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6 9/8 7-12页
  • 印第安人痛失家园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印第安人痛失家园
  • 警醒!1996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和谐共处变为互相敌对
  • “误会重重”
  • 致命杀手
  • 条约到底变成怎样?
  • “漫长路途”与眼泪之路
  • 他们的前景如何?
    警醒!1996年
  • 美洲原住民与圣经
    警醒!1999年
  • 美洲原住民的时代——一去不返
    警醒!1996年
  • 上帝的名字改变了我一生!
    警醒!200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9/8 7-12页

印第安人痛失家园

多年以来,美国历史可用以下的片语来概括:“如何侵夺西大荒”。不少好莱坞电影都描述,白人移民横过美洲平原、攀山越岭的情景。由约翰·韦恩扮演的士兵、牛仔或移民往往要跟凶猛野蛮、手持战斧的印第安人搏斗。白人旨在扩展领土、开采金矿;至于基督教国的牧师和传教士,据称有的渴望拯救印第安人的灵魂。

美洲的原住民世世代代以美洲大陆为家,他们对这样的历史记载又有什么观感呢?白人到达以后,印第安人“不得不应付这些素昧平生、贪得无厌的掠夺者:侵占他们土地的欧洲人”。《美洲原住民——图解历史》一书这样陈述。

和谐共处变为互相敌对

起初,第一批白人到达美洲东北部的时候,大都得到原住民的亲切接待,双方合作无间。一份报道说:“1607-1608年,在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敦(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居住的英国人,初次经历严寒天气,要不是波瓦坦部落伸手帮忙,他们根本就不能熬过这个酷冬。类似地,要不是得到万帕诺亚格部落相助,在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聚居的清教徒也可能抵受不了当地的生活环境。有些原住民还指示外来移民,怎样给土地施肥、栽种农作物。1804-1806年,刘易斯和克拉克率领探险队西征,为要开辟一条可行的通道,把路易斯安那准州和当时的俄勒冈地区连接起来。要是没有肖肖尼部落的女子萨卡加维亚帮忙,从中斡旋,探险队又怎能完成任务呢?每逢探险队跟印第安部落相遇,萨卡加维亚就成了他们的“和平使者”。

白人大量涌入北美洲,由于土地用法不同,加上粮食供应有限,外来移民和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因而变得紧张。加拿大历史家伊恩·斯蒂尔解释,在17世纪,纳拉干塞特部落有3万个成员在马萨诸塞州居住。他们的酋长米安托诺莫“觉察到处境不妙……于是跟莫霍克部落结盟,并计划把美洲所有印第安部落联系起来,组成对抗运动”。1642年,据报他对蒙陶克部落说:“我们[必须]团结合一,像他们[英国人]一样,否则我们很快就会完全灭绝。你知道,我们的祖先一度拥有很多鹿和皮革。鹿群不但遍满平原,在树林里也到处可见;不但这样,还有许许多多的[火鸡]自由出没。各小湾都充满鱼儿,禽鸟成群嬉水。可是,这些英国人竟然把我们的土地夺去。他们用大镰刀割草,用斧把树木砍下;牧草给他们的牛群、马匹吃光,蛤滩又给他们的猪群糟蹋了。长此下去,我们大家终会饿死。”——《征途——侵占北美洲》。

米安托诺莫力图把美洲原住民组织起来,成立统一阵线,结果以失败告终。1643年,在一场部落战中,他给莫希干部落的昂卡斯酋长俘掳了。昂卡斯把他当做叛徒,送交英国人审理。英国人因为无权判处米安托诺莫死刑,就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妙策。斯蒂尔接着说:“殖民地的司法行政官对[米安托诺莫]并无管辖权,所以不能把他处决。他们叫昂卡斯执行死刑,并安排英国人在场作证。”

