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97 9/15 25-29页
  • 圣经怎样流传到今日——第2部分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圣经怎样流传到今日——第2部分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先锋出现
  • 教会反击
  • 印刷术的影响
  • 威廉·廷德尔与英语圣经
  • 研究达致更清晰的了解
  • 廷德尔翻译希伯来语圣经
  • 圣经和廷德尔同受禁制
  • 威廉·廷德尔——一个目光远大的人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 “主啊,求你打开英王的眼”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2年
  • 廷德尔
    词语解释
  • 翻译圣经——一件艰险的工作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5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7年
《守》97 9/15 25-29页

圣经怎样流传到今日——第2部分

他们把更多燃烧物抛进熊熊的火堆里,烧得通红的火转眼成了冲天的烈焰。但这不是一般的火;在熊熊烈火中焚烧的东西原来是圣经。教士和修道院院长都在场围观。伦敦主教命人收购圣经,然后把买来的圣经付诸一炬;但他没有想到,他的做法其实反而帮助了翻译圣经的威廉·廷德尔,资助他发行更多圣经!

教会跟圣经译者对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系列文章的第1部分,我们追溯出版圣经的经过,直至中世纪的后期。现在我们踏入一个新纪元,上帝话语的信息和影响力快对当时的社会造成重大冲击了。

先锋出现

约翰·威克里夫是牛津大学一位备受敬重的学者。他以‘上帝的律法’(即圣经)作为权威,通过讲道和写作大力反对天主教种种不符合圣经的做法。他差派学生(称为罗拉德派)走遍英国各地的村庄,用英语将圣经的信息传给所有愿意听的人。威克里夫在1384年去世之前着手把圣经从拉丁语译成他当日的英语。

教会有许多理由要鄙视威克里夫。首先,威克里夫抨击教士生活放肆、行为不检。此外,不少赞赏威克里夫的人曲解了他的教训,作为发动武装叛乱的借口。尽管威克里夫从没有鼓吹暴力动乱,甚至在他死后,教士仍把罪咎推在他身上。

1412年,大主教阿伦德尔致信教宗约翰二十三世,把威克里夫称为“危害社会的无耻之徒、幺么小丑、古蛇之子、敌基督者的先锋和爱将”。接着阿伦德尔提出最严厉的谴责,他写道:“他倒行逆施,妄要把圣经译成本国的语文,实在恶贯满盈。”的确,使教会领袖最光火的是,威克里夫要让平民百姓有一部他们看得懂的圣经。

然而,少数显要人士仍可以读到译成本地语言的圣经。其中一个是波希米亚的安妮,她在1382年下嫁英王理查二世。安妮拥有一部威克里夫译的四福音英语译本,是她经常阅读的。她成为皇后之后,由于她喜欢译成本地语言的圣经,这有助于推广圣经,而且不仅限于在英国境内。安妮鼓励波希米亚的布拉格大学学生前来牛津。这些大学生在牛津热烈钻研威克里夫的著作,并把其中一部分带回布拉格去。威克里夫的主张在布拉格大学大受欢迎,因此后来胡斯在当地有不少支持者。胡斯曾在布拉格大学念书,后来在母校执教。胡斯根据古斯拉夫语的译本译成了一部捷克语圣经。由于他的辛劳,圣经在波希米亚和邻近各国普遍受人阅读。

教会反击

教士恼怒威克里夫和胡斯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两人主张“圣经本文”,即没有加添任何资料的圣经原作,比所谓的“释义”,即教会认可的圣经里繁复的传统注释,更有权威。威克里夫和胡斯要让平民百姓读到上帝的话语里未经冲淡的信息。

1414年,胡斯误信教会的应许,以为自己很安全,于是出席在德国康斯坦次举行的天主教会议,为自己的见解辩护。会议由2933名教士、主教和红衣主教构成。胡斯同意,如果有人能用圣经证明他的主张是错的,他就愿意放弃这些主张。可是,会议成员所关心的并不是他的主张。他们认为,既然胡斯公然反抗他们的权威,单为了这个理由,就可以把他绑在柱上活活烧死了。1415年,胡斯大声祷告,从容就义。

