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7 10/22 20-24页
  • 一坛油脂的启示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一坛油脂的启示
  • 警醒!199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犹太血统
  • 纳粹党入侵
  • 群众仓皇出逃
  • 难民生活
  • 全家归信同一宗教
  • 在新地区传道
  • 我该拿什么报答耶和华?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9年
  • 家人忠于上帝——我心大受激励
    警醒!1998年
  • “信心坚定,誓不退缩!”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0年
  • 冲破惊涛骇浪驶回平静的海面
    警醒!2000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0/22 20-24页

一坛油脂的启示

回想起童年,战争的恐怖场面往往涌上心头。那时我只有四岁,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接近尾声,我们却要仓皇逃命。出逃的情景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逃难以前,我们一家七口就住在德国的东普鲁士。

我茫然盯着可怖的黑夜,听到俄罗斯空军的轰炸机从远处渐渐逼近。突如其来的闪光划破了漆黑的长空,爆炸声震耳欲聋,几百码外的燃料箱烧得火光熊熊。我们的火车在铁路上来回晃动,乘客禁不住惊叫起来。一会儿后,轰炸机飞走了,火车继续前行。

另一次,我从瞌睡中醒来,看见一个妇人大喊大叫。她试图从我们置身的运牛车厢跳下。爸爸及时拦阻妇人,把她扯回车厢去。这个妇人抱着婴儿,在车门近处打盹儿。她醒来发现,孩子冻僵了。车上的男子把婴儿尸体抛到外面的雪地去。妇人痛不欲生,试图打开车门往下跳,要跟孩子同归于尽。

阵阵寒气侵人入骨,幸亏运牛车厢中央有个大腹火炉,供我们取暖。车厢的一端备有木柴,但由于供应有限,我们只可用少许来煮马铃薯。一袋袋的马铃薯犹如床垫一般,使我们不致睡在冷冰冰的地板上。

我们为什么要仓皇逃命?我们一家怎样熬过逃难的日子?让我从头说起。

犹太血统

1940年12月22日,我在东普鲁士的吕克(现今波兰的埃乌克)出生。双亲生下五个孩子,我在家中排行最小。18世纪下半叶,我的犹太祖先因宗教迫害离开德国。在历史上的一次大迁徙中,他们集体移居俄罗斯。后来,俄罗斯的排犹情绪日渐高昂。到1917年,祖父为了逃避反犹太分子的迫害,不得不离开伏尔加河附近的乡村,迁到东普鲁士去。

祖父取得德国公民身分,在东普鲁士安家落户。犹太人纷纷改名换姓,起了个雅利安名字。爸爸的原名是弗里德里希·扎洛蒙,后来改叫弗里茨。妈妈是普鲁士人,爸爸是个乐师,他们俩在1929年结婚。

两人婚后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前景看来一片光明。外祖母弗雷德里卡和外曾祖母威廉明妮拥有一个相当大的农庄。双亲常常携同儿女探望两位长辈,她们的农庄就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全家都喜爱音乐。在爸爸的伴舞乐队里,妈妈负责打鼓。

纳粹党入侵

1939年,德国政局动荡,风云突变。希特勒一心要铲除犹太人,提出了所谓的最后方案。双亲为此忧心忡忡。我们做儿女的,却一直给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有犹太血统。1978年,爸爸去世后九年,妈妈也长眠了。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原来是犹太人的后代。

为免别人怀疑自己是犹太人,爸爸决定加入德国陆军。起初他在军乐队服役。后来,有人看来知道爸爸的背景,于是向当局揭发。结果,我们全家都遭到审问。当局为我们拍照存档,供纳粹专家仔细研究,看看我们的相貌像不像犹太人。幸好我们长得挺像雅利安人,所以当局并没有逮捕我们,也没有把我们拘押。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我们的居住区素来风平浪静,如今人人都提心吊胆。妈妈很想马上搬家,迁往较安全的地区。纳粹官员横加阻挠,我们一家无法出逃。1944年夏天,俄罗斯军队向着东普鲁士推进,德军决定撤出吕克一带。7月一天,当局下令我们得在六个钟头内离开家园。

