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7 8/8 16-17页
  • 绚烂多彩的珊瑚礁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绚烂多彩的珊瑚礁
  • 警醒!1997年
  • 相似资料
  • 濒于灭绝的珊瑚
    警醒!1996年
  • 海中的建筑材料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4年
  • 海绵——看似简单,确实非凡
    警醒!2006年
  • 软体珊瑚——海中的如花动物
    警醒!198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8/8 16-17页

绚烂多彩的珊瑚礁

《儆醒!》驻巴布亚新几内亚通讯员报道

珊瑚礁团团围住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海岸。昔日,水手眼中的珊瑚礁只不过是个危险地带。潜泳者倒认为,珊瑚礁别有天地。这些礁石就像个门洞儿,引领他们进入一个绚烂多彩、幽美如画的世界——水下万花筒!

要拍摄这个海底世界的奇景,就得克服重重困难。首先,拍摄对象在水下所处的位置,约为实际距离的四分之三,所以很难调准焦距。水能吸光,也能使光散射、折射。物体的颜色也随种种因素而变异,例如天气的变化、阳光照射的角度、周围有没有海藻和浮游生物、水有多深,以及海底的类型和颜色。既然水流、拍摄对象和摄影师都不断移动,水下摄影也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尽管困难重重,有的摄影师却捕捉到不少精采镜头。你看见的图片都是在水下漫游期间摄取的。我们在碧波下拍了好些可爱动物的照片,现在就向大家介绍其中四种。

图片1展现一种讨人喜欢的海洋动物,称为虎宝贝(Cypraea tigris)。这个名称可能使人想起老虎的粗条纹,但这种贝壳的精致图案是由斑点而不是条纹构成的。虎宝贝就在这儿栖息,因为有珊瑚和海绵可吃。古代的中国人认为虎宝贝是珍贵之物,甚至把贝壳当货币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些原住民集市仍然用宝贝的壳做小额货币。当地居民大都喜欢采集这种贝壳,原因很简单:贝壳光滑明亮、色彩艳丽。

图片2的主角是管虫(Spirobranchus giganteus),“貌美如花”。管虫有时吃死去的珊瑚虫充饥,有时又挖洞钻进活珊瑚去。静止的时候,形似鲜花。管虫饿了,就马上把触须旋转成“网”形,截住流过的食物碎块。毛茸茸的触须在水中转动,宛如一排小小的舞蹈演员摇着扇子。图中管虫只有10毫米宽。摄影师必须小心行事,决不可急促移动。这些纤巧的生物一看到势头不对,眨眼间就躲进珊瑚洞了。

图片3所载的是海绵,跟洗澡所用的人造海绵不一样。海绵其实是动物,而不是植物。这种海产既多孔又多细胞。细胞以非常独特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海底世界》一书指出,海绵细胞的组织结构并不紧密,也不是互相依存的。即使把活海绵撕成碎片,每小片组织也能各自长成新的海绵。如果把细胞逐一分开,个别的细胞就像变形虫般移动,直到大家会合,重新组成完整的海绵为止。

海绵可不像植物:植物能自制粮食,海绵却要“猎取”食物。这种海产从四周汲水,用过滤法摄取有机物质,然后把水排出体外。像其他动物一样,海绵也消化食物,排泄废物。在海床上,海绵不是依附在岩石上,就是贴着有壳的水生动物。

最后,图片4显示另一种海洋动物,就是很少移动的蛤。在珊瑚石上,你轻易找到它们的踪影。它们也在海床上定栖,从水流滤取浮游生物过活。蛤有两片壳,属双壳类软体动物。两片壳由韧带连在一起,靠两块强健的肌肉控制开关。蛤要移动,就会把双壳张开,伸出肌肉足。蛤一察觉到有敌人靠近,就连忙躲进壳内,拒不开口!

珊瑚海的景象绚烂多彩,从这些图片可见一斑。这个小天地一再把耶和华的智慧和创造技巧彰显无遗。——罗马书1:20。

[第16,17页 的图片]

1.虎宝贝仍然被人当货币用

2.这些“花朵”其实是管虫

3.海绵是动物,而不是植物

4.蛤靠吃浮游生物过活(图示口部)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