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7 10/8 11-14页
  • 第二部:1929-1934年世界大萧条与大战再度爆发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第二部:1929-1934年世界大萧条与大战再度爆发
  • 警醒!198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黑色的星期四’——一个时代的终结
  • 自我至上!
  • 人应该信赖谁?
  • 如果没有大萧条……
  • 第一部:1920-1928年暴发的二十年代——大风暴之前的沉寂
    警醒!1987年
  • 何以需要有个联盟
    警醒!1992年
  • 理想遭受排拒
    警醒!1986年
  • 理想的幻灭
    警醒!198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7年
《警》87 10/8 11-14页

1914年以来的世界

第二部:1929-1934年世界大萧条与大战再度爆发

“如果幸运曾向美国微笑的话,就是在那一日了。”历史家辛农(David Shannon)对1929年美国总统胡佛宣誓就职的那日作过这样的描述。辛农解释说:“那一年充满和平气氛,地平线上没有战云,美国的财富正积极向海外伸展,使世上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改变情况。”

可是,到胡佛总统任期届满时,“[美国]国内的气氛已彻底逆转。乐观已变成悲观、自暴自弃和充满绝望之感。”究竟有什么事发生?

‘黑色的星期四’——一个时代的终结

1929年10月23日星期三,一群投机家无缘无故地在纽约股票市场开始抛售价值过高的股票。翌日,星期四,股票持有人由于担心股票价值惨跌而争先恐后地抛售,结果在一周之内股票的价值丧失了150亿美元,在以后数月又丧失数十亿美元。大萧条遂告开始。

经济学家和历史家对于不景的原因提出许多理论。但正如其中一位指出,大萧条的多种因素显然“在繁荣的1920年代已深深种下。”既然当时的繁荣是“建筑在摇摇欲坠的基础之上的,……股市一旦崩溃,……[它们]下面的经济腐败遂突然显露出来。”——《二十世纪的美国》,第10,12页 。

无论如何,暴发的二十年代的繁荣已经过去了。它所引发的乐观希望也随之而逝。“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揭破了真面目,”历史家弗雷特(F. Freidel)和波拉克(N. Pollack)说。“随着繁荣衰退,千百万人饱受穷困之苦,二十年代看来好像是一段没有真实感的插曲或一个残酷的笑话——一个不道德的爵士乐时代,崇拜金牛犊的时代。”——《二十世纪的美国问题》,第115页。

突然之间,千百万人宣告失业。债台高筑的人失去了他们用赊购方式买来的一切,包括房屋在内。为了节省开销,有时几家人要同住一起。随着股市暴跌,许多人的财富在一夜之间消失。不少公司宣告破产。美国有数以千计的银行倒闭,所掀起的自杀浪潮使该国大为震惊。一位喜剧演员说他惯于收到银行盖上“存款不足”等字样而退回的支票,但如今退回支票的原因却是“没有银行”。

经济崩溃蔓延至世界规模,影响极为深远。事实上,《1918-1943,美国在世界情势中的地位》一书声称,“这种经济悲剧影响到每个国家,也影响到社会、政治、家庭和国际关系的每个层面。”

与此同时,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利用经济情况取得优势。《新大英百科全书》说:“借着军事征服,扩张版图以解决日本经济难题的观念在1929年的大萧条时代普遍流行。”军国主义者利用三十年代初期的不稳情况扩张势力,以致能够甚至未得政府准许就侵略东三省,仅在五个月之内将其占领。国际联盟声讨日本为侵略者,日本提出的答复不是退出东三省,而是退出国联。

自我至上!

由于强调享乐和重视物质,暴发的二十年代养成了一种自我至上的态度,以致把人们的灵性扼杀了。但是《1918-1943,美国在世界情势中的地位》一书所谓的“始于1929年的经济地震”使这种态度更加显著。怎会如此呢?因为大萧条“破坏了可能仍然存留的任何休戚与共之感,使每个家庭只求自保而不管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每个人都专顾自己,只要自己不受损失,谁吃亏都不要紧!”

以个人而论,这种自我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罔顾别人的态度通常是受人蔑视的。但是,在爱国主义的名义之下,国家集团采取同样的态度却往往被视为有理,甚至是可取的。大萧条使这种精神变本加厉。

历史家格兰姆(Hermann Graml)说:“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国联所表现的了解和合作精神受到致命的打击,”因而打开了“个别国家毫无顾忌地追求自我利益。”他说,“大多数国家为求自保而罔顾他人,达到不合理——但可以了解——的地步,以致造成大众恐慌。”——《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第237页。