处死胡斯的会议也利用机会再次谴责和侮辱威克里夫。会议裁定要把约翰·威克里夫葬在英国的骸骨掘出,用火焚毁。这个要求实在不近人情,所以直到教宗在1428年下令,才有人加以执行。然而,这么猛烈的反对始终未能削弱爱好真理的人的热心。刚相反,这些反对加强了他们的信念,使他们更决心要向人传讲上帝的话语。

印刷术的影响

胡斯死后仅35年,即1450年,古腾堡在德国开始用活字印刷。他第一件大制作是拉丁语《通俗译本》的新版本,印刷约于1455年完成。到1495年,整部或部分圣经已相继印成德语、意大利语、法语、捷克语、荷兰语、希伯来语、加泰隆语、希腊语、西班牙语、斯拉夫语、葡萄牙语和塞尔维亚语。

第一部希腊语圣经的原文版本由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在1516年印行。伊拉斯谟希望圣经“能译成所有国族的不同语文”。但是他认为如果他亲自翻译圣经,就难免失去显贵的好感了,他不想冒这个风险。然而,其他后起的同道就比他勇敢得多了,威廉·廷德尔是其中的佼佼者。

威廉·廷德尔与英语圣经

廷德尔在牛津受教育。大约1521年,他到约翰·沃尔什爵士家中任孩子的家庭教师。沃尔什慷慨好客,经常在家里大排筵席。年轻的廷德尔时常在席间跟当地的教士舌战。廷德尔总是实事求是地打开圣经,让他们看看经文怎样跟他们的见解背道而驰。过了一段时间,沃尔什夫妇看出廷德尔的主张是对的,于是就不再那么热心经常款待教士了。这自然令教士对廷德尔和他的信仰更深恶痛绝。

在一次争辩中,廷德尔的宗教反对者断言:“宁可没有天主的律法,也不能没有教宗的律法。”我们从廷德尔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坚强信念:“我鄙视教宗和他的一切律法。如果上主保全我的性命,不多年后,我便会使耕田童子对圣经的认识过于你所知的。”廷德尔的决心最后得以实现。他后来写道:“我从经验看出,除非有人用平民大众自己语文的圣经打开给他们看,让他们亲自看到经文的内容、条理和真义,否则就不可能使平民百姓明白圣经的真实主张。”

那时还没有英语版的圣经印行。1523年,廷德尔前往伦敦,请求滕斯托尔主教授权给他翻译圣经,主教断然拒绝。廷德尔于是离开英国,希望能在外国达成他的愿望。他离国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了。在德国的科隆,他用来印制圣经的第一个工场被人搜掠,廷德尔带着一些珍贵的散页慌忙逃命。不过后来他在德国的沃尔姆斯印制了至少3000部《新约全书》的英译本。这批圣经被运回英国,并于1526年初开始分发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滕斯托尔主教购下,付诸一炬;但滕斯托尔绝没有料到,此举反而资助了廷德尔,使他得以继续翻译工作。

研究达致更清晰的了解

显然廷德尔从工作感到很大乐趣。正如《剑桥圣经历史》说:“圣经使他快乐,他的译本节奏轻快、生气勃勃,把他的快乐充分反映出来。”廷德尔的目标是尽量使圣经以准确、简单的方式向平民百姓发言。他的研究工夫使他得以明白许多世纪以来被教会主张蒙蔽的圣经词语的含意。廷德尔不畏死亡的威胁,也不怕强敌莫尔爵士的恶毒抨击,毅然把研究所得纳入他的译文里。

廷德尔采用伊拉斯谟的希腊语文本而非拉丁语圣经作为翻译的母本。他用“爱”代替“慈惠”,从而把希腊词语阿格配 的含意更充分表达出来。他也用“会众”取代“教堂”,用“悔改”代替“告解”,用“长老”代替“神父”。(哥林多前书13:1-3;歌罗西书4:15,16;路加福音13:3,5;提摩太前书5:17,《廷德尔译本》)这些调整使教会的权力和各种传统宗教习俗,例如向教士告解,都大受打击。

廷德尔也保留“复活”一词;他反对炼狱和人死后有知觉的主张,指出这些见解是没有圣经根据的。关于死者,他在信中告诉莫尔:“[你]说死了的人在天堂、地狱或炼狱,这样就把基督和保罗证实复活的论据视若无睹了。”为了证明这点,廷德尔引用马太福音22:30-32以及哥林多前书15:12-19的经文。他深信死去的人将来会复活;在复活之前,死者是毫无知觉的。他的看法十分正确。(诗篇146:4;传道书9:5;约翰福音11:11,24,25)既然这样,向马利亚和“圣者”祷告就毫无用处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知觉,既听不到人的祷告,自然无法为人代求。

