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1 10/8 4-9页
  • 照料老人——日益严重的难题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照料老人——日益严重的难题
  • 警醒!1991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付出特别努力,照顾家中老人
  • 若需要入住疗养院
  • “人所当尽的本分”
  • 与会众分开,却没有被遗忘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8年
  • 基督徒家庭帮助年老的人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3年
  • 照顾年老的父母——可以怎样行?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1年
  • 为什么要关心老年人?
    警醒!1976
查看更多
警醒!1991年
《警》91 10/8 4-9页

照料老人——日益严重的难题

听说有个小女孩向妈妈问道:“为什么祖母用木碗吃东西,我们却用精致的碟子?”她的妈妈解释说:“祖母双手发颤,恐怕会把精美的碟子打破,所以要用木碗。”小女孩想了一想,便说:“那么,请把木碗留下来给我,等我长大之后,可以把木碗给你使用。”预先想到将来或许使这位母亲吃了一惊,但她细想一下也许会感觉安慰,因为她的小女儿现已想到将来照顾她了!

很多老人未必能够如此安享晚年。在世上许多地方,老人已成为人口中增长得最快的部分。据1987年8月刊的《世界新闻评论》报道,当时全球有百分之12的人口——即约有6亿人——是年过60的。

在美国,老人的数目现在首次超越青少年人口。纽约市一份报纸的科学编辑报道说:“现在,每八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年届65岁以上,为数约有三千万人,比以往的任何时期更多。再者:老人人口比其余的人口增加快一倍。……1786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在1989年出生的美国婴儿,平均寿命却是75岁。”

在加拿大,到了本世纪末,85岁以上的高龄人士的数目估计会增加至三倍以上。

一百年前,欧洲的老人只占人口的百分之1。今天,他们占人口的比率已激升至百分之17。

美国人口调查局发表了一份称为“第三世界人口老化问题”的报告,其中指出:“有五分之四的老人人口增加是来自第三世界的。”

四十年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到了1982年,这个数字跳升至68岁。今天,有9000万华人是年纪老迈的,估计到本世纪末,这个数字会增至1亿3000万,即人口的百分之11。

付出特别努力,照顾家中老人

随着高龄老人的数目在环球各地激增,如何照料老人不单令人伤透脑筋,而且也日益迫切。在圣经时代,照料老人并不像现今那么困难。当时的人生活在大家庭中,儿女、父母及祖父母均一起居住。儿女与祖父母相处而能够彼此造益。父母除了提供物质所需之外,还会使家中老人获得所需的任何特别照顾。今天,有些国家仍然奉行这些留意照顾老人的大家庭制度。(请参阅第8页所载的例证。)但在较富裕的国家里,家庭圈子仅限于父母和儿女,情况就不同了。子女长大成人及结婚生子后,如何照顾年纪老迈、身体虚弱及甚至长期患病的父母时常成为颇棘手的难题。

在现今的事物制度里,照料父母的确可以成为沉重的负担。虽然父母双方出外工作绝不是一种理想的情况,但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许多父母却被迫如此行。食物贵,租金高,各种账单纷至沓来。甚至两份工资也可能一下子便用光了。妇女纵使不出外工作,也可能为了照顾儿女、购物及清洁而忙个不停——这本身已是一份全职工作了。上述情况并不是说儿女不应照顾家中年老的单亲或双亲。这只是表明,照料年老父母可以是很吃力的担子。老人家病痛多,而且不难想象,他们有时会发牢骚,脾气古怪,不愿迁就他人及性情不大开朗。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尽最大努力去照顾家中年老的父母。

这项责任通常都落在女儿身上。一个复一个的研究显示,虽然儿子或许会提供经济帮助,但亲力亲为,为父母提供个人照料的工作主要是由女儿担当。她们为年老双亲烹煮食物——甚至往往要用匙子喂他们——给他们洗澡、穿衣、更衣、送他们去医院及看医生,给他们买药。往往,年老的父母要依靠她们去看、去听、去想。这份工作谈何容易,但她们却不顾艰辛,乐此不疲。她们的确值得称赞,这样的孝心也无疑是耶和华上帝所喜悦的。

