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精读本》
  • 马太福音第26章注释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马太福音第26章注释
  •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相似资料
  • 马可福音第14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路加福音第22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约翰福音第12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马可福音第1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查看更多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马太福音第26章注释

马太福音

第26章注释

26:1

耶稣说完了这些话 马太福音26:1-5记载的事发生在尼散月十二日,因为第2节说“过两天就是逾越节[尼散月十四日]了”。(另见附录A7和B12,以及太26:6的注释)

26:2

逾越节 逾越节(希腊语是paʹskha,源自希伯来语词peʹsach,后者源自意思为“逾越”“越过”的动词pa·sachʹ)是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前夕设立的。设立这个节日的目的是,纪念以色列人摆脱埃及的奴役而得到拯救,也纪念耶和华在杀死埃及头生的人畜时“逾越了”以色列人所有头生的。(出12:14,24-47;另见词语解释)

人子 见太8:20的注释。

在木柱上被处决 又译“挂在木柱上”。(另见太20:19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木柱”“苦刑柱”)

26:3

祭司长 见太2:4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

长老 见太16:21的注释。

该亚法 这个由罗马人任命的大祭司处事圆滑,任职的时间比前几任大祭司都长。他于公元18年左右受到任命,担任大祭司直到公元36年左右。(另见附录B12,其中标示了该亚法府第的可能位置)

大祭司 当以色列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时,大祭司是终身任职的。(民35:25)但当以色列受罗马人管辖时,罗马政府委任的地方统治者有权任命和罢免大祭司。(另见词语解释)

26:6

耶稣在伯大尼……的时候 马太福音26:6-13记载的事,显然发生在尼散月九日开始的时候,当时已经日落。这个时间可以从平行记载约翰福音12:1推算出来,经文说耶稣“来到”伯大尼的时间是“逾越节前六天”。既然尼散月八日是安息日,耶稣肯定在当天开始的时候(日落时分)就已经到达那里。一天后,他去了西门家吃晚餐。(约12:2-11;另见附录A7和B12)

麻风病人西门 圣经只有两次提到这个西门,一次是这里,另一次是平行记载马可福音14:3。他可能患过麻风病,后来被耶稣治好了。(另见太8:2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麻风”)

26:7

一个女人 根据约翰福音12:3,这个女人就是马利亚,她是马大和拉撒路的姐妹。

雪花石瓶子 见词语解释“雪花石瓶”。

贵重的馨香油 马可和约翰的记载都明确提到,这是一瓶“纯正的甘松油”,价值相当于300银元,大约是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可14:3-5;约12:3-5)一般认为,这种馨香油提炼自一种生长在喜马拉雅山的芳香植物(学名:Nardostachys jatamansi)。甘松油常常被人掺假甚至仿冒,但马可和约翰都说,用在耶稣身上的是“纯正的”甘松油。

把油倒在耶稣头上 根据马太和马可的记载,这个女人把油倒在了耶稣的头上。(可14:3)多年后,约翰补充了一个细节:她也把油倒在了耶稣的脚上。(约12:3)耶稣指出,这个女人出于爱心的举动可以说是为了安葬他做准备。(另见太26:12的注释)

26:8

门徒 只有约翰的记载指名提到加略人犹大,说是他批评马利亚用这么贵重的馨香油。(约12:4-7)其他门徒显然只是附和他,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可14:4)

26:9

很多钱 见可14:5的注释。

26:12

她把这馨香油倒在我身上 这个女人(见太26:7的注释)的慷慨之举是出于对耶稣的爱和感激。耶稣说,这个女人也在不知不觉间为“安葬”他做了准备。在古代,人们会把这一类馨香油和各种膏油抹在死者的遗体上。(代下16:14)

26:13

实在 见太5:18的注释。

无论传到全世界哪个地方 在马太福音24:14,耶稣预告好消息会传遍全世界。在这里,耶稣也预告了这件事,并说这个女人出于爱心的举动也会传遍世上所有地方。上帝指引人分别在三卷福音书里记下了这个女人所做的事。(可14:8,9;约12:7;另见太24:14的注释)

26:14

加略人犹大 见太10:4的注释。

后来 指的是尼散月十二日的某个时间,马太福音26:1-5记载的事就发生在同一天。(另见附录A7和B12,以及太26:1,6的注释)

26:15

30块银子 只有马太执笔的福音书提到出卖耶稣的报酬具体是多少。“30块银子”可能是指30个在泰尔铸造的舍客勒银币。这个数目看来反映出那些祭司长多么鄙视耶稣,因为根据法典,30舍客勒是一个奴隶的身价。(出21:32)类似的事也发生在撒迦利亚身上,他在上帝的子民中做先知。当他要求不忠的以色列人为他所做的工作给他报酬时,他们付的也是“30块银子”,这说明他们认为他就只值一个奴隶的价钱。(亚11:12,13)

