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久已为人所用
《儆醒!》杂志驻萨伊尔共和国通讯员报导
铜在数千年来一直为人所用。生活于4,300多年前挪亚洪水之前的土八该隐在一项历史记载中被描述为“打造各种铜铁利器的”人。此外,论到以色列地方,一项古代的报导说“那地的石头是铁,山内可以挖铜。”(创世记4:22;申命记8:9)这里的非洲土著在许久之前也已从事挖铜和炼铜。
天然块状的铜并不多见,因此古代的采铜工作绝非易事。在清除了表面的泥土和石子之后,人们用粗糙的工具捣碎含铜的矿物,然后将矿物熔化以便分开和取得金属的铜。
直至我们的二十世纪,萨伊尔共和国a沙巴的土著一直从像宝石般的绿石矿物(称为孔雀石)采铜和炼铜。在十九世纪各部落每年出产十至十五吨的铜,全是人力所炼制。让我们看看这些人怎样采铜吧。
土法采铜和制炼
这里主要三个采铜部落是东边的巴尔基族,中央地区的巴山加族和西边的巴卢巴族。在这些人看来采铜是一项神圣的职业。在巫师领导之下,每队采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秘诀,传统和迷信的仪式。
在旱季开始的五月,采铜工作也开始了。这时收获季节已过,因此最重要的农作物种植和收获并不受到干扰。村中酋长途发起该年的采铜运动,所用的口号是“我们吃铜去。”实际的意思是:“我们去赚钱过活。”
村中的人遂预备迁往孔雀石矿的附近扎营,妇女负责弄膳。他们带齐斧头和凿,以及抬孔雀石的篮子和羚羊皮的风箱以加热熔炉。采铜队一起程,巫师和酋长遂求诸神助其成功。
抵达矿藏附近时,他们喜欢在近水之处扎茅屋。于是妇女和孩子搜集地面上的孔雀石,男人下到露天坑穴里开采。其他的人则制炭为熔炉的燃料,方法是在将木头用泥盖着加以烧烤。
人们年复一年地在露天矿穴开采,过了若干年后坑穴遂增至五十多尺(80公尺)深,直径超过160尺(256公尺)。请想象一下,这些巨大的矿穴都是人手所开凿的!矿物采集之后即加以捣碎,并装在芦苇篮子里在附近河中洗净。现在炼铜的时候到了。
采矿者用泥土和蚁丘砌成熔炉,其中的黏土是特别抗热的。熔炉通常有三尺多(5公尺)高,在一旁钻个小孔,将一个羚羊皮制的手风箱与小孔连贯起来。用火炭和其他易烧物品在熔炉内引火着了火,然后加上百磅左右的孔雀石。
请想象一下熔炉加热后的情景。为首的铸造者加点圣树皮或洒些圣水在熔炉上。拉风箱的两名男子大力煽动火势,直至极热的程度。旁观者则唱歌跳舞为工人打气或求神帮助。
不久熔炉升起绿色的火焰,表示热度已达摄氏1,083°而足以将铜熔化。熔炉一边有个孔使熔浆可以流入旁侧的黏土模内。现在一项有如奇迹般的改变发生了。以前的绿色孔雀石倾倒出来时变成铜浆。他们认为这是神灵的作为。
从八月中旬至十月,制炼工作一直在进行。然后村民拆营归队,在村中再将铜加以精炼,并铸成壶、锅、盆和调羹等器皿。战士们的头盔和盾牌也用铜打造。同时,以铜铸成的X形交叉则用作交换物品的货币。
铜也被铸成铜线。方法是用锤在大石砧上将粗铜条打长,再在另一小石砧上将其打成更长更幼。然后用各种精巧方法将铜条拉成极幼的铜线。长度不及六寸的铜条可以拉成长度五十尺(80公尺)的铜条,直径祇有.02寸!这种铜线可用来制手镯。
非洲部落的铸铜工作有多久历史还未确知。但这种工业颇为发达,据估计在十九世纪后半叶非洲这部分各部落所炼制的铜达700吨之多!大约在这时候,比利时的殖民抵达,土法开探和制炼遂被现代方法所取而代之。
现代铜产
现时政府控制下的各大公司垄断了开矿专业和必需的制炼设备。有些露天矿坑已被开成深达半哩的巨大峡谷!
粗糙的斧凿已不再用来采铜了,反之所用的方法是爆炸开采法。巨型的机器铲一下便吞下15.5立方码的矿物,然后将其‘吐’在一旁等候的大货车上;这种货车可以一次运走百吨的矿石。
下一步骤是将矿物在水里洗净,捣碎,然后筛成适当大小的粒子。矿石通常所含的铜不及百分之4,但五吨矿石也许只能炼成二十磅的铜。可是全世界每年的铜产仍达5,750,000吨之多。现代的巨型熔炉和电解的冶铜程序比早期的方法快捷有效得多。
今日的铜以数千种方式为人服务。既然铜是廉价的最佳导体,因此所产的铜泰半用在电气工业上。在家庭方面,铜的基本用途是锁、导管、水管装置、门钮、烛台和灯饰等。
因此从5,000多年前士八该隐的时代直至今日,铜仍是人类最有用的仆人之一。
[脚注]
a 即以前比属刚果的卡坦加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