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们一起的乐趣
曾有人写道,孩子是由‘蜜糖、香料并一切美好的东西,’形成的,但是这人却忘了提及另一些成分。孩子有时颇难于驾驭,充满好奇心,并且相当狡黠和顽皮。(箴言22:15)可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为他们而感谢上帝,因为与孩子在一起可以带来莫大的喜乐。
英国女作家马利·候域有一次写道:“上帝将孩子差到世上来还有另一项旨意而不仅是绵延种族而已——那便是增广我们的心;使我们不自私和充满仁慈的同情和感情;……我衷心赞美伟大的天父,每一日他都以小孩子使地上充满喜乐。”无疑许多人都同样地为此而称谢上帝,感激他以小孩子使地上成为一个更光明美好的地方。
与孩子在一起会带来丰盛的酬报。有时在一同做一件特别的事时,在这一刹那间父亲和儿子,或母亲和女儿会发生一种感情的交流和共鸣。例如,有一间屋有很高的屋顶,在其上可以俯瞰四周的屋宇和游目海洋。在屋顶高处有一个天窗,只能在阁楼用梯子登上。孩子们时常在阁楼玩耍,却没上一个登上过天窗。这件事需要父母许可才行。
一日天色晴朗,孩子的父亲与儿子在一起。他望了天窗一眼。“登高临眺必定会望见一片好景色。”他对儿子说。“何不上去看看呢?”孩子兴奋得心头卜卜跳,但望上去又有点害怕。但父亲迅速地检查过梯子。“你上去吧,”他说。“我跟在你后面,”父亲移去门闩打开天窗。一片鲜明动人的美景立刻呈现在目眩神迷的孩子眼前。
父亲已上过屋顶许多次,可是他知道儿子渴望从那里眺望四周的景色。那边是海,何等壮阔动人的大海!它看来茫无涯际,闪耀着璀灿的阳光。许多年之后那孩子说,“我还记得和父亲在屋顶的那一刻,就好像发生于昨日一般。”父亲也记得这件事。心灵交感的那一刹那使他们两人都永志不忘。
这些经验帮助我们看出与孩子的关系可以为双方都带来丰富的酬报。双方均会受到对方所影响。大人若表现慈爱的关怀,孩子便会感觉快乐;孩子若在行为上表现智慧,父母则会觉得高兴。“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上帝所感示的箴言说:“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箴言23:24,25)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箴言17:6。
更深的喜乐
一个男子可能在文学或美术上赢得声誉,但与自己的儿女同享生活均能获得更大的酬报。一位有三个儿子的基督徒父亲自豪地承认当他与儿子一向参加基督徒的叙会,看见他们踊跃参加评论时,他的内心不禁大为振奋。“这使你有一种自豪之感,”他说。
一位母亲也描述这种衷心的喜乐,说:“我曾有权利协助八个人认识上帝和献身给他,对我来说这是一项罕有的殊荣。但甚至这么伟大的权利也比不上。当我那十七岁的长女表示希望献身事奉耶和华时,我所尝到的深深喜乐,我一生都不会忘记这令人感动的时刻。想到我的训练和教导并没有落空,反之这使真理的种子深种在我女儿的心里而引导她踏上永生的途径——我的确感到衷心的快慰。”
孩子所造成的差别
婴儿一生下来便使父母尝到初为人母和初为人父的快乐。首次抱着你新生的婴儿会使你受到一种难忘的感动。有一位丈夫不肯将女儿抱起,但却与她谈话和温柔地用手指戳她逗她笑。当她的小手握着他的手指时,他便觉得乐不可支。
你有时用脚尖悄悄走入孩子的睡房,想看看小宝贝的睡态;你见到他那甜甜的脸儿朝着你,你看着他生长。
不久那些起先握得你紧紧及在你面上抚摸探测的小手指已经会攫取家里各种东西和每件东西了。那圆胖微凹的双膝和摇幌的双腿忽然变得肮脏起来而会爬树和跳绳了。以前只晓得叫“妈咪”和“爹哋”的嗓子现在已晓得要这要那了。
一位父亲承认他的第一个孩子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观。“我辛苦工作了一天之后放工行近家门时,我的儿子走向前来向我伸出双臂,叫声‘爹哋!爹哋!’使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这位父亲补充说:“有时我们围桌共坐,看着孩子们吃喝和讨论日间发生的事;这实在是最快乐不过的事。这时候你可以与他们谈话,询问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得知你所施的训练收到效果是何等的喜乐。”
另一位父亲说:“抱起孩子来疼爱一番是多大的乐事!知道他们挂念着你,爱你和希望与你一起也使你深感满足。看着孩子蹦蹦跳跳,天真地嬉笑玩耍则可以使人忘去世上的忧虑;这件事本身的奇妙令我回味无穷。”
诚然,孩子的淘气有时也使人担心。一位母亲声称,‘看来你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追逐儿女,收拾废物,修补损坏的家私和移去利器。’甚至耶稣在儿时也曾使父母担忧。可是当马利亚‘把[孩子]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时,她无疑感到说不出的喜乐。——路加福音2:41-52。
