堆左右扛着一个装着水的瓦壶。一个僧侣跟随着,打碎了那个壶,然后把水转倒到另一个壶去,把水浇在火上,又把第二个壶打碎。据云这象征尸体曾被恒河的“圣水”沐浴,而火神安利则为此事作证。哀悼者带有他们自己的毛巾,并在仪式举行之后沐浴洁净。因此,若是可能的话,火葬堆会设于一条河流附近。

死者的灰烬可能被置于一个缸里,然后被撒在一条圣河上。有些人会把盛有骨灰的缸埋起来,其他的则把这些烧剩的骨头以牛奶浸洗,把这些放在一个殡葬缸内而埋葬起来,有些部落不准六岁以下还没有穿耳的小孩受火葬。反之他们只是被埋葬起来。

还有其他不寻常的印度教仪式。一个拜哈省的森林部落把一个卢比或一个铜钱系在尸体上,使死者的“灵魂”不致进入“另一个世界”中一贫如洗。在死后第十日,人们认为灵魂会回来。他们在两条路的交叉点把一些米给公鸡吃;它若吃的话,这便被认为是灵魂回来的象征,然后他们请鬼魂坐在一条扫帚柄上将其带到它最后安息的地方——屋中的一角,它在那儿与其他已逝的家人会合。

列加日宾雅人则以直坐的姿势被埋葬,右手持有印度神施华的阴茎象征。申尼雅丝士人,将死者的头骨打破,以确保他得到“永福”之后才加以埋葬。

平息死者的“灵魂”

不管印度教徒对灵魂投生的信仰如何,他们仍将食物或饮品奉献给死去的亲人以表平息及尊敬之意。例如在高卢人中,他们准备了水为死者作沐浴之用。甘常的光特人不但把食物留在火化堆上,还在第十二日献上饭及家禽,恳求死者的“灵魂”不要伤害其亲属。在克利拉,基督教国的叙利亚教派采用了印度教的某些仪式,把一些精美的食物献给死者的“灵魂。”然后他们在教堂内为死者祷告,接着便在家中大吃一顿。

曹他拿波雅的高卢部落在火葬之后,把尸体的骨头收集起来,并在为所有的死者鬼魂举行的游行中把尸骨放于竹制的托盘上。在三巴拔,土人把一团米粉球放在树下,并把一盏灯置于附近。他们相信第一只停在米饭上的昆虫便是死者的灵魂,因此将其带回家中供奉。

拜拿士巴区的皆华族有一种颇为可怖的仪式。孩子们从已逝的母亲手指上割下一块肉而将其吞下。他们相信,鉴于母亲曾把孩子怀在腹中九个月,孩子也应该把母亲的一部分怀在体内,这保证他将来不会受死了的母亲所扰害。

在南印度的某些地方,一个人若死于“不吉之日,”便不把他的尸骸从正门抬出,反之须通过墙上的一个洞抬出。然后这间屋便被丢空三至六个月。

这些人若明白圣经中具有权威性的话:“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份了,”并且相信这话那便会造成多大的分别!——传道书9:5,6。

回教为死者举行的仪式

在印度,回教徒构成了第二个最大的团体。虽然他们与基督教住得那么接近,他们的仪式却根本不同。例如,回教徒不把死者火葬而将其埋葬。生者会按自己的财力在死者的尸骨上建筑纪念物。例如亚格拉的玛夏陵,其华丽甚至凌驾于公众建筑物之上。据云这个特别的陵墓是20,000工人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才完成的。

当一个人死去时,虔诚的回教徒会立刻着手料理某几件事。死者的眼睛及口都被小心地闭上以免鬼魂看到或尝到令其不悦的东西。死者的脚指被人用布绑在一起,并把头部转向回教的“圣城”麦加。在从庙至坟场的葬礼游行中,朋友及亲戚们会轮流扛抬棺木。还有使西方人士感到惊奇的是,志哀的人为了尊重死者而将头蒙起来。

当死者被降到穴墓中时,一位职业性的回教徒便会坐在那儿严肃地教导死者的“灵魂”怎样回答来自美尼嘉及那嘉(按照回教徒的信仰,这两个是向死者施行审判的天使)的重要问题。他教“灵魂”承认“神是我的统治者,伊斯兰是我的宗教,谟罕默德是我的先知,可兰经是我的指南,回教徒乃是我的兄弟。”凭着他的回答,这些审判的天使会决定他在复活之前会安居享福抑或收到痛苦。