这件事说明,原住民不但跟入侵的殖民地居民经常爆发冲突,内部也自相残杀,部落间彼此背信弃义。事实上,在白人到达北美洲以前,他们早已发生内讧。为了争取北美洲的宗主权,英国屡屡向法国宣战。在这些战争中,有的部落支持英国,其他部落却拥护法国。不论谁胜谁负,大凡卷入纠纷的印第安部落到头来都损失惨重,死伤枕藉。

“误会重重”

对于欧洲人侵占北美洲,有人认为:“印第安部落的领袖根本不了解,欧洲人对他们怀有怎样的看法。即使他们最后恍然大悟,也往往为时已晚。他们既不是白人,也不是基督徒。在许多人心目中,他们是野蛮人,残暴成性、凶险无情,只适宜当奴隶贩卖。”欧洲人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把印第安人压垮了,他们从此一蹶不振。

美洲原住民觉得,欧洲人的观点实在难以理解。纳瓦霍部落顾问斐尔默·布卢豪斯最近接受《儆醒!》杂志访问。他坦言彼此“误会重重”。原住民从不觉得,自己的社会和生活方式比不上白人。他们倒同意,大家的文化背景迥然有别,价值标准也截然不同。举例说,在印第安人看来,买卖土地是一种陌生的观念,简直不可思议。人可以买卖空气、风和水吗?那么,人又怎么可以买卖土地呢?土地是公用的。所以,印第安人从不用栅栏隔开土地。

英国人、西班牙人和法国人抵达美洲后,据有些人所描述,“两种格格不入的文化狭路相逢,灾难”就这样一触即发。数百年来,当地居民都“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土壤的性能、大自然的变化早已了如指掌,也懂得怎样立足生存,以免扰乱生态平衡。可是,白人到达不久,就把原住民看做低等猛兽,自己的野蛮行为竟又忘掉得一干二净!他们用粗暴手段压制原住民。1831年,法国历史家托克维尔把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普遍看法概括如下:“上天既然把他们造成不能教化,他们灭绝就势所难免了。”

致命杀手

随着新移民大量涌进北美洲的西部地区,暴行也接连不断地爆发。不管挑启争端的是印第安人还是入侵的欧洲人,双方都极尽残暴之能事。一提起印第安人,许多白人都闻风丧胆,因为他们以剥取敌人头皮著称。有些人却认为,这种习俗是印第安人从欧洲人学习得来的;他们只要交出敌人的带发头皮,欧洲人就会发赏金给他们。可是,印第安人跟欧洲移民作战,无疑是以卵击石,因为对方兵强马壮,处处占尽优势。在大多数战争中,部落成员要不是被迫离开世代久居的土地,就是战死沙场。事实屡屡表明,他们不仅失去土地,还断送生命——他们离开故土后,有的遇害身亡,有的病逝或饿死。

不过,原住民部落所以元气大伤,主要不是因为战士阵亡。伊恩·斯蒂尔写道:“侵袭北美洲期间,最厉害的武器并不是枪、马、圣经或欧洲‘文化’,而是瘟疫。”论到东半球的疾病怎样席卷南北美洲,历史系教授帕特丽夏·纳尔逊·利默里克写道:“经过多个世纪,欧洲人早已对不少疾病产生免疫力,这些疾病包括:水痘、麻疹、流行性感冒、疟疾、黄热病、斑疹伤寒、肺结核、天花。但同样的疾病,特别是天花,一旦在新大陆蔓延,就成了致命杀手,因为原住民对这些疾病毫无抵抗力。瘟疫侵袭一村又一村,死亡率高达百分之80或90。”

拉塞尔·弗里德曼描述,一场在1837年爆发的天花流行病。“天花最先侵袭曼丹部落,然后迅速蔓延到希达察部落、阿西尼本部落、阿里卡拉部落、苏族和黑脚族。”天花几乎把曼丹部落歼灭。1834年,曼丹部落的人口约有1600;到1837年,他们只剩下130人。

条约到底变成怎样?

