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问……
我何以会有这样的感觉?
“我觉得心慌意乱,如临大敌;不知向什么方面求助。”——鲍勃。
许多青年都遭受类似的精神困扰。他们不是因为像有些同辈一样,对异性发生兴趣而感到闷闷不乐;而是觉得自己越来越受同性的朋友所吸引。对许多青年来说,发觉自己有这样倾向的确是一项沉重的打击。
一个女子谈及她的女儿说:“她身体日渐衰弱、胃口不佳、失眠,而且心绪不灵;她甚至想过自杀。”最令她苦恼的是什么呢?“她有同性恋的感觉”。对有些人来说,要克服这种倾向绝不是易事。一位我们称之为马克的青年承认说:“在我未踏进青春期的时候,我已跟朋友有同性恋的行为。这种情形到青春期仍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我跟耶和华见证人开始研读圣经为止。但这种坏的倾向仍不时困扰我。”
为什么青年人会受同性朋友所吸引?如果青年人正受这种性欲所困扰,他或她应当怎样行?
遗传抑或环境因素?
现今有许多人说,同性恋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这种性本能是无法改变的。例如,《时代》杂志以惊人的口吻宣布说:“一项崭新的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脑袋在结构上是有分别的。”可是,这项研究只是单凭一些死于爱滋病的人的脑而作,所以是不尽不实的!
另一种理论是有关荷尔蒙。科学家观察到,在实验室里,一些缺乏男性荷尔蒙的老鼠会表现出“女性”的交配行为。所以他们认为同性恋者可能跟生物灾难的牺牲者类似,即在出生之前承受了太多或太少男性荷尔蒙。可是,也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老鼠所表现的怪异行为只是一种本能反应而非真的是‘同性恋行为’。此外,人类根本不是老鼠。《哈佛医学院精神健康信报》反驳:“出生前所形成的荷尔蒙对于老鼠交配行为所生的反应是否也照样会影响到人的性行为,这种可能性简直是微乎其微。”
人们也对遗传学作过大量研究工夫。在有同性恋倾向而又属孪生的男女当中,约有半数的另一个兄弟或姊妹都同样是同性恋者。既然孪生子女在遗传方面是一式一样的,所以按理看来,必然是有些隐秘的基因促成这项偏差。但请留意,也有半数的兄弟或姊妹不是同性恋者。如果这种特性真的是由遗传所决定,为什么不是所有孪生男女都有同样的倾向呢?真的,基因和荷尔蒙可能会造成若干影响。即使这样,《美国科学》杂志报道有些发现也表明“环境对于人的性倾向有重大影响”。
环境因素
请考虑一下古希腊的周围环境。他们有关于荒诞神祇的性爱故事,也有诸如柏拉图等哲学家的写作;而且体育馆内的青年习惯一丝不挂。这一切都会刺激人的性欲,所以同性恋便在操希腊语世界里有名望的人当中大为流行。根据《古希腊的爱情》一书指出:“在克里特,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男孩若没有一个[男性]的爱侣,便被视为奇耻大辱。”没有任何隐秘的基因或荷尔蒙会促成这种堕落的风气。同性恋之盛行是由于希腊文化容许,不错,其实是鼓励而导致的!这充分表明环境担任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
无疑今日泛滥的同性恋宣传一直在大肆鼓吹这种观点。电视、电影、音乐和杂志都充斥着同性恋的思想。有线电视使许多青年更易观看到一些极其下流的色情影片。中性的衣着和打扮正风行一时。有些专家更认为,一些由女性发动的反男性宣传也助长了女同性恋的风气。青年人亦由于跟一些公开鼓吹同性恋生活方式的同学交往而受到腐化。——哥林多前书15:33。
父子关系
有时,恶劣的家庭气氛也看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对男性为然。a父亲对于孩子的感情发展有重大贡献。(以弗所书6:4)《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满幸福》一书说:“父亲的男性品质能够对孩子的发育有重大贡献,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完整、平衡的品格。”b男孩子也需要父亲的认可、爱护和接纳。(可参阅路加福音3:22。)父亲若未能给孩子所需的关注,这会有什么结果?孩子会在感情上遭受挫折。精神健康作家约瑟夫·尼古劳斯声称,男子具有同性恋倾向“往往是由于家庭关系,尤其是父子关系,出现难题而导致的”。
如果母亲藐视自己的丈夫或对儿子有强烈的占有欲,这可能会不自觉地使情况恶化。一项就女性化的男孩而作的研究指出:“有些父母渴望获得一个女儿而非儿子,于是便鼓励儿子打扮成像女孩子一般。”
这绝不是说,人之怀有不正常的性欲完全是由父母所促成的。许多男子虽然有一个占有欲强的母亲,而父亲又疏忽职守,经常外出,或甚至虐待他们,他仍可以长大成为一个男子汉。再者,并非所有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都一定是出自不健全的家庭。然而,有些男孩子看来的确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受到伤害。尼古劳斯医生声称:“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是因为他们在早年感觉没有受父亲接纳……他们对于自己在男子气质,诸如力量、见解和体力等方面感到软弱和无能。由于不自觉地渴望可以培养这些品质,于是便深受其他男性所吸引。”
一个名叫彼得的年轻基督徒男子写道:“家父是个酒徒,而且经常打母亲,有时也会打我们。我12岁那年,他舍我们而去。我因失去父亲而感到空虚失落。我天天都渴望有人可以填补他的空缺。直至跟一个很好的基督徒男子建立了友谊,我以为他可以满足我的需要,于是不期然对他产生了性幻想。”
颇有趣的一点是,有颇多的同性恋者都在童年时曾遭受性侵犯。c这种经验可以对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造成长久伤害。有些人也许会形成一种一位作家称之为“歪曲性别的倾向”。这种情形显然曾在古代的所多玛出现,当地的年轻男子对反常的性关系表现贪婪的渴求。(创世记19:4,5)显然,他们有这种倾向是因为被成年人性侵犯而导致的恶果。
道德争论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于同性互相吸引一事究竟会做成多大影响,科学家可能永远也无法下定论。但肯定的事实是:人人生来都很容易向错误的思想和倾向屈膝。——罗马书3:23。
青年人若想取悦上帝,就必须按照上帝的道德标准而生活,并且要避免不道德的行为,虽然这样行需要你痛苦挣扎。真的,有些人可能很易向同性恋倾向屈服,正如圣经说,有些人会‘轻易动怒’。(提多书1:7,《新译》)但圣经依然谴责不正当的愤怒。(以弗所书4:31)照样,一个基督徒绝不能找借口说自己‘生来便是这样’,于是便可以任意做不道德的事。向儿童施以性侵犯的人也许亦会提出同一的借口叫人同情他们,他们侵犯儿童纯粹是出于自己“与生俱来”的欲望。但有谁可以否认他们的性欲是反常的呢?所以对同性的性欲渴求也并无二致。
青年人若发觉自己受同性的朋友所吸引,就必须避免向这种性欲屈膝。可是,何以圣经会这么严厉谴责同性恋呢?这种生活方式真的是病态和反常的吗?若然,青年人可以怎样避之若浼?这些问题会在下期《儆醒!》杂志中讨论。
[脚注]
a 相对来说,有关女同性恋倾向的形成,所作的研究却很少。可是,无疑家庭的影响也会是因素之一。
b 由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印行。
c 在古希腊,儿童受性侵犯看来便是同性恋大行其道的原因。在男孩子当中,年纪较大的诱奸者通常被称为“豺狼”,这是“贪得无厌、厚颜无耻的残暴行为的象征”。那些年轻的受害者则被称为“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