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1 3/8 21-24页
  • 第3部分:“由最优秀分子统治的政府”真的最优秀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第3部分:“由最优秀分子统治的政府”真的最优秀吗?
  • 警醒!1991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崇高理想受人误用
  • 寻找‘最优秀的人’
  • 贤人统治显出亏欠来
  • 终于找到‘最优秀的人’
  • 我们真的需要政府吗?
    警醒!1991年
  • 上帝的政府的优越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1年
  • 第4部分:“我等人民”
    警醒!1991年
  • 在‘和平之君’手中的世界政府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1年
《警》91 3/8 21-24页

人为统治权衡功过

第3部分:“由最优秀分子统治的政府”真的最优秀吗?

贤人统治:由贵族、少数特权分子或被认为最有资格统治的精英阶级所管理的政府;寡头统治:由少数人或少数家族所管理的政府,往往贪污腐败、自私自利。

照逻辑来看,由最优秀的人所组成的政府便是最优秀的。最优秀的人教育水平较高、资格较佳、更胜任愉快——论据由此类推——因此更有能力领导别人。由这种精英阶级领导的贤人政府可能是以下各类政府的其中一种;例如,由富人掌权,就称为财阀统治;由教士掌权,就称为神权统治;由官员掌权,就称为官僚统治。

许多原始社会由族中的长老或酋长所管理;这也是贤人统治。在某个时候,罗马、英格兰、日本全都采纳贤人政府,而这些只是同类型政府中的三个而已。在古希腊,“贤人统治”一词用来指城邦(poleis),而这些城邦是由一小群人所统治的,权力往往由若干个显要家族所分享。可是,在若干例子上,单一的家族非法地攫得权力而建立较为暴虐的统治形式。

像其他希腊城邦一样,雅典本来也是由贤人所统治。后来,由于文化的转变削弱了阶级的分别,破坏了城邦的团结,于是雅典就采纳民主制度。另一方面,据称在公元前第九世纪建立的斯巴达则施行军事寡头统治。这个城市很快就和历史悠久得多的雅典抗衡,两者都为了争取当时希腊世界的至尊地位而战。这样,受许多人统治的雅典遂与受少数人统治的斯巴达发生冲突。当然,他们的竞争十分复杂,牵涉到的原因不只是对政府形式的意见不同而已。

崇高理想受人误用

政治差异往往是希腊哲学家的哲学辩题。曾受业于柏拉图门下的亚里士多德把贤人统治和寡头统治区分开来。他把纯粹的贤人统治列为一种优良的政府形式,认为这是个崇高理想,容许有特别才能、高尚道德的人把自己贡献出来为大众服务以造益别人。但政府若受暴虐自私的精英分子所领导,纯粹的贤人统治就会变质而沦为不公正的寡头统治。亚里士多德把这视为一种受人误用的政府形式。

亚里士多德虽然提倡由‘最优秀的分子’统治国家,却承认把贤人政治和民主政治混合起来也许会产生最理想的结果。这个想法仍然合乎某些政治思想家的心意。事实上,古罗马曾实际融合这两种政府形式,而且获得若干程度的成功。《柯林斯世界历史地图集》说:“[在罗马,]政治是人人的事。”然而同时,“最富有的公民和那些得天独厚、出生高贵的人组成一个寡头政府,自己分担文职官员、军队司令和祭司的职位。”

甚至在中世纪的后期和现代的早期,欧洲的各城市中心也在自己的政府里把民主和贤人政治的成分结合起来。《科利尔百科全书》说:“最终被拿破仑所推翻的威尼斯共和国极度保守,正好是寡头政治的一个典型例子;但其实神圣罗马帝国的各自由城市、汉萨同盟属下的各城市以及英格兰和西欧的特别城镇都显出同样的一般倾向,由一群人数较少、骄傲而文化水平高的贵族阶级[贤人]紧紧控制寡头式的政治。”

有些人辩称,既然所有政府都力求由最有资格的人管理国家,所以一切政府在本质上都是贤人统治。这种说法也不无理由。统治阶层的观念正好加强了这种看法。因此,一本参考书声称:“统治阶层和精英分子成了同义词,用来描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辩称的理想情况。”

寻找‘最优秀的人’

在这些希腊哲学家兴起之前多个世纪,周朝王室统治下的封建社会(由封建主和奴隶组成)已为古代中国带来了若干程度的稳定和平。但在公元前722年之后,中国进入春秋时代,封建制度遂渐渐式微。在这个时代的末期有一个新兴的精英阶级兴起,是由从前的“君子”组成的。这些人在诸侯国里服务,是旧贵族的后代。这个新兴精英阶层的成员得到政府的要职。正如《新大英百科全书》指出,著名的中国圣人孔子强调“人是否适合治国在于才德出众,而非家世如何。”

但在二千多年之后,欧洲挑选最有资格的精英分子去治理国家的过程却与“才德出众”没有多大关系。哈佛大学教授卡尔·J·弗里德里克指出:“十八世纪的英格兰实施贤人统治,其中的精英阶层主要是按血统和财富而定的。在威尼斯,情况也是一样。”他补充道:“在某些国家,例如十八世纪的普鲁士,精英阶层是基于血统和军事势力的。”

