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暴力世界中的非暴力主义
住在孟买等于住在不绝的人群之中。日间的街道拥挤不堪。到了晚上,有十万以上的人睡在行人道上。
印度的大小城镇大多数均是这样:人口挤逼和异常贫困。住屋和食水缺乏。粮食十分珍贵。
试想象你生活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间9×12英尺(3×4米)的房间除了你以外还住着五至八个人!房间的角落租给人轮流睡觉。你的生活大部分花在街上或行人道上。每天早上要在就近的供水处挽回一桶水。水是污浊的。你要作长时间的劳动,所得几乎不足供给家人的每日所需。即使你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环境。你看见四周每日都有人因饥饿和疾病而垂死。无助之感使你饱受挫折。
可是,你至少有个安身之处。你有一个家。但正如你所见,印度还有另一面:许多人住在阴沟附近和路旁,没有一处可以称为自己所有的角落和缝隙。他们形成了被弃者的部落。不少老人、青年、妇女和婴儿衣不蔽体、在生死边缘挣扎。这群人永远没有足够食物。他们的唯一希望只是明天可以活下去。
这绝不是令人愉快的情景。当然,和其他地方一样,印度也有富豪和饱学之士。但他们只是少数分子。在人口增加方面,贫穷阶级远超过富人。奢侈的消费和贫无立锥、挣扎求存的对立形成了暴力的温床。
暴力的倾向
“在不景气和变化这两股势力缠困之下,现在印度已变成一个强暴、残酷、丑恶的社会,”固普他(Bhabani Sen Gupta)在“印度是文明的吗?”一文中说。印度每年有数以千计的青年新娘由于嫁奁菲薄而被翁姑和丈夫烧死。每年约有二百万妇女被强奸。其他罪案不下数十万宗。五万人因失意和绝望而自杀,其中以青年男女为多。在1978年印度发生了96,488次暴动。自1978年以降,该国很少有全国规模的广泛犯罪统计,可是片段的报告显然表明犯罪并没有减少。
印度社会学家杜比(S. C. Dube)认为犯罪和暴力倾向的养成乃是民众想得到的东西和实际得到的东西大有分别之故。同时,虽然被剥削的阶级日益要求分惠,特权阶级却坚持要保全既得的利益。
暴力和残酷行为不仅发生于印度的城市中,农村地区的暴力爆发也日益增多。暴力事件的增加乃是“地主与没有土地的工人阶级之间差别扩大的结果,”据印度经济学家巴提亚(B. M. Bhatia)说。冲突的结果是人命、财产和价值观念大受损害。“弱者和穷人不再甘愿屈服于财雄势大者的权力与财富之下。他们开始反击,要伸张自己的权利。结果,除了古代传统的富豪暴力之外现在更加上了新兴的穷人暴力,”固普他写道。
褪了色的梦
“我……直至最后一口气,仍然希望印度会将非暴力主义立为国家信条以保全人类的尊严,”甘地在1938年写道。四十六年之后,印度正备受多种社会暴力所摧残。固普他说,“印度一直未能保全人类的尊严。”
据《印度时报》说,尽管甘地的信息受人欢迎,“暴力正以前所未见的程度席卷印度全国,匪祸、强奸、抢劫变成了日常惯事。”
对印度所作的这项评价对世界其他地方也适用。不少印度人没有机会受教育,但在许多其他国家中,教育却很普及。可是,世界各地也犯了甘地所谓的七大社会罪状——‘没有原则的政治、不劳而获的财富、不讲良心的享乐、无关德性的教育、没有道德的商业、不作牺牲的崇拜和没有人性的科学。’不错,甘地那基于非暴力主义的理想世界已变成褪了色的梦。
据估计,印度人口在今后15年会达到十亿之多,其中六亿人口将饱受贫困打击。失业青年将达三千万至五千万。这样的估计使人预见到前途的黯淡。
甘地的非暴力崇高信息并未能在印度生根。原因何在?失败不能归咎于信息本身。这也不是甘地之过。他的目的无疑是博爱的。但甘地不过是个人。他只能对有限的人作有限的教导。许多人在学习之后不久就将教训淡忘了。历史证明了这件事实。
这是否意味到人无法实行一贯的非暴力主义呢?谁能教导不单是印度人,而且所有人类种族,都和平共处?这会牵涉到哪一种教育?世界会有彻底实行非暴力的一天吗?
[第8页的图片]
印度城市的典型街头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