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2 7/8 8-11页
  • 工作态度的改变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工作态度的改变
  • 警醒!1972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对诚实改变态度
  • 雇主的责任
  • 来自堕落制度的压力
  • 从正确的态度获益
  • 我怎样才能保持职业?
    警醒!1985年
  • 我怎样才能找着(及保持!)一份职业?
    青年人所提出的问题——有实效的答案
  • 你乐于工作吗?
    警醒!1974
  • 你对自己的工作感觉满足吗?
    警醒!1974
查看更多
警醒!1972
《警》72 7/8 8-11页

工作态度的改变

你有留意到工作人员的态度正在逐渐改变吗?也许你已观察到许多售货员,特别是大城市的商店售货员,在服务方面有很多值得改善的地方。有时你会买到残缺的商品,甚或要接受充头货,因为你知道拿去公司替换要花上太多时间。

在各种行业中,有许多人只想获得薪水而不想工作或工作得好。玩忽职守和“敷衍塞责”的态度正愈来愈普遍。

特别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工作人员对金钱和其他利益的要求日增,可是在许多人看来,他们的工作质素却愈来愈令人不满。

今日的雇主们说许多雇员都不想好好地工作一天。例如,守望台社有时需要购入某种商品,但店方却说不能肯定在某个时间送到,因为‘这全视乎工人是否喜欢工作而定。’

许多雇员都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一位雇主说:“当我的生意开业时,有时我感到要请工会来帮助。可是,十个雇员中大约仅有一个是好工人。人们实在不想工作。倘若他们在一小时内有十五分钟工作,我便算是幸运了。你若开除他们,他们毫不在乎。他们会去领取失业保险或说,‘去你的吧。我们有工会作后盾。’”

美国肯塔基州一位建筑承办商对今日的工作态度表示同感说:“今日许多工人大多数只对两件事感兴趣;放工和发薪日。他们对公司或公司的业务漠不关心。”

这位雇主同时评论许多青年希望迅速登上优越职位,但却不肯努力获致优良的工作能力。“我们必须留下来纠正那些青年工人,告诉他们每件事做得不对的地方。以前的男孩子会随着父亲工作,训练四、五年之后便学会怎样运用头脑和双手。可是现在今非昔比了。大多数青年希望走捷径。可是要获得技术或训练身体和头脑去做事都是没有捷径可循的。”

发表过他的议论之后,他继续说:“今日,我宁愿雇请四十岁或以上的工人。退休的工作人员很难找人接替。”

其他的人也留意到今日许多青年工人相信‘工作是必需的,但却不是一件乐事。’也许因为太多青年怀有享乐主义。他们不仅十分着重娱乐,而且喜欢在工作时嬉笑,同时易于被周遭的人分散精神;因此他们需要有人监管。其中不少人有良好的意向,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致未能整日从事稳定的生产。

对诚实改变态度

改变态度不但发生于勤奋和技艺方面,对于诚实亦然。不少工作人员虚报从公而偷窃工作时间。例如,当一处通讯系统损坏了,要求抢修队来检查线路,验出损坏地方和加以修理。这项工作通常没有人监管。修理完毕后,任由修理员记录收工时间。据观察所得,不少工作人员的惯例是在报告表填上比实际工作时间多几小时。

许多工作人员对于偷窃雇主的时间或其他东西毫无良心不安之感。“偷窃是这么普遍,”一位雇主说,“这早已被人视作当然了。”一位皮具制造商看来把偷窃视为家常便饭:工人把能放入袋里的便拿去”他若无其事地说。“他们认为这是公司欠他们的。他们实际上不把这事看作偷窃,或者认为偷窃是不对的。”

一位焊接业者声称,倘若在夜间不将工具用链扣上或锁上门,很可能在早晨之前便会被窃一空。一位雇主透露他二十年来无法离开工场去度假,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交托货品。直至他雇请了一位依照圣经原则而生活的耶和华见证人之后,他才首次去度假。

雇主的责任

为什么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大为改变呢?我们很容易归咎于工作人员,可是管理人员也往往促成这种态度。例如,有时上司会迫令工人减缓工作。一位在制书厂工作,按量计值的女工发现若按正常工作速度便会犯规。管工命令她修改生产记录以配合部门中其他工人的工作速度。剩余下来的要拨入翌日,这便迫使她在翌日放慢下来了。

另一方面,有时公司过度着重生产,达到损害工作习惯的程度。“近来许多公司不管工作做成怎样,只要得过且过,”一位公司人员承认。“他们所要的是出品。”这造成了快速而草率的工作,常常要从新做过。

有时管理方面采取“放任”态度也导致不良的工作习惯。“以我的职业为例,”一位电气工程师说。“开始工作时间是早上8时,但工人非到8:30或9时不来,公司从不责难。倘若公司不关心,工人又何必关心呢?”

