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78 3/1 13-15页
  • 在马来西亚发展属灵事务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在马来西亚发展属灵事务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8年
  • 小标题
  • 战后的进展
  • “棕色地带”的发展
  • 青年见证人所受的考捡
  • 马来西亚分社建立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8年
《守》78 3/1 13-15页

在马来西亚发展属灵事务

马来西亚是一个充满热带森林的地方,到处都是丰茂的稻米田,辽阔的橡胶园子和油椰子农场。国内还有很多锡矿。最近在离岸不远的海床里更发现了石油。在东南亚国家协会属下的各国中,马来西亚被誉为进步得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但是,对耶和华见证人来说,最令人鼓舞的就是那里的属灵事务从很小的开始日益扩展。

耶和华的基督徒见证人在1930年代开始在这里工作。最初来到马来亚(如今是马来西亚)定居的见证人包括一对荷兰—锡兰籍的夫妇。他们是哈利斯和傅丽达.伊朗克。1931年,一个周游的守望台社代表接触到这对夫妇。后来,一个退伍军人,占美·占士,和他一家由印度搬来星加坡,并开始热心地向人作见证。占美也在吉隆坡和佛朗克一家取得联络。此后数年间,由澳洲和其他地方来了几位先驱见证人,包括一班很刚毅的见证人在内。他们用社方的传道游艇,“传光号”,来做宣扬圣经信息的总部。他们探访橡胶农场和锡矿场,市镇和乡村,幽雅的住宅区和贫民窟。他们到处向人传讲上帝的道,而且分发了多种文字的圣经书刊。

由于有这么多活动,守望台社的澳洲分社在星加坡设置了一个书籍贮藏站。这成为王国宣扬者一项很大的方便。在1937年,澳洲分社派遣阿佛烈·伟基来料理事务。他在1939年结了婚,其后两年和太太黛玛在马来亚西岸作了一个彻底的见证,一直到战事使工作无法进行为止。有人至今还记得他们的探访。他们在早期遇到一个年轻的印度籍塞克教徒,名叫洗布伦,当时大约十六岁,读过《死者在什么地方?》这本小册子之后,他听闻伟基就住在附近,于是骑脚踏车走了五十哩路(八十公里)去找着他们。翌日,布伦陪伴他们到农村地方去学习怎样作见证。不久,他在灵性上所受到的激励推使他再骑120哩路(约190公里)到吉隆坡参加耶和华见证人举行的大会。布伦在那里剪短头发,剃去胡子而脱离塞克教。受浸之后,他决定改名为佐治洗布伦。他充满热心而渴望用全部时间向人作见证。情势显示他在印度工作较好。于是他遂返回印度,在那里他继续忠心服务达许多年之久。

战后的进展

日本侵占马来西亚使见证活动陷于停顿。大部分见证人都逃亡到印度或其他地方,其余的人则被扣留。可是,在1940年代的后期,受过基列学校训练的海外传道员纷纷抵达。马来亚的工作遂重新发展起来。这时,共产党游击队正与殖民政府干戈相向,游击队由丛林地带袭击和轰炸市镇。开发橡胶园的外国人和锡矿的经理被杀害。对环务监督来说,经常周游探访西岸的各个城镇是非常危险的事。

“当你乘坐火车时”,“你大部分时间都要伏在车厢地板上,因为游击队会从路轨旁的树林里开枪乱射。”在甘巴市镇,他拜访占美·占士的女儿。她嫁了一个操管几艘挖泥船的锡矿经理。所有宿舍都设于一块四面围上刺铁丝网的园地里。环务监督在走进经理的房间时开着灯掣,至少他以为自己在这样做。令他大吃一惊的是,原来他扭开了警笛和园地的射灯。这使所有居民立刻把持武器,以为是一次游击队突袭。这对一个想推广和平的属灵事务的人来说,是个多么尴尬的场面!

