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4 6/8 8-11页
  • 猎人在野生动物方面所担任的角色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猎人在野生动物方面所担任的角色
  • 警醒!1984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人类的责任
  • 宁录式的病态心理
  • 鸟兽的保护者
  • “狄士尼式的天真想法”
  • 对动物生命保持平衡的看法
    警醒!1977
  • 动物
    警醒!2015年
  • ‘我交给你们管理’
    警醒!1981年
  • 谁会保护非洲的野生动物?
    警醒!199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4年
《警》84 6/8 8-11页

猎人在野生动物方面所担任的角色

请想想当时的情景。天空迅速地暗下来,虽然只是在黎明之后几小时。当你继续观看之际,黑暗逐渐从天这边遮盖到天那边,但天空却没有一朵云。雷鸣般的声音震耳欲聋,你心知不妙,赶忙把耳朵掩起来。你脚下的大地对吼声发出共鸣。自然界起了什么风暴呢?你不必惊慌。来的只是飞鸟而已。

不,你从未见过飞鸟有这么壮观的景象。今日活着的任何人也不曾见过。但在1813年,著名的美国博物学家兼画家奥都邦(John Audubon)却描绘过这样的壮观景象。他看见大群美丽的候鸽飞过,遮天蔽日达三天之久!

这么大群的飞鸟的确使人难以想象。可是有一个时期这样的鸟群的确存在。在奥都邦目击巨大鸟群之前数年,大群候鸽曾出现在美国肯塔基州的上空,有人认为数目超过二十二亿三千万只。专家们相信,近在1885年,美国的候鸽还有六十亿之多。

不错,你也许认为这是取之不竭的。候鸽永远不会绝迹,但事实却不然——人类中的猎者作成了一件看来绝不可能的事。借着平均每周的每日均射杀566,000只美丽的鸟,持之以恒达29年之久,人终于将其杀尽。1914年9月1日,世上的最后一只候鸽名叫马大,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动物园中死去。

于是,候鸽就在世上消失了。由于所谓“猎者的贪婪和浪费,”一种看来没有可能灭绝的动物竟被杀至绝迹。人是否有权对其他生物如此轻视,以致将一类复一类的物种完全灭绝呢?此外,这些毁灭者怎能有权把未来世代观察野生动物的乐趣夺去呢?

人类的责任

使地球充满各种生物的造物主并不把生物的灭绝视作等闲。耶稣曾说:“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么?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在上帝面前,一个也不忘记。”(马太福音10:29;路加福音12:6)不错,上帝并没有将六十亿候鸽的毁灭视若无睹。

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滥杀野生动物。住在华盛顿州的一位杜云尼斯族的印第安酋长在1855年写信给美国总统,对滥杀动物一事表示忧虑说:“你们白人必须待地上的野兽亲如手足才对。我是个蛮人,不懂其他方法。我曾看见成千水牛的腐尸倒在大草原上,它们是被白人从经过的火车上枪杀的。……没有走兽,人将会怎样呢?倘若走兽死光了,人也会由于心灵的寂寞而死去,因为兽所遭遇的,人也会遭遇。……我们所知的一件事,白人必定有一天会领悟。我们的上帝是同一的上帝。……地球在他眼中是宝贵的,损害地球便等于侮辱造物主。”

这位印第安酋长看来凭着本能了解到圣经告诉我们的事,那便是:人受上帝委托去管理一切生物。圣经的第一本书记载上帝吩咐人说:“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记1:28)人类毫无忌惮地肆意毁灭野生动物乃是极度滥用这项委托的明证。

宁录式的病态心理

事实上,上帝委托人类管理动物是否意味到他禁止人宰杀动物呢?不是,请记得,上帝自己曾以兽皮为第一对人作衣,并且接受他们的儿子亚伯所献的羊羔祭物。在挪亚时代的洪水之后,上帝准许人以动物的肉为食。——创世记3:21;4:4,5;9:3。

可是,在作出这些特许时,耶和华上帝并没有暗示动物生命是无关重要的。为了强调被宰杀作为食物的动物生命的神圣,上帝吩咐人不可吃带着血的肉。因为血象征动物的生命,而生命是属于上帝的。(创世记9:4,5)上帝从没有授权给人以杀害动物为荣。那末,人是从那里学到滥杀动物的呢?