同样漠不关心的态度往往在对待偷窃事件方面反映出来。一位承造商声称‘许多公司对偷窃绝不介意。他们认为以低薪雇请工人,倘若他们偷窃,他们的低薪可以弥补损失有余。’

可是工作态度的改变除了雇主未能鼓励工人采取正确态度以外还有其他原因。

来自堕落制度的压力

既有这么多的工作人员不愿好好地工作,别人也被迫采取同一态度。例如,一位青年大学生以五周时间首次从事合作工作。有一天他对大学的人事科长讲述经验。他一开头便说:“学生们是否应该以最佳效率为雇主工作呢?”

“何以你会这样问?”科长问道。

“啊,我在开始工作时尽力去做。不久有人来告诉我不要做得这样快。我不以为意;于是其他的人接踵而来,最后管工也来和我谈这件事。”

“你有慢下来吗?”科长问。

“有。我看出自己在同事中不受欢迎,这使我不敢尽力工作。”

当然,这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事。它已发生过许多次。一位热心的工人在一间大工厂的自动螺旋推进机部门工作。他发觉工作很容易,于是埋头快干。几日后一位上了年纪的磨针工人前来对他说:“伙计,轻松点吧,不必太急。放慢下来。听我劝告会使你更健康。”

许多行业的工作者都经验到同样的压力。不少人因此做得慢过正常的工作。可是喜欢工作和做到不能自己的人往往将已成的制品藏在工作台下不敢拿出来。有时工人站在那里无所事事,因为一天的“限度”已达到了。可是,调查者发现,许多工人其实轻视他们所谓“随便”,“轻松”的那一套。

对工作改变态度的另一原因是企业极度“扩大”的倾向,这使工作者感觉陷入了庞大主义中。青年们抱怨工作对他们是一种空虚而令人挫折的经验,必需的个人成就感时常付之阙如。

一位电气商人留意到工作者态度改变时仅是说:“也许是这个制度使然。”不错,整个事物制度都呈现堕落的征象,道德崩溃到处蔓延。事实上,圣经论及“末世”时预言在整个所谓基督教的领域中,“人会贪爱钱财、自夸、狂傲、忘恩负义、不解怨、任意妄为、自高自大。”(提摩太后书3:1-5)这些品质自然不能促进较好的工作态度。

与整个事物制度有关的种种态度如不在乎、不诚实、不关心、不可靠、不合作等,都表现着“世界的精神”和“世界统治者”的品质,圣经指出这位统治者便是撒但魔鬼。——哥林多前书2:12;约翰福音12:31;14:30;16:11;启示录12:9。

从正确的态度获益

虽然人们工作的态度正在改变中,你却不必与“这世界的精神”同流合污而受其影响。你可以培养良好的态度如勤奋、朗爽、友善、合作等;这些品质会使你更加乐业而获得较大的满足。

不错,以良好态度对待工作,你便会在成就中发现真正的喜乐。上帝的道圣经说人应该“在主作中喜乐。”(传道书3:13,22)为了在工作中获得喜乐,你须要做得好。事实上,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均可以努力使工作精良优秀。那一门手工艺的巧匠都是做得好的。他在精良的工作中寻得喜乐。

举例说,一名木匠可以时常以制品自豪。他在成就中觉得有种价值感。他的家人也会与他一同喜乐。一位以身作则的家庭主妇喜欢以手工示人;她对家中一切工作养成一种健全的态度。(箴言31:27,28,31)甚至小孩子也会对作成的手工洋洋自得。事实上,每个良好的工作者均是这样。谁会从草率的工作中寻得真正快乐呢?——传道书2:24。

良好工作态度的另一益处是你的技术和服务受人欢迎,甚至在今日失业情形严重的许多地方亦然。一位以职员的品质优良闻名的商业雇主说:

“我们对人的态度比对他的经验更感兴趣。一个人若有正确的态度,你便可以合理地肯定他会继续学习、长进和发展。此外,他也令人乐于与之共事。一个人若没有良好的态度,我们便不会用他——不论他有多少经验或能力。乖戾的态度迟早会带来麻烦。”

因此良好的工作态度会助人寻得职业,而不良的工作态度则会令人失业。既然今日许多公司都薄利经营,雇员若怀有不良的工作态度便可能加速公司破产。为了这种种理由,工作态度不好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终于失业。圣经原则多么准确:“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拉太书6:7。

你的工作态度如何呢?你若想加以改善,便要留意基督的使徒保罗的良好教训:“无论作什么,都要从心里作,像是给主[耶和华]作的,不是给人作的。因你们知道从主[耶和华]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歌罗西书3:23,24)圣经的教训帮助基督徒在工作上获得最大的鼓励。怀着这种态度的工作者不会偷窃雇主的货物,也不会以恶劣的工作习惯来盗取属于雇主的时间。——以弗所书4:28。

工作态度的改变应该使我们警觉起来,留心抗拒“这个世界的精神”。我们正面对着一个坏透了的事物制度,它不久便会被上帝的公义新规制取而代之。(彼得后书3:13)但在此时此际,良好的工作态度会为你带来喜乐及个人的高度满足。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