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2 8/8 16-19页
  • 历史的两方面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历史的两方面
  • 警醒!1972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永远是朋友吗?
  • 美国侵入加拿大
  • 更多的纷争
  • 与墨西哥的关系
  • 印地安人问题
  • 印第安人痛失家园
    警醒!1996年
  • 不顾艰辛,尽心服务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1年
  • 读者之声
    警醒!1997年
  • 美洲原住民的时代——一去不返
    警醒!199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2
《警》72 8/8 16-19页

历史的两方面

有句古谚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句话的意思是,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看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意见视乎这人的背境及对事情的兴趣而定。

旁观的地位通常使人较易对难题怀有慷慨大度及不偏不倚的看法。可是难题像火烧到内院时又如何呢?于是他的看法便可能大不相同了。

在这方面国家也像个人一样,不同的仅是国家的态度可以影响到千百万人及历史的动向而已。只要难题不是直接与国家有关,这国的态度可能是十分高尚大方。但难题一旦直接牵涉到该国的权益,它便摆出另一副嘴脸了。

因此两个国家在同一难题或历史事件上可能有完全相反的见解。可是,这并不意味到一个(或两个)国家故意说谎,虽然这也大有可能。事实上,他们甚至可能没有留意到他们对同一事件提出几乎完全不同的解释。

我们看看几个历史例证便可以知道所言不虚。这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到,在今日的政治制度之下,国与国之间的误解差不多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有力地表明全人类多么需要一种较好的政府制度。

永远是朋友吗?

美国一般市民对于加拿大这个北方大国的若干“事实”略有所知,但不外是知道那里住着英国、法国和美国人的后代,他们可以看到北极光,骑警队‘追捕犯人永无一失’等。上了年纪的美国人也许听过关于狄安一胎五婴的故事。

这些“事实”之一是美国一般人认为在过去两个世纪,加拿大人在大体上是爱美国人的。许多美国人甚至认为加拿大人无疑会乐意变成美国的一部分,倘若英国或加拿大政府准许的话。但事情是否真正如此呢?

从加拿大人的观点考察一下历史便可以看出许多事情是大多数美国人所不知或不理会的。例如,美国人无法相信加拿大人并不是时常都对他们这些南方邻人怀有好感,因为大部分美国人若非不知便是忘记己了当初说英语的加拿大人都是‘保皇党人’。

这些‘保皇党人’在1770年代当十三个美洲殖民地背叛英国时决定对英国的统治继续效忠。虽然美国人将自己的行动视为反抗暴政,‘保皇党人’却将其看作背叛‘法律与秩序’。这便是见仁见智的不同之处。

反英的暴民将‘保皇党人’满身涂以柏油、裹以羽毛,甚至加以杀害,结果后者被迫流亡国外逃生。他们逃往加拿大。其中大多数人的个人财产及土地完全失去,它们被没收而永不归还。

大约有50,000名以上的美国人选择支持英国政府,他们自然不会喜欢或信赖从之逃出的国家。以后百年的事情发展并没有使他们改变思想。美国人两次侵入加拿大,最低限度还有两次加拿大受到源于美国的攻击。那些逃亡国外,对美国人大感愤慨的人便是今日许多加拿大人的祖先。他们虽然不再怀有同样的恐惧,但若干余愤犹存。

美国侵入加拿大

在早期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反叛的美洲移民以为北方的法国人乐于与他们联同一气从美洲北部赶出英国人乃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美国的革命军侵入加拿大。可是虽然起初略有进展,但侵略却结果失败。

最大的障碍是加拿大的居民,无论是法国人或‘保皇党人’,都不想成为新建立的美国的一部分。美国人认为这是不识抬举的例证。在他们看来,这是摆脱英国枷锁而加入自由的美国阵营的大好时机!加拿大人怎么会拒绝呢?但他们竟然拒绝,而这次侵入在两国之间开始了一段长时期的反目。

仅在几年之后,由于英国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发生纷争,美、加又再起冲突。美国人在学校获悉1812年之战是为了保卫中立权利和维持海上航行自由而作的。可是加拿大人对这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1812年之战乃是美国企图征服该国的借口。

加拿大人根据美国人琪利和杰克逊的言论获得这项结论。琪利是一位政客兼演说家,据报他曾说:“认为我们不会成功是荒谬的。我们将不会止于魁北克或其他地方,而是要绝不留情地将整个洲从她[英国]手中夺过来。”杰克逊是一位军人,他认为这种远征不会遭遇任何抵抗而可以“长驱直入”。

可是他们却大感意外。‘保皇党人’再次自告奋勇为英国保卫加拿大而战。战争发生时,美国人侵入加拿大,并焚毁首都约克(现在的多伦多)的国会大厦。可是,他们未能真正获得任何立足地。在战争的末期,英国人为了报复在约克的焚烧,也焚烧了美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可是今日极少美国人知道美国曾侵入加拿大或在约克所行的事。反之,焚烧华盛顿,在麦亨利堡的巴的摩尔防卫战和国歌的写作等均在美国历史上有详细记载。

更多的纷争

四份一世纪过去了。1844年美国总统大选又导至美加两国进一步的对立。这时产生了所谓“应运而兴”的见解。这句话暗示美国人相信美国扩张版图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有权如此行。

