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第7章注释
用不洁的手,就是没有洗过的手 马可在本节经文以及第3和第4节的解释,对那些不熟悉“不洁的手”这个词,或不了解犹太人的洗手仪式的读者应该很有帮助。(另见“马可福音简介”)这种洗手仪式是为了遵循传统,而不是出于卫生的考虑。后来写成的《巴比伦塔木德》说,饭前不洗手就等同于跟娼妓发生关系,还说轻看洗手的人会“从世上被连根拔起”。
洗手 摩西法典规定,祭司无论是在祭坛前服务还是进入会幕,都要先洗手洗脚。(出30:18-21)不过,正如马可福音7:2的注释说明的那样,在耶稣的时代,法利赛派和其他犹太人在举行洁净礼时都墨守前人的传统。在四福音书中,只有马可福音提到这种洗手仪式要求人“洗手到手肘”。
用水使自己洁净 很多古抄本在这里使用了希腊语词ba·ptiʹzo,意思是“使……浸入[水中]”。这个词在大部分情况下指基督徒的浸礼,不过在路加福音11:38,这个词用来指源自犹太传统的各种繁杂重复的洁净礼。其他一些古抄本在这里用的则是希腊语词rhan·tiʹzo,意思是“洒……”或“为了使……洁净而洒……”。(来9:13,19,21,22)无论哪一种抄本的写法是正确的,基本意思都一样:虔诚的犹太人如果不先举行某种洁净礼就不会吃饭。在耶路撒冷有考古证据显示,当时的犹太人会举行沐浴礼。这个发现表明,“用水使自己洁净”也可以翻译成“使自己浸入[水中]”,但前提是原文用的是ba·ptiʹzo这个动词。
为……施行浸礼 又译“把……浸入水中”。希腊语是ba·pti·smosʹ,在这里用来描述耶稣时代虔诚的犹太人举行的洁净礼。他们会为进餐时使用的杯、壶、铜器“施行浸礼”,也就是把它们浸入水中。
虚伪的人 见太6:2的注释。
科珥班 希腊语是kor·banʹ,源自希伯来语词qor·banʹ,意思是“祭物”。这个希伯来语词常常出现在利未记和民数记,既可以指有血的祭物,也可以指没有血的祭物。(利1:2,3;2:1;民5:15;6:14,21)相关的希腊语词kor·ba·nasʹ出现在马太福音27:6,译作“圣殿的宝库”。(另见太27:6的注释)
奉献给上帝的礼物 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主张,一个人如果把金钱、产业等东西预留出来,作为奉献给上帝的礼物,这些东西就属于圣殿了。按照这个传统,做儿子的只要声称某个东西是为圣殿预留的,就可以把这份要奉献给上帝的礼物留为己用。看来有些人为了逃避赡养父母的责任,就用这种方式奉献自己的财产。(可7:12)
有些古抄本在这里有以下的话:“有耳朵可听的,都应当听。”不过,这句话并没有出现在早期的重要抄本里。所以,马可福音的原文显然没有这句话。但马可的确在上帝的指引下写过一句类似的话。(可4:9,23)有些学者认为,一个抄经士把马可福音4:9,23的话抄在了这里,用来呼应第14节的话。(另见附录A3)
这样,他表明所有食物都是洁净的 根据希腊语原文,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耶稣接着上文说的话。但一般认为,这是马可在总结耶稣刚刚说完的话有什么含意。这句话不是说,耶稣宣称犹太人现在可以吃那些被摩西法典定为不洁的食物了。法典在耶稣牺牲之前一直有效;为了理解马可的话,一定要考虑这个历史背景。(利11章;徒10:9-16;西2:13,14)墨守传统的宗教领袖觉得,如果一个人用餐前不先举行繁复的洁净礼,就连“洁净”的食物也会使他不洁。但这些洁净礼并不是法典要求的。所以马可的意思显然是,耶稣是在宣称,摩西法典定为“洁净”的食物,不会只因为一个人没有根据前人的传统举行繁复的洗手仪式,就使他受到玷污。此外有些人认为,马可的这句话也是在说,耶稣当时的话对日后的基督徒有什么意义。马可写下福音书时,彼得已经在一个异象里听到了一句话,意思跟马可在这里说的话差不多。当时有声音对彼得说,从前那些被摩西法典定为污秽不洁的食物,已经被上帝“视为洁净”了。(徒10:13-15)无论是哪一种理解,这句话看来都是马可在上帝的指引下对耶稣的话进行的总结,而不是耶稣说的话。
淫乱 见太15:19的注释。
通奸 这里的原文是复数。(另见词语解释)
无耻的行为 又译“肆无忌憚的行径”。希腊语是a·selʹgei·a,指的是严重违反上帝法律的行为,而且当事人厚颜无耻、明目张胆地显出蔑视的态度。(另见词语解释)
眼红别人 直译“眼睛不好”或“眼睛邪恶”。在这里,希腊语原文“眼睛”代表人的意图、倾向和感情。“眼红别人”也可以翻译为“嫉妒”。(另见太6:23;20:15的注释)
希腊人 这个女人不是以色列人,她的祖籍可能是希腊。(另见词语解释)
叙利亚的腓尼基 希腊语原文是一个词,由“叙利亚”和“腓尼基”两部分组成。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名称,很可能是因为腓尼基曾是罗马行省叙利亚的一部分。(另见太15:22的注释,这节经文把这个女人称为“腓尼基”妇女或“迦南”妇女)
儿女……小狗 根据摩西法典,狗是不洁的动物,因此在圣经中“狗”这个词常常带有贬义。(利11:27;太7:6;腓3:2;启22:15)不过,马太(15:26)和马可在记载耶稣这段对话时都用了一个指小形式的词,意思是“小狗”或“家养的狗”。这也许显示,耶稣当时用的词是外族人对家养宠物的昵称,这样的用词让耶稣所作的对比没有那么尖锐。他把以色列人比作“儿女”,把外族人比作“小狗”,显然是想说明一个优先次序。在既有孩子又有小狗的人家,食物通常会先给孩子。
一个有言语障碍的聋人 只有马可提到,耶稣治好了这个有言语障碍的聋人。(可7:31-37)
把他带到远离人群的地方 这不是耶稣给人治病时的惯常做法。耶稣这样做可能是不想让这个人觉得难堪。他想要用最仁慈的方式帮助这个人。
吐唾沫 当时有些犹太人和外族人认为吐唾沫是一种治病的方法,有些则认为这个动作表示病人将会得到医治。所以,耶稣吐唾沫可能只是为了让那个人知道他即将得到医治。无论如何,耶稣并不是把自己的唾液当作天然的药物。
深深叹息 马可常常提到耶稣的感受,这些细节可能是感情丰富的彼得告诉他的。(另见“马可福音简介”)译作“深深叹息”的希腊语动词可能指边叹息边祷告,这表明耶稣不但非常同情那个人,甚至为全人类遭受的苦难而感到痛苦。罗马书8:22提到受造的众生一起“呻吟”,原文就用了一个相关的动词。
厄法塔 原文的希腊语词是由希伯来语转写而成的。有人认为,这个词源自一个希伯来语词词根,而后者在以赛亚书35:5译作“开通”。耶稣用的这个词肯定给当时在场的一个人(也许是彼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人后来可能把耶稣的原话告诉了马可。圣经只有几次直接引用耶稣的原话,类似的例子是“塔利塔·库米”。(可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