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5 7/22 4-8页
  • 人类对抗自然灾害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人类对抗自然灾害
  • 警醒!1995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想法需要改变
  • 订立目标
  • 令人不安的趋势
  • 灾害增加,原因何在?
  • 无可避免还是可以减少?
  • 能做和不能做的事
  • 关于自然灾害,圣经怎么说?
    圣经问答
  • 每逢有天灾发生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6年
  • 天灾——是上帝促成的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3年
  • 天灾连连追根寻源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5年
《警》95 7/22 4-8页

人类对抗自然灾害

三年过去了,联合国秘书长加里感到闷闷不乐。1993年初,他对一班专家说:“进展速度不够快。我这下子召集你们开会,而不是等到日后,目的是要弥补失去的时间。”失去的时间?他脑海里想着什么?就是五个英文字母:IDNDR。这些字母有什么含义?为何这么焦急呢?

地球物理学家弗兰克·普雷斯是其中一位出席会议的专家,也是IDNDR的“发起人”。十一年前,普雷斯博士已开始号召世界各地的科学团体,加紧对抗自然灾害。他呼吁科学界采取主动,防患未然。五年后,他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联合国在1989年12月宣布,把1990年至2000年定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简称IDNDR。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想法需要改变

巴西地质学教授翁贝托·科尔达尼是IDNDR科学及技术委员会的成员。他向《儆醒!》杂志透露,IDNDR吁请国际社会把知识和资源集合起来,同心协力减缓天灾所招致的痛苦、破坏、混乱和人命损失。科尔达尼教授强调:“世人如果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改变方针,把重点集中在防患措施,而非救灾行动之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与发展简报》声称,改变世人的想法比订下十年计划困难得多,因为“决策者一般都着重救援行动,从没有考虑防灾工作。”比如在拉丁美洲,就应付自然祸患来说,目前有超过百分之90的开支是花在救灾活动上的,预防措施所占的费用不及总额的百分之10。IDNDR的新闻通讯《防止灾害》指出,毕竟,政治家无不认为,“申请拨款作防患或减灾之用不能惹人注意,但安抚灾民就不同了,此举可以赢得更多人民的支持。”

订立目标

联合国为这十年订立了三个目标,以求把开支模式改变过来。到2000年,所有国家都应该做妥以下的准备工夫:(1)对自然祸患所引起的危险作全面评估,(2)长期预防及应变措施,(3)警报系统。各国纷纷成立国家委员会,并且拟定具体计划,把IDNDR的宗旨和理想化作行动。1994年5月,由联合国主办的世界减少自然灾害会议在日本举行。联合国既然筹划了这么多活动,有些甚至已经付诸实施,加里还有什么理由不感到满足呢?原因是,目前的趋势令他深感不安。

令人不安的趋势

从某一方面说来,IDNDR的努力正逐渐取得成果。对于减少灾害,科学家的意识提高了;有些措施,例如改良警报系统等,也开始见效,既能挽救人命,又可以减少财物损失。可是,IDNDR秘书处总管卡尔莱·奥拉维·埃洛博士指出,他们虽然取得若干进展,“灾害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却不断上升,蒙受影响的人也越来越多。”联合国另一位专家也证实这点,“从1960年代至1980年代,”我们目睹“灾害增加了三倍;到90年代,灾害还会进一步激增”。事实果然是这样:1991年,环球各地发生了434场严重灾害,一共有16万2000人遇难。1992年,灾害所招致的损失逾620亿(美元)之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詹姆斯·施佩特断定,世界“已变成制造灾害的机器,危机频频出现,实在叫人大感苦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报道》,1993年11月刊)这个令人不安的趋势是由什么因素促成的?

灾害增加,原因何在?