26:17

无酵节的第一天 无酵节为期七天,开始于尼散月十五日,也就是逾越节(尼散月十四日)之后的那一天。(见附录B15)但在耶稣的时代,逾越节跟无酵节已经变得密不可分,结果包括尼散月十四日在内的这八天有时统称为“无酵节”。(路22:1)本节经文说的“无酵节的第一天”也可以译作“无酵节的前一天”。(参看约1:15,30,其中译作“以前”的希腊语词,跟本节经文译作“第一[天]”的希腊语词都是proʹtos。在这三节经文的希腊语原文里,proʹtos都出现在类似的语法结构中。)因此,考虑到希腊语原文以及犹太人对无酵节的传统看法,说门徒是在尼散月十三日向耶稣提出了这节经文里的问题,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门徒在尼散月十三日的白天为逾越节做了准备,然后在“傍晚时分”,在尼散月十四日开始的时候庆祝这个节日。(可14:16,17)

26:20

到了晚上 指尼散月十四日开始的那个晚上。(另见附录A7和B12)

26:23

跟我一起把手伸进…… 那时的人吃东西时通常会直接用手,或用一块饼当勺子(汤匙)。在原文里,这个说法也可能是个惯用语,意思是“一起吃东西”。跟一个人一起吃饭,表示跟这个人有亲密的友谊。出卖这样一个密友被视为最邪恶的背叛。(诗41:9;约13:18)

碗 希腊语原文指一种用来吃东西的比较深的碗。

26:25

你自己心里清楚 直译“你自己说了”,这是犹太人的一句惯用语,在这里有确认的意味。犹大在本节经文里提的问题也可以翻译成:“老师,是我吗?”耶稣的回答看来表明,犹大这样说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出卖耶稣的人。对比约翰福音13:21-30的记载就能看出,“犹大”在这番对话之后肯定离开了他们所在的那个房间,然后耶稣才创立了主的晚餐纪念仪式。马太下一次提到犹大是在马太福音26:47,当时犹大在客西马尼园,有一大群人跟着他。

26:26

拿起饼来……掰开 在古代中东地区,饼一般是薄的,如果未经发酵,还会是脆的。耶稣把饼掰开,这个动作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意,这只不过是分那种饼的常见做法。(另见太14:19的注释)

祷告 这个希腊语词有时也译作“祝福”。(路24:50)这里看来指通过祷告赞美和感谢上帝。

指的是 希腊语是e·stinʹ(字面意思为“是”),在这里有“代表”“象征”的意思。对使徒们来说,这个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时耶稣完美的身体以及他们即将要吃的无酵饼都在他们面前。因此,这里说的“饼”不可能是耶稣实际的身体。

26:28

立约之血 耶和华跟那些受神圣力量任命的基督徒订立的新约,是因耶稣的赎价牺牲而生效的。(来8:10)在这里,耶稣提到“立约之血”,这跟摩西在西奈山上用的词语一样。当时,摩西以居间人的身份主持订立法典之约的仪式。(出24:8;来9:19-21)正如牛羊的血使上帝跟以色列人订立的法典之约生效,耶稣的血则使耶和华跟“上帝的以色列”订立的新约生效。对“上帝的以色列”来说,新约在公元33年五旬节开始生效。(加6:16;来9:14,15)

26:29

喝新酒 在圣经里,酒有时象征欢乐。(诗104:15;传10:19)

26:30

唱了赞美歌 又译“唱了诗篇”。根据犹太人的传统,他们会在逾越节晚餐期间咏唱“颂赞诗篇”的第一部分(诗篇113,114),结束的时候则会咏唱最后四部分(诗篇115-118)。后者包含一些关于弥赛亚的预言。诗篇118篇的开篇和结尾都说:“要感谢耶和华,因为他确实良善;他的忠贞之爱永远长存。”(诗118:1,29)这很可能就是耶稣在牺牲前的那个晚上,跟忠心的使徒们最后一起咏唱的诗句。

26:34

鸡叫以前 四卷福音书都记载了这句话,但只有马可的记载增加了一个细节,说鸡会叫两次。(太26:74,75;可14:30,72;路22:34,60,61;约13:38;18:27)根据《密西拿》,在耶稣的时代耶路撒冷确实有人饲养公鸡,这证明圣经的记载是可靠的。这里说的“鸡叫”可能发生在凌晨时分。

26:36

客西马尼 这个园子看来位于橄榄山上,与耶路撒冷之间隔着汲沦谷。园子里很可能有一个用来榨取橄榄油的装置,因为客西马尼这个名字源自一个意思为“油榨”的希伯来语词或阿拉米语词。园子的具体地点已无法确定,一个传统说法是园子位于橄榄山的山脚,靠近西面山坡的一个岔路口。(另见附录B12)

26:37

西庇太的两个儿子 指的是使徒雅各和使徒约翰。(太4:21;10:2)

26:38

守望 直译“保持醒着”。耶稣已经向门徒强调过要保持警醒,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会在哪个日子、哪个时刻来到。(另见太24:42;25:13的注释)耶稣在这里重申了这个劝勉。在马太福音26:41,他再次提醒门徒要保持警醒,并同时提到要不断祷告。《希腊语经卷》有很多类似的劝勉,可见保持警醒对真基督徒来说至关重要。(林前16:13;西4:2;帖前5:6;彼前5:8;启16:15)