今天,部落首领依然能够一下子数说,美国政府在19世纪何年何月跟他们的祖先签订什么条约。但那些条约实际上有什么规定?条款通常都对族人不利,他们要交出肥沃的土地,来换取荒芜的保留地,靠政府所提供的生活补助度日。

原住民部落往往遭白人鄙视,易洛魁部落联盟(从东到西分别是莫霍克部落、奥内达部落、奥农达加部落、卡尤加部落和塞内卡部落)的遭遇就是一大明证。1783年,美洲的殖民地居民打败英国人后,独立战争终于结束了。在这场战争中,易洛魁人曾助英国人作战。尽管这样,正如小阿尔文·约瑟菲指出,英国人却以怨报德,不但离弃易洛魁人,又当众侮辱他们。英国人“完全不理会[易洛魁人]的感受,公然把他们所拥有的土地主权割让给美国”。他补充说,有些易洛魁人曾支持殖民地居民一同对抗英国;很可惜,连他们也“被人压制,贪得无厌的地产公司、投机商人,以至美国政府,都相继剥夺他们的土地主权”。

在1784年召开的条约会议中,大陆会议印第安事务委员会的前任代表詹姆斯·杜安敦促政府官员,“要刻意贬低易洛魁人的地位,务求把他们尚存的一点自信破坏无遗”。

政府官员果然把杜安的傲慢建议付诸实行。有些易洛魁人给劫持做人质,在枪口威胁下“谈判”。易洛魁人虽然认为自己从没有战败,却不得不放弃他们在纽约州和宾雪法尼亚州以西所拥有的一切土地,迁往纽约州一块狭小的保留地居住。

白人用类似的策略来对付大多数的原住民部落。约瑟菲还指出,美国政府官员不惜“行贿、恐吓、用酒买通非法代表,甚或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控制他们,以求夺取特拉华部落、怀恩多特部落、渥太华部落、奇珀瓦部落[也就是奥吉布瓦部落]、肖尼部落和俄亥俄州其他印第安部落的土地”。白人处处不守诺言,难怪印第安人很快就对他们怀有戒心!

“漫长路途”与眼泪之路

南北战争(1861-1865年)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从西南部的纳瓦霍地区撤走军队。纳瓦霍部落于是把握时机,攻击在新墨西哥准州格兰德河谷聚居的美国人和墨西哥人。政府当局派遣卡森上校镇压暴乱,他率领新墨西哥志愿军,把纳瓦霍部落驱逐到博斯基·雷东多保留地去,那儿寸草不生。卡森采用焦土政策,断绝纳瓦霍部落的粮食供应,又把他们赶出雄伟壮丽的谢伊峡谷。这个峡谷位于亚利桑那州东北部。他甚至把5000多棵桃树摧毁。

卡森聚集了大约8000个纳瓦霍部落成员,迫使他们踏上“漫长路途”。他们走了大约300英里,终于到达新墨西哥州萨姆纳堡的博斯基·雷东多拘留营。一份报告说:“天气寒冷刺骨,被放逐的部落成员因为缺乏御寒衣服、食不果腹,许多都中途死去。”保留地的情况简直惨无人道。纳瓦霍部落不得不挖掘地洞,作为藏身之所。1868年,政府当局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后,就同意让纳瓦霍部落重返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家园,又把350万英亩的祖传土地还给他们。他们终于可以返回故乡,但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

从1820年到1845年,乔克托部落、切罗基部落、奇克索部落、克里克部落和塞米诺尔部落都有盈千累万的成员给逐出美国东南部的家乡,被迫徒步西迁到密西西比河以外,现今称为俄克拉何马的保留地去。有些部落走了好几百英里的路程。由于寒气袭人,许多成员都抵受不住,结果中途死去。这段悲惨的旅程成了臭名昭著的眼泪之路。

美国的乔治·克鲁克将军曾对北部的苏族和夏延部落穷追不舍。他的言词进一步表明,美洲原住民并没有得到公平对待。他说:“几乎没有人肯听取印第安人的意见。……[印第安人]发生暴乱后,他们的罪行和残暴行为就成了大众注意的焦点。舆论光是谴责他们,但不讲道义、迫害他们的白人却逍遥法外。……关于这件事实,没有人比印第安人知道得更清楚。在印第安人眼中,政府当局只顾惩罚他们,却纵容白人肆意劫掠他们的财物。所以,他们清楚了解政府是厚此薄彼、毫无公正可言的。”——《于心何忍》。