一般人认为‘较好的人’会把优良的特质传给子孙,这种想法可以解释昔日帝王的婚姻习俗。中世纪的时候,贵族在生物学上较为优越是个十分普遍的观念。和平民结婚就等于搀杂了家族的贵族血统,从而违反了上帝的律法。帝王有义务只与贵族通婚。这种生物学上的优越感后来被较为理性的理由取而代之——人拥有较优条件是由于享有较佳机会、教育、天资或成就的缘故。

一条称为“位高则任重”的原则志在确保贤人政治的成功。这句话的意思实际是“贵族负有义务”,亦即“属于高尚阶层或高尚血统的人有义务要在行为上可敬、慷慨、负责。”由于他们的“优越地位”,有贵族血统的人必须以负责的方式照顾别人的需要。这条原则见于古斯巴达的贤人统治当中。古斯巴达的战士必须把别人的福利置于自己的利益之先。日本的武士阶级也奉行这条原则。

贤人统治显出亏欠来

贤人统治的缺点可以很容易就看出。在早期罗马,只有出身高尚的贵族才可以加入罗马元老院,一般平民却不可以。但元老院的成员和孔子对统治者的要求相距甚远。他们非但没有“才德出众”,反而日益腐败暴虐,结果造成了内乱。

虽然经过一段又一段的改革时期,元老院的寡头政治却继续下去,至少直到尤里乌斯·凯撒在公元前44年被暗杀之前几年建立独裁统治为止。凯撒死后,贤人政府复苏,但到公元前29年,贤人统治又再次被取代。《科利尔百科全书》解释道:“由于罗马的权力、财富、版图日增,贤人政治变成腐败的寡头政治。从他们尽失民心一事,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丧失为民请命的精神。贤人政治的倒台引进了君主专制的来临。”

在此之后1200年左右,虽然政府在名义上是君主制,欧洲的一般准则却其实是贵族统治。后来许多政治、经济、文化转变逐渐修改了这个制度。但在整个时期里,欧洲的贵族一直位高势雄,能够保有名下的土地和控制军队里的职位,但同时却变得更像寄生虫、更穷奢极侈、更傲慢自大、更轻浮张狂。

1780年代,贵族政治遭受沉重打击。法国的路易十六财政拮据,于是吁请法国的贵族放弃若干经济特权。但他们非但没有支持路易十六,反而利用他的困境,企图颠覆君主制而重获一些他们失去的权力。歌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赫尔曼·奥苏贝尔解释道:“[贵族]不满人民受辖,君主当权,贵族得利的政府;他们所要建立的是人民受辖,贵族当权,贵族得利的政府。”这种态度有助于引发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法国的这些事件促成了若干影响广远的剧变。贵族阶级失去特权,封建制度从此废除,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受到采纳,宪法也确立起来。此外,政府颁令限制教士的权力。

由少数人统治的政府——即使这少数人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分子——被许多人衡量功过之后发现有所亏欠。

终于找到‘最优秀的人’

显而易见的是,‘最优秀的人’往往名不副实。这清楚显出‘由最优秀者统治的政府’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很难决定谁才真正是‘最优秀的人’。人若要符合条件,成为最有资格统治的人,就不单是富有、出身贵族或具有军事才能便够了。

要确定谁是最优秀的医生、厨师或鞋匠并不困难。我们只要看看他们的工作或产品便行了。弗里德里克教授指出:“可是在政府方面,情形就不是这么容易了。”难题是,人对于政府应该是怎样的,应该做些什么事,都怀有不同的看法。再者,政府的目标也不断改变。因此,弗里德里克说:“谁是精英实在颇难确定。”

‘由最优秀者统治的政府’若要真正是最优秀的,就必须由具有超人知识、判断百无一失的一位去选取精英。选出来的人必须具有无可败坏的道德操守,尽心竭力达成政府的不变目标。他们需要把别人的福利置于自己的利益之先。在这方面,他们的诚意必须是无可置疑的。

圣经透露耶和华上帝已拣选了这样的一个阶级——他儿子耶稣基督和耶稣的一小群忠信跟从者——并且已经委派他们管理地球一千年。(路加福音9:35;帖撒罗尼迦后书2:13,14;启示录20:6)基督和他的共同统治者不是难免有过的凡人,而是从不犯错的不死灵体。他们会使地球充满恒久的和平、安全、快乐,使人类恢复身心完美。有任何人为政府能够为臣民带来这么多幸福吗?即使‘由最优秀者统治的政府’也不能!

[第24页的附栏]

现代的寡头政治

“寡头政治的倾向……见于各先进政治制度的所有大官僚结构之中。现代社会和政府日益复杂,于是前所未有的大权遂落入行政官员和专家委员会手中。即使在立宪政体里,以下的问题也不能获得完满解答:怎样才能使这些作决定的官僚对公众负责,并且有效地限制他们的权力,但却同时不致妨碍政策制定过程的效率和理性?”——《新大英百科全书》。

[第23页的图片]

亚里士多德相信贤人政治和民主制度结合起来会产生最好的政府形式

[鸣谢]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Athens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