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1 9/8 29-31页
  • 互相依存的合作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互相依存的合作
  • 警醒!1981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植物和动物的培育
  • 遗传因子的潜力
  • 植物品种日渐稀少——为什么?
    警醒!1998年
  • 小麦
    洞悉圣经(下册)
  • “绿色革命”是什么?
    警醒!1973
  • 从植物查考证据
    警醒!1979
查看更多
警醒!1981年
《警》81 9/8 29-31页

互相依存的合作

《儆醒!》杂志驻秘鲁通讯员报道

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各种形式的生物不断从事血腥的竞争以求生存。可是,不少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却看出各种生物以合作、团结、和谐作为生存要诀。《时代》杂志在评论纽约史路安·克德林癌症研究中心首长兼生物学家路易士·汤玛士博士所著的书时声称:“汤玛士指出在大自然中有压倒性的倾向表现出共存、团结与和谐。在达尔文以后认为生物不断作残酷斗争的看法与汤玛士所见的事实不符。”

对现行粮食来源作就近观察使我们确信生存要诀是合作而非竞争。供应我们粮食的30种主要作物和7种肉食来源差不多足供我们一切营养所需。在每一事例上,亿万吨的粮食都是从培育的植物和动物供应的,这些动植物与人建立一种独特、和谐的关系。倘若没有这些忠心的合作者,现时超过40亿的人口可能活不下去,反过来,大多数受到培育的动植物若没有人的不断照顾和关注同样会灭绝不存。

植物和动物的培育

人类在历史初期即已看出某些植物和动物具备作为粮食来源的特质与可能性。事实上,圣经记载造物主自任农学家而为人立下榜样。他设立一个美丽的花园,其中具备第一对人类所需的种种食物。(创世记2:8,9)同时,圣经的首先部分也提及人所需用的家畜。造物主的旨意是命人管理低等生物,以及明智地以动植物供应自己所需。人可以凭着知识与地上各种方式的生物合作和加以使用去确保本身及其他无数种类动植物的生存。

人与低等生物合作可以比作陶匠与黏土的关系。熟练的陶匠使用原料造成各种各式和多项用途的陶器。人则以选择和交配方法从许多动植物作出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品种。当然,这些生物本身也要有内在的潜质,对人的培育有所反应才行。

英文“培育”(domesticate)[家植化和家畜化]一词对这种方法稍露端倪。这词出自意即“家”的拉丁字根。因此,培育的意思便是把植物或动物置于家庭安排之下,受人所直接管理和照料。一项互相依存的关系于是建立起来。人要依靠他所培育的动植物而生存,反过来,动植物也靠人而生存。培育的过程便是把野生生物重新组织以造益人类。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项过程怎样实行,我们且看看可能接受培育的种子植物,例如小麦。小麦是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无疑,人早已看出小麦祖先的野生植物食用种子的价值。人割取野生植物的种子将其种植,并以容易收割和增加产量的方法栽培它们。最先的步骤是选择可以栽培的种子。

新的品种要倚靠栽培者而生存。可是,栽培的植物并不能完全脱离野生植物,因而要不时使其交配以改良植物的品质。为了改良品种,人必须不断留意他所培植的作物,选择优质的种子来种植。因此植物不断以改良的品种姿态出现。

品种多样化的小麦现时年产将近4亿公吨,供应世界作物需求,这些品种已和圣经时代的品种不同。a

古代的小麦中有所谓茎衣小麦,那便是,它们有个壳状的茎衣,在收割之后要将之破开。但在某个时代,二粒体的小麦产生突变(遗传因子结构的基本变化),麦穗在收割时茎衣很易破开。麦穗同时变得更加强韧,包着种子直至收割时候才落下。这种小麦有21对染色体,额外的染色体显然是从它与野山羊草交配而来的。现在,这种小麦的多样变种已成为世界小麦作物的主流。

遗传因子的潜力

动植物对智力栽培的惊人反应能力证明每种形式的生物本身具备遗传因子的潜力。例如:野芥菜(甘蓝)在人的栽培下已产生了六种不同的培育植物,为我们的餐桌生色和使我们大快朵颐。在每种植物栽培的场合,原来植物有若干特定部分被选上和强调。从原来一种植物发展而来的有卷心菜(发展顶芽),花椰菜(花部),球茎甘蓝(茎),芽甘蓝(旁生芽),花茎甘蓝(茎和花),无头甘蓝(叶)。其中以无头甘蓝最像原来的甘蓝。

随着生物学知识的增长,人在选种和栽培方面已大加改良并组成新品种如小麦、米、玉蜀黍的新种等。这样便产生了“绿色革命”。新品种比原来品种有10倍以上的作物收成,但其中却潜伏着危险:对几种植物作过度的依赖。

马铃薯便是例子之一。马铃薯早已在宜于培育这种植物的八个地区之一培育出来。它们约在1,800年前沿着南美西海岸和安第斯高地一带培植,今日在那里已发展至150品种以上。西班牙侵略者在征服南美之后把马铃薯带回欧洲,使其适应欧洲水土。后来,马铃薯又被带到爱尔兰,在那里盛大繁殖。爱尔兰人于是倚靠这种单一作物为他们的主要粮食。结果如何?饥荒,因为一种出乎意外的植物病,马铃薯疫病,在1845-46年杀灭大半马铃薯作物,迫使爱尔兰人移居国外。

除了增加粮食之外,人也为了其他目的而培育了许多植物和动物。请看马、猫、狗、观赏鱼和种类无穷的花卉。其中不少是培育来满足人的爱美之心或者缓和工作辛劳的。这种尝试继续下去;新的品种每年出现、去年出现了新种碗豆,豆荚和成熟的豆一般美味,对许多人来说,豆类的食物价值将会倍加。

接受培育的动、植物、鱼类和鸟类已产了变化多端的品种,但变化的产生只限于每种形式(类别)生物的遗传结构范围之内,其中有些隐藏或潜性的因子(遗传特质)是可以显明出来用作发展新品种的。但是,新种虽然可以发展,新类别的生物却无法制造。当一类生物绝迹时,遗传因子储蓄之处遂告丧失,人工方法绝不能使之恢复。人既是地上最高形式的生物和受命管理低等生物,他的重大责任乃是保存生物而非加以毁灭。

那末,地上的生物并不是设计成互相残酷斗争,而是设计成和谐合作的。现代的人已开始意识到这点,因此在若干程度上试图保存地上的生态。可是,在上帝的新规制里,所有生物的合作与和谐将会发挥至最高程度。

[脚注]

a 古代栽种的小麦称为“单粒小麦。”但根据细胞学研究却表明它是复式植物。这种植物每个细胞含有7对染色体。另一种4倍性小麦则含有14对染色体。一种称为“二粒体”的小麦是在埃及种植的,直至公元前第四世纪埃及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为止,那时它被面包小麦的新品种所取代。

[第30页的图片]

从甘蓝发展的作物

花茎甘蓝

芽甘蓝

球茎甘蓝

无头甘蓝

卷心菜

花椰菜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