在探访马来亚的途中,环务监督在怡保这个锡矿中心里遇到一名华籍的男子。这位男子在香港学习针炙术时曾与耶和华见证人研究过圣经,而且打算参加宣扬“好消息”工作。由这个细小的开始,不久怡保有一个小组建立起来。

在环务监督所作的另一次探访中,社方请他与两名少女取得接触。她们名叫吴润珍和李少珍,是槟榔岛槟城循道会女子学校的学生。三年以前,四位耶和华见证人的海外传道员在槟城逗留了一个月。在他们居留期间,这两位少女得到一部名叫《真理必使你们得以自由》的书,并且对圣经深感兴趣。环务监督的探访过后,她们开始从事见证工作。为了扩展槟城的属灵事务,分社在1955年将阿弗烈和黛马·伟基夫妇调派往那里。不久一个小组成立起来。起初的两位少女成为先驱传道员。后来,她们接受海外传道的训练,并在1958年于基列学校毕业。

马来亚九邦之中,最南的一个是柔佛。在那里,战前星加坡的见证人不时留下书刊给K.J.约翰。他是税务局的一个官员。但是,他没有把见证人看作认真,因为,正如他自己说:“我早已下了结论,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人为的狡计,要使人类社会受制于某些自立的权势之下。然而,我却相信有一位造物主宰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惨经历和接踵而来的一切艰苦使我更亲近他。但我仍然不知道怎样去崇拜他。我决意要依从自己良心的指挥而生活。”但在后来,《和平——能否持久?》这本小册子引起了约翰的审慎兴趣。到1960年,一个小组终于在柔佛市建立起来。多年以来,K.J.约翰一直是这个小组的主持监督。在这个小组里有九个人从事全时间的见证工作。

“棕色地带”的发展

在很多年前的一个大会里,一位讲者在讨论地区情况时展示一幅很大的马来亚地图。在地图上,西岸一带大部分涂上绿色。东岸则像一块很广的棕色地带。自那时起,凡是在发展属灵事务方面有很大需要的地方,见证人都诙谐地称之为“棕色地带”。这些地方会有“绿化”的一日吗?

六年前,一位青年见证人在槟城一所师范学院受训。当他获悉在毕业之后将会派往古拉程根鲁镇时,他非常惊慌。这个市镇是“棕色地带”之一。他向一位长老请求劝告,说明他将会没有朋友,也没有人和他研读圣经。长老劝道:“在你抵达新地区的第一天,要逐户向人作见证。不久你就会有朋友了。”他怀着真正的热心及仰赖耶和华的圣灵之助去如此行。很快,这个“棕色地带”便呈现少许“绿色”,显示有属灵的增长。结果终于有一个活跃的见证人小组建立起来。

青年见证人所受的考捡

马来西亚的王国宣扬者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出自传统的中国佛教家庭,因此时常遭受猛烈的家庭反对。一个华籍女孩的经验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叙述说:

“我刚刚考完高等学校文凭试。我一直经常参加聚会,甚至和对圣经感兴趣的人主持研究。我的母亲大惊失色,认为我逐家逐户探访别人是有失身份的行为。结果她追踪我到每周研经班举行的地方。她试图打断聚会,借着扭开带来的原子粒收音机,播出印度的土乐,同时也屡次怂恿我离去。其他人耐心地设法向她解释,她虽然逐渐息怒,却并不感觉满意。我父母明令不准我参加任何聚会,我却继续服从耶和华。

“一天当我参加一位寮国海外传道员的幻灯片演讲时,父母一同来到王国聚会所找我。我被驶往祖父母家里。通常家庭问题都在那里获得解决的。我在一班亲戚面前被盘问和责难。父亲把我的头碰撞在墙上,借此警告我如果我继续参加基督徒活动的话,他便会诉诸武力。

“如今我住在大学宿舍里。我已经成人,所以能够向人作见证和参加所有聚会。”

马来西亚分社建立

在1972年初,社方认为时势已成熟,遂在马来西亚建立分社办事处。在风光明媚的槟榔屿,当地的小组筑成了一座优良的王国聚会所,附设一间海外传道员之家和一个书籍贮藏室。现在,这成为分社办事处以督导马来半岛、东马来西亚、和汶莱的王国工作。当时在马来西亚有207名王国宣扬者的高峰。在一年之间,人数增加了超过百分之20。随后数年,见证人的数目达到455名。在最近一系列的环务大会里,总共有超过六百人参加。但在1977年主的晚餐纪念仪式中,全国共有962人赴会。

真的,见证和教导工作在马来西亚有长足的进步。但是,马来西亚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以继续发展当地的属灵事务。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