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坚忍不拔带来了上帝的祝福
巴基斯坦这个名字在厄杜文的实际意思是“圣地”,这个国家建国仅三十年而已。然而,在历史上它却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当亚伯拉罕在生之时,肥沃的印度河谷中一处称为谟安祖建卢的地方以及彭集的夏拿巴已有高度的文化存在。在基督诞生前二百多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军队经过现在称为巴基斯坦的地区。在公元第八世纪初叶,亚拉伯人侵入该国南部称为辛特的地方。将回教带到这些区域。也是由于宗教——回教——的缘故,才产生了巴基斯坦这个国家。
巴基斯坦位于亚洲印度以西亚拉伯海的海岸。这绝非一个小国。在这国家中,192名上帝王国好消息的宣扬者有七千多万人可以向之作见证。
在巴基斯坦立国之前很多年,宣扬王国的工作已经在这个地方进行。由北部的山区地带一直到彭集的丰腴草原,以至辛特干燥不毛的沙漠,有数名热心的耶和华见证人致力于寻找一些渴望认识圣经真理的心地忠实人士。当时他们实际可说是“从事先驱工作”。他们采用每一种交通工具,由挤拥不堪的火车,马和马拉的货车以至牛车不等,有时连骆驼也用到。
像使徒保罗一般,这些见证人学会‘怎样在物质上处卑贱和怎样处丰富。’(腓立比书4:11,12)在乡间,他们与当地居民一起住在细小的泥屋中,有鸡,牛和山羊同居。当在城市之际,他们留宿在感兴趣人士的卜卡(以水泥或砖建成)家中,肮脏的下级旅店中。这项报酬丰富的工作时常必须在酷热难当的气温之下从事,并且随时可患上伤寒、痢疾及疟疾一类的病。从事这件工作的首批人物包括毅云、史坚拿、朗帖朋、加兰斯·泰来及来自英国的兰度尔·荷普利。这些人当中还有哥迪·葛曼。尽管备尝艰辛,他仍将自己用在这项“先驱”工作上的时间称为一生最佳的日子。
若要明白何以在过往及现在,这个国家中人们对王国的消息的反应颇为缓慢,我们必须体会到巴基斯坦的人口中有百分之97信奉回教。回教徒相信可兰经乃是来自上帝的最后启示,他们声称可兰经已取圣经而代之,而且目前的圣经已非原本的样子。因此,为了使人愿意聆听圣经演讲,传道员必须向他们指出,虽然他们熟识自己的可兰经,却也许从未有机会听到其他“圣书”,例如载于圣经中的,对于目前世界的情况和将来的发展有何解释。很多时,由于好奇及慷慨好客的天性,人们会乐于聆听和接受圣经书刊。
与日俱增的世界难题,正如本地及世上其他地方所见到的,使大多数人同意,我们正生活在世界“末期”中。但是当传道员谈及一个地上乐园时,他们则感觉这个主张新颖。(提摩太后书3:1;启示录21:3,4)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像基督教国中不少人所为一般,地球会遭受毁灭,而乐园则会在天上。然而一般人都喜欢讨论宗教,这使逐户传道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往往这些讨论可以延续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在室内舒适的环境中,传道员可以为上帝的王国作一个彻底的见证。
应付难题
虽然大部份逐家逐户探访是在回教徒中间进行,圣经研究则多数与一些住在所谓基督徒社区中的人主持;这些人在巴基斯坦境内百分之三的非回教徒当中占颇大部份。现在参加宣扬王国好消息的人大部份是在这些人当中产生的。在城市中起先并不容易寻得他们。但若接触到一个家庭,通常便会遇到其他的人。有时“失落的羊”本身必须作很大努力才能认识真理,像以下的例子所说明一般:
一名年轻的天主教男子在街上行近一名当时正在从事逐户传道工作的见证人,请后者给他一本与圣经有关的书籍。他获得一本奥度文的《导至永生的真理》,并欣然说出他的地址;这地址原来是一个回教大家庭的仆人宿舍。见证人在首次探访时便与他开始了一个圣经研究,并作了安排带给他一本他生平首次拥有的圣经。”他随即开始参加聚会,但在数月之后,他的女主人禁止见证人经常上门探访(他与妻子及幼儿均住在主人所供给的宿舍中)。可是,他却毫不畏惧,并且更渴望继续研读。于是他经常乘自行车前往当地的王国聚会所研读。他不久便热心地与别人主持圣经研究及公开地逐户向人传道。他时常找机会表示他对所学得的真理的感激。在1977年初,他献身受浸成为小组的一分子,并参加辅助先驱工作。
在巴基斯坦,另一个难题是文盲的普遍。五岁以上的人口中约有百分之84不识写读;虽然政府试图克服这个难题,但却受到每年人口增加百分之3.5以上所妨碍。然而,不识字却不能阻止像绵羊般的人响应王国的讯息。(约翰福音10:27)举例说:
