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变成美丽的珠子
《儆醒!》杂志驻尼日利亚通讯员报道
在匆忙之间,你拿起桌上的瓶子,但瓶子从手中滑落,跌到地上打碎了。你嗟叹起来,扫去地上的碎片,然后倒进垃圾箱内。你认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如果你住在尼日利亚的比达,这个破碎的瓶子仅是个开始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在当地居住的努佩人中,有些工匠会把破烂瓶子取去,以便制造一串串美丽的珠子。这门手艺世代相传——过去多个世纪以来一直变化不大。
比达的制珠业
工场是一间细小,用干泥建成的圆形茅屋。中间设有一个陶制的窑。熟练工人在窑内放下木材,以便用来生火。人们用手动式风箱令火势更加猛烈。随着放入更多木材,窑顶便冒起了一团红色火焰。窑上放有一枝杆子,并吊着一个瓶子;不久,玻璃便软化起来,渐渐熔解。
制珠工人每次只造一粒珠子。在吊着瓶子的杆子旁,他放了一枝尖杆。当尖杆末端热得发红时,他便把尖杆拿到正在熔化的玻璃那里去。然后,他用手指转动尖杆,令珠子般大小的玻璃液包在杆头上。
接着,他用一把长而扁平的砍刀把玻璃削得更为圆滑,于是一粒珠子便形成了。如果他技术精湛,更可使用不同颜色的玻璃,为每粒珠子加上适当的图案。最后,他慢慢用刀把杆上的珠子割下来,然后把珠子放进一盆灰内加以冷却,这样便制成一粒珠子了。杆所造成的孔便成了用来穿珠子的孔。剩下来的工作就是清洁珠子,以及用线把它和其他珠子穿起来,成为一条项链。
学习手艺
人是怎样学会制珠的技术呢?努佩族儿童最初只能在旁观看。到十岁时,他们可以协助收集及砍伐柴枝。
下一步是学习操作风箱。风箱是两个布袋组成,每个袋都与一枝木条连接起来。在操作风箱时,“吹珠子工人”双手各拿着木条,快速上下摆动。气力及动作协调是缺一不可的。由于在整个制珠过程,工人必须经常泵气入风箱里,而每个过程更可长达多个小时,他们必须有强健体魄才行!
工人的动作必须协调一致,才可保持一个迅速而稳定的节奏,以准确无误的速度泵着风箱。如果泵得太慢,火的热力就不足以使玻璃软化。他若泵得太快,玻璃就会因太热而从杆子跌落火中。
一般来说,学习操作风箱需要五年的时间。最后,他学到怎样令珠子更加美观。由于要忍受火的高温,再加上热带地区太阳的炽热,这对工人来说确是一大考验。
初学者不断进步,在协助一个富于经验的制珠者操纵杆子之后,他学到怎样造一些细小、简单的珠子。后来,他进步到可制造更大的珠子,并用不同颜色玻璃的图案,把珠子装饰得更加别致。有经验的制珠工人令工作看来轻而易举。但他们需要长时间才可培养到熟练技巧,以便每次所制造的珠子在大小、形状和图案方面均是一致的;最后便组成一串串珠子了。
制造珠子是一门令人愉快的工艺。当见到举国上下的人都用这些色彩缤纷的珠子作为装饰——小孩子戴小珠子、妇女戴手工精巧的珠子,以及男子戴较大而专在礼仪上应用的珠子——这令制珠者高兴不已。在庆祝节日期间,人们聚集在工场四周,一齐随着风箱的拍子载歌载舞,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西非历史》一书指出:“努佩族的玻璃艺术……制品……仍是这片大陆的优秀制品之一。”其他人也同意这个看法。一位基督徒海外传道员说:“我们在比达及其他地方都买了珠子,以便在放假时送给遇到的朋友和家庭。到了美国的时候,朋友每次都对比达的珠子爱不释手!”
[第26页的图片]
在窑内烧热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