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6 8/22 4-8页
  • 难民涌现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难民涌现
  • 警醒!1996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难题为何日益恶化?
  • 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 问题为何会变得复杂?
  • 仇恨与恐惧
  • 帮助“侨居的外人”喜乐地事奉耶和华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7年(研读版)
  • 有什么解决方法?
    警醒!1996年
  • 终有一天,人人安居
    警醒!2002年
  • 何处是吾家
    警醒!200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8/22 4-8页

难民涌现

人类历史充满了战争、饥荒、迫害等事,可说劣迹昭彰。所以,长久以来人类一直有民众外逃避难的现象。过去,不少国族曾伸出援手,给予逃难者所需的庇护。

古代的阿兹特克人、亚述人、希腊人、希伯来人、穆斯林,以及其他族群也有谨守法律规定,向避难者提供庇护。23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道:“外侨既已跟同胞、家人分离,大众理应对他关怀备至,神灵也会大大保佑他。所以,务要采取一切措施,以防外侨蒙冤受屈。”

在20世纪,难民人数剧增。为了救助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遗下的150万个难民,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难民专员办事处)在1951年正式成立。这个办事处预计只会维持三年,因为当局认为,余下的难民只要寻得庇护,在避难国家安顿下来,很快就可融入当地社会。安置难民的工作一旦完成,这个组织就可以解散。

可是,数十年来,难民人数不断增加,难以抑制。到1975年,他们的数目已上升至240万。1985年,流离失所的难民多达1050万。到1995年,从难民专员办事处获得保护和救助的人数激增至2740万!

许多人本以为冷战结束后,全球的难民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不过,他们的希望破灭了。众国族因为旧仇宿怨、种族歧见而变得四分五裂,结果冲突连连爆发。国家饱受战火蹂躏,人民不得不外逃避难,他们深知本国政府既不能,也不会给予他们庇护。举例说,1991年,差不多有200万伊拉克人涌进邻邦。自那年以来,逃离前南斯拉夫的难民估计有73万5000人。卢旺达共有730万人口。1994年,该国爆发内战,半数以上的国民被迫离乡背井。约有210万卢旺达人逃往邻近的非洲国家避难。

难题为何日益恶化?

难民人数日增,是由好几个因素促成的。在一些地方,例如阿富汗和索马里,国家政府垮台后,大权就落入武装民兵组织手中。他们见东西就抢,把农村地区洗劫一空,人民因此大起恐慌,仓皇逃命。

在其他地方,错综复杂的种族纠纷、宗教歧见激化成武装冲突。交战各方旨在把平民百姓驱逐出境。论到前南斯拉夫的战事,联合国一名代表在1995年中嗟叹说:“提起这场战争,许多人都觉得,很难理解其中底蕴:交战者是谁、为何要出兵。作战期间,一方有大批难民逃往国外,三星期后另一方又有大批民众出逃。有些人密切注意战事发展,连他们也认为很难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齐射火箭发射器、导弹、火炮等现代武器具有高度破坏力,不但使战场尸横遍野,还把冲突范围扩大。结果,难民与日俱增。近年来,世界上约有百分之80的难民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他们逃往邻近的发展中国家寻求庇护,其实这些邻邦也自身难保。

在多场冲突中,民众所以外逃避难,是因为粮食实在短缺。护送救援物品的部队也许中途出事,挨饿的百姓不得不离乡背井,搜寻食物充饥。《纽约时报》留意到:“在许多地方,例如非洲之角,由于干旱频仍、战争此起彼伏,土地已大受破坏,不再适宜耕种了。盈千累万的人离开家园,到底是为了逃避饥饿还是逃避战乱,这个问题已变得无足轻重。”

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列国虽然原则上同意提供庇护,但由于难民人数众多,各国政府不知所措。古埃及也有类似情况出现。为了逃避持续七年的大饥荒,雅各举家逃往埃及寻求庇护。法老不但欢迎他们在国内安家落户,还让他们住在“国中最好的地”上。——创世记47:1-6。

后来,以色列人生养众多,“满了那地”。埃及人于是苛待以色列人,以求抑制他们的增长;不过,“[埃及人]越发苦害他们, [以色列人]越发多起来,越发蔓延;埃及人就因以色列人愁烦。”——出埃及记1:7,12。

类似地,现今难民人数有增无已,列国正大感“愁烦”。各国政府最关注的就是经济负担。给千百万难民提供庇护,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这一切都需要庞大花费。在1984年至1993年间,难民专员办事处每年的开支从4亿4400万美元增至13亿美元。这笔经费大都是由富国捐助的;在这些富国当中,有的正面临财政困难,国家经济在走下坡。捐赠国有时抱怨说:‘单是救济国内露宿街头的穷人,已令我们吃不消。更何况全球难民的人数势必上升,我们又怎有能力照顾这些难民呢?’

问题为何会变得复杂?