为了找出答案,我们首先要辨明自然祸患和自然灾害的分别。自然祸患——例如洪水和地震等——是自然界的现象,有可能但不一定会酿成灾害。比如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河水泛滥是自然界的现象;不过,由于那儿无人居住,洪水所造成的损害就微不足道了。可是,孟加拉的恒河三角洲一带却人烟稠密,河水一旦泛滥,就会造成广远的影响,除了人命和财物损失之外,环境也大受破坏。灾区往往损失惨重,要是没有外援,灾民就无法独力应付困境。在这个事例上,自然祸患就变成自然灾害了。可是,这些与人为敌的自然灾害为什么会一年比一年增多的呢?

灾害专家詹姆斯·布鲁斯认为,“一个原因”可能是“自然祸患趋于频密,以致灾害也随着增多了”。他和别的科学家都同意,灾害有增无减,主要不是因为自然祸患多了,而是由于遭遇这些祸患的人与日俱增。《世界卫生》杂志指出,这样的增加是由“人口密度、生态环境和技术条件共同”促成的。这个引发灾害的组合是由什么因素构成的?

一个因素是人口膨胀,现今世上有56亿人口。随着人口日益增多,世人遭受自然祸患侵袭的可能性也不断提高。此外,由于人口过密,盈千累万的穷人被迫栖身陋室,冒险在一些经常闹灾的地带居住。所以,事情的结果并不出人意表:自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多不过一倍,灾害所招致的损失却加添了差不多十倍!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自然环境的变化也造成难题。从尼泊尔至亚马逊河,由北美洲的平原到太平洋的海岛,人要不是砍伐树林,或过度耕种土地,就是破坏沿岸的堤礁;人类的活动不但危害生态,还留下了破坏的痕迹。这样的行径并非不无代价。IDNDR的前任干事罗伯特·汉密尔顿说:“随着我们破坏生态,削弱自然环境的承压力,以致环境质素变差,自然祸患就越有可能变成灾害。”

自然灾害差不多成了今日报章的主要新闻题材。如果这些灾害有人为因素的话,那么,人只要采取相反行动,就能避免灾害了:借着实施防备对策,人是可以改变明天的新闻的。这样,人命损失和破坏就能减至最低限度。举例说,论到死于地震的人,不少专家声称,有百分之90的死者本可以避免遇难。然而,尽管采取预防措施的论据令人信服,许多人还是认为灾害是无可避免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与发展简报》报道,这种宿命论的看法是“减低灾害的最大屏障”。你究竟站在屏障的哪一边?

无可避免还是可以减少?

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尤其感到无奈。这是不足为奇的!在过去50年来,天灾夺去无数人的性命,单是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就占了死亡人数的百分之97!《防止灾害》指出,在这些国家当中,有些地区“频频闹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实在很难把一场灾害的终结和另一场的开始分辨出来”。事实上,有百分之95的灾害是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个人不幸事件,例如贫穷、失业和恶劣的居住环境等问题。因此,你不难看出,穷人为什么会陷入绝望无奈的深渊,有如给涨潮淹没一样。他们因一场又一场的灾害而损失惨重,悲愤之余,也只好痛苦地接受这是命运的安排。然而,这些损失是否真的无可避免?

能做和不能做的事

你的确不能控制自然祸患的出现率和强烈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束手无策。你可以把遭遇灾害的机会降低。怎样着手呢?请考虑以下的对比。

假设有人不想多晒太阳(自然现象),以防患上皮肤癌(灾害)。他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很明显,他不能控制日出日落(现象的出现率),也无法把照耀四周的阳光(现象的强烈程度)减弱。他是否一筹莫展呢?不,他可以尽量避免暴露在日光下。比如在烈日当空期间,他可以留在室内。如果这是不可能的话,在户外期间,他可以戴上帽子和穿着防护衣服。这些步骤有助提高防护作用,使他不致遭受日光曝晒(自然现象),并且降低患皮肤癌的风险(灾害)。预防措施的确能够发挥很大功效!

