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4 5/8 19-21页
  • 谁会保护非洲的野生动物?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谁会保护非洲的野生动物?
  • 警醒!1994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今非昔比
  • 人和兽可以共存吗?
    警醒!1994年
  • 野生动物的数量在50年内锐减了百分之73
    更多热门话题
  • 有能力保护野生动物的那一位
    警醒!1994年
  • 猎人在野生动物方面所担任的角色
    警醒!198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4年
《警》94 5/8 19-21页

谁会保护非洲的野生动物?

《儆醒!》杂志驻南非通讯员报道

关于非洲人怎样看待自己的野生动物产业,曾有人提出一些苛刻的批评。有些游客说,‘非洲人对这份产业毫不赏识,只是把野生动物视作粮食和金钱的来源而已。’他们为何会作出这样的结论?原因之一是,野生动物保护区时常挤满西方游客,当地居民却很少前往参观。但是,南非祖鲁族的一位酋长有一次解释说:“黑人要游览禁猎区,就要克服重重的困难才行。对我们来说,到野生动物保护区游览是奢侈品,只有少数黑人才有经济能力去享受。”

今日的非洲人与他们的祖先不同,有许多人都在城市的贫民窟长大,与野生动物隔绝。再者,农村居民一般都是受忽略的穷人。一个西非国家的猎场看守人解释:“纯粹为了艺术、文化和教育理由去保护猎物,只有那些吃得饱足的人才做得到。”

虽然有这些消极的因素,野生动物在非洲艺术中却是个受人欢迎的主题。你只需到非洲的珍品店看看,便可以证实这点。考古学显示,非洲艺术自古便以野生动物为主题。这岂不足以证明非洲人一向都很赏识野生动物的艺术美感吗?

请考虑一下艾贝尔和丽贝卡的例子。他们曾好几次在非洲南部的禁猎区度假。可是,他们两人都是在南非的黑人居住区长大的。由于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都设有公众动物园,这激发了丽贝卡对野生动物的兴趣。她解释说,“我年幼时,看见野生动物的惟一机会就是在游览动物园的时候。”

艾贝尔对野生动物的喜爱则是由另一件事所引起的。学校放假时,他常到乡村与外祖父母同住。他回忆说,“外祖父会向我指出各种不同的动物,并且解释它们的生活习惯。我记得外祖父向我讲述有关蜜獾和一只聪明的小鸟——响蜜䴕——的事。人们认为响蜜䴕会把动物带到蜜蜂的巢那里。”艾贝尔叙述以下令他着迷的童年经验,当时他只有12岁。

“有一天,我们在灌木丛中散步,外祖父叫我留意一只好像在呼唤我们的小鸟。它就是响蜜䴕。小鸟继续向前飞,从一棵灌木飞到另一棵,我们就在后面跟随。这个过程持续了半小时有多。最后小鸟在树枝上停下来,就不再叫唤了。外祖父说如今我们必须把蜂巢搜出来。不久,我们果然看见一群蜜蜂飞入岩石下面的洞穴里。外祖父小心翼翼把蜂蜜取出,然后拿起一小片载有幼虫的蜂巢,放在岩石上。这就是外祖父向小鸟表示谢意的方式,感谢它把我们带到蜂巢去。”

鸟兽学家搜集了充分证据,表明人和响蜜䴕具有异乎寻常的关系。“这次经历的确令人难忘,”艾贝尔继续说,“因此,我渴望加深对野生动物的认识。”

所罗门·奥勒·赛义布尔以往是坦桑尼亚马赛族的战士,后来取得资格成为野生动物防护者。他以温和的口吻向一位西方作家解释事情的真相:“我确知大部分非洲人不但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经济意义,而且也体会这件事的各种无形价值。……非洲人也懂得坐下来欣赏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奇妙景象。淡紫色的斜阳映照在丘陵上、满目青翠的景色和秀丽的河流山谷,种类繁多、自由自在的飞禽走兽——这一切都构成美不胜收的迷人奇观。无疑,这种美感不是只有欧洲和美洲的人才可以领略的,对吗?”