廷德尔翻译希伯来语圣经

1530年,廷德尔翻译了希伯来语圣经的头五部书,即摩西五经。因此他是第一个把圣经从希伯来语直接译成英语的人。廷德尔也是第一个使用耶和华这个名字的译者。伦敦学者戴维·丹尼尔写道:“廷德尔的读者初次看到上帝的名字,无不大受感动。”

为了使经文更清晰明确,廷德尔使用几个不同的英语词语去表达一个希伯来词语的意思。不过,他一丝不苟地跟从希伯来语的文法结构。由于这缘故,他的译文保存了希伯来语固有的简洁形式。廷德尔说:“希伯来语的特性与英语吻合过于拉丁语千倍。由于两种语文的说话方式大同小异,在许多地方,你只需把原文逐字翻成英语就行了。”

由于采用这种基本上按字面直译的方法,廷德尔的译文含有不少带着希伯来语色彩的说法。最初读起来,有些这样的说法必然相当碍耳。可是最后一般人都十分熟悉圣经,结果许多奇特的说法现在已经成为英语惯用的词语!例如,(撒母耳记上13:14说的)“合他心意的人”,以及“逾越节”和“代罪羔羊”这些词语都是从希伯来语直译过来的。此外,他的译文也帮助英语圣经读者熟悉希伯来人的想法,从而加深他们对上帝灵示的圣经的了解。

圣经和廷德尔同受禁制

能够以本国语文阅读圣经是叫人兴奋的事。有人把圣经藏在布匹或其他货物里,偷偷运进英国,无论运来多少圣经,英国人都抢购一空。教士们担心,如果平民把圣经视为最高权威,他们就必定会失去向来享有的尊位了。因此,当时的情势不但对圣经译者不利,甚至支持他们的人也有丧命之虞。

尽管教会和政府不断追捕廷德尔,他却躲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继续工作。虽然这样,每周他仍拨出两天时间做他称为“消遣”的工作——照料其他英国难民、穷人和病人。他大部分金钱都花在这方面。廷德尔还没有开始译希伯来语圣经的后半部分,一个假装朋友的英国商人贪图赏金,出卖了他。1536年,他们在比利时的维尔福德将他处决。他临终时激昂地说:“主啊!求你打开英王的眼睛。”

1538年,亨利八世为了个人理由下令英国各教堂必须设置圣经。虽然廷德尔没有正式受到表扬,当时在各教堂分发的圣经,主要是他译的。廷德尔的译本深受欢迎,备受爱戴。这部译本“为大部分后来的英语译本定下了基本模式”。(《剑桥圣经历史》)1611年成书的《英王钦定本》,有百分之90是直接录自廷德尔译本的。

在英国,能够随意阅读圣经可说是个重大转变。在教堂里,人们兴高采烈地讨论与圣经有关的问题,这个讨论有时甚至使教堂的礼拜无法举行!“年老的人学会阅读以求亲自查看上帝的话语,孩童也跟随长者一起聆听。”(《英语圣经简要历史》)这段期间,圣经在欧洲更多国家以更多种文字印行,分发量随之大增。但在英国推广圣经的运动却对环球各地 产生了重大影响。事情的经过怎样?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对我们今日所用的圣经有什么影响?这系列文章的下一篇会总结这项讨论。

[第26页的图片]

廷德尔在1526年出版的《新约全书》——这是惟一完整而没有被烈火焚毁的一本

[鸣谢]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第26,27页 的附栏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圣经流传的重要年份

公元

威克里夫圣经面世(在1384年之前)

1400年

1415年,胡斯被处决

约1455年,古腾堡印制第一部圣经

1500年

早期印行的本地语言圣经

1516年,伊拉斯谟完成希腊语圣经版本

1526年,廷德尔完成《新约全书》

1536年,廷德尔被处决

1538年,亨利八世下令各教堂都必须设置圣经

1600年

1611年,《英王钦定本》发行

[图片]

威克里夫

胡斯

廷德尔

亨利八世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