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3 8/8 18-20页
  • 造益所有人的一本书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造益所有人的一本书
  • 警醒!1983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人们希望人生有目的
  • 人们希望知道真理
  • 人们希望被爱
  • 人们希望过快乐的生活
  • 人人的良助
  • 四肢瘫痪却满怀喜乐
    警醒!2010年
  • 家庭生活——你可以怎样获得成功
    快乐——怎样才能获致
  • 成为耶和华见证人会破坏幸福的家庭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8年
  • 怎样促进家庭幸福?
    我们能从圣经学到什么?
查看更多
警醒!1983年
《警》83 8/8 18-20页

造益所有人的一本书

《儆醒!》杂志驻德国通讯员报道

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之间有很大差别?非洲人和南斯拉夫人又如何?不错,他们说不同的语言,各有不同的背境。可是,你若察看表面之下,便会发现他们的分别其实并不大。他们都是人类同胞,大家都有类似的难题和需要。

近年来有不少男、女从多处不同的地方前来德国定居,他们当中的差别为当地的环境增添许多姿采——有时也带来些少难题。可是,耶和华见证人发现这些外侨当中有不少人对于数以万计的本地德人业已接纳的圣经信息有良好响应。

人们希望人生有目的

你若问一个西班牙的“穆查曹”(男孩)长大之后希望作什么,他时常会说:“作斗牛勇士!”这就是乌巴杜所说的话。他长成之后的确如愿以偿——成为斗牛勇士。但他是否快乐呢?

不,因为每个有理知的人都需要有人生目的。斗牛并不能使乌巴杜获得这样的目的。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他感到抑郁。“我曾企图自杀,不是一次而是四次!”他说。很庆幸地,他自杀不遂。

最后,乌巴杜遇见了耶和华见证人。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一本书之上,这本书使他有真正的理由要活下去。他获知有许多男女获得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以自己一生去事奉和亲近上帝。他也获知上帝的旨意是要团结所有人类,归属于一个公义的政府之下。(但以理书2:44)他开始将这个希望与人分享而寻得快乐。现时他住在德国,并且正努力帮助别人寻得人生目的。

有理知的人所希望得到的另一东西是真理。在一位非洲青年看来,这是个难题。

人们希望知道真理

非洲幅员广大,人民生活穷困,但不是人人都要挨饿。例如,约翰是在迦纳长大的。他的父亲虽有很多儿女,却能够予以照顾。可是约翰渴望获得一些东西。他报道说:“我们在家里没有获得宗教训导,但我时常想到上帝。我开始寻求他。我有时陪同信天主教的朋友上教堂,希望在那里找到上帝”结果徒劳无功。

约翰迁居德国,在那里他的“饥渴”变成更加强烈。“在寂寞的时刻我往往想到上帝,”他说。“我渴望获得他的指引。”最后,有耶和华的基督徒见证人上门探访约翰,见证人提议与他一起研究圣经。他的饥渴有获得满足吗?是的。他说圣经教导他认识“真实的上帝和永生之道。”——诗篇83:18;路加福音10:27,28;罗马书6:23。

心理学家们在近年来发现人类的另一项基本需要:爱。在今日的冷酷世界中我们能够爱人和受人所爱吗?

人们希望被爱

妮莉尔和她的丈夫翁比度对此感觉怀疑。妮莉尔是在保加利亚出生的土耳其人。她的丈夫是意大利人。他是天主教徒,她则是回教徒。这个家庭有很多难题。

翁比度和妮莉尔也在德国居住。翁比度有一次前往意大利探访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个耶和华见证人。“我们去到海滩,”他叙述说:“我的表妹突然说:‘在那边阅读一本青色的书的两位男子是耶和华见证人。’我感到大惑不解。‘你怎能肯定呢?’我问。那两位男子是德国人,她于是请我为她传译。我有点不安地上前去问他们是否耶和华见证人。‘是的,’他们回答,‘你也是吗?’‘不,’我说,‘但我的表妹是。’他们立刻热烈拥抱,像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一般。这个场面令我难忘。”不错,基督徒彼此相爱,即使他们素未谋面;这使翁比度深受感动。

