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无双的马特峰
《儆醒!》杂志驻瑞士通讯员报道
意大利登山专家圭多·雷伊曾说:“马特峰举世无双;只有这座山的地势才这么匀称,叫人叹为观止!”
马特峰的确与别不同,名闻世界。这几页的插图便是雄伟壮观的马特峰,可能你也曾在其他地方看过类似的马特峰图片。
马特峰呈金字塔形,地跨意大利和瑞士的边境,位于瑞士采尔马特西南面10公里的地方,马特一词便是取自这个镇名。这座山巍然耸立,高达4478米,它有两个山峰,彼此相隔大约100米。
马特峰虽然属于阿尔卑斯山脉的中部地带,但它岿然屹立,跟其他大山没有连系。因此,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观赏到它的雄峻气势,拍起照来气派万千。
有些人把马特峰的形状描述为方尖塔,这项描述相当贴切。马特峰的四边对着四个方位基点,每边均被一个山脊明显地分隔开。
马特峰虽然高耸入云,但它并不终年积雪。春末时分,阳光格外和煦,顶部险峻石壁上的冰雪因而融化。在较低处,东面和西北面的冰川停留在山腰位置,终年如是,仿佛一条白色的腰带。
许多爱慕山色的人都不禁纳罕,这座无与伦比的大山是怎样形成的。没有迹象显示它是经人工雕刻而成,因为山脚并没有任何因雕凿而遗下的碎石瓦砾。倘若山脚确曾有过这样的瓦砾,它们想必也在过去万古千秋的岁月里给冲走了。如此雄峻壮观、气势磅礴的大山必然是由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所促成!
早期移民
早在罗马帝国的时代,通往马特峰山脚的山谷已有人居住。历史记载,在公元前100年,罗马将军马略曾横过马特峰以东的特奥杜尔山口,该山口高达3322米。在中世纪期间,这条山路也是商人把货物从南部运往北部的路径。
在古代,当地居民对马特峰肃然起敬,甚至生怕那里有鬼怪。他们从不敢攀登这座大山,因为他们相信魔鬼就住在那里!若不是他,还有谁会使雪块从高山上崩裂下来,或是把大如房屋的石头掷下来呢?
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日益浓厚
马特峰虽然使当地地位卑微的居民望而却步,但后来却成了英国上流社会趋之若鹜的地方。科学界对于马特峰的兴趣也日益浓厚,考察者纷纷前往攀登这山,以便研究有关地质学、地形学、植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1857年,登山协会在伦敦成立。不少富裕的英国人远赴法国、意大利或瑞士,以便参与攀登阿尔卑斯山的壮举。探险者攀了一个又一个的山峰,包括勃朗峰在内。勃朗峰高达4807米,是欧洲第一高峰;可是,与马特峰相比,攀登勃朗峰却容易得多。
然而,并非所有登山者都纯粹志趣于自然科学之上。野心也在他们的背后作祟。“第一个到达”、“最勇敢”、“最有魄力”这些称誉是推使他们攀山的主要因素。在那段日子,英国人提及“运动”一词所指的并无他意,而是主要指攀山而言。
1865年的夏季是攀山——尤其是攀登马特峰——的繁忙时期。这个气势雄伟的金字塔形大山是当时尚未为人征服的大山之一。人们认为马特峰险不可攀,当地的导游甚至拒绝试攀。他们的看法是,‘诸山可攀,马特除外。’
不过,攀山者试图征服马特峰始终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在1860年代初,人们已成功攀登过不少山峰。攀山者不断累积经验,并且创出各种攀山技巧。英国的爱德华·温珀在20岁的时候,伦敦一位编辑聘他前往瑞士,以便绘画高山的景色,作为某书的插图。温珀深受各山峦所吸引,攀山因而成为了他的兴趣。他曾攀登法国和瑞士的一些山峰,并且曾多次试攀马特峰。可是,他始终无法成功登上该山峰。
马特峰终被征服!