许多人认为,大部分子女长大之后就会把年老的父母送入老人院,让他们在那里度过风烛残年。但是,根据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成人发展及老化中心的研究主任——医学及哲学博士卡尔·艾斯多费——研究所得,这种说法其实大谬不然。他说:“研究显示,大部分老人均获得自己家人的照顾。”

他的主张受统计数字所支持。例如,在美国,有百分之75接受调查的人表示,父母若不能再独自生活,他们便会跟父母同住。艾斯多费博士说:“这证实家人的确想照顾年老的父母。”此外,《女士》杂志的一份报告说:“由于老人和他们的大部分亲人都宁愿选择家庭护理而非住院护理,所以,在任何时候,65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百分之5入住疗养院。”

有些人为了照顾年老父母而付出极大努力,请看看以下的实例。这是一位探访美国各地会众的耶和华见证人周游代表的经验。他和妻子决定与他那83岁的年老岳母同住而不把她送入疗养院。他解释原因说:“我想起一句话,一个母亲能够照顾11个儿女,但是,11个儿女倒照顾不了一个母亲。我们两人决心要照顾年老的母亲。虽然她患了早期的老人痴呆症,她却跟我们一起乘坐拖车周游各地。

起初,她跟我们一起从事逐户传道,宣扬王国的信息。后来,她要乘坐轮椅了。户主看来很赏识我们对她的照顾。有时她会说错话,可是,由于不想令她感到难堪,我们不会纠正她。她仍然保持她的幽默感。我有时提醒她说,‘要留心梯级,母亲。’她回答说:‘我没有后母。’(英文梯级及母亲二字合并即后母之意)我们一直照顾她,直至她在90岁的高龄去世为止。”

若需要入住疗养院

美国有差不多二百万老人住在疗养院。有些人说,把老人送入疗养院,就形同把他们无情地放置在货仓里。但是,在大部分的事例上,实情并非如此。刚刚相反,对那些不能照顾自己的老人来说,要获得适当的照料,入住疗养院往往是惟一的选择。很多老年人可能患上严重的老人痴呆症,又或者身染其他使人虚弱的疾病而长期卧病在榻,需要获得24小时的特别护理。因此,很多时候,儿女实在无力照顾年老有病的父母。在这种情形下,可能只有疗养院才能提供这些特别需要。

守望台非洲塞拉利昂分社属下一位海外传道员的母亲不得不把他的外婆送入疗养院,这件事令他的母亲十分难过。他叙述说:“我的母亲住在佛罗里达州,最近,她把我的外婆海伦送进疗养院里。她经过几番挣扎,才作出这个决定。妈妈已经照顾了外婆四年,而外婆现在所需要的是24小时的护理。妈妈的朋友、家人、不同的社会工作者及医生均赞成她把外婆送入疗养院,但是,妈妈仍然很难下定决心。妈妈觉得,在她年幼的时候,外婆悉心照顾她,所以,现在由她来照顾年老的外婆乃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就是使徒保罗所说的‘报答亲恩’。事实上,外婆在疗养院获得更好的护理,这是在妈妈家里办不到的。”——提摩太前书5:4。

另一位在耶和华见证人的世界总部工作的见证人叙述他父亲癌症病发的经过。“我的爸爸是个热心的见证人,服务了超过30年。他在去世之前九年患上癌症。我和太太在放假时陪他,并且申请延长假期,以便陪伴左右及提供帮助。其他亲戚也来帮忙。但是,大部分时间他都是由母亲和一个住在隔壁的已婚女儿加以照顾。他所隶属的见证人会众的成员也常来探望他。在最后两年,他是医院的常客。到了最后五个月,由于他需要特别护理,所以便入住一间专门护理院。