向孩子学习
美国女作家莉迪亚·史高尼说:“我们都说教育孩子。但我们知道孩子也教育我们吗?”这件事实也许使许多成年人大感意外。耶稣基督便将孩子的价值看得甚高,他很赏识他们的天真率直和无伪的诚恳。他曾说孩子有许多特性是大人应该仿效的。有一次耶稣用一个孩子来教训使徒们要学习谦卑!“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18:1-6。
孩子们应该向父母学习自制。可是有三个孩子的父亲却曾从儿子学得自制。有一天黄昏孩子们彼此争辩。父亲严厉地教训他们说这不是基督徒的行为。但不久之后父亲和母亲却为了小故而大起争端。那九岁大的孩子打断了他们的争辩说:“你叫我们不要争吵,但你和妈咪却争吵。”孩子说时眼中含着泪。“我儿子的话深深打动了我,”父亲承认说,“他说得很对,我的确能说不能行,现在我们都很小心向对方谈话,这使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更快乐的地方——多谢我们的孩子。”
思想保持年青
上了年纪的人应该感谢孩子使他们在思想上保持年青。一对夫妇承认这点说:“我们发觉与孩子一起使我们对有趣味的事保持心身的活跃。学校时常带儿童去公园、动物园、博物馆和其他有趣味的地方。倘若孩子对这些地方有良好印象,就会要求我们一家人再去。当然,这些事使我们日后的生活也兴趣盎然。再者,我们成年人对于玩球、跳绳、在地上打滚、在海滩上建沙堡,甚至跳舞唱歌等事通常是不会做的,除非有孩子在旁边策励我们。”
孩子在游戏的时候表现出无限的生趣。借着游戏他们运动自己的头脑与身体。与他们一起游戏的大人也会感觉心旷神怡而充满喜乐。
再者,和儿童一起玩耍时在你必须使自己成为孩子乐与为伍的人,否则他们便会拒绝游戏了。儿童喜欢友善、谐趣、愉快而不专横的人,大人亦然。因此与儿童嬉戏会对大人的感情有鼓舞的作用。
宝贵的亲密关系
儿童对凡事都很敏感。知道如何恩威并施地处理这些感情可以化忧为喜。一位母亲述说有一次女儿感觉不高兴,因为她所得到的礼物较兄弟为少。母亲于是抱起女儿,向她保证她还是一样爱她,这次仅是碰巧她兄弟得到较多礼物而已,下一次情形也许会刚相反。孩子对这样的解释感觉满意。她拥抱母亲,然后笑着离去。她所需要的仅是确知她和母亲的亲密关系没有受到破坏而已。母亲则很珍惜女儿的这种关怀。
有一位父亲述说有一天全家在野餐旅行时遇到下雨。他的儿子哭起来。父亲将他带到一旁向他解释说:“爹哋并没有使雨落下来,对吗?爹哋在生活上也不是凡事顺利的,可是我们要学习随遇而安。’孩子,很快就忘去忧愁了。他所需要的只是父亲的关心而已。
“当我卧病在床时,”一位母亲说,“使我大为感动的是看到我那八岁的女儿沙兰上前来问我有什么需要。她冲好茶捧到病榻旁边。她洗净碗碟和收拾屋子,她的懂事使我大感自豪。”
难忘的时刻
当儿子或女儿对上帝表现兴趣时,无疑只有基督徒父母才会了解这件事使他们所经历的内心感动。“我们向别人谈论圣经时,为什么你要和妈妈一起去呢?”母亲问一位三岁大的女儿说,“因为我想事奉耶和华,”她说,“她的回答在别人看来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我们却大受感动。我们看出她已经形成了一种对上帝的体会,”女孩的母亲说。
一位基督徒父亲喜悦地说:“一天晚上我将要作睡前的祷告时,我的儿子说,‘爹哋,你今天不用替我祷告。我自己会向耶和华祷告。’你无法了解我感到多么兴奋。我的儿子想向耶和华讲话,我很激动地想道。你无法知道你是否教好了孩子,除非等到他们突然作出这样的表示。”
管教有助于保持喜乐
由于人的不完美,“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箴言22:15说。这便是小孩子的另一面。他们很快便懂得感情上的勒索是对他们十分有利的,婴儿也知道他是否能操纵父母。只要他能够,他便会这样行。对待孩子的秘诀是管教。他们必须知道家中有人比他更强和更聪明。施行管教时情形可能并不令人愉快.可是儿童在内心深处却会高兴有管教严厉、判断正确的父母去保护他们避免做愚昧的事。
可是,儿童会不断地尝试,看看他们能有多大自由以及父母会让他们享有多大自由。他们其实暗中希望父母不要太放纵他们。有些父母一心想讨好孩子,于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溺爱无度。一旦发生麻烦时,孩子就会说,“为什么你让我这样行呢?你算是什么父母?”那时父母便得负管教不严之咎了。可是父母若凭着爱心施行管教,后果则通常是好的。——希伯来书12:11。
有句俗话说,“井未干时不知水的好处。”这句话对孩子说来何等真确。孩子长大离家时,家里就显得沉寂,笑声也减少了,很少儿童意识到父母对他们所产生的亲切感情。虽然作父母的都希望孩子长大成人而过自己的生活,他们却不愿面对孩子离去后的空虚。可是,当孩子有事回家请教父母或探问爸妈时,这份空虚又可以稍为填补了。孩子们,为了你父母的缘故,不要忘记这样行,因为他们很喜欢与你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