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以来的世界
第一部:1920-1928年暴发的二十年代——大风暴之前的沉寂
1983年,《儆醒!》杂志曾经刊出三篇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章。我们现今着手刊登一系列的八篇文章,报道战后发生的大事。这些大事曾影响到每个活着的人,其中所含的重大意义是超乎许多人所想象的。我们肯定你会喜欢阅读“1914年以来的世界”这一系列的文章,以下是第一部分。
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目击现代世界的转捩点,”历史家科恩(Hans Kohn)论及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总体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说。他解释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后,“很少人察觉到在全球的人的脑海中已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这场革命或者有一天会在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新整顿当中自行爆发出来。”何以会这样呢?毕竟,1910年代结束时世界的情势看来一片光明。
那时大战岂不是已正式结束,在巴黎和平会议中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吗?这个会议岂不是建立了谋求世界和平团结的国际联盟吗?这个组织岂不是在1920年1月16日正式成立,使人有充分理由相信可以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吗?
暴发的二十年代——名不虚传
快乐的九十年代(1890年代的嘉名)那无忧无虑的世界已被1914年开始的全球噩梦破坏无遗。如今战争已经结束,失望的人想尽快把它忘记。尤其是在欧洲,当时的情况正呈现政治纷乱和经济不稳。历史家格鲁弗(R. B. Gruver)说:“许多青年人发觉自己从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生还,这场战争是拜年长的人之赐而爆发的。由于怀有这种想法,他们遂开始对上一代的价值观念极度怀疑。……他们于是一心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和舒适享受。”
美国又如何?“大多数美国人,”格鲁弗说,“似乎相信货品与物业的价值会不断增加,人在今日所买入的东西,明天可以售出获利。……股票的投机买卖变成十分普遍,甚至理发师、速记员和电梯操作员也把握机会在膨胀的经济中赚钱。”
在大西洋的两岸,这个时代那种听天由命、崇尚物质的精神从一般人的道德、态度以及从音乐方面反映出来,格鲁弗论到当时的音乐,说:“1920年代的流行音乐也表示反对传统,并且强调自发性、个人主义和纵欲。”爵士乐——美国贡献给二十世纪的音乐——乘时而兴。爵士“音乐代表一个世代对束缚和体面的事的轻蔑。”对一般久已被人接受的行为和价值标准的这种唾弃促使作家费兹格罗(Scott Fitzgerald)把1920年代称为爵士时代。爵士乐迅速受到普世接纳,它所代表的享乐态度亦然。
关于是谁首先把战后的这段时期称为暴发的二十年代的问题,也许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但这个名称的适切却是无可否认的。“暴发”的定义之一是:“以繁荣为特征……尤以短暂性质的繁荣为然。”这项定义对1920年代的确适当。在那几年的繁荣当中,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人们尽情追求享乐、财富和满足。可是,十年时间还未过去,危险的征兆便出现了,由此表明那段“好时光”只属于暂时性质而已。
山雨欲来的紧张政局
在1920年代,国际联盟从事着保持和平的棘手任务。这项任务极为困难。德国塔本根大学现代历史学教授舒尔茨(Gerhard Schulz)解释说:“和平初期所负的政治、道德和经济担子正被一件事实所恶化,那便是,国家主义不但渡过了世界大战,甚至死灰复燃。”在意大利,国家主义在墨索里尼领导之下以法西斯主义的面孔卷土重来,在日本则以军国主义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共产主义正在崛兴;在此之前,它在1917年10月由于俄国爆发革命而巩固了势力。所有这些国家主义都与国联的宗旨背道而驰。
这时,德国的国社党——后来以原本带有讽刺意味的外号“纳粹党”知名——开始赢得人民的拥护。1928年,他们的风云人物元首希特勒公开宣布国家主义再度抬头,他声称:“我们的人民首先要从绝望、混乱的国际主义解放出来,并且在狂热的国家主义里受到审慎而有系统的训练。……世上只有一种公理,而公理是建立在自己的力量之上的。”
在美国,国家主义以孤立主义的形式出现。有越来越多美国人主张让欧洲自作自受。他们同时反对加入所谓“披着圣名的恶事”(有人这样称呼国联)。尽管威尔逊总统极力呼吁,国会还是向当时流行的精神屈膝而在1920年投票否决美国加入国联。
种种隐藏于山雨欲来的紧张政局之下的潜在危险由于没有受人注意或者仅是受人漠视而大为加强。可是,这些危险正为一场大风暴奠下基础,这场大风暴的恐怖和破坏力是人类在以前从未经历过的。
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
与政局紧张同时出现的是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由于人们不知不觉地被卷入了消费者的市场,以致态度和标准都起了变化。现代各种省时的机器,如汽车、收音机和电冰箱等,首次能够大量生产来供应市场。为了增加销量,广告业迅速发展成为亿万美元的企业。容易赊购的分期付款计划也努力说服人购物,但所买的东西也许是不需要、不想要,甚至是根本没钱购买的。a商人看出无线电广播是达到这项目的的有力媒介,于是尽量加以利用。