他开始研究圣经,终于成为耶和华见证人,他的妻子妮莉尔亦然。现今翁比度快乐地说:“我和妻子以及我们那12岁的儿子今日是一个团结的家庭。”原因何在?因为,感谢从圣经所学到的知识,他们现在崇拜一位爱护他们的上帝,奉行一个以爱为基础的宗教,并且与彼此相爱的人交往。——约翰一书4:16;约翰福音13:35。

人们希望过快乐的生活

还有一件与我们对爱的需求有关的东西也是人人都渴望的。我们都希望快乐。可是,在许多人看来,这并不是易事。

朱素夫和他的妻子莎菲雅发现情形的确如此。朱素夫是吉普赛裔的南斯拉夫人,现时在德国居住。他报道说:“我们的梦想是要过和谐的家庭生活。可是我非但没有照顾家庭,反而养成各种恶习。我的家人时常没有饭吃。我非但不付房租,反而把租金在赌博中输去。我时常流连在外直至天亮,返家时烂醉如泥,身无分文。我的长子比加恩有一次告诉我说:‘爸爸,你不在家时我最爱你!’”

显然,由于朱素夫的行径,他的家庭并不快乐。事实上,他的妻子莎菲雅景况十分悲惨。她在绝望之下曾决定采用一个解决方法:以毒鼠药——给朱素夫吃!

可是,这家人后来开始与耶和华见证人研究圣经。儿子比加恩进步得很快,他在15岁就献身成为基督徒。儿子现时对他的尊敬使朱素夫大感惊讶。“我决心要成为较好的父亲,”他说。他夫妇二人继续研究圣经,直至后来也献身成为基督徒。结果如何呢?

“自从受浸之后,我和妻子逐渐获致快乐和谐的家庭生活。各人饮食饱足,衣服光鲜。我们没有欠债。我的妻子不须出外工作。我们的住所整洁有序。”

不错,这个家庭的确需要圣经。杜山也需要,因为杜山的难题甚至更糟,什么能比一宗不快乐的婚姻更糟呢?但杜山已有过两次不快乐的婚姻——甚至可能第三次,而当时他仅是16岁而已。这件事可能吗?我们且让杜山解释。杜山如今住在德国,他出生于罗马尼亚。

“当我只是10岁时,”他说,“父母开始计划为我娶亲,因为我们的习俗是儿女长至13或14岁时,便由父母为之安排嫁娶了。”他的父母为他拣选了一个妻子,但由于杜山尚未成年,这项婚姻未能加以合法注册。可是,在众人心目中,这已是一项结合的安排。

这宗婚姻从开始就有不妥,杜山解释原因:“我们有句俗语说,男子若不在成家四十天之内打妻子,结果就会被妻子辖制。我留意听从这个劝告,但妻子还是在五个月后便舍我而去。我在14岁时再娶,以为这次会较好一点,谁知甚至更差。第二位妻子也下堂求去。到了16岁我又再婚。”

第三次婚姻看来要步第一、二次的后尘,可是后来有人向杜山和妻子指出上帝在圣经中对已婚的人所提出的忠告:“你们各人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以弗所书5:33)杜山夫妇努力遵行这些圣经原则。它们果然生效!

人人的良助

不论一个人来自什么地方,圣经都对他有所造益。在圣经里,上帝解答我们的许多问题,供给我们除了食物以外我们所饥渴需求的东西。(马太福音4:4)像乌巴杜一样,我们能从其中获得人生的真正意义。像约翰一样,我们能在其中找到关于上帝的真理。像妮莉尔和翁比度一样,我们能享有上帝和基督徒同工的爱。像朱素夫、莎菲雅和杜山一样,我们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耶和华见证人,曾经帮助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境和语言的人从圣经得到无限的裨益。他们也乐于帮助你。上帝给予他们帮助,也会给你同样的帮助。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人类同胞,是人类大家庭中的弟兄姊妹。——使徒行传17:26。

[第18页的图片]

这个西班牙斗牛勇士所过的刺激生活是空虚的,直至……

[第19页的图片]

一项可怕的威胁悬在这个南斯拉夫人和他的家庭之上,直至……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