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第18章注释
汲沦谷 又译“汲沦的冬季急流”。《希腊语经卷》只有这一次提到汲沦谷。汲沦谷将耶路撒冷城和橄榄山分隔开来,沿着城的东边由北向南延伸。汲沦谷通常都是干的,除非下一场滂沱大雨,否则甚至在冬季也没有水。这里译作“谷”的希腊语词是kheiʹmar·ros,字面意思是“冬季急流”,也就是在冬季时由于大量降雨而水量充沛的溪流。在《七十子译本》里,这个希腊语词出现了80多次,用来翻译希伯来语词naʹchal(“谷”),而《希伯来语经卷》在提到汲沦谷时用的就是这个希伯来语词。(撒下15:23;王上2:37)上述译作“谷”的希腊语词和希伯来语词,都可以用来指急流或溪流。(申10:7;伯6:15;赛66:12;结47:5)不过,这两个词更常用来指由冬季急流切割而成的山谷,冬季下雨时会有溪水从其中流过。(民34:5;书13:9;17:9;撒上17:40;王上15:13;代下33:14;尼2:15;歌6:11)这两个词也常常译作“干谷”。(另见词语解释“干谷”)
一队士兵 这里用的是希腊语词speiʹra,这表明经文说的是罗马士兵。在四卷福音书的执笔者中,只有约翰提到耶稣被捕时有罗马士兵在场。(约18:12)
向大祭司的奴隶砍去 四卷福音书的执笔者都记录了这件事,他们的记载互为补足。(太26:51;可14:47;路22:50)只有“亲爱的医生”路加提到,耶稣“摸摸那个人的耳朵,医好了他”。(西4:14;路22:51)在四卷福音书的执笔者中,只有约翰提到拔剑砍人的是“西门·彼得”,而耳朵被削掉的那个“奴隶的名字叫马勒古”。约翰看来就是“大祭司认识的”那个门徒,大祭司家里的人也认识他。(约18:15,16)因此,他写的福音书自然能指出那个被砍伤的人叫什么名字。约翰福音18:26进一步表明约翰跟大祭司一家互相认识,因为约翰在那节经文说,那个指控彼得是耶稣门徒的人是“被彼得削掉耳朵的那个人的亲戚”。
杯 在圣经里,“杯”常常用来比喻上帝对一个人所定的旨意。(诗11:6;16:5;23:5)耶稣在这里说他会喝下这“杯”,意思是他会顺从上帝的旨意。天父赐给耶稣的“杯”,不单单指耶稣会因亵渎上帝的罪名受苦并死亡,也指他会复活去天上享有不死的生命。(另见太20:22;26:39的注释)
将军 希腊语是khi·liʹar·khos(千夫长),字面意思是“统管一千个士兵的人”,指的是罗马军队里称为保民官的将军。罗马军队的每个军团有六个保民官。不过,每个军团并不会划分为六个支队,而是整个军团每两个月由其中两个保民官轮流统领。这些军官拥有很大的权力,包括提名和任命百夫长。同一个希腊语词也可以泛指级别较高的军官。跟士兵一起去逮捕耶稣的,有一名罗马将军。
犹太人 看来指犹太宗教领袖。(另见约7:1的注释)
先把他押去见亚那 只有约翰特别说明,耶稣先被押去见亚那。大约公元6或7年,亚那受罗马派驻叙利亚的总督居里纽任命为大祭司,并担任这个职位直到公元15年左右。后来,亚那被罗马政府革职,失去了大祭司的头衔。尽管如此,亚那作为卸任大祭司,以及犹太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仍然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力。亚那除了有5个儿子担任过大祭司,他的女婿“该亚法”从公元18到36年也曾是大祭司,这段时期包括耶稣被处决的“那一年”,即公元33年。(另见路3:2的注释)
另一个门徒 看来指使徒约翰。这种不指名提到自己的做法,很符合约翰在写福音书时的风格。(另见约13:23;19:26;20:2;21:7;21:20的注释)此外,约翰福音20:2-8在记述耶稣复活后发生的事情时,也把约翰跟彼得联系在一起。圣经没有透露为什么约翰这个来自加利利的门徒会“是大祭司认识的”,但正是由于约翰跟大祭司一家互相认识,他不仅自己能得到守门人的许可进入大祭司的院子,还能带彼得进去。(约18:16)
木炭 一种黑色、多孔、硬而脆的碳,通常是木头经过不完全燃烧后的残留物。在古代,为了制作木炭,人们会用泥土盖住一堆木头,然后让木头慢慢燃烧好几天,期间只容许少量空气流通,从而耗尽木头里的气体。这样烧制的碳比较纯,但过程十分费时,而且需要严格监控。不过,木炭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因为它燃烧时能维持高温,又不会冒烟。为了取暖,人们会在火盆里或其他地方燃烧木炭。(赛47:14;耶36:22)木炭散发出来的热力均匀,既无明火也不冒烟,非常适合烹饪食物。(约21:9)