把爸爸从家里送入护理院乃是全家人的决定,而他也有分参与。他认为家人要在家中照顾他,实在是太艰难了,或甚至没有可能。‘这会使你们全都疲于奔命!’他大声说,‘现在是我入住专门护理院的时候了。这对你们好,对我也好。’

他于是搬进疗养院。在那九年中,有大部分时间均由家人照顾他,最后,由于他需要24小时的专门护理,他才不得不入住专门护理院。”

若无别法可想,老人真的需要疗养院所提供的适当护理,家人就应当找一间地方整洁,护理人员和蔼可亲及胜任能干的院所。若是可行的话,安排每日都有人——家人及会众成员——去探访他,或最少致电问候。这样,老人家就不会觉得被人遗弃、忘记,也不致觉得自己完全孤独、无人关心。你的年老家人若在院里见到其他老人有人探望,自己却没有,就会非常难过了。故此,要尽量经常与他见面。跟他交谈。听他倾诉。与他一起祷告。最后一点十分重要。即使他看来处于昏迷状态,也要一起祷告。你无法肯定他可以听见多少!

若要作出与父母有关的决定,尽量与他们一起作决定而非替他们作出决定。让他们觉得他们的生活仍由自己作主。要怀着最大的爱心、忍耐及了解去提供所需的协助。正如使徒保罗说,这就是我们报答父母和祖父母养育劬劳的时候了。

“人所当尽的本分”

现代社会熙熙攘攘,老人很容易被挤出生活之外。尤其是那些刚刚加入竞争而忙于应付生活的青年,他们很多时候觉得老人只会碍手碍脚,而且不再有用了。也许我们全都应当停下来反省一下:究竟什么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用?今日年青的一辈动辄低贬老人的用处,同时把自己的价值抬高。

然而,除了老弱之辈外,其他人也可能对人生看似重要的事没有什么贡献。所罗门王在传道书时常指出,一般人的活动都是虚空的。他论及青年人及他们短暂的精力,表明匆匆溜走的岁月会怎样使他们的身体衰败,正如千百万其他人所经历的情况一般。一切都会归于尘土,最后只有:“虚空的虚空!”所罗门说,“凡事都是虚空。”——传道书12:8。

但是,所罗门却称颂智慧人的话语。他观察人生,并将其总结如下:“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传道书12:13)这就是决定人生是否有用的准则。你多年青或多年老,或你在这个行将消逝、崇尚物质的世界里闯出什么名堂,根本就无关宏旨。

在维系人际关系方面,耶稣提出一个指导方针,亦即人所熟悉的金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就要总是怎样待人。”(马太福音7:12,《新英文圣经》)若要实践这条律则,我们必须设身处地,想想假如我们处于对方的环境,我们想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若是年纪老迈,身体衰弱,需要帮助,我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怎样对待我们呢?父母花了20年时间,从我们还是幼小的孩子起便一直对我们悉心照料,把我们抚养成人,现在父母年纪老了,无法照顾自己,我们会不会报答亲恩,照顾他们呢?

我们见到年老的父母有需要,大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脑海中泛起父母在我们还是婴孩或儿童时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在童年患病的时候,父母悉心照料,父母给我们吃得饱穿得暖,为了逗我们开心带我们郊游。故此,要对他们的福利表现仁爱的关注,考虑怎样做最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或许要我们作出所需的安排,在可能范围内与他们同住。另一方面,把年老父母送入专门护理院或疗养院,对一切有关方面来说,包括年老双亲在内,可能是最好的安排。无论作出什么决定,别人都应当尊重。正如圣经告诉我们:“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又说:“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罗马书14:10;雅各书4:12。

年老父母只要智能没有问题,就仍然可以过有意义的生活,无论与儿女一起居住抑或在疗养院内。他们可能获知,耶和华定意要所有顺服的人类在地上乐园里永享完美、健康的生命。他们可能找到一项既喜乐又令人满足的新事业——事奉他们的造物主耶和华上帝。这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有意义和最快乐的时光。虽然有些人在耄耋之年长嗟短叹、意兴阑珊。但有些高龄人士却由于获悉耶和华应许带来一个公义的新世界,人可以享受无穷的生命,于是努力跟别人分享这个美好希望而寻得莫大喜乐。