那时可以购买得到的各种新机器虽然省时省力,但却未必人人都加以赏识;有些人认为它们助长懒惰、安逸和骄纵的趋势。例如,一位年长的女士在商店初次发现有切好的面包出售时大感不安。她摇头表示难以置信,并且抱怨说:“人们若懒到连切面包也不愿动手,你不禁纳罕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了。”她若活在今日,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但情况其实较此严重得多。广告世界把市场供应的产品渲染成那么富于吸引力,以致许多人的注意力逐渐离开属灵的需要和价值而集中于物质东西之上。各主流教派久已无法向人提供所需的属灵指导,也无法阻遏人疏离上帝。因此,提倡人为学说和理论的人越来越多。例如,格鲁弗告诉我们,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新学说风靡了一个世代,使人变成对自己和自己的经历极度重视。”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也有助于侵蚀人对上帝和圣经的信仰。这个理论对世界历史所生的影响是不应低估的,正如《两场大战之间的欧洲》(Europa zwischen den Kriegen)一书指出。它将希特勒称为“纯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因为他坚决相信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界的法则。此书的作者格拉姆(Hermann Graml)解释,希特勒“对于战争的观念是,战争是国家交流的一种完全正常的方式,这样行可以增强国民的力量,而真正的政治家必定会不断设法促成这件事。”
当然,未必所有人都容许那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削弱自己对上帝和他的道的信心。有些人利用新的科技——例如无线电广播——作为替造物主辩护的工具。这样行与那些利用无线电波去纯粹追求自私商业利益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924年,一群与守望台社共事的基督徒创办了WBBR电台,那是纽约市第一个非商业性的无线电台。他们继续使用这个电台,直至电台完成了它的目的,为上帝的王国服务了三十多年之后才在1957年将之转售别人。
暴发的二十年代与“吼叫的狮子”
“专爱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爱享乐过于爱上帝,有敬虔的形式,却否定敬虔的能力。”这岂不是对暴发的二十年代所作的写照吗?不错,虽然这些话是基督的使徒保罗在将近2,000年前所写的,但它所描述的人类弱点却在那暴发的二十年代的社会中特别彰显,例如专注于金钱、疯狂享乐和灵性软弱等。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反之,它无误地指出,这个世界正在迈向使徒保罗所谓的“末世”时期。它同时指出,“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正加紧活动试图使人离弃造物主。——提摩太后书3:1-5,《新译》;彼得前书5:8。
为了抵消这种情况,与守望台社共事的基督徒开始加紧努力去维护纯真的宗教。在1922年,他们加强宣传运动去公开宣扬将临的上帝王国。1927年,为了扩展印刷圣经书刊的工作,他们在纽约布洛克林区自建印刷厂。当时“宣扬者”的人数仍然很少,但在1928年,随着暴发的二十年代临近结束,他们已有4万4,080人在普世32个国家地区中宣扬上帝的王国。“吼叫的狮子”无法阻挠这件事。
他们在各处传扬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人若不信赖上帝的王国而信赖物质主义、人为学说或政治制度,例如国际联盟,乃是愚不可及的事。1926年7月15日的《守望台》勇敢地宣告国际联盟是敌挡上帝的,说:“国联虽被教士们誉为弥赛亚王国的代替品,但它却使全世界的人陷入一片黑暗之中。……主曾预告它的诞生、它的短促寿命和它的永远终结。——启示录17:10,11;以赛亚书8:9,10。”
这些基督徒确信上帝审判日的大风暴快将来临了。但首先,暴发的二十年代注定由另一种大风暴加以结束,那便是,突如其来的经济大风暴。它进一步为一场政治大风暴铺路,使人对“战争”一词定出新的意义。请读下期《儆醒!》中这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世界大萧条与大战再度爆发。”
[脚注]
a 半个世纪之后,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贝尔(Daniel Bell)论及这件事说:“现代最恶毒的发明品毋过于分期付款制度。……以前人们辛勤工作去储钱购物。现在你能够使用赊购方法即时获得满足。”
[第13页的附栏]
当日成为新闻的其他大事
1919年——奥地利、法国、荷兰、瑞典、西班牙和南斯拉夫采纳八小时工作日的制度
1920年——在印度,甘地的非暴力抗议运动获得拥护。
美国给予妇女选举权(较早时至少有13个其他国家已经实行,包括纽西兰在1893年实行)
1921年——发现胰岛素可以治疗糖尿病
爱尔兰分裂为爱尔兰自由邦和北爱尔兰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正式成立
1923年——东京大地震,十多万人罹难
1924年——第一千万辆福特汽车从底特律出厂;老型汽车(Model T)售价不到300美元
1925年——英国、德国和美国首先尝试制造电视
1926年——液体燃料火箭飞行初步成功;火箭在2.5秒之内飞行184尺(56米)
1927年——林白(Charles Lindbergh)初次从纽约至巴黎作中途不停站的单人飞行
比利时天文学家莱麦德(Georges Lemaitre)首创宇宙膨胀的大爆炸学说
好莱坞首次制作有声电影
1928年——发明盘尼西林
狄斯耐首次发行米老鼠影片
史密斯(Kingsford Smith)和几位同伴作首次的横渡太平洋飞行
[第12页的图片]
喧嚣狂野的滑稽表演乃是暴发的二十年代的特色
[鸣谢]
The Bettmann Archive
[第14页的图片]
守望台社社长卢述福(J. F. Rutherford)从1922年开始使用无线电广播去宣扬上帝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