回教徒被教导去相信所罗门及耶稣基督乃是他们的神阿赖的两位大先知,但令人奇怪地,他们对这两位先知在圣灵感动之下论及死者的状态的话却毫不留意。例如,所罗门声明“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死者坟墓的通称]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道书9:10)他并没有说死者会到任何受苦之地去。同时,耶稣基督也谈及一个已经死了两三天时间的人处于一种酣睡无梦的状态中直到“末日”的复活来到为止。——约翰福音11:11,14,24。

祆教徒的仪式

传闻在一千多年前祆教从伊朗传至印度,他们带来了左罗阿斯托的教理。根据他们的宗教见解,火、水及地土都是神圣的,因此不能把死者埋于其中而污秽了它们。这形成了一个不能解决的难题吗?并不。他们把尸体暴露于一个露天的塔上,名为寂静的塔,在那儿尸体很快便被等候着的兀鹰吃掉。借着这样的方法一具普通的尸体只消20分钟便仅剩下骨头了。

祆教徒还举行其他不寻常的仪式。尸体很可能被人用公牛的尿洗濯,据云是为了洁净的目的。在仪式进行中,一只狗可能从远处望着尸体,因为他们相信这只狗会阻止鬼魂离开尸体去打扰活着的人。传说若是在尸骸中仍有一些生气,那狗便会恐惧地叫吠。悲伤的人在前往寂静之塔的途中都行在棺木的后面,大家借着一同紧握着一条手帕或一块布而连接起来。他们相信这样行会带来保护,因为一个人独行太容易成为离开尸身的邪灵攻击的目标。

佐罗·阿斯脱的跟从者声称他们代表良善的思想及行为。因此他们解释说他们处置死人的方法不会把有价值的土地花在死者的腐肉及骨头上。此外,他们也说把腐肉捐出来喂饱饥饿的雀鸟乃是一项善举。还有,他们说这种殡葬仪式绝不昂贵,因它不需墓地,棺木和纪念碑,也不需要火葬堆。此外,他们认为这使贫富在死亡方面降至同一的水平。

祆教徒相信死者的“灵魂”会在尸身附近徘徊三天才进到“另一个世界,”因此,在死后第四日,他们为离去的灵魂作特别的祷告,并在火坛上烧上檀香。他们对于死者对生者们的有害影响仍然感到担忧,虽然他们说对死者们的处理甚为实际及迅速。他们若接受圣经里受上帝感示的执笔者的话,无疑会快乐得多;圣经说死者甚至不能想及在生的人:“他[死者]的气一断,便归回尘土;他所打算的,当日便消灭了。”(诗篇146:4)另一位受感示的圣经执笔者则简明地说:“犯罪嘅灵魂定必要死。”——以西结书18:4,《粤经》

基督教国的殡葬仪式

当然,在印度有许多人归信了基督教国的各教派。他们的殡葬风俗又怎样呢?他们是否与印度教伊斯兰教及祆教截然不同呢?请简单地想想。若是一个天主教徒的葬礼,在埋葬之前会有一盏灯在棺木旁燃着,死者手中会有一个十字架,其遗物则间中被洒以“圣水。”此外还有看守死者的风俗;这不是为了安慰生者而是因为他们相信死者的“灵魂”仍然徘徊在左右而需要生者的祷告。

希腊正教的仪式也有其怪异之处,包括把一个纸做的冠冕围着死者的头,把一本打开了的福音放在胸前,并以一个吻向死者象征性地告别。东西双方都有悲惨的音乐及冷淡拘谨的祷告去衬托这种仪式。自相矛盾地,甚至基督教国的基督新教派均一致坚持说死者比生者更活跃。但同时希望死者能平静地安息。

因此,在印度的基督教国各教派的殡葬仪式与一般非基督教的宗教有许多共同之点。教士们使生者相信死者并非真正的死掉而是继续在一个隐形的世界里活着,而这正是印度教,回教及祆教的基本教理。在另一方面,圣经对于死者的状态则清楚地借着彼得及保罗在上帝感示之下所说的话表明出来。关于忠心的以色列王大卫,他们说“大卫并没有升上天上。”反之,他“在世上的时候,遵行了上帝的旨意,就睡了,归到他列祖那里,已见朽坏。”——使徒行传2:34;13:36。

这些拘守形式的葬礼,并没有给予生者们任何真正的安慰,它们当中很多都是以历史所载的第一个谎言为根据的,即,“你一定不会死。”(创世记3:4)唯独来自圣经的真正的安慰保证:“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耶稣基督]的声音,就出来。”——约翰福音5:28,29。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