当时有些人认为美国命定要统治整个北美洲,结果导致牵涉到加拿大一大块土地的边境争论。虽然终于彼此妥协而解决问题,但在加拿大人看来这是美国人企图吞并加拿大的另一例证。

多年之后在阿拉斯加发现金矿,美国与加拿大又为阿拉斯加的锅柄地带惹起边境纠纷。罗斯福总统声称加拿大的声称是“纯粹的不法行为”。在另一方面,加拿大的威佛列爵士在国会说:“我时常深感遗憾,尤以现在的场合为然,我们住在强邻之侧。我说句绝不含有敌意的话,他们的国家行动实在非常贪婪。”

为什么美国很少有人知道和明白这些背境呢?答案是在于学校所用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往往完全忽略或不理会加拿大一方,仅是强调国家的威势而牺牲了历史的客观性。可是,加拿大的教科书也通常按照本身的观点而同样行。

因此,虽然双方的报告都各是其是,结果双方都遭受无知的损失,而且可能导致纠纷。不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与墨西哥的关系

在以往美国曾与南方紧邻墨西哥屡次交恶。双方都认为自己立场公正而有理。

我们要记得从墨西哥的观点来看,墨西哥也像加拿大一样既不是也不想成为美国的附庸。可是,自从墨西哥在1800年代脱离西班牙独立直至最近,历史指出美国不断干预墨西哥的内政。

墨西哥自独立以来约有一半领土为美国所夺。首先是德萨斯地区在1845年被合并成为美国一州。然后美国又要求割让现在美国的西南部的大块土地。在1846-48年的墨西哥战争中,美军进侵墨西哥,并占领首都墨西哥城。关于这场战争,《世界百科全书》声称:“许多历史家认为这场战争是对一个弱国所作的不必要攻击。”

于是美国从墨西哥夺取了加里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的大部分和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的一部分。这些都是美国在吞并德萨斯州之后攫取的。这一切乃是当时十分流行的“应运而兴”的美国见解所导致的结果。

许多美国人都记得里安东尼奥的“阿拉姆”。那里的美国守军全部被山特·安拿将军率领下的墨西哥军歼灭。可是大多数美国人都忘记了,或全然不知,圣安东尼奥以前是墨西哥的领土。墨西哥将这场战争看作在自己的领土内弹压叛军。美国则将其用作反墨西哥运动的借口,以期为干预墨西哥内政作辩护。

在1900年代之初,墨西哥发生一连串的政变。美国的商业科益受到威胁,于是1914年美国海军在委拉克路斯登陆并占领该城。这种行动直接违反了禁止侵略的条约。不少美国人惊异地发现墨西哥人对此大感愤慨。两年之后威尔逊总统派遣佩成将军领兵进入墨西哥追捕盗首“庞曹”威勒,这名盗首曾洗劫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市镇。虽然美国人对威勒的洗劫大感愤慨,墨西哥人则对美国人又一次侵犯国土大感愤慨。

近几十年来纠纷较少,可是一般的墨西哥人仍然感到北方强邻压境。他们无疑希望美国人能够以墨西哥人的的看法自视。可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是因国家而异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印地安人问题

大多数美国人都相习成风地将美洲印第安人目为“野蛮人”,需要歼灭他们来保护早期的移民。除了少数例外,大部分的电影、书籍和杂志中所描述的印第安人都是‘坏家伙’。

可是在白人迁来之前许多世纪,印第安人早已住在美洲大陆了。仅在相当近代的历史上,在1600年代,才有白人自欧洲,特别是英国,前来定居。他们从太平洋海岸向西方内陆推进。他们夺取谁的领土呢?这些地方全是印第安人的。因此从印第安人的观点看来,移民的西征毋疑是巧取豪夺印第安人的领土。

毁灭和‘徙置’印第安人诸部落是美国历史最黑暗的一页。在《新闻周刊》里,作者和路夫评论‘屈膝血泪史’一书时称之为“对我国的贪婪、不义、无知和恶毒的一项有力谴责。我们从印第安人盗取土地和身份的动机是‘应运而兴’,认为白人是天命所归注定要统治这个大洲的。”和路夫补充说:“我周复一周地所读的书曾报导土地和大气的毁灭;详述许多贪赃枉法的事例和揭露国家的愚行。没有一本书——一本也没有——像这本书一般令我感觉如此忧伤惭愧。”

可是,在白人移居之前,印第安人各部落之间是否彼此和平合作,没有流血和掠夺呢?绝不然,因为其中许多部落都不断彼此冲突。

因此,北美大陆所发生事件引起许多不同的看法,看法因人而异。但在其他地方岂不是与此无异吗?每个国家岂不是总根据自己的权益去解释历史吗?差不多每个人的观点都与一位著名美国人的声称相类:“但愿我的国家总是对的;可是无论我的国家对不对,我都拥护自己的国家。”

这种态度在各国中促成了许多敌视和流血。不错,在人的统治之下,历史充满了令人惋惜的误解和错误。显而易见地,人类的政府无论多么善意,均无法建立一个为所有人带来真正自由、公平与平等的制度。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