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3 11/8 16-19页
  • 糖的往事——真是甜的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糖的往事——真是甜的吗?
  • 警醒!1983年
  • 相似资料
  • 甘蔗——草中巨株!
    警醒!2000年
  • 千百万人沦为奴隶
    警醒!1995年
  • 累西腓——因糖而有的城市
    警醒!2005年
  • 巴西殖民地时期——教会进退两难
    警醒!200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3年
《警》83 11/8 16-19页

糖的往事——真是甜的吗?

1829年,一艘三百吨的帆船从西印度群岛一个小海港起锚出海,向东南偏南方首途而去。船上有船长、舵手和五十五名来自不同国籍、肤色和阶级的壮汉——全部是水手。船里装置着十六枝短型铁炮、载有大量火药、许多二十四磅重的炮弹、手榴弹,船舱装满大批西印度甜酒、各种珊瑚珠子和其他东西,粮食和用品。船首和船尾的甲板上放置着枪械、弹药和弯刀。

经过七十六天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乘风破浪地前进之后,帆船和船员到达了目的地,非洲东岸莫三鼻给的一个葡属海港。

起卸和重新装上货物仅需时八天,这艘帆船又再出海向古巴进发。在它之后还有十四艘较大的船正在抛锚等待装上同一种类的货物。

船在海上航行时显得颇为沉重,汹涌的海浪差不多打上甲板,回航的重载经常使船员担心。船里装载着一批奴隶——八百名黑人男子、妇女和儿童;无一例外地全身赤裸、头发剃光、身上烙印。这批人是作为货物卖给西印度群岛的甘蔗农场主人的。他们要在那里为奴,以汗流满面所种出的农作物制成蔗糖;而船主和船长贩奴所得的利润则超过十万金元。

奴隶们脚缠铁链,二人一排地在右舷像一叠汤匙般坐在后面的人的腿上,面向船首,在左舷的人则面向船尾。

读者必须在脑中想象一下八百人挤在船上的情形,船舱只有数英尺宽,长度约等于一辆铁路卡车。“挤逼得像沙丁鱼”这句形容话可谓最适切不过。船舱就是这样挤满了人;其余的奴隶则被绑在甲板上。

八百名可怜虫在海上。这时奴隶船遭遇大祸,使奴隶的数目在抵达古巴之前差不多削减了半数。那便是天花!当船舱里第一个牺牲者被天花击倒时,船上的水手不禁忧心如焚。可怕的瘟疫传播得很快。船上的人死亡枕藉。八百人中只剩下四百八十人。甚至船长也不能幸免于难。

自私自利的人开始看出人们对糖的需求可以作为赚钱机会,就纷纷加入这种伤天害理的勾当以图分一杯羹。各教会派驻非洲的传教士抛下僧袍和徒众,把黑人信徒卖给奴隶猎捕者而贪婪地染指糖业。甚至教皇尼古拉斯五世也看见糖业有利可图而祝福奴隶制度。

贩奴船川流不息地从非洲向西方世界破浪前进,船只若能在水上造成一条永久辙迹,那末仅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会把非洲到西印度群岛的海床划成一个大峡谷了。海上的船有不少是海盗船,要抢夺带着锁链和装在船舱里的黑人。因此,贩奴船不得不装配枪炮来保护他们的宝贵货物。

我们必须记得,贪婪可以使人彼此相争。白人和黑人同样无法避免。因此奴贩在非洲也有当地的同谋者与之合作。丰厚的利诱足以使黑人与黑人相斗、家人与家人相斗、部落与部落相斗。奴隶猎捕者于是轻而易举地用计买到他们的活货。黑人妇女会为了一条新的珊瑚珠链而出售本族从部落战争掳来的奴隶。战士们会更加奋勇作战以求胜利征服敌人,将之售卖去换取一桶甜酒。由于当时非洲还未有钱币通行,因此奴贩带着满船供应品和货物作为贸易。这些物品是白人认为无甚价值,但黑人却认为十分贵重的;黑人会用自己的同胞来换取这些物品。这样双方便各自满足了贪婪之心。

在从一洲至另一洲的途中,有多少黑人能够历劫生还并没有人知道。据一位现代人口统计家估计,较保守的数字是一千五百万。一位英国历史家说:“奴隶贸易所牺牲的非洲人总数达二千万并非过甚其词,其中三分之二可以归咎于蔗糖。”

亲爱的读者,你可以了解这件惨事吗?一个人被解离开本土——本州——运往经历数月航程的海外,到达目的地之后被困在笼里公开拍卖,家人分别被卖,彼此永不再见。老实说,糖价不应以金钱来衡量而应以人命来衡量!当船在海上航行时,甘蔗种植者正在拓展土地,要生产更多那称为糖的甘甜、白色的金子。

虽然直至十六世纪时甘蔗在西方世界仍属较新的物品,但是早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的时代它已为人所知。他的一名兵士于公元前325年在印度发现了甘蔗。

后来在公元第一世纪尼罗王的时代,希腊的一位医生可能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发现糖的来源的人。他写道:“有一种坚硬的蜜,被人称为糖,起源于印度的甘蔗。这种粒状物像盐一样入口融化,但味道却是甜的。”

