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耶和华欢喜快乐
有价值的计划终于完成了,听到这样的消息,总是令人欢喜快乐的。1999年3月13日,在纽约帕特森的守望台教育中心,守望台基列圣经学校为第106届的48个学生举行了毕业典礼。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这无疑是个喜气洋洋的场合。
治理机构成员西奥多·杰拉斯担任毕业典礼的主席。杰拉斯弟兄是基列学校第7届的毕业生。他引用了诗篇32:11的话去欢迎在场的宾客:“你们义人应当靠耶和华欢喜快乐。”杰拉斯弟兄向宾客说明,为什么在这个场合感到欢喜是恰当的:“因为耶和华通过心里正直的人,包括我们的基列毕业生在内,成就了许多美事,所以在这样的场合,我们实在有理由要欢喜快乐。”诚然,学生早有打算要到基列学校接受训练,他们也格外努力,以求符合资格参加海外传道服务。不过,学生所以能够如愿以偿,完全是耶和华一手促成的。(箴言21:5;27:1)杰拉斯弟兄强调,这就是“靠耶和华欢喜”的原因了。
帕特森的礼堂宾朋满座,许多是基列毕业生的亲友。他们分别从12个国家远道而来,为要亲自见证这个喜庆的场合。在布洛克林、帕特森和华基尔的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电子视听器材看到现场的实况。包括场内场外,出席的观众合共有5198人。他们殷切期待接续的节目。很明显,礼堂内外都弥漫着一片欢乐的气氛。
要保持喜乐的精神
杰拉斯弟兄说完欢迎词后,就介绍第一位讲者出场,接下来还有四位讲者相继发表演讲。他们根据圣经向基列毕业生提出富于鼓励的劝勉,连在场的宾客也深感鼓舞。
担任第一个演讲的是威廉·马朗方。马朗方弟兄是基列学校第34届的毕业生,如今在治理机构的教导委员会担任助理的职务。演讲以传道书1:2为依据,题目是“‘凡事’不都是虚空的!”他提出以下的问题:“所罗门的话真是指,在绝对的意义上凡事 都是虚空吗?”答案:“不是。他的意思是说,世人要是行事罔顾上帝的旨意,追求令上帝不悦的事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准会变成虚空。”但是,崇拜真神耶和华就不同了,我们的崇拜绝不是枉然的;我们研读上帝的话语,教导别人学习圣经也不是徒劳无益的。上帝总不会忘记他的仆人所做的一切善工。(希伯来书6:10)在上帝面前蒙恩的人,即使遭遇不幸,他们的性命也会“在耶和华……那里蒙保护,如包裹宝器一样”。(撒母耳记上25:29)这句话多么暖人心窝!所有敬拜耶和华的人,只要把这些思想铭记在心,就能够保持喜乐的精神了。
治理机构成员约翰·巴尔勉励应届毕业生,要“在海外传道的岗位上寻得乐趣”。这就是演讲的主题。巴尔弟兄指出,耶和华上帝一向都深深关注海外传道服务。“海外传道服务跟耶和华对人类所怀的爱息息相关。耶和华深爱世人,不惜差遣自己的独生儿子到地上来。耶稣可说是最伟大的‘海外传道员’;他甘愿下到人世间去执行传道使命,为所有海外传道员立下最高的典范。”基列毕业生可以想象到,耶稣要作出多大的改变,才能适应地上的环境,完成上帝委派给他的任务。时至今日,世人要是愿意的话,仍然可以从耶稣在地上的传道服务受惠。巴尔弟兄指出,这全是因为耶稣乐意做上帝的工作,也深爱世人的缘故。(箴言8:30,31)巴尔弟兄劝应届毕业生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是仅仅因为要保持忍耐,而是因为他们乐于这样做。他情词恳切地对学生说:“要仰赖耶和华;他永不会撇下你不顾。”——诗篇55:22。
接续的演讲由治理机构的另一位成员劳埃德·巴雷发表。演讲的主题是:“永永远远奉耶和华的名而行”。巴雷弟兄是基列学校第11届的学生,毕业后奉派到日本去,在当地从事海外传道服务超过25年。巴雷弟兄谈及早期的海外传道员所经历的苦乐,以及他们要克服什么困难。他向应届毕业生提出了什么实用的劝告?“最重要的是,保持灵性健壮。要学习当地的语言、认识当地的文化习俗。也要保持幽默感。坚守工作岗位,不要疲累松懈。”巴雷弟兄告诉毕业生,他们在海外传道地区所遇到的人,许多是奉不同神祇的名而行的。他提醒学生要谨记弥迦的话:“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永永远远奉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而行。”(弥迦书4:5)毫无疑问,早期的海外传道员所立下的榜样,给所有事奉上帝的人带来了莫大的鼓励,推使他们继续奉耶和华的名而行,忠心为上帝服务。
担任下一个演讲的是基列学校的导师劳伦斯·鲍恩。演讲围绕“你最终会有怎样的表现?”这个问题展开。鲍恩弟兄指出,在上帝的工作上要有好的表现,关键在于顺从耶和华,仰赖他的指引。亚撒王曾面对敌众我寡的情势,但他全心信赖耶和华,结果把敌人的100万大军击败。尽管这样,预言者亚撒利雅却提醒亚撒王,要继续仰赖上帝:“你们若顺从耶和华,耶和华必与你们同在。”(历代志下14:9-12;15:1,2)上帝的名字耶和华所蕴含的意思是,为了成就他的旨意,上帝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是供应者,是保护者,还是行刑官。由此可见,海外传道员只要仰赖耶和华,行事跟他的旨意一致,就必定能够坚守岗位,在上帝的工作上有好的表现。(出埃及记3:14)鲍恩弟兄总结说:“千万不要忘记,你只要凡事以耶和华的旨意为念,耶和华就会给你所需的帮助,使你能够完成任务。”