也许这种态度的露骨表示无过于德国的希姆莱在数年后所作的演说。他说:“诚实、正直、忠心和友谊只可在血统相同的人之间表现。俄国人、捷克人有什么遭遇,我一点也不关心。……各国的人过着繁荣生活或像家畜一般饿死都与我无关,只要他们为我们的文化效力便行了。……俄国的一万妇女在挖掘反坦克战壕时筋疲力竭倒下并不使我担心,只要她们最终为德国把战壕掘好便行了。”

个人和国家既都表现这种“自我至上”的态度,把上帝“爱人如己”的律法置诸不理,又怎能获致或保持和平呢?(路加福音10:27)“爱你律法的人大有平安,”圣经在诗篇119:165说。可是,由于缺乏爱心,各国很易进入新的战争状态。耐人寻味的是,这种缺乏爱心和“自我至上”的态度乃是撒但的邪恶事物制度“末期”的特征。——提摩太后书3:1-5;马太福音24:3,12。

人应该信赖谁?

在暴发的二十年代,世人偏离了上帝,但显然日益恶化的世界情况有使人归回他们所离弃的上帝吗?在若干事例上的确有。许多人响应耶和华见证人所传的信息。(耶和华见证人这个名字是一群与守望台社交往的基督徒在1931年采纳的。)但以整体而论,各国并没有反应;他们所信赖的不是上帝而是他们的“伟人”。

例如,在1930年代初期,甘地领导的民间非暴力不服从运动在印度获得拥护。许多人希望他所致力的运动——脱离英国而独立——会为印度带来稳定的和平。这个希望有实现吗?

在同一年,中国总统蒋介石成为循道会的教友。许多人希望他归信基督教会为中国和西方所谓的基督教国家促成亲密的协调关系。这个希望有实现吗?

1932年,梵蒂冈举行庆典为墨索里尼庆祝执政十周年。许多人希望教皇在庆典中的祝福会使虔诚的意大利人、他们的首领和国土获得恒久的和平与庇护。这个希望有实现吗?

1932年,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许国人实行“新政”以重振国势。一年之后,他起草裁军计划,呼吁世界废除一切攻击武器。许多人希望新政会导致和平,终止贫穷和失业。这个希望有实现吗?

1933年,希特勒就任新总理。不久之后,在他历来发表的最动听的演说(所谓的“和平演词”)中,他把战争称为“极度的疯狂”,声称战争会“使现行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崩溃。”他强调德国乐意裁军,与罗斯福的提议一致;他说:“德国乐于签订任何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德国不想侵略,只想确保安全。”许多人希望这项政策会恢复德国的名誉与威信,以和平手段确保这位首领的政权千年不衰。这个希望有实现吗?

当时还有一个“伟大”组织——国际联盟——存在。1932年5月15日刊的《守望台》杂志论及这个组织,说:“地上的众王在教士们怂恿之下……在国际联盟中联合起来,信赖人为的力量可以为惶惑和苦难的世界消除目前的窘境。”许多人希望——虽然耶和华见证人不在其内——国联会使世界摆脱当时的窘境。这个希望有实现吗?

两千多年之前,诗篇的执笔者写道:“你们不要倚靠世上的首领;不要信赖必朽的人,他救不了你们。”凭着事后的观察所助,你岂不同意这段话的智慧吗?——诗篇146:3,《现译》。

如果没有大萧条……

“把一切责任推在三十年代大萧条前夕所发生的事件和趋势之上未免单纯得可怜。”《1918-1943,美国在世界情势中的地位》一书的作者说。“可是,”他们承认“在那不景气的几年里,普遍的匮乏和不稳的确准备了舞台,让登台的演员有更多精彩台词可念,为悲惨的剧情加多一些伟大场面,使观众有新的英雄去喝彩或新的坏蛋去唾骂。”他们的结论是,假若没有世界大萧条,就很可能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世界大萧条的确发生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的确发生过。因此显而易见的是,国联尽管有宗教支持,还是未能获致它力求保持的和平。国联从开始就已注定失败了。但它并不会迅速死亡。反之它是逐渐濒危以至于死的。关于这点,请阅读下期的文章。

[第13页的附栏]

成为当时新闻的其他大事

1929——电影艺术科学协会首次在好莱坞颁发(奥斯卡)金像奖

1930——发现冥王星

乌拉圭首次赢得世界杯足球锦标赛

1931——中国水灾使8,000多人死亡,2,300万人无家可归

尼加拉瓜大地震,2,000人罹难

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纽约帝国大厦——落成

1932——发现中子和氘(重氢),有助于核子物理学的诞生

1933——德国退出国联;希特勒任总理;在达豪设立第一所集中营;德国与梵蒂冈签署政教协约;在柏林公开焚烧不受欢迎的书籍

1934——美国设立联邦调查局(FBI)以对抗犯罪行为

中国大陆约9万红军开始长征,最后抵达延安

[第12页的图片]

只在短短时间内,就有千百万人失业

[鸣谢]

A. Rothstein/Dover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