群众仓皇出逃

妈妈感到手足无措。拿什么走?往哪里逃?怎样上路?我们会回来吗?每个家庭可拿走的东西非常有限。妈妈很明智,只收拾基本的必需品,方便我们携带上路。她还拿走一个大坛子,内里装满牛油脂和碎块腊肉。其他家庭宁取贵重财物。

1944年10月22日,俄军进入东普鲁士。一个作者写道:“俄国士兵目睹亲人被杀,家园、庄稼通通化为灰烬,自然很想以牙还牙、报仇雪恨。”他们到处抢掠、肆意破坏,东普鲁士人民不禁大起恐慌,仓皇逃命。

我们也外逃避难,住在东普鲁士偏西较远的难民区。如今看来只有一条出路,就是经波罗的海逃往别处。难民于是纷纷涌到但泽港市(现今波兰的格但斯克)去。当局征用海港船只,执行紧急救援行动。我们一家赶不及上火车,所以不能登上德国客轮“威廉·古斯洛夫号”。这艘客轮原定在1945年1月30日从邻近但泽的格丁尼亚出发。后来我们得知,客轮给俄罗斯的鱼雷炸沉了,约有八千个乘客葬身冰封的海域。

既然海上的逃路已经封锁,我们惟有向西进发。爸爸获准休假,暂时离开军队。他利用假期,陪同我们搭火车逃难,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一样。不过,他很快就要返回军队报到,剩下妈妈拖儿带女,继续踏上漫长的艰险旅程。妈妈把那坛油脂当珍品看待,每次只配给我们少量来吃。我们沿途拾取残羹剩菜充饥。幸有这坛油脂补充营养,我们才能熬过漫长的严冬。那坛油脂原来比金银有价值得多!

我们终于来到斯塔加德镇。在火车站近处,德军和红十字会搭起了施汤所。在饥肠辘辘的孩子看来,那碗汤犹如天赐甘旨。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抵达德国的汉堡,又饿又累,但庆幸自己还在人世。我们给安置在易北河畔的农场,跟俄罗斯和波兰的战俘挤在一起。1945年5月8日,欧洲的大战结束了,我们的处境却岌岌可危。

难民生活

爸爸给美军俘了,待遇还算不错。美军知道爸爸是个乐师后,就倍加善待,让他在美国独立纪念日的庆典上大显身手。后来,爸爸找到机会逃脱,返回汉堡。我们一家得庆团圆,在乡间的村舍安顿下来。不久,祖母和外祖母也安然抵达,跟我们重聚天伦。

可惜好景不常。当地居民开始排斥难民,连我们隶属的信义会也朋比为奸。一天傍晚,牧师来找我们。他出言凌辱,丑诋难民,故意激起我们的恼火。爸爸勃然大怒,动武要打牧师。妈妈、祖母和外祖母三人合力阻止。但爸爸体格壮实,他把牧师举起揪到门口去,推出门外。从那时起,爸爸就禁止我们在家谈论宗教。

此后不久,爸爸在德国铁路公司找到一份差事。我们迁到汉堡的市郊去,以闲置的车厢为家。后来,爸爸给我们盖了一个像样的住所。可是,仇恨难民的情绪却持续不息。我童年常常遭到排斥,当地儿童不但向我动粗,还伤害我的自尊。

全家归信同一宗教

我小时跟祖母、外祖母共用卧室。虽然爸爸不许我们在家里谈论宗教,但每逢爸爸外出,祖母和外祖母就向我讲述上帝。她们一起唱赞美诗,阅读自己的圣经。我渐渐受她们薰陶,在灵性上有所渴求。到十岁那年,每逢星期日,我都徒步到教堂做礼拜,每次来回七英里。但我必须承认,我总是失望而回,因为牧师老是不能解答我的疑问。

1951年夏天,一个衣着整洁的男子上门探访,向妈妈介绍《守望台》。他说:“你要是阅读《守望台》,就能了解上帝王国的含意。”我的心儿卜卜地跳,巴不得妈妈接受一本。妈妈不想惹爸爸的气,于是婉言拒绝。我苦苦哀求,妈妈的心软了。她取了一本《守望台》给我。稍后,埃内斯特·希宾回来探访我们,并留下《“以上帝为真实”》。