一连五个演讲的最后一个,由华莱士·利夫伦斯发表。利夫伦斯弟兄从前是海外传道员,现任基列学校的教务主任。演讲的主题是:“让上帝的话语继续在你们里面发挥作用”。演讲强调,上帝话语所提出的应许是绝对可靠的,上帝一直按部就班地实现他的应许。(希伯来书4:12)对于虚心受教的人,上帝的话语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帖撒罗尼迦前书2:13)上帝的话语可以怎样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上发挥作用呢?方法是勤于研读圣经。谈到研读圣经,利夫伦斯弟兄提醒毕业生,要谨记他们在基列学校所学到的研读方法,例如阅读上帝的话语,阐述经文的意义,应用其中的教训等。他引述治理机构成员艾伯特·史劳德的话,说:“你根据上下文去看,就能够清楚理解经文的意思,确切认识上帝的话语,从中吸取属灵的力量。”五十多年前,史劳德弟兄是基列学校筹备委员会的主席。利夫伦斯弟兄指出,按照史劳德弟兄所建议的方法研读圣经,上帝的话语就会继续在我们里面发挥作用了。
充满喜乐的经验和访问
听完五个演讲之后,现在轮到基列学生讲述他们的喜乐经验了。这个节目由马克·努玛尔主持。基列学生边叙述边示范,他们怎样把握不同的机会向人作见证。有些学生留心观察别人的环境、言谈和举动,同时对他们表现个人的关注,结果能够跟对方建立圣经研究。由此可见,学生的确“时刻留意自己和自己的教导”,他们衷心渴望帮助别人得救。——提摩太前书4:16。
关于怎样把握机会作见证,基列学生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接下来,有几位经验丰富的弟兄接受访问。从他们所讲述的经历,听众可以感受到,海外传道服务是充满喜乐的。这些弟兄都是分社委员会的成员,正在守望台教育中心受训。在总社服务的塞缪尔·赫特弟兄和罗伯特·约翰逊弟兄访问了以下各分社的代表:玻利维亚、津巴布韦、尼加拉瓜、中非共和国、多米尼加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喀麦隆。访问的内容十分生动有趣。
听过令人愉快的经验和访问之后,接下来的节目就是治理机构成员格里特·勒施所发表的最后演讲。勒施弟兄是基列学校第41届的毕业生。演讲题目发人深省:“你是‘蒙眷爱’的吗?”勒施弟兄起先向应届毕业生指出,在世人当中,上帝的完美儿子耶稣是不受欢迎的;“他被藐视,被人厌弃”。(以赛亚书53:3)难怪当今在世上许多地方,海外传道员也是不受欢迎的。另一方面,但以理在巴比伦服务了一段很长的日子,其间创造主曾三次通过天使把他称为“大蒙眷爱”的。(但以理书9:23;10:11,19)但以理怎么会蒙上帝眷爱呢?他虽然要调整自己的生活,去适应巴比伦的文化习俗,却始终如一地紧守圣经原则;他凡事忠实,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去谋取私利;他勤于研读上帝的话语。(但以理书1:8,9;6:4;9:2)此外,但以理也经常向耶和华祷告,敏于把功劳归于上帝。(但以理书2:20)上帝的仆人要是效法但以理的榜样,即使他们不受世人欢迎,事实也会表明他们是蒙耶和华上帝眷爱的。
毕业典礼的节目对灵性有很大的鼓舞作用。节目结束之前,主席表示社方收到世界各地所发送的贺电和贺信,由于数目众多,只读出其中几封。接着,毕业的24对夫妇分别接获文凭。与此同时,主席也宣布他们奉派到什么地方服务。最后,学生代表读出一封致谢信,是全体学生写给治理机构和伯特利家庭的。学生在信中表示,他们十分赏识自己在过去五个月内所受的培训。
节目结束以后,宾客“欢欢喜喜”地离去,“称谢”之声不绝于耳。——尼希米记12:27。
[第27页的附栏]
本届毕业生
所代表的国家数目:10
奉派前往的国家数目:19
学生数目:48
已婚夫妇数目:24
平均年龄:33
认识真理平均年数:16
全时服务平均年数:13
[第25页的图片]
守望台基列圣经学校第106届毕业生
以下名字由前排开始,从左到右排列。
(1)Deakin, D.; Puopolo, M.; Laguna, M.; Davault, S.; Dominguez, E.; Burke, J. (2)Gauter, S.; Vazquez, W.; Seabrook, A.; Mosca, A.; Helly, L.; Breward, L. (3)Brandon, T.; Olivares, N.; Coleman, D.; Scott, V.; Petersen, L.; McLeod, K. (4)McLeod, J.; Thompson, J.; Luberisse, F.; Speta, B.; Lehtimäki, M.; Laguna, J. (5)Gauter, U.; Dominguez, R.; Helly, F.; Smith, M.; Beyer, D.; Mosca, A. (6)Scott, K.; Seabrook, V.; Speta, R.; Coleman, R.; Breward, L.; Davault, W. (7)Smith, D.; Lehtimäki, T.; Petersen, P.; Thompson, G.; Vazquez, R.; Beyer, A. (8)Luberisse, M.; Deakin, C.; Brandon, D.; Puopolo, D.; Olivares, O.; Burk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