1865年7月,三个攀山团体不约而同地来到采尔马特,他们全都是准备登上马特峰。为免随后而来的一个意大利攀山团体迎头赶上,该三个攀山团体决定联合起来,组成了一支科尔代——用登山绳子串连一起的登山运动员。这支登山队伍由七人组成:爱德华·温珀、弗朗西斯·道格拉斯勋爵、查尔斯·赫德森和他的年轻朋友哈多,他们全都是英国人。此外,他们也成功雇用了三名向导,当中有两名是瑞士人,一名是法国人。
他们在7月13日早上离开采尔马特,然后不慌不忙地从东面向着马特峰进发,看来山脚部分较易攀登。他们在3300米高的山腰上扎营,当日阳光普照,他们就在那里悠闲地歇息下来。
翌日清晨,亦即14号,他们在黎明之前就动身继续攀山。登山绳子也只是偶尔派上用场而已。有些地势较为难攀,但他们总能越过障碍,绕道而行。他们经过两度休息后,终于来到了最险要的部分。最后那70米的地方是一片雪原。到了下午1时45分,他们抵达山顶。马特峰终被征服了!
山顶没有人迹留下,他们显然是首批登上那里的人,那种兴奋的感觉简直难以言喻!征服马特峰的登山队伍从山顶遥望四方,景象叫人叹为观止。大约一小时后,他们便启程下山。在同一天出发的意大利登山队远远落后,他们发觉自己已无法捷足先登后,惟有败兴回程。
代价高昂
然而,这些攀山者虽然征服了马特峰,后来却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他们下山时来到了一个非常险要的地方,登山队员于是用一根绳子把大家连系起来,经验最丰富的向导领在前头。他们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可是最年轻的队员却不慎滑倒,并压在下面一名队员身上,与他一同拖曳着上面两名队员。其余三位队员忽闻惊叫传来,遂立刻抓紧岩石。可是绳子断了,先前那四名队员瞬间就消失在断崖绝壁下。
爱德华·温珀和两位瑞士向导不禁目瞪口呆,浑身僵冷,他们当时仍然处身在一个非常险要的位置上。他们在山上露宿了一宵,然后在第二天返回采尔马特。就这样,当日的绚烂骤然变成灾难,这宗惨剧使生还队员的下半生留下了阴影。
当中三名死者的尸体后来在出事地点下1200米的冰川寻回,但道格拉斯勋爵的尸体始终未见下落。
葬身马特峰的人并非只有上述几名死难者而已。攀登马特峰的人曾通过不同的路线登山,也曾横过崎岖的石壁,以及狭隘的石缝,每经这些地方,他们都用登山绳子把自己紧紧系住岩石;不但这样,他们也累积了不少经验,并且大大改进各种攀山设备。尽管这样,单在马特峰丧生的登山者就有600人了。
危机四伏
瞬息万变的天气大大增加了攀登马特峰的难度。上午时分也许阳光普照,可是山上可能会突然大雾迷漫,或是有密云笼罩,然后大雨倾盆而下。不但这样,还有雷轰闪电,景象骇人;随后更刮起暴风雪,接着还降下大雪。这一切竟发生在一个晴朗的夏日里!
登山者如果遇上这些天气变化而无法前进,他们便要在荒野露宿一宵,地点也许只是一块仅够他们立足的平地而已。气温可能在冰点以下,而脚下便是万丈悬崖。那时人也许但愿自己只是远远观赏马特峰就算了!
另一个危机就是坠落的石头。有时是登山者自己不小心,以致使石头坠落。可是,大多数坠石的情形都是天然现象。气温的变化、冰雪、暴雨、烈日和强风等,都会使马特峰的岩石受到影响,于是大块大块的石头便会分裂出来。有时这样的石块会留在原位上,仿佛一大堆碟子叠在一起似的;过了多年后,雪崩促使石块移动,继而轰然坠落。
数千年来,这样的情形反复出现,是故,许多登山者不禁纳罕,何以马特峰仍能保持它那修长的方尖塔模样,形状丝毫没有改变。马特峰的总体积大约是25亿立方米,相比之下,坠下的石块可说是微不足道,并不足以改变大山的形貌。可是,这样的石块却曾造成不少伤亡。
与此同时,许多人仍然纷纷前往攀登马特峰。有些向导曾登上山顶达数百次之多。此外,不少男女也曾多次登上马特峰的山顶,每次均采用不同的路线。
不过,也有一些人曾试攀马特峰,但后来却发觉环境不利,或是他们能力有限、身体状况欠佳,又或是训练不足而知难而退。但是,他们却由于自己曾“攀过”马特峰而感到自豪。
你也许曾通过图片或电影看过这座雄峻的大山,又或是曾实际站在该山附近,观赏过它在日出日落时的绚丽色彩,无论如何,你也许会想起它的伟大雕刻者来。那时你必定会因他的伟大杰作而肃然起敬,并且和应着诗篇104:24的话:“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