我们且以一个实例去总结全文。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年届100岁的老妇入住疗养院,从一位护士那里获悉上帝所应许的各项幸福,结果她在102岁的高龄受浸成为耶和华见证人。她在生命结束时绝非发觉‘一切尽是虚空’,相反,她尽了“人所当尽的本分”,那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

[第6页的精选语句]

有人说,在多年前,一个母亲能够照顾11个儿女,现在,11个儿女倒照顾不了一个母亲

[第8页的附栏]

照顾老人表现孝心——环球各地的评论

“在非洲,政府几乎没有向老人提供任何协助——没有疗养院、没有国家医疗或社会福利,也没有养老金。老人由儿女加以照顾。

在发展中国家里,一般人十分重视生儿育女,一个基本原因是,他们将来可以倚靠儿女的照顾。甚至穷人也会生育很多儿女,因为他们认为,儿女越多,其中有些得以生存下来照顾他们的机会就越大。

在非洲,虽然风气正在转变,大部分家庭仍把照顾家中老人的责任看得很认真。老人若无儿女,其他家庭便会加以照顾。以一般而言,提供照顾的人都是生活拮据的,但他们却愿意同舟共济。

儿女照顾父母的另一种方式是把自己的儿女交给父母差使。屋子里的工作往往由孙子孙女担任。

已发展国家由于医药先进,所以人民寿命较长。在发展中国家,情形并非如此。穷人死亡是由于他们甚至连当地有限的医疗服务也负担不起。塞拉利昂有句谚语说:‘穷人不患病。’意思就是说,由于穷人没有钱支付医疗费用,所以,不是身体无恙,就是抱病而终。”——罗拔·兰迪斯,驻非洲的海外传道员。

“墨西哥人十分敬重年老父母。儿女嫁娶之后,父母会独自居住。但父母若年纪老迈而需要照顾,儿女便会把父母接到家中加以照顾。他们觉得这是儿女的职责。

祖父母与儿女及孙儿孙女一起居住是常见的事。孙儿孙女敬爱祖父母。家庭关系十分密切。

在墨西哥,由于子女照顾年老父母,所以老人院十分罕见。父母若有几个儿子,有时,最后结婚的儿子便会留在家中与父母同住。”——伊沙·阿莱曼,墨西哥。

“在韩国,家庭及学校均教我们要尊敬老人。在家庭里,长子有责任要照顾年老父母。如果长子做不到,父母便会由另一位儿子或女儿照顾。很多夫妇与他们的年老父母一起居住,予以照顾。父母期望与儿女同住,并且欢喜指导及照料孙子孙女。年轻夫妇若把年老父母送入疗养院,就被视为可耻的事。

我的父亲是长子,而我们是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我们每次外出,总会把我们到哪处去及何时回家告诉祖父母。回到家中,我们会首先到他们的房间,向他们叩头问安,让他们知道我们回来了,因为他们关心整家人的福利。

我们要用双手递东西给他们。单手递东西给备受尊敬的人,例如父母、祖父母、老师或高级公职人员,是无礼的。若有些特别的食物,就先给祖父母吃。

韩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小学至中学都有伦理课。在伦理堂上,我们通过神话或演讲学会如何敬重及尊敬老人。

在一间房子内。若有老人来到,年轻人便理应站起来。按照习俗,在乘搭公共汽车时,若有老人或老妇人站立,坐着的年轻人便要让座。如果见到老人拿着一件看来很重的包裹,你便要上前问他要不要帮忙。若要,你就替他把包裹带到目的地。

正如圣经预言,在这个事物制度终结的末期,道德标准会日益低落。韩国也免不了受到影响。然而,很多韩国人在心中仍然怀着尊敬老人的态度。”(提摩太后书3:1-5)——金凯,韩国。

[第7页的图片]

花时间探视老人是值得的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