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父母遗弃和离家出走的儿童
“我把头发剪短,穿着男性服装,颈项挂着锁链,面颊插着安全别针,这样我就加入了颓废派(崩派)的行列。”——塔马拉。
要是你在街上遇见塔马拉,你能看出她曾遭受虐待,一度是个孤寂的少年吗?她渴望得到家庭温暖,但对于她的迫切需求,家人却一概置之不理。你会相信她以往是个悖逆少年,随时触犯法纪,也许终身陷于罪孽之中吗?塔马拉向《儆醒!》杂志透露童年所遭遇的可怕经历,迫使她从14岁起就过着颓废的生活,但这绝不是她的意愿,只是迫于无奈而已。
遭父母遗弃的儿童
塔马拉叙述说:“我生在一个毫无骨肉亲谊的家庭,自小在意大利一个细小的山区长大。可悲的是,我目睹父母不时剧烈争吵。他们互相辱骂,所用的下流言词实在叫我难于启齿。我常常被牵涉在内,结果遭狠心无情的父亲毒打,身上的伤痕历久不散。
“在14岁那年,父亲给我几块钱和一张只可前往邻镇的单程车票,那儿凶险重重!我与其他年轻人为伍。他们像我一样,从来没有人关心和爱护。在我们这群年轻人当中,大部分都纵酒。我变得傲慢自大、粗野下流,也喜欢寻衅闹事。我经常挨饿。一个寒夜,我和朋友不得不把家具燃烧以求取暖。我多么渴望有家人嘘寒问暖,并且关心我的情绪、忧虑和恐惧。然而,我只是一个人孤零零的,正在尝透了孤寂之苦。”
今日,世上有数以万计像塔马拉一样的年轻人。每个大洲都有儿童给不负责任的父母抛弃。
离家出走的儿童
其他年轻人决定离家出走,原因在于“环境实在太可怕了,不宜继续逗留;为了摆脱痛苦的生活和危险的处境,他们只好离家出走,流浪街头”。——《纽约州医学杂志》。
多明戈斯九岁的时候,母亲再婚,于是把他弃置在孤儿院里。由于不时给孤儿院的教士责打,他打算逃走。母亲接他回家之后,他又经常遭继父毒打。他很想摆脱家人的虐待,觉得惟一的方法就是离家出走。
阿努拉达·维塔奇在《失落童年——寻求儿童的权益》一书写道,令人遗憾的是,“千千万万的儿童根本不相信家长会对自己提供最起码的安全照顾。”她进一步指出:“在美国,据估计每日有三个儿童被父母虐待至死。”在无数的事例上,家长不但没有保护孩子,反而对他们进行性侵犯。
遭受侵犯,精神受创
多明戈斯被迫与其他流浪街头的儿童一同过活。除了行劫偷窃之外,这些街童也吸毒贩毒。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儿童离家出走,一心以为可以摆脱家庭的恶劣环境,却反而落入淫媒、恋童癖者及卖淫集团的圈套当中。这些人向饥饿、孤独的年轻人下手,为他们提供栖身之所,并且答应有“关怀备至”的成年人看顾。他们后来才发觉自己已落入火坑,被迫终身出卖肉体。由于缺乏工作技能,许多儿童不得不靠卖淫为生,他们各施各法,包括被人诱奸及招引嫖客等。有些却熬不过这样的生活。毒品和酒精也夺去不少儿童的性命,其他年轻人则惨遭杀害或自寻短见。
关于流浪街头的儿童,一位曾沦为雏妓的年轻人评论他们的生活,说:“流浪街头是非常可怕的经历。令我深感苦恼的是,许多人一旦看见儿童在车厢顶上睡觉,或经常流离失所,就以为他们自甘堕落。随着年纪渐长,我的看法改变了。这些孩子各有辛酸的身世和需要。他们绝不想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只不过惨遭父母遗弃而已。”
追求“自由”
还有其他数以万计的年轻人离家失踪,他们向往在外面过独立自主的生活。有些儿童很想摆脱贫穷。其他儿童则渴望脱离父母的辖制,他们也许觉得父母所定的规则过分严厉。
一位称为艾玛的少女曾摆脱父母的管束,把基督徒原则抛于脑后,一尝所谓自由的滋味。她离家跟朋友一起生活,结果沦为毒品的奴隶。历尽外面世界的种种艰辛之后,艾玛表示愿意浪子回头,并且戒掉吸毒的恶习。可悲的是,她并没有跟损友断绝来往。一个夏天晚上,她和朋友一起注射海洛因。对艾玛来说,这成了她的绝路。她陷入昏迷状态,第二天便死去。她的“朋友”不顾而去,只留下她一人。
遭受父母或别人虐待的儿童能享有较佳的前途吗?世上的年轻人终有一天不再遭受侵犯吗?我们有没有希望见到家庭生活得以改善,让年轻人感受到家庭温暖而不想离家出走呢?你可以在下一篇文章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