不错,从简陋的黑人居住区的居民以至学识渊博的科学家,谁不深受非洲的野生动物产业所吸引呢?一位德国籍的兽医科学生最近访游南非和当地的克鲁格国家公园。她说:“我发觉这个国家的大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趣味无穷、引人入胜。德国的大猎物种类稀少,又缺乏户外场地。我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大自然消遣场地和保护区。”

此外,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的广大野生动物保护区也吸引不少游客。然而,非洲的大猎物主要集结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禁猎区一带。这些著名的公园互相毗邻,动物并不是困在栅栏内。《国际野生动物》杂志解释,“塞伦盖蒂-马拉[禁猎区]共同维持世上数目最庞大的野生动物群之一:170万头牛羚、50万只瞪羚、20万匹斑马、1万8000只大角斑羚,以及巨量的大象、狮子和猎豹。”

1992年,南非《濒于绝种的野生动物》杂志的编辑约翰·莱杰首次探访肯尼亚。他把当地描述为‘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他写道,马赛马拉“的风景必然与康沃利斯·哈里斯[19世纪作家和狩猎者]在1820年代南非内陆探险时所见的景色无异。绵延起伏的草原、疏落的棘刺树和数不胜数、一望无际的野生动物!”

今非昔比

可悲的是,与过去几个世纪欧洲移民所见的相比,我们今日在非洲大部分地区所见的动物就少得多了。例如,在1824年,第一个白人移居到后来成为英国殖民地的纳塔尔(现今是南非一个省份)。这个细小的殖民地有许多野生动物群集,因此猎物纪念品及以其他野生动物制成的物品成了当地的主要贸易。每年有多达6万2000块牛羚皮和斑马皮从德班市的港口运出。有一年,这个殖民地输出了逾19吨的象牙,打破了以往的纪录。不久,白人的总数增至3万多人,但当时大部分的猎物已被消灭了。纳塔尔的一位地方行政官在1878年报道说:“只有很少猎物遗留下来。”

非洲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令人惋惜的经历。许多殖民地政府都容许人肆意杀戮野生动物,这种情形一直延续至20世纪。请想想在1975年脱离葡萄牙独立的安哥拉。“昔日的殖民地政府留下了恶劣的记录,”迈克尔·梅因在他所著的《卡拉哈里沙漠》一书写道。“为了开发威拉区作为牧牛场地,政府在1950年订立了一条丑声远播的法例——立法特许证第2242号——把威拉区立为不受管制的狩猎地带。结果,有大批猎物被宰杀。……几乎所有大型哺乳动物都被消灭净尽。据估计,被宰杀的动物包括1000头黑犀牛、几千只长颈鹿、数以万计的牛羚、斑马和水牛。大约两年半之后政府才把这个特许证撤销,但破坏已造成了,当地已没有什么动物遗留下来。”

今日的情形又如何?非洲的野生动物会有什么遭遇呢?

[第21页的附栏]

野生动物保护区进帐可观

禁猎区和国家公园散布在非洲大陆各处,估计总共占地85万平方公里,面积比英国和德国合并起来要大得多。

在大部分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你都可以看见所谓的“五巨头”——大象、犀牛、狮子、豹和水牛。从美丽动人的鹰在空中翱翔,以至低微的蜣螂把肥料球滚过公路,有无数的飞禽走兽让你一饱眼福。

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对这些野生动物深表赏识。他们向一些刻意迎合野生动物爱好者的国家提供巨额的外汇,每年逾10亿美元。不错,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确带来丰富的利润。

[第20页的图片]

不久之前,南非每年都有难以胜数的野生动物被杀,然后制成纪念品和兽皮产品

[鸣谢]

Courtesy Africana Museum, Johannesburg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