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1 9/8 26-28页
  • 我们以印度为家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我们以印度为家
  • 警醒!1991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早年在加拿大的生活
  • 确定人生的目的
  • 以印度为家
  • 追求我一生的目标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1年
  • “继续寻找,你们就会寻见”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2年
  • 对的事就要去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6年
  • 献身耶和华以及传道工作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1年
《警》91 9/8 26-28页

我们以印度为家

姐姐利昂娜和我坐在地上,我们力求姿态庄重,也设法坐得舒适。在我们面前地上铺了两块光滑的蕉叶,叶上放着热腾腾的饭和各式各样的咖喱、酸辣酱和糖果。当时我和姐姐来到印度还不及一个星期,便已受到邀请参加婚礼。

我们望着当地的人,跟着他们用右手拿起食物来吃。当日天气炎热潮湿,我们坐在用来接待宾客的棚屋之下,品尝着辛辣的咖喱,面上的汗水流个不停,鼻子也给辣椒粉刺激得流着鼻涕。我们当时的样子必定相当有趣!虽然这件事发生于38年前我们初到印度之后不久,我们却永不会忘记。

自那时以来,印度已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地方,我们也结交了不少挚友。我们一直努力使印度成为自己的家乡。为什么呢?原因并非仅由于我们喜欢冒险而已;相反,我们是有明确目的的。不过,我们想首先解释一下我们是怎样来到印度的以及什么事帮助我们适应当地的环境。

早年在加拿大的生活

我们出生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洪堡市的一个细小农村里。193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家父要求我们辍学,并要我们出外工作,帮补家计。我们不禁哭起来。我们本想读中学,无奈经济需要得首先解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姐姐利昂娜加入了加拿大的空军,我则留在家中工作。当时我经常上天主教堂,在唱诗班里唱诗。有一次,五旬节会的教徒经过,给了我一本圣经。自此之后,每逢上教堂唱诗,我都带着圣经。每当不用唱诗的时候,我便把圣经拿起来阅读。后来当地教区的神父获知这件事,便到我家里来,说我是个坏影响,所以不能再参加唱诗班。事实上,他说教会应该将我开除。在这件事之后,我便不再上教堂了。

这时,耶和华见证人来探访我们,给了我们许多不同的圣经刊物。后来我开始与见证人研读圣经。利昂娜放假回来时,我便将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告诉她。于是她也加入研读,并且很喜欢所听见的道理。她返回渥太华之后继续跟当地的见证人研读,直至1945年退役为止。1946年,我和姐姐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举行的耶和华见证人“喜乐的万民”神治大会中受了浸,当时受浸的人数共达2602人之多。

确定人生的目的

1949年,利昂娜和我迁到艾伯塔省的卡尔加里。在卡尔加里,我们结识了许多称为先驱的全时服事者,他们鼓励我们也作先驱。起初我们犹豫不决,认为自己要先在银行有点储蓄才行。不过,当地耶和华见证人的周游监督却鼓励我们及早参加。这样,我们虽然在银行里没有存款,也毅然开始先驱工作。我们响应社方的邀请,到魁北克省作先驱,那时耶和华见证人的活动在当地是受禁止的。

我和利昂娜没有钱买火车票,于是我们和另外两名女子沿途请求过路的汽车免费搭载我们。借着这个方法,我们横越加拿大,来到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之后不久,我们有机会到美国参加守望台基列圣经学校的毕业典礼。当目睹这么多年轻男女从事海外传道工作,令我们大感鼓舞。我们一回到蒙特利尔,便申请前往基列学校受训。

我们做梦也没有想过申请会受到接纳。实在出乎意料之外,社方邀请我们参加基列学校第20届的受训,该届在1952年的秋天开始上课。之后不久,我们接获委派前往印度,事先我们在一位印度籍同学的指导下,学习马拉雅拉姆语。我们前往印度是要在当地尽力帮助更多心地忠实的人认识圣经的真理。