糖的味道风行一时。甘蔗被人从远东拔起移植到欧洲。亚拉伯人又把它带到埃及、波斯再带到西班牙,因为亚拉伯人在第八世纪征服了这个国家。在随后二百多年,西班牙是欧洲惟一产蔗的地方。

哥伦布在第二次航程中把甘蔗从西班牙带到西半球,种植在西印度群岛一处现今称为杜明尼加共和国的地方。中国曾经派人到印度学习把甘蔗提糖的秘法而得以享受这种贵重的甜品。多年之后,马哥孛罗形容中国的糖厂为中国的奇观之一。

十字军在各教皇指挥和祝福之下企图抢救耶路撒冷脱离土耳其人之手。他们回国时大谈这种称为糖的新奇甜品。东方和欧洲之间的蔗糖贸易路线不久就建立起来。可是糖价十分昂贵,只有富人才买得起。直至1742年,伦敦的糖价每磅高达2.75美元。穷人在尝试到这种甜品的样本时也为之着迷。各国统治者看出种植甘蔗将会是一种新的得利途径。生产糖的呼声遂开始在普世各地响起。

西班牙和葡萄牙看见有些国家与印度作糖业贸易而日趋富裕。他们也想分一杯羹,于是立刻派出帆船去到当时未为人知的海洋,要找出通往印度的新捷径。哥伦布便是出海的人之一,可是他发现的不是印度,而是西印度群岛。他的错误反而获得丰富酬报,因为他发现此地的气候和土壤极宜于种植甘蔗。

随之而来的西班牙移民占领了土著的土地。土著们成了他们的奴隶,但这些奴隶在蔗田工作却毫无用处。于是在1510年,西班牙王斐迪南同意从非洲运来大批奴隶,因而开始了残酷的越海贩运人命制度。这种制度延续了三百多年。

英国在纵横七海的航行方面也不甘后人。当糖业贸易和贩奴制度有利可图的机会来临时,英国派遣强大舰队至西印度群岛把西班牙人赶走。英国不久变成了世界糖业中心。“英国的光荣、显赫和伟大受糖业所促进过于任何其他商品,羊毛也不例外,”当代一位被封为武士的英国人说。

英国对贩奴制度以及这件事为人带来的极大痛苦所怀的看法从该国一位知名政治人物的言论可以见之:“在西印度群岛的工作不能没有奴隶,这项事实使奴隶的贩运无法停止。既然没有其他方法,这项继续下去的必需,绝对的必需,就只好成为我们的借口了。”英国果然“继续下去。”在十八世纪,糖业奴隶制度达到高峰时有句流行的话说:“运抵欧洲的糖没有一桶不带着血迹。”

英国人显然与他们的非洲同谋者合作而大占便宜,他们以大批购买奴隶而获得减价。难怪英国有一位勋爵夸称:“在供应黑人方面,我们和非洲人的贸易占尽优势,因为价钱便宜了六分之一。”

既然人人都可以看出蔗糖已不再仅是一时风行的东西而是成了必需品,若要使糖业保持不衰,从非洲运来的奴隶就绝对不可或缺,因此当时一切有关方面所最关心的问题是,奴隶的供应还能延续多久?不久之后就有了答案。非洲黄金海岸的一位总督以书面回答说:“非洲不但能继续大量供应西印度的需求,在必要时更可以再多供应数千或甚至数百万。”

可是,事情并非这样顺利。当时已有些有势力人士极力反对贩卖黑奴这种不人道的勾当,抗议之声不久便传遍普世。他们用尽方法提出抗议和责难奴隶制度。例如,请留意这项到处宣传的告白:“亨得逊陶瓷公司谨通知同情非洲的人士,本公司在售出的糖缸之上有金字标明:东印度的糖不是奴隶所制的。”该告白并且说:“一个每周耗糖五磅的家庭若用东印度而不用西印度的出品,那末经过21个月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类同胞不致被卖为奴或被杀。八个这样的家庭若实行十九年半,就可挽救100人不致被卖或被杀。”

不久之后,一国复一国地执行新例禁止奴隶贸易。可是,美国那时正从南方邻国古巴购糖而投身于蔗糖和贩奴贸易之中,美国南部路易士安那州新建立的甘蔗农场遂成为奴隶贸易的中心。在糖业方面用不着的奴隶均由南部的棉花农场所吸收。

“糖王”在世上统治了三百多年,他所苛求的代价大到难以想象。来自土壤、大海、天空和地底下的所有物品中没有一样像蔗糖一般为人带来那么多的苦难和染满人血。今日的糖是多么甘甜!但在往日,它的苦处却不下于苦胆。

[第18页的精选语句]

八百名可怜虫在海上。奴隶船遭遇大祸,使奴隶的数目在抵达古巴之前差不多削减了半数

[第19页的精选语句]

各教会派驻非洲的传教士抛下僧袍和徒众,把黑人信徒卖给奴隶猎捕者而贪婪地染指糖业

[第19页的精选语句]

奴贩在非洲也有当地的同谋者与之合作。丰厚的利诱可使黑人与黑人相斗、家人与家人相斗、部落与部落相斗

[第19页的精选语句]

“奴隶贸易所牺牲的非洲人总数达二千万并非过甚其词,其中三分之二可以归咎于蔗糖”

[第17页的图片]

黑人妇女会为了一条新的珊瑚珠链而售卖自己的奴仆

[第18页的图片]

运抵欧洲的糖没有一桶不带着血迹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