洪水之后不久有一个声名狼藉的人名叫宁录,以喜爱狩猎著称。他成为一个‘与耶和华作对的强悍猎者’。(创世记10:8,9,《新世》)他显然肆意杀害动物,从而违反了上帝委托人管理动物的任务。其他的人争相效尤,不久狩猎就成为时尚。出猎成了君王的玩意。

考古学家发掘了许多证据,表明古代世界的君王多数喜爱行猎而以英勇自夸。甚至埃及幼王图唐卡门也患上了宁录的病态心理。他的墓壁上雕有出猎的景象,墓内的木箱上则刻着幼王立在全速行走的战车上,手拉着满弦的弓准备发箭,走兽在他面前奔逃。

在较近的时代,富裕的欧洲人以在自己的领地上狩猎为乐,或者前往印度或非洲找寻更富于刺激的猎物。不少人把美丽动物的头制成家庭装饰品,这些动物为了人的作乐而惨被杀害。在新大陆,多群水牛受到屠杀而陈尸野外自腐。猎人以所获的麋头、鹿头和显示他们狩猎技术的其他象征自豪。

鸟兽的保护者

为了保护动物免被猎人杀光,若干政府制订狩猎法规,禁止杀害某些动物。例如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3,000头洛矶山黑尾鹿受到保护。结果如何?黑尾鹿的天然捕食者数以千计地被政府猎人布阱、射杀或毒死,以致黑尾鹿在10年之间增加到40,000头。

可喜的结果吗?从一方面说来是的。可是,令人惊异地,黑尾鹿开始大量死亡。出了什么毛病?因为它们的栖息地变成过度挤拥。死鹿的胃里充满松针。这本来并不是鹿的食物;除非行将饿死,否则鹿是不吃松针的。野生动物彼此抑制和均衡的律则被人忽视了。既然他们的天然捕食者已被消灭,鹿群遂漫无限制地繁殖,以致可吃的食物都吃尽了。因此政府只好让猎人进入该区猎取多余的鹿,使它们的数目减回栖息地所能维持的程度。

野生动物专家在此学得很好的教训。从以往经验他们知道为了保护动物不致饿死和生病,猎取过多的动物是必需的。因此在美国,禁猎季节终止之后,领有执照的猎人每年可以杀死若干多余的动物。在其他国家,狩猎工作由猎区监察员和森林警备队所执行。

这样行可使强壮的动物群得以保全和繁殖。例如,在1895年,北美加拿大的白尾鹿大约只有350,000头,今日大概已增至一千二百万头。在1925年,美国的麋鹿估计只有13,000至26,000头,大多数散布在西部两个州之内。今日在西部各州已有500,000头。目前在美国的16个州内约有一百万头角鹿,但在1907年只有41,000头栖息在一个州之内。据美国官方统计,1911年在普利比洛夫群岛只有215,900头海豹。今日的海豹数目维持在一百五十万头左右。若非有适当的捕猎,目前这些不受威胁的动物群便会遭遇严重难题。

“狄士尼式的天真想法”

可是,在美国、加拿大和若干其他国家的都市中,反狩猎的情绪正日益高涨,野生动物管理局害怕此举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在英国、荷兰、法国、纽西兰、澳洲、美国和加拿大,有些反狩猎势力具有高度的组织而设立了办事处。

狩猎为什么受到攻击呢?“理由很简单,”《蒙大拿户外生活杂志》的编者回答说,“今日许多人都在与土地和土地所维持的野生动物没有直接关系的环境中长大。可想而知地,他们对野生动物的知识大都从电视和电影得来,而这些影片许多时对野生动物提出歪曲的看法。……而无视掠食、疾病、饥饿等天然过程。”一位野生动物管理事务主持人把这种看法称为“狄士尼式的天真想法。”他说:“看过狄士尼影片里森林中的鸟兽之后,有些人,尤其是儿童,以为动物能够说话。”他们认为动物好像人一样。

另一位发言人声称:“孩子们对野生动物的实况似乎一无所知。他们对于狩猎管理和过去50年间的成功所知不多。因此很多儿童都反对狩猎。他们以为猎人正把国内仅存的几只鹿和其他动物赶绝杀尽。”

基督徒并不谴责那些宰杀动物为食的人。可是,人所杀害的动物若超过当地法律所限定的数目,或者以猎取肉食为借口,但杀生其实是为了寻求刺激,他便要向上帝交账。他已越过上帝委托人管理动物的限度。即使人获准使用动物的皮制衣,但是人若为了拥有不必要的奢侈品而把动物杀至绝种,那便更加可恶了。

在这个事物制度里,许多与野生动物有关的问题都无法解决。随着人口增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减至越来越小,野生动物的管理和保全将会越来越困难。在这个贪婪的商业化事物制度里,我们很难看出能力有限的政府怎能遏止人偷猎行将绝种的动物。

在上帝制止人的暴行之前,上帝还会容许多少种动物受到毁灭,我们并不知道。可是,上帝行将制止人残杀动物了。上帝曾经应许他的王国不久便会接管地球的每日事务,届时“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以赛亚书11:9。

到那时候,人会受到训练,以正当的方法管理动物。目前,基督徒至少能够对动物表现适当的尊重,对他们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怀有现实但却仁慈的看法。

“当那日我必为我的民与田野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地上的昆虫立约,……使它们安然躺卧。”——何西阿书2:18。

[第9页的精选语句]

上帝从没有授权给人以杀害动物为乐

[第11页的精选语句]

“孩子们对野生动物的实况一无所知”

[第9页的图片]

世上的最后一只候鸽,名叫马大,在1914年死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动物园中

[第11页的图片]

1.美洲角鹿或美洲鹿

2.白尾鹿

3.麋鹿

4.北太平洋海豹

1

2

3

4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