就在这段期间,爸爸因公受伤,断了腿骨。他终日呆在家里,显得很烦闷。爸爸的腿上了石膏,但仍能一瘸一拐地行走。令我们费解的是,爸爸只在开饭时间露面,其余时间就不知所终。整个星期都是这样。但我留意到,每逢爸爸消失踪影,我的书也不见了。有一天,爸爸在进餐期间对我说:“那个男子回来的时候,我想见见他!”

希宾弟兄再次探访我们。出乎人人的意料,爸爸把那本书往桌上一扔,然后说:“这本书所讲的全是真理!”爸爸随即跟希宾弟兄学习圣经。后来,其他家人也跟爸爸一起学习圣经。希宾弟兄成了我的良师密友。我向其他孩子讲论自己新近学到的圣经知识,结果被主日学校开除。我从此跟信义会一刀两断。

1952年7月,我跟着好朋友希宾弟兄,逐户向人传讲上帝王国的好消息。每个星期日,希宾弟兄都叫我细心聆听他怎样向住户传讲圣经信息。几个星期后,希宾弟兄指着一大排房屋,说:“这个街区的住户由你独自探访啦。”起初我心里有点紧张,但久而久之,我学会怎样跟住户攀谈,分发圣经书刊,而且卓有成效。

我终于符合资格受浸,借此象征我把自己呈献给耶和华。1953年3月29日,我和爸爸在同一天受浸。同年的下半年,妈妈也成为我们的属灵姊妹。在随后的岁月,其余的家人都先后受了浸。他们包括姐姐埃丽卡、三个哥哥(海因茨、赫伯特和维尔纳),还有我们敬爱的祖母和外祖母。当时这两位老人家已经80多岁了。1959年1月,我开始做先驱,也就是全时的传道员。

在新地区传道

爸爸常常敦促我离开德国。回想起来,我看出爸爸用心良苦,他一直担心排犹主义死灰复燃。我申请移居澳大利亚,希望日后可以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或其他太平洋岛屿,从事海外传道工作。1959年7月21日,我和哥哥维尔纳一同抵达澳大利亚的墨尔本。

几个星期后,我遇见梅尔瓦·彼得斯。她是富特斯克雷会众的先驱。我们在1960年结为夫妇,婚后生下两个女儿。喜见她们深爱耶和华,双双献身事奉上帝,我们不禁心花怒放。一向以来,我们都力求过简朴的生活,好让整家人能够追求属灵目标。多年来,梅尔瓦一直参与全时服务,但后来由于健康欠佳,她不得不停止先驱工作。目前我在堪培拉市贝尔康南会众服务,又是长老又是先驱。

我从童年的经历学会随遇而安,对耶和华的供应心满意足。我深深体验到,从苦难中逃生,基本的必需品比金银有价值得多。妈妈拿走的那坛油脂足以证明这点。但要紧的是,人如果想永远活下去,就得研读上帝的话语,实践圣经的教训。——马太福音4:4。

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所说的话不但语重心长,而且凿凿有据:“[耶和华]用美好的东西叫饥饿的人完全饱足,打发富有的人空手而去。”(路加福音1:53)值得高兴的是,我全家共有47个成员,包括7个孙子孙女,在真理中行事。(约翰三书4)我和梅尔瓦,连同其他家人,以及许许多多的属灵子孙,都向往美好的未来,在上帝的仁爱照顾下安然度日,跟死而复生的亲人重聚。——库特·哈恩自述。

[第21页的图片]

1944年,俄罗斯部队进军东普鲁士

[鸣谢]

Sovfoto

[第23页的图片]

哥哥海因茨、姐姐埃丽卡、妈妈、哥哥赫伯特和维尔纳,我在他们前面

[第24页的图片]

我和妻子梅尔瓦

[第24页的图片]

当年装满油脂的坛子跟这个类似,我们就靠那坛油脂熬过了艰苦的岁月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