难民投奔富国后,时常发觉环境异常复杂。出于经济原因,成千上万的外国人纷纷移居富国,使形势变得对难民不利。经济移民跟难民不同,他们无需逃避战乱、迫害或饥荒。刚相反,他们旨在摆脱贫穷,一心追求安舒日子。这些移民常常佯作难民,向庇护组织虚报资料。结果,名副其实的难民获得公平听讯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a

有人把难民和移民比作两股人流,多年来一直并行地涌进富国里。可是,各国对移民入境管制日益严格,经济移民的出路给堵塞了。迫于无奈,这股人流只好跟难民汇合,结果难民潮暴涨,并且泛滥成灾。

经济移民深知,申请庇护的过程可能旷日持久,但分析过后,他们始终认为这样做稳操胜券。当局要是接纳庇护申请,他们当然“胜利”了,因为移居地的经济发展比原籍国蓬勃得多。即使申请遭当局驳回,这些移民也操了胜券:既可以挣得一笔金钱,又可以把自己所学得的技能带回祖国去。

难民人数日益增多,假难民也有增无已,他们源源不绝地向外国涌流。许多国家都把他们拒于门外。有的国家不许逃难人群越过边境。其他国家立法严加管制,并引进繁覆手续,这些措施跟断然拒绝难民入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些国家强行把难民遣返。难民专员办事处所出版的一份刊物评论说:“不论是名副其实的难民还是经济移民,两者数目都不断增多,无从抑制,给源远流长的庇护传统带来莫大冲击,这个历时3500载的传统快要消失了。”

仇恨与恐惧

难民还要面对另一个难题,那就是本地居民的排外情绪,一种对外国人充满恐惧和憎恶的主观情绪。许多国家的人民都认为,外地人会损害他们的民族特性、文化习俗和就业机会。这样的恐惧有时会通过暴力发泄出来。《难民》杂志说:“在欧洲大陆,每隔三分钟就有一个种族主义分子发动攻击,逃难人群的收容中心往往成了攻击的目标。”

中欧一份海报把当地居民对外地人所怀的深仇大恨表露无遗。在环球多个国家地区,这样的敌对行动正不断在人民心中引起共鸣。海报的信息充满恶意,旨在丑诋外国人:“这些人就像我们身体上的脓肿一样,既讨厌又痛苦。这个族群毫无文化修养,也缺乏道德标准、宗教理念。这群乌合之众到处流浪,一味打家劫舍。他们蓬头垢面,满身虱子,要不是露宿街头,就是栖身火车站。就让他们收拾肮脏的破衣,一去不返吧!”

在大部分难民看来,要是有选择余地,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得过“一去不返”。他们倒是归心似箭,一心想着回乡跟亲友团聚,过着安宁、正常的生活。可是,他们实在无家可归!

[脚注]

a 1993年,仅仅在西欧,各国政府就耗费了116亿美元,处理寻求庇护的个案,并安置合格的申请者。

[第6页的附栏或图片]

难民苦不堪言

“你可知道,每个晚上盈千累万的难民儿童都要饿着肚子睡觉吗?你又是否晓得,每八个难民儿童就只有一个曾在学校念书?这些儿童多半从没看过电影,甚至连公园也没有踏足过,到博物馆参观就更不用说了。许多难民儿童都是在拘留营或隔离营内长大的。他们有些甚至从没见过牛,也没有看过狗。许许多多的难民儿童都以为,人种青草的目的是供人食用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草地是供孩子玩耍、追逐的地方。救助难民是我的职责,但这些无辜受累的儿童就最教我难堪。”——绪方贞子,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

[鸣谢]

U.S. Navy photo

[第8页的附栏或图片]

耶稣也曾逃难

约瑟和马利亚跟儿子耶稣一起在伯利恒居住。东方的占星术士带着黄金、乳香和没药前来拜访。他们离去后,一位天使出现给约瑟看,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逃到埃及去,留在那里,直到我给你指示;因为希律快要搜寻小孩子,把他毁灭。”——马太福音2:13。

一家三口于是急忙逃命,前往外国寻求庇护——他们成了难民。希律勃然大怒,因为占星术士没有回去报告,那个据称将会做犹太人的王的就住在哪儿。希律既然杀害耶稣不遂,就差人出去,到伯利恒和附近地区,把幼小的男孩通通杀死。

约瑟和家人留在埃及,直到上帝的天使再次在梦里出现给约瑟看。天使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到以色列地去,因为那些要寻索小孩子的魂的人已经死了。”——马太福音2:20。

显然,约瑟打算在犹地亚安家落户。他们逃往埃及前,原本就在这儿居住。可是,他在梦里接到警告,在犹地亚定居会引起危险。他们的生活就这样一再受到暴力威胁。约瑟、马利亚和耶稣于是迁到北部的加利利,在拿撒勒城安顿下来。

[第7页的图片]

近年来,千百万难民仓皇逃命,投奔其他国家

[鸣谢]

Top left: Albert Facelly/Sipa Press

Top right: Charlie Brown/Sipa Press

Bottom: Farnood/Sipa Press

[第4页的图片鸣谢]

Boy on left: UN PHOTO 159243/J. Isaac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