同样,你也可以采取步骤,提高防护作用,以免遭受自然祸患侵袭。这样,灾害一旦发生,你就不会轻易受到伤害,同时也可以减少财物损失。对发达国家的居民来说,“你已作妥准备吗?”这个附框的提示也许会有所帮助。至于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他们可以从“廉价有效的改善措施”这个附框所举出的例子,获知目前有些什么简单措施可供防患之用。这些措施能够发挥很大作用,既能挽救人命,又可以减少财物损失。地球物理学家弗兰克·普雷斯提醒说,现今科技先进发达,“命运安排这个借口不再有立足余地了”。毫无疑问,就应付自然灾害来说,防患的确胜于救灾。

[第6页的附栏]

你已作妥准备吗?

对于应付自然祸患,美国联邦紧急事故管理局提出不少建议,其中一些列举如下。

收集资料。你可以联络管理紧急事故的分区办事处,查询你的社区可能会遭受哪一类灾害侵袭。有些灾害你也许早已知道,另一些却可能是出乎你意料的。你如果获知自己的住所会遭受自然祸患侵袭:

◻ 要召开家庭会议,让家人知道你们可能会遭受哪一类自然祸患威胁。要向家人说明,在每种情况下,他们应该怎样做。

◻ 天灾可能使家人失散,所以要预先计划怎样彼此保持联络。选出两个会合地点:一个在住所以外,以防紧急事故突发,例如火灾等;另一个在居住区以外,以防你不能返回住所。

◻ 邀请一位朋友充当家人的联络员;家人如果不能前往预先选出的地点会合,就可以各自打电话给这位联络员,让他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要挑选一位住在别区的朋友作联络员,因为灾害发生之后,打长途电话往往比致电灾区较为容易。教导孩子怎样用电话联络这位朋友。商讨万一家人须要疏散的话,大家可以怎样应付。有些邻人可能需要特别援助,不妨考虑怎样伸手帮忙。拟定照顾宠物的方法。

◻ 在各电话旁贴上紧急电话号码。

◻ 要确定电流总保险丝盒的位置,也要找出输送自来水和天然气的总开关所在。向有责任心的家庭成员示范,他们该怎样及在何时把上述的总开关关上。必需的工具最好放在主要的开关附近。

◻ 要做好防火设备,并且安装烟雾探测器,尤其是在卧室附近。

[第8页的附栏]

廉价有效的改善措施

据世界银行报道,世上有接近一半人口仅靠每周五美元或更少的收入维持生活。不少专家声称,即使收入这么微薄,你也可以采取一些业已证实有效的措施。你不妨增进这方面的知识,原因是,正如秘鲁的灾害专家阿尔贝托·吉泽克所强调,“关于减缓天灾的影响,最廉价的措施莫过于”教育。以下两个例子来自南美洲:

联合国出版的《减缓自然灾害》手册阐明,居民可以怎样建造稳固耐用的土坯屋:

◻ 在山区地带把土壤挖出,作为建造房屋的平台。

◻ 正方形的房屋最稳固;如果你打算建造长方形的房屋,长度该是宽度的两倍半。

◻ 为了消减地震的威力,用岩石或混凝土作地基。

◻ 建造低矮而平行的薄墙,墙壁的重量、坚固程度和高度要一致。与一般规格的土坯屋相比,采用这个方法建造的房屋在地震期间较少遭受损毁。

另一种业已证实有效的技术就是传统的格构(苇墙)建造方法。《防止灾害》指出,苇墙屋的构架是用芦苇杆和嫩枝编织而成的,由横梁和直柱支撑着。这样的房屋只需用少量填土,墙壁的厚度由10至15厘米不等。这种结构容许房屋在地震期间摇动,地震一旦停止,建筑物就会回复原位。在1991年发生的地震,苇墙屋全部完好无损;可是,一万间墙壁厚一米的‘坚实’房屋反而塌下,夺去35人的性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筑师约翰·贝农表示,夺人性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塌下的建筑物。

[第7页的图片]

在一些地方,人肆意砍伐树林,结果酿成更多天灾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