一个祭司长 指的是亚那。(另见约18:13;徒4:6的注释)
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 见附录B12,其中标示了该亚法府第的可能位置。
鸡就叫了 见可14:72的注释。
总督府 见太27:27的注释。
清早 指的是尼散月十四日的早晨,耶稣就是在那一天受审和被杀的。逾越节开始于前一个傍晚,而正如其他福音书记载的,耶稣和使徒们在那个晚上已经吃过逾越节的晚餐。(太26:18-20;可14:14-17;路22:15)因此,本节经文提到的“逾越节”晚餐指的肯定是尼散月十五日(即无酵节的第一天)的晚餐。在耶稣的时代,逾越节(尼散月十四日)以及随后的无酵节(尼散月十五到二十一日)有时合称为“逾越节”。(路22:1)
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见太27:11的注释。
我的王国不属于这个世界 彼拉多刚问耶稣的问题是:“你到底做了什么事?”(约18:35)耶稣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焦点放在彼拉多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上:“你是犹太人的王吗?”(约18:33)在简短的回答中,耶稣三次提到“王国”,也就是他将会做君王统治的王国。耶稣说他的王国“不属于这个世界”,从而清楚表明这个王国不是源自人间的。这个王国之前还被称为“天上的王国”或“上帝的王国”,耶稣的话也跟这些说法一致。(太3:2;可1:15)此外,耶稣之前说过,跟随他的人是“不属于世界”的,也就是不属于这个跟上帝及其忠仆疏远的人类社会。(约17:14,16)耶稣当晚早些时候对彼得说的话表明,跟支持世上君王的人不同,他的门徒不会为了保护他而战斗。(太26:51,52;约18:11)
对,我是王 对,直译“你自己说了”。原文的说法是表示确认的惯用语。耶稣这样回答,表示他承认自己是王。(太27:11;参看太26:25,64的注释)但耶稣跟彼拉多想象的王不一样,因为耶稣的王国“不属于这个世界”,不会对罗马帝国构成威胁。(约18:33-36)
给……作见证 在《希腊语经卷》里,译作“给……作见证”(mar·ty·reʹo)、“见证”(mar·ty·riʹa)和“见证人”(marʹtys)的希腊语词的意思都很广。这三个相关的希腊语词表达的基本意思都是,根据第一手资料或亲身经历为事实作证,但这些词也可以有“宣扬”“证实”“为……说好话”的意思。耶稣不仅为自己确信不疑的真理作证并宣扬这些真理,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天父的预言和承诺都是真实可信的。(林后1:20)上帝早已预告跟王国和弥赛亚君王有关的很多细节。耶稣在地上以献出生命为终结的一生,应验了所有关于他的预言,包括使摩西法典中的“影子”代表的事都成为现实。(西2:16,17;来10:1)因此,通过他的言行,耶稣可以说是给真理作了见证。
真理 耶稣在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真理,而是跟上帝的旨意有关的真理。上帝旨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大卫的子孙”耶稣会做大祭司和上帝王国的君王。(太1:1)耶稣解释说,他来到世上、他在地上的一生以及他的传道职务,主要目的就是宣扬关于这个王国的真理。耶稣在犹地亚的伯利恒(大卫的故乡)诞生前后,天使也宣告了类似的信息。(路1:32,33;2:10-14)
真理是什么? 彼拉多说的看来是一般的真理,而不是耶稣刚刚谈到的“真理”。(约18:37)如果彼拉多是怀着真诚的态度提出这个问题,耶稣无疑会回答他。但看来彼拉多是带着怀疑和嘲讽的口吻在问耶稣,仿佛在说:“真理?真理是什么?根本就没有真理这回事!”事实上,彼拉多根本没有等耶稣回答就出去见犹太人了。
你们有个惯例,要我……释放一个人 马太福音27:15和马可福音15:6也提到了释放一个囚犯的惯例。这个惯例显然是源自犹太人的,因为彼拉多对犹太人说:“你们有个惯例。”尽管《希伯来语经卷》中并没有这个惯例的依据或先例,但看来到了耶稣的时代,犹太人已经有了这个传统。这个做法对罗马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有证据表明他们曾经为了讨好民众而释放囚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