以印度为家

我们在1953年毕业,然后一行13人乘船出发,一个月后抵达孟买。人山人海、乞丐遍处的景象起初令我们大吃一惊。但过了些时候,我们便逐渐适应了。

我们乘火车离开孟买,前往喀拉拉邦。我们当中有4个人被派到德里久尔城去,当时该城还没有任何耶和华见证人的会众。我们租了一个地方作为海外传道员之家,但屋里还未有家具,因此我们只好睡在铺地的席子上。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每日都要将井水煮沸才饮用,也要烧水供沐浴之用。不论烧水还是煮食,我们所用的都是一个单头的煤油炉。

厕所设在屋外,那里常有眼镜蛇和别种蛇类出没。你可以想象我们这些女孩有什么感觉。别人也警告我们要提防瘦小的绿蛇,这种蛇不时会从树上悬下,咬伤不经意的路人。不用说,我们在晚上很少出外如厕。若有必要出去,我们会大力踏地,并且远离树林。不错,这里的生活跟我们原来的生活有天壤之别。不过,我们把来印度的目的紧记在心。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适应过来了。我们从未由于情况太糟而想过要离开这里。

我们开始在当地传道的第一天,我们很快便发觉自己四面受人包围。我们抵受不了人们的好奇心,只好跑回家里躲避。但是,不久之后我们便开始赏识本地人对别人所怀的真挚兴趣了。

在我们能够谈及圣经之前,我们必须先回答以下一类的问题:你的父母是谁?你是怎会来到这里的?你有多少岁?谁出钱聘用你?你吃什么东西?你怎么还没有结婚?你不想有子女吗?人们听完我们所提供的答复之后,大多数会聆听我们所要传讲的信息。我们发觉,愈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便愈能够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感到安详自在。

喀拉拉邦景色秀丽,绿茵遍野,椰子树和其他棕榈树不计其数。当地有不少辽阔空旷的地方。我们沿着稻田步行回家时,心情十分平静。有时我们乘坐小舟,逆流而上,探访沿岸的各村落。村落四周环境清幽,令人心旷神怡。当地人尽管忙碌,也会拨出时间听我们说话。

我们的地区里也有基督教国的传教士,不过,本地人很快便看出我们彼此之间的差别。他们参与各种各式的社会工作,但教导别人认识圣经却少而又少。我们也不像他们一样住在豪华的大宅里,在热天逃到山上避暑。事实上,基督教国的传教士为基督教国带来的只是丑名。

我们花了八年时间在喀拉拉邦,然后被派到孟买服务。当然,迁到一个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之后,我们难免要在生活上作出调整。不过,这项委派使我们得以接触到更多背景不同的印度人。

我们一开始便能够熟悉当地的弟兄姊妹。他们为人十分慷慨好客,时常邀请我们在他们家中留宿。他们的房屋大多十分狭小,根本没有我们所习惯的私生活。我们也许睡在惟一的卧室里——主人的祖父在房中睡在一角,几个子女则躺在我们身边的地上。虽然是这样,弟兄姊妹所表现的爱心却使我们能够加以适应。

多年来,我们学会了永不用“家乡”一词来形容我们的原居地。相反,我们的家乡便是我们奉派到那里服务的地方。与其着重我们与别人的不同,我们学会了在品味和做事方式上与周遭的人更相若。

最近,我们从孟买回到喀拉拉邦,那里是我们最初受委派的传道地区。情形有改变吗?我们刚来到喀拉拉邦时,当地见证人的数目还不到300,但如今我们所参加的区务大会已有超过4000人出席。能够见到30多年前跟我们研读圣经的人仍然忠心地事奉上帝,这为我们带来多大的喜乐!

1953年,我们撇下了加拿大的许多亲友,开始海外传道服务。不过,正如耶稣所说,我们很快便得到许多、许多父母、兄弟和姊妹。(马可福音10:28-30)此外,由于我们努力帮助绵羊般的人学习上帝话语的真理,我们也蒙福获得许多属灵的儿女。将目光始终集中于自己的工作目的之上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很多酬报。因此,回顾以往,我们多年来以印度为家,这的确令我们感到心满意足,无悔今生!——蒂莉·拉赫默思自述。

[第26页的图片]

喀拉拉邦的水道

制造橡胶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