美洲原住民给白人统治超过100年后,当今的情况怎样?由于民族同化,他们会不会有“灭族”的危险?他们对未来有什么展望?下篇文章会探讨这些问题。

[第9页的附栏]

妇女劳碌一生

在大多数的部落里,男子负责出外狩猎,参加战斗,妇女却身兼多职,包括教养儿女、栽种和收割谷物,然后把谷物磨成面粉。科林·泰勒解释说:“大平原妇女的主要职责……就是料理家务、生儿育女和做饭菜。在园艺社会里,她们还要照料田园……西部的游牧部落靠捕猎野牛为生,部落妇女得帮助男子屠宰野牛,然后把鲜肉带回营地。她们会把野牛的肉和皮调制好以备日后使用。”——《大平原印第安人》。

论到阿帕切族,另一份参考资料说:“料理农场是妇女的本分,她们一点都不觉得这些工作是卑下的。男子也会帮妇女一起干粗活,但妇女对畜牧耕种就比男子认真得多了。……妇女向来晓得怎样奉行农节的各种仪式。……浇灌土地期间,大部分妇女都会向神灵祈祷。”——《美洲原住民——图解历史》。

此外,妇女还要盖建圆锥帐篷,这些临时住所可以供人居住两年左右。每逢部落迁徙,妇女就要举起帐篷,把它们一一拆除。毫无疑问,妇女劳碌一生。但男子的生活也不好过,他们要保卫村庄免遭袭击。妇女不但受人尊重,还享有许多权利。时至今日,有些部落的妇女,例如霍皮部落的妇女,仍可拥有土地。

[第10页的附栏或图片]

把他们的世界改变过来的牲畜

自从欧洲人把一种牲畜引进北美洲后,许多部落的生活方式就起了显著变化,这种牲畜就是马。在17世纪,西班牙人首次把马匹带到美洲大陆去。不久,欧洲人发现,美洲原住民很快就成了技术高超的无鞍马骑手。既有马匹帮助,原住民狩猎野牛就容易得多了。游牧部落的族人也可以骑马,突袭一些住在固定村庄的邻近部落,掠夺他们的财物,抢走部落的妇女和奴隶。

[第7页的地图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17世纪,北美洲若干部落的居住区

库特内

斯波坎

内兹佩尔塞

肖肖尼

克拉马斯

北派尤特

米沃克

约库特

塞拉诺

莫哈维

帕帕戈

黑脚

弗拉塞德

克劳

犹他

霍皮

纳瓦霍

吉卡里拉

阿帕切

梅斯卡莱罗

利帕恩

大平原克里

阿西尼本

希达察

曼丹

阿里卡拉

特顿

夏延

苏

扬克顿

波尼

阿拉帕霍

奥托

坎萨

基奥瓦

科曼切

威奇托

通卡瓦

阿塔卡帕

扬克特奈

桑蒂

艾奥瓦

密苏里

奥萨格

夸保

卡多

乔克托

奥吉布瓦

索克

福克斯

基卡普

迈阿密

伊利诺伊

奇克索

亚拉巴马

渥太华

波塔瓦托米

伊利

肖尼

切罗基

卡托巴

克里克

蒂穆夸

阿尔冈昆

休伦

易洛魁

萨斯奎哈纳

特拉华

波瓦坦

图斯卡罗拉

米克马克

马莱西特

阿布纳基

索科基

马萨诸塞

万帕诺亚格

纳拉干塞特

莫希干

蒙陶克

[鸣谢]

Indian: Artwork based on photograph by Edward S. Curtis; North America: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5 Digital Wisdom, Inc.

[第8页的图片]

精美的纳瓦霍式织物和首饰

[第11页的图片]

谢伊峡谷,“漫长路途”的起点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