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边境之地的产品
《儆醒!》杂志驻加拿大通讯员报导
时复一时,日复一日地消耗着数量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食物——这可以说是制铝机的一个适切写照。它所吃的食物便是铝原矿,铁铝氧石,或它的副产矾土。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有源源不断的供应,同时也消耗大量电力。由于这个缘故,制炼厂必须设在有巨大的电力供应来源及接近良好海港的地方。
大城市的近郊宜于作厂址吗?不,因为其他消耗者也需要大量电力。制铝厂必须有专用的电力供给来源。因此难怪制铝业通常都设于边境地区。
以大多数而论,拣选炼铝厂地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和气候——需要有足够雨量供应大量的水,挪威的唯一炼铝厂利用从周围的高山经过2,735尺奔流而下的水力发电。
在加纳,伏特河上建有水坝作为水力发电厂以供应炼铝厂所需的电力,将该地采自世界最大矿藏之一的铁铝氧石炼成矾土。在巴西的迈那斯·及里斯山区地方,在古鲁·柏拉托设有三间现代化的水电厂以供应一间制铝厂的电力,其中的铁铝氧石仅从一公里以外运来。
五十年前,有一间公司在魁北克的苏云利根瀑布设立大规模发电厂,并在魁北克城之西百里外的圣毛利斯河谷后面设立制炼厂。数年后,在城北沙格奈河的马里尼岛有发电厂和制炼厂设立起来。不久之后,在同一河流之东几里外的亚威达开始建设世界最大的炼铝厂——使一度封闭的沙格奈区向工业开放。现今在加拿大的西岸,英属哥伦比亚的部分腹地已被加拿大制铝公司的吉蒂马制炼厂所开发。
开发新的边地
传说中黄金果国所在的佳雅拿,也开发了大批富于铝矿的矿藏。五十四年来开采者从十五至四十五尺厚的矿床掘出巨量赤褐色的原矿。到1958年,马更些一带地区每年出产的铁铝氧石达300,000吨之多。今日从它那现代化的贮藏库每年差不多有三百万吨原矿运往魁北克的沙格奈制炼厂。
十年之前,很少人听闻过澳洲昆士兰及北海岸的威伯地方。1955年澳洲地质学家发现这个孤僻的地区竟拥有世界最大的铁铝氧石矿藏。到1968年勘查已发现在一个七十三方哩的地区中拥有五亿一千六百万吨业已证明的矿藏。其他160方哩则在作过试掘调查之后发现可能含有十二亿吨的原矿。突如其来地,澳洲在铁铝矾土的贸易上突飞猛进,使举世铝业界为之刮目相看。
威伯矿藏的采掘方法十分简单。达到采矿地层时,它通常有30尺厚,开采者并不须要将矿石爆出。他们只须以装货机将原矿从矿场崛起放在五十吨的运铝车上,运往压碎场以区别和洗净的手续将原矿的品质提高。经过洗净和处理的原矿由运送带送往露天的贮藏所,然后从这里装往运矿船。
到昨年为止,有关方面在这项发展上所作的投资已达40,000,000美元。除了现代化的工厂和海港设备之外,这项发展还包括容纳350人的住宅区,有空气调节的房屋、学校、商店、剧场、警察和医院的设备。1957年还是旷野的威伯现已一跃成为澳洲原料运出数量最高的海港之一。1963年的最高产量为五十万吨。1968年已跃升到四百万吨,并期望在1970年代初期每年的产量增至七百万吨之多。
因此在佳雅拿和澳洲,新边地正在开发中。但正如其他国家一样,边地工业的发展并不是一项纯粹的祝福。当地有许多树木和植物被摧毁,露天开采的矿坑损毁了原野的美景。诚然,造物主使地下蕴藏矿物是供人利用的,而地下的矿源亦的确十分丰富!但上帝的旨意也要使这个地球成为乐园。可是人在发掘矿产时却常在地面留下丑陋的疤痕,使大片土地成为荒芜。人尚未能解决怎样利用地球资源而同时不损毁地球美丽的难题。
吉蒂马炼铝厂
颇有趣地,不久便会有数以千吨级来自澳洲铁铝氧石的矾土被送进加拿大吉蒂马制炼厂的熔炉内了。