数年前,位于海拔5,500尺(1,670公尺)之上的俾路支省首府基达镇,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在一位耶和华见证人的家中听到王国的讯息。这个有十名子女的母亲后来献身给上帝而受了浸,她有两个女儿在不久之后也接受了真理。历年来这位见证人需要很大的信心和决心才能继续向别人宣扬“好消息”。这不仅是由于她未受过正式教育,同时也因为缺少成熟基督徒的帮助。在基达冬天非常寒冷,若可能的话,人们到时便会迁往国内气温较暖的地方。在夏天,很多人则前往该地逃避喀拉蚩的极度潮湿或彭集的炎热气温。很多年来,这位见证人以及其他的见证人每年三次旅行来回1,000至1,400多哩(1,600至2,250公里)参加耶和华见证人每年及半年一次的大会。
1977年初,他的一个儿子在离开家乡700多哩以外(1,120公里)的地方担任“特别先驱”工作以协助一群聚居于彭集丰腴地带一个小镇中的弟兄。
开发彭集的工作
一群来自各小镇乡村说彭集语的见证人,为数约二十多人,散布于一片辽阔的区域中。由于巴基斯坦主要是个农业的国家,大部份人口均住在农村中。那里的房屋是由泥造的,并且亦无正式道路通到他们的地方。在这个区域里,由于交通难题及人们一周工作六天,耶和华见证人在他们细小的王国聚会所中就在周内唯一的假期举行他们全部的聚会。对这些见证人说来,要在灵性上进步并不容易。
语言也成为另一个难题。巴基斯坦的四个省份每个均有自己的语言,厄杜语则是该国主要的官方语言。数年前,《导至永生的真理》一书被译成厄杜文,这大大有助于协助人获得圣经的基本知识。《守望台》每月以厄杜文出版一次,但是多年来却很难从印度运入。不过,现在巴基斯坦印刷自己的杂志,翻译工作则在印度执行。
彭集(意思是“五河”)是国内生产最丰的农业地区。大麦、米、甘蔗及棉花是主要的农作物。这也是人口最密的省份,守望台社在巴基斯坦的分社办事处设于它的首府拉合尔。拉合尔是个古城,仅位于印度边境数哩之外,以古老的纪念碑,大学和学院而著名。在几乎二百五十万的居民中目前有五十五位上帝王国好消息的宣扬者。他们当中有好几位虽然熟识耶和华见证人所传的讯息已有多年之久,但却仅在最近才成为小组中献了身受了浸的成员。在若干事例上,1970年代每况愈下的世界情况使他们认真考虑到要按照他们所学得的知识采取行动,正如以下
一位女士约在1955年开始与耶和华见证人研读圣经。她很喜欢所学到的知识,并为研读作良好的准备。尽管她丈夫力图劝阻她参加聚会,她仍间中如此行。不过,虽然她向别人谈论真理,并且每天向她工作地方一些名义上的基督徒女孩子诵读经文,她却看来仍与教堂保持关系。她丈夫怂恿她如此行。历年来曾有不同的见证人与她研读过,但终于停止了研究;见证人仅是每隔些时候便探访她,由于她喜欢阅读社方出版的每一本新书。出乎意料地,一天她问见证人她可否受浸,因她感觉自己已等够时候成为一个见证人。至此见证人才获悉她已没有上教堂十年了。于是见证人与她恢复研读,而她则开始经常参加聚会。最后她在1976年十一月献身受浸成为见证人。即使如今年事已高,她仍用很多时间向人作见证及与别人主持圣经研究。
在喜马拉雅山下
由海岸北上930多哩(1,490公里)的内陆,离洛瓦平第十哩(16公里)之处是巴基斯坦新建国都的伊斯兰马巴德。由这里前行数小时便抵达松林蔽野的山岭和山谷,并且望见远处冰雪盖顶的喜马拉雅山的雄伟景色。世上最高的山岭有些是在巴基斯坦境内,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有很大部份由于无法接近而实际可说是文明所“未接触到”的。然而,集中在洛瓦平第的十位“好消息”宣扬者则主要在该两大城市中工作,其中有两位住在伊斯兰马巴德。
在喀拉蚩和海得拉巴
在一个如此辽阔的国家中,见证人只占这么少数,要使曾经对王国讯息表示兴趣的人保持热心并非易事。然而,人们若真正渴望认识上帝的道的真理,他们便会试图在这方面吸收更多知识。在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喀拉蚩———度是个位于亚拉伯海岸近印度河口的朴实渔村——七十多名见证人拥有人口四百五十万的工作“地区”。他们当中有些安排机会不时去到一百哩(160公里)以外的海得拉巴城,在该处散播真理的种子。以下的经验可以说明有些种子如何扎根生长:
约四年前,见证人与一位年轻主妇开始了一个研究。由于感觉需要更加经常研读及参加聚会,这位少妇利用机会前往喀拉蚩的一家医院接受一年的毕业后训练。她进步得很迅速。未几她便用不少时间向同学作见证,并在1974年以水浸礼象征她献身给上帝。即使她和丈夫是海得拉巴仅有的见证人,她最近来信表达她对真理的体会,并感激喀拉蚩的弟兄们借书信及间中探访给予她的鼓励。她说她每天均有机会在年轻的医科学生当中作见证。特别在她教授诸如输血或先天缺陷等类的医学演讲后,她有机会解释圣经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有不少学生细心聆听及表示兴趣,她现在主持好几个圣经研究。
借着耶和华的圣灵帮助及在天使的指挥之下,巴基斯坦境内各地的耶和华见证人正接触到不少渴望认识上帝的真理的人士,该处的见证人决心保持坚忍,忠心地继续向人宣扬“好消息”,直至这些人都被召集起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