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4 11/8 27-30页
  • 奈及利亚卸下“重担”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奈及利亚卸下“重担”
  • 警醒!1984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石油与西非共同体
  • 移民变成“重担”
  • 大迫迁
  • 余波
  • 不受欢迎的外籍居民——有什么解决方法?
    警醒!1984年
  • “至小的族要加增千倍”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3年
  • 奈及利亚发生属灵饥荒?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5年
  • 你对别人的习俗有什么看法?
    警醒!1972
查看更多
警醒!1984年
《警》84 11/8 27-30页

奈及利亚卸下“重担”

《儆醒!》杂志驻尼日利亚和迦纳通讯员报道

“不受欢迎者大批离境。”“奈及利亚的被逐者:残酷的迫迁。”国际报道机构以惊人的头条新闻刊载非洲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行动。这并不是一群解放了的人以胜利姿态离境,也不是为了逃避压迫或战争。反之这是将近两百万人的集体出境,被奈及利亚政府强行驱逐。

石油与西非共同体

时至1975年,奈及利亚已从内战的兵燹复元,一跃而为主要产油国之一。新的石油财富使它在国际间经济力量和政治地位均大为提高。因此奈及利亚在1975年5月采取主动成立ECOWAS(西非诸国经济共同体)。目的何在?建立贸易和经济合作体制。ECOWAS加盟国的公民可以探访会员国达3个月之久而不须签证。

此举打开了大量移民的水闸。“条条大路通奈及利亚”——这个在共同体中最富裕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自查德和迦纳等地的外国移民有时以一日3,000人的数目通过边境关卡!但最大的流入却是从巡逻不到的边境四周偷渡越过的非法入境者。奈及利亚在大多数场合是欢迎移民的。国内有些低薪、需要熟练或未熟练劳工的职业是奈及利亚人所不愿做的。可是,正如任何大量移民一样,其中必然有很多不良分子混杂其中。因此难题不久就产生了。

移民变成“重担”

到1978年,移民的涌入已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不少人认为低薪的外国劳工造成奈及利亚人的失业率增长。据奈及利亚报章所载,在1980年和1982年,非法移民所煽动的宗教暴动结果使数千人丧生。失业的移民组成武装匪党,在无辜的市民当中进行抢劫、残杀和强奸。数以千计的女性移民从事卖淫。外来的强乞——包括男、女和小孩——令人生厌。

因此有人对该国的社会和政治安定表示担心。在1980年,开始有不少人大声疾呼反对“非法移民”和“不受欢迎的外国人”。为了响应这种呼吁,奈及利亚政府在1981年命令在国内居留的非奈及利亚非洲人前往人民入境事务处登记。但执行这项法律的效力不大。

后来到了1982年,奈及利亚成为国际石油过剩的牺牲者,再加上通货膨胀,结果出现了经济不景。正如拉哥斯的《每日时报》说:“黯淡的经济前景足以使联邦政府了解到奈及利亚无法再担任‘圣诞老人’的角色。”因此,乘着石油景气和经济繁荣浪潮而来的人在经济潮流后退时就被迫要离去了。

大迫迁

1983年1月17日,奈及利亚政府发出“离境”令,所有非法移民必须在两星期之内使自己身分合法化,不然就会被逐“离境”。这项措施并不令人感觉意外。奈及利亚的房东们驱逐移民住客。雇主辞退移民工人。结果,大多数没有登记的外国人只好收拾行李准备离境。一位迦纳男子在此之前不久告诉朋友,他除非在枪尖之下才肯离开奈及利亚。“即使这样,”他说,“归国的行程也会很慢。”但情势的迅速恶化使他所预言的“慢行”变成了“疾走”。

这时数十万群众携带着大批杂物挤上小型巴士和货车,路上挤满行人,纷纷赶去拉哥斯的国际码头和机场。他们到那里去呢?迦纳的边境已经封锁。贝宁和多哥同样封锁国境以防止数十万迦纳人踏入他们的国土。直至难题获得解决,等待着的群众,包括儿童和孕妇,饱受饥饿和卫生环境恶劣之苦。当然,贝宁和多哥当局已尽力予以援助。可是,迦纳却等到1983年1月29日才开放边境。这时,世界目击一个奇异的景象——一股巨大的人潮涌入贝宁、穿越多哥,进入迦纳或更远的国家。

迦纳设立了一支特别疏散工作队去处理涌到的人潮。当局将拉巴地和阿克拉的贸易广场划定为收容中心以接纳从水路和陆路纷至沓来的人。到星期日早上,广场已挤满了人,以致当局被迫开放其他几个中心。车主们接获紧急呼吁,要把汽车借给政府的疏散工作队使用。令人惊异地,归国的人这么有效地分散到迦纳全境,以致不必设立难民营。

每个归国者都有段故事可讲。一位迦纳男子抵达迦纳边境的阿法鲁镇,盘算着怎样前往首都阿克拉。突然他听到骚动之声,原来有许多面包从一辆缓缓开行的小型货车上抛下,人们争相伸手到半空攫取。他离开现场,开始步行去阿克拉,但不久就被迫折返阿法鲁。那里有许多人争着登上公共汽车。他不久看到一辆载满了货的货车在中途阻塞不前。“我用尽尚余的些少气力,”他说,“把行李抛上车,然后自己慢慢攀上去。我很庆幸后面有人推我一把,使我得以爬到车上。我们大约有一百人,挨了三小时的旅程到达阿克拉。”

逆境有时可以增进友谊。有些归国者愿意和完全陌生的人分享粮食。强健的人帮助老弱者取得食物。在机场,甚至有人愿与同机者分享自己的金钱。但逆境也会产生残酷。一名饥饿的归国者在刀尖下被人抢去膳食。一位妇人携着一篮食物前往收容中心,但没有机会将食物分发出去——因为迅即被饥民抢走。

在机场和码头候船候机疏散的人也受到残酷的对待。许多人跌落水中,在争着登船时至少有一人溺毙。可是,归国的人群很快就自己组成救援队。在每次救援成功时,群众响起了如雷的掌声——迦纳人和奈及利亚人皆然。最后他们开航了,船上挤逼到好像衣刷上的毛一般。

余波

这次事件被称为残酷的大迫迁,在若干方面确是如此。不少人认为离境命令过于突然,而两周的时限也属太短。可是,奈及利亚的评论家提醒我们,非法入境者在很久之前已受命去登记领取移民身分证,只有不去登记的人才受到影响。奈及利亚当局的确尽力减少离境的外国人的不便。他们获准携带自己的财物。政府也提供有限的医药援助。奈及利亚的运输商会志愿免费供应200台拖车给全国各地的离境者使用。许多人亦以个人名义提出经济援助。奈及利亚人声称他们已舒了一口气,因为有更多职业和住屋机会又重新开放。

可是,奈及利亚的所为的确损害了国际关系。奈及利亚本身虽然卸下重担,却把社会和经济重荷放回远较贫穷的国家之上。仅是迦纳一国现时已有百万以上的新口要喂养,它已呼吁国际援助。为了响应呼求,若干外国政府和组织已把金钱和物质送往迦纳、贝宁和多哥。奈及利亚也捐出一百万美元。

那末,归国的人有什么前途呢?不论你把他们称为难民、离境者或被逐的非法入境者也好,他们的惨状戏剧性地强调世界领袖们所必须应付的各项令人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一个不再能够照顾其中居民的世界,这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控诉。

[第30页的图片]

这样的人有什么前途?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