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怎样发挥影响
研究家询问一位男子对于某个民族有什么意见,他的回答是,“这个民族的性格喜怒无常、脾气暴躁。这是他们的天性。”
“你认识任何属于这民族的人吗?”研究者问。
“认识一位,他是我们中学的级长。”
“这位‘级长’是否正如你所想象的一般?”
“不”,他承认,“他的性情和易近人。”
“那么,‘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就不是真的‘他的天性’了,对吗?”
停顿了一会之后,男子回答:“他是个例外。”
怀持偏见(英文prejudice,源自“prejudge”[预先判断])的意思是不给别人以公正的考验便贸然作出判断。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可以即时被判为“懒惰”、“褊狭”或“危险”人物。这种判断没有任何证据,只凭先入为主的成见而然。原因是怀持偏见的人所见的不是个人而是群体。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成员都“一律相同”,像是没有自己个性的纯种细胞一般。正如上述的例子所示,怀持偏见的人往往拼命维护自己的偏见;即使事实证明他错了,他仍会坚持下去。《今日心理学》杂志指出,怀持偏见的人“喜欢留意和记忆‘某’人的行动与他所定的形像相符之处,但却拒绝与该形像相反的证据。”
偏见可以助长偏见。被预先模铸成不利形像的人往往失去自尊心,以致他们实际在生活上变成像别人所期望的一样。圣经在传道书7:7(《新世》)论及他们的结果说:“压迫可以使智者行事癫狂。”压迫之下的受害者可能变成充满愤恨。他们对偏见变成这么敏感,以致有时在其实没有偏见存在的地方也看出偏见。任何外族人士若非被人以不当的怀疑相看便是被目为潜在的仇敌。因此固执己见并不是任何民族或国家的专利品。
偏见一经进入人的思想,他就会自觉地憎嫌差不多所有其他民族。有一次,若干大学生受到询问他们对32个实在的国家民族和3个虚构民族(“但尼亚人”、“比兰利人”、“华伦里人”)所怀的感想。令人感觉奇怪的是,对实在的民族怀有偏见的学生对“但尼亚人”、“比兰利人”和“华伦里人”也觉得可厌。
偏见——怎样表现出来?
怀持偏见的人未必抱有敌意。他也未必像有些伪善的人一样,这些人声称他们‘有些最好朋友’是属于这个或那个群体的,但却绝不愿与那些群体的人为邻——或成为姻亲。偏见在程度上有高有低。怀有偏见的人也许的确与其他种族的人为友,但有时却以不易察觉的方式透露自己的优越感。他也许说出一些不礼貌的、暗示人种差别的话来以致令朋友们难堪。或者他并不以平等相待,反而摆出施恩的姿态,仿佛与他们为友乃是自己纡尊降贵一般。
另一种表现偏见的方式是要求某些人符合较高的水准,但却给予较低的评价。这些人若是失败,他也许把失败归咎于种族原因。他也许责备某个种族的某些行为,但却宽容自己的种族做同一件事。可是,别人若向这样的人指出他怀有偏见,他就会大感愤怒;因为他完全陷于自欺之中。正如诗篇的执笔者有一次说:“他自夸自媚,以为他的罪孽终不显露,不被恨恶。”——诗篇36:2。
“到了四岁的时候”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偏见呢?人长到多大时才会有偏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在他那题名为《偏见的本质》的经典之作中指出,人类的头脑有“靠类别来帮助思想”的趋向。甚至在幼儿方面也可见到这种趋向。幼儿很快就能识别男与女、狗与猫、树与花——甚至“黑”与“白”。虽然人们常以为幼儿是“不辨肤色”的,其实研究者一致认为接触到不同种族的学步幼儿很快就开始留意到“身体特征如皮肤颜色、面貌轮廓、发型等的区别。儿童……通常到了四岁就充分意识到种族的差别。”——《父母》杂志,1981年7月刊。
可是,单是留意到种族的差别就会使儿童怀持偏见吗?未必尽然。据《幼儿发展》季刊所作的调查报道声称,“进入幼稚园的5岁儿童显然喜欢与皮肤颜色相同的儿童为友。”甚至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儿童在幼稚园时期选择肤色相同的人作为游戏同伴的趋势有增加现象。”(楷书本刊自排。)其他的研究家也作出相同的结论,那便是,幼童不只留意到种族,而且留意到种族所暗示的含意。一位名叫钟因的4岁女孩有一次说出一句令人心寒的话:“白色的人可以上来,棕色的人必须下去。”
幼童怎会养成这样的偏见使研究家大感困惑。孩子父母的影响受到颇大嫌疑。诚然,很少父母们会直接吩咐儿女不可与其他种族的儿童游玩。可是,孩子若看到父母对其他种族的人存有成见或态度不同,孩子便可能养成同样的消极态度。文化的差异、同辈和传播媒介的影响力以及其他因素都可以增强这种偏见。
不愉快的经验
可是,对若干人说来,偏见可能是对不愉快的经验作出过度反应所造成的。德国一位青年妻子陪同丈夫在非洲从事一项工程。她在那里受到许多难题所困扰。她感觉有些人因为她是个女人和欧洲人而对她怀有强烈偏见。有些人的态度也使她在欧洲养成的情感大受打击。由一味想着少数人所引起的难题,结果使她憎恶所有黑人!
同样地,一位西印度籍的学生在20多年前曾经住在美国。他虽然服装整齐,温文有礼,但仍然被拒进入一间餐馆;餐馆的主人告诉他:“我们这里不招待像你这样的人。”由于以前没有种族歧视的经验和未知当时存在的种族紧张,他坚持要求对方予以招待——结果立即被捕!虽然当地市长下令把他释放和申斥警察,这件事却使他耿耿于怀。多年之后他依然对白人怀有敌意。
在其他许多例子上,正如《偏见的本质》一书指出,低贬别人看来是满足自己对崇高地位的无餍欲望的方法。这样行乃是“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罗马书12:3)自以为优秀民族的观念也许会发展到认为压迫其他民族是“有理”的地步。例如,在美国贩奴制度盛行的黑暗时代,黑人通常被称为是智力低下或低人一等。这种主张是如此普通,以致甚至大力抨击奴隶制度a的美国前总统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也有一次表示他“猜疑”“黑人……在身心方面的天赋是低于白人的。”虽然科学经已证明这样的观念毫无证据支持,种族偏见却仍旧持续下去。
偏见何以继续存在?圣经指出最基本的原因,虽然研究家们却忽略了这件事,那便是:“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马书5:12)遗传的罪性歪曲了人对事物的想法和看法。人对有别于己的事物非但不感兴趣和喜悦,反而生出恐惧和不安的反应。甚至在幼童不完美的心中也可以生出可怕的“恶念”而发展成富于破坏力的偏见。(马太福音15:19)那么,偏见是可以克服的吗?
[脚注]
a 杰弗逊曾起草《美国独立宣言》,声称“所有人均被造成平等。”他有一次称奴隶制度为“令人发指”,但他自己却蓄有奴隶。
[第6页的精选语句]
由于一味想着少数人所引起的难题,结果使她憎恶所有与她肤色不同的人!
[第5页的图片]
偏见能令人互相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