26:39

跪在地上下拜 又译“面伏于地”,也许用双手或前臂支撑着上半身。圣经提到几种不同的祷告姿势,包括站着和跪着。当人热切祷告时,也可能会脸面朝地趴在地上。

愿这个杯离开我 在圣经里,“杯”常常用来比喻上帝对一个人所定的旨意。(另见太20:22的注释)耶稣知道自己会因亵渎上帝和煽动叛乱的罪名被处决,而这会给上帝带来羞辱,他肯定为此深感不安。所以,他恳求上帝使这个“杯”离开他。

26:40

你们 这个代词表明,耶稣说话的对象不仅是彼得,还包括其他门徒。

26:41

心灵 这里指一个人内心的推动力,这股力量能促使他以某种方式说话和做事。(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

肉体 在圣经里,这个词通常用来指不完美而有罪的人。

26:45

看! 见太1:23的注释。

26:49

非常亲切地吻他 译作“非常亲切地吻”的希腊语动词,是马太福音26:48中译作“吻”的动词的强调词形。在跟耶稣打招呼时,犹大装出一副充满温情的样子,更显出他是多么狡诈和虚伪。

26:51

跟耶稣同行的人当中,有一个伸手拔剑 平行记载约翰福音18:10说,“拔剑”的人是西门·彼得,而“大祭司的奴隶”名叫马勒古。路加福音22:50和约翰福音18:10还补充说,马勒古被削掉的是“右耳”。(另见约18:10的注释)

向大祭司的奴隶砍去 见约18:10的注释。

26:53

军团 罗马军队的主要组成单位。在公元1世纪,一个军团通常有6000个士兵。在这里,“12个军团”看来指一个不确定而庞大的数目。耶稣的意思是,如果他提出请求,天父就会派很多天使来保护他,数目远远超过他需要的。

26:54

圣经 这里指的是《希伯来语经卷》。

26:56

应验众先知写下来的话 见太1:22的注释。

26:57

大祭司该亚法 见太26:3的注释。

26:59

祭司长 指的是祭司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另见太2:4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

公议会 指位于耶路撒冷的犹太最高法庭。译作“公议会”的希腊语词是sy·neʹdri·on,字面意思是“一同坐下”。虽然这个词泛指集会或会议,但在以色列可以指宗教方面的司法机构或法庭。(另见太5:22的注释;词语解释;附录B12,其中标示了公议会大厅的可能位置)

26:63

基督 见太11:2的注释。

26:64

对,我是 直译“你自己说了”。耶稣没有回避该亚法提出的问题,因为他知道大祭司有权命令他发誓,要求他如实回答。(太26:64)原文是犹太人的一句惯用语,在这里有确认的意味。马可的平行记载跟这个理解是一致的,他把耶稣的回答翻译为“我是”。(可14:62;另见太26:25;27:11的注释)

人子……在天云中来到 在这里,耶稣用了但以理书7:13,14关于弥赛亚的预言的字眼,以此表明他就是经文提到的“人子”。他将会到天上进见上帝,并会得到统治权。(另见词语解释“人子”)

大能者的右边 在统治者的右边意味着地位仅次于统治者。(诗110:1;徒7:55,56)平行记载路加福音22:69说,人子会坐在“大能者上帝的右边”。这两个词组可能也暗示,耶稣将会获赐大能,也就是获得权力,因为他会在大能者上帝的右边。

26:65

撕裂外衣 在这里,这个动作表示愤慨。该亚法可能撕裂了衣服的胸口部分,装模作样地表达他对耶稣的话感到多么气愤。

26:68

既然你是先知,告诉我们,打你的是谁啊? 有些译本翻译为:“向我们说预言吧,打你的是谁?”但这些人不是要耶稣预告谁会打他,而是要他靠着上帝的启示说出打他的是谁。平行记载马可福音14:65和路加福音22:64表明,这些人蒙住了耶稣的脸,这显然就是为什么,他们语带讥讽地问耶稣打他的是谁。

26:71

门廊 直译“大门”。马可福音用的词有“门厅”的意思,说明这不仅是一道大门而已。(可14:68)这个词看来指一个连接院子和临街大门的建筑物,类似于走廊或厅堂。

26:73

你说的方言 又译“你的口音”“你说话的方式”。彼得的加利利方言或口音可能带有地方用语或特别的发音,跟犹地亚地区的人说的希伯来语不同。有些人认为,加利利地区的人之所以有独特的口音或词汇,是由于受到了外族人的影响。

26:74

赌咒 彼得的诅咒很可能是针对自己的,他等于是说:如果他认识那个人却不承认,就甘愿受到诅咒。

发誓 由于害怕,彼得极力想让周围的人相信,他确实不认识耶稣。彼得针对这件事发誓,以此强调:他说的都是实话;如果他说谎,就一定会大难临头。

鸡就叫了 见可14:72的注释。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