在加拿大海岸山区的崎岖腹地内,矗立着吉蒂马炼铝场和发电厂。厂内的建设工程乃是工程技术的一项胜利和7,500人的工作成果。该厂于1951年春天动工兴建,计划在完成时要耗资四亿四千万美元。在加拿大从未有一项民营企业作过这样巨量的投资。现时计划在这个炼铝厂内每年可出产铝条550,000吨之多。因此成为世界最大的炼铝厂。
这个庞大的工厂动工兴建了三年之后,熔炉便开始出产闪闪生光的铝条了!每块铝条重达五十磅!熔炉本身间在以前是德忌利士海峡吉蒂马港湾的浅濑上。炼铝厂七里之外的山谷设有现代市镇。为了方便炼铝厂和新市镇,当地同时筑有海港、铁路和现代化的公路。
肯尼水坝
若要供应炼铝厂的电力就必须有不断流下的水。这意味到要将高原上各湖的水聚拢起来成为一个全长200里的大湖。直到1952年十一月,这些湖水一向朝东流入费利沙河,然后注入温哥华附近的太平洋。高原西端的他泽湖,由于被高达7,000尺的杜保斯山挡住,以致湖水未能流入二十哩外的太平洋中。为了使拟定的发电厂有水塘供应足够的水量,必须有一条325尺高的水坝以阻遏高原东部的尼格河出口。于是肯尼水坝遂产生了。
水坝工程开始之前,先要从温特豪火车站新建一条60里长、穿越沼泽和丛林的铁路以及一条45里的材料运输公路。从温哥华来的工作人员和材料空运仅需三小时,因此也兴建了一条3,000尺长的跑道,肯尼水坝完成之后共长1,500尺,基部阔达1,500尺,坝顶则阔约40尺。它成为世界第三高的石心水坝。
五年之后,水塘的贮水量比水坝兴建前增加了五立方里半。可是现在又要将水从他泽湖西端流下半里,注入与西面十里外金文罗河平衡的发电厂。因此需要有一条瀑布。
山内瀑布
可是怎样才能有一条瀑布呢?当肯尼水坝还在兴建之际,这件工作已在杜保斯山开始了。工人从他泽湖的山麓挖了一条十里长、直径二十五尺的隧道。同时他们钻凿和爆开二条直径17尺的隧道,从发电厂的水平以48度的倾斜向上伸展而在杜保斯山内与来自他泽湖的隧道西端衔接。隧道内装有钢管,每条28尺长,直径11尺,衔接起来形成一条长达2,600尺的水管。水管之外四周塞满碎石和混凝土以使其稳定在一处。
每条水道或水管都有四条五尺直径的分管引向发电机的水轮。发电厂地下凿有排水道,使每个发电机可以排水;它们最后连接一条27尺阔的主要放水路,将水导向金文罗河而注入太平洋。
因此一度在东方奔流的水现在已转为向西奔流以供应美洲最大的民营发电厂之用。在山内奔流的汇合瀑布高度实际上相当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十六倍。
熔炉的电力供应
除了山内瀑布之外,发电厂本身也是个大洞,其长度可容纳得下伊利沙伯皇后号邮船。当计划最后全部完成时,它的体积共计1,135尺长,85尺阔和145尺高。厂内装置十六个发电单位,供应2,400,000匹马力的电力。这所庞大厂房的通风系统不断开动,每分钟有76,000立方尺的空气流入发电所的主要部分之内。
从51里之外,有用钢铁加强的特制铝质电线经过崎岖不平的山地,包括高达5,300尺的基达拿隘口,将电力输送到炼铝厂。为了装设这些电线,工程人员需要建筑一条公路,其中最后的六里以每里1,000尺的升高率通达山巅。一共筑了309个高台来架设电线。由于电线本身暴露在狂风大雪和寒风之下,因此筑成每尺可以抵受40磅的压力。电缆本身大部分每尺重两磅有奇,在经过基达拿隘口时,比重增至差不多每尺五磅,直径超过二又四分一寸。
这项工程终于完成了。开关盘两端的开关掣接连起来。强大的电流发动熔炉。银光闪闪的金属开始从熔炉流入铸造轮内铸成铝条,铝这种边地产品的另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至此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