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7 9/22 21-24页
  • 听觉——天赋的宝贵机能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听觉——天赋的宝贵机能
  • 警醒!199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外耳作用大
  • 中耳的构造巧夺天工
  • 内耳设计精妙绝伦
  • 脑跟听觉的关系
  • 天赋的宝贵机能
  • 保护天赋的听觉
    警醒!1984年
  • 惊人的听觉能力
    警醒!1976
  • 保护你的听觉!
    警醒!2002年
  • 听上帝的话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9/22 21-24页

听觉——天赋的宝贵机能

夜幕低垂,郊外四下里静悄悄的,人可以远离文明世界的喧哗,沉酣在静夜里宁静的气氛中。轻风吹过,叶子簌簌作响。细听一下,远处也传来虫鸣鸟唱、走兽啼叫。多美妙的感觉,多轻柔的声音啊!你听得见吗?

人类听觉系统的潜能实在令人惊叹。你只要走进所谓“消声室”的地方半个小时,你的听觉就会开始“把音量调高”,令你开始听得见发自你体内的一些古怪响声。这种消声室的墙壁天花板地面都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可以吸收所有声音,达到消声的效果。弗雷德里克·奥尔顿·埃弗里斯特是研究声学的科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声学大全》中记述了人在消声室里的经历。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清楚听见你自己的心跳声。再过一小时,你可以听见自己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最后,如果你的听觉是灵敏的话,埃弗里斯特说:“你的耐心就得到回报了,你除了可以听见嘣嘣地响的心跳声和血液流动的溅泼声外,也可以听见一些咝咝声。这是什么声音呢?就是空气粒子撞击你的耳膜的声音了。”“这些咝咝声令耳膜振动起来,不过振幅却小得叫人难以想象——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的一百分之一!”这种响声在声学上称为“听觉阈”,意思是你能够察觉得到的最微弱声音。你的听觉就算能够察觉到更微弱的声音,也没有多大作用,因为较弱的声音只会被空气粒子运动所产生的响声盖过。

人能听见声音,全赖外耳、中耳、内耳,跟神经系统和脑的信息处理及知觉能力互相协调合作。声音以气压振动(即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前进。声波使耳膜前后振动,耳膜的振动就通过中耳传到内耳去。内耳接着把振动转化成为神经冲动,最后脑就把这些神经冲动解译做声音。a

外耳作用大

人耳朵最外面的一部分叫耳廓,外形凹凸不平,具弹性。耳廓的基本作用是收集声音;不过,它的功能却不止于此。你曾想过为什么我们的耳朵是褶皱不平的吗?原来声波从耳廓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出来的时候,声波会因不同的入射角而稍有调整。人脑有能力解译这些微小的差异,从而判断出声音来自哪个方向。此外,脑子也凭着比较声音进入你两只耳朵的先后次序、音量大小,来衡量声音的来源。

你大可以做个实验:请一个人闭上眼睛,你就站在他正前方,用拇指和中指上下打榧子。虽然你的手离开他的双耳同样的距离,他却应该仍然能够分辨出声音来自上面、下面还是中间任何一个位置。事实上,就算人只得一只健全的耳朵,仍然能够判别声音来源的位置。

中耳的构造巧夺天工

中耳的基本功用是把耳膜的振动传送给内耳里的液体。这种充满内耳的液体是比空气重的。因此,中耳就像骑脚踏车的人爬上斜坡一样,要以一定的“传动比”才可以有效地把声能传送到内耳。在中耳里,三块听小骨负责把声能传送到内耳;这三块小骨分别按各自的形状称为锤骨、砧骨和镫骨。这些小骨所形成的微型机械构造(听骨链)产生的“传动比”,几乎跟内耳所需要的配合得天衣无缝。听小骨的连结方式如果不是这么精妙,那么百分之97的声能就会在传送途中散失掉了!

中耳里有两条幼细的肌肉跟听骨链相连。你的耳朵如果接收到一下低频的巨响,这些肌肉就会在一百分之一秒内自动收缩,大大限制听骨链的振动,以免令听觉系统受损。这种所谓“反射”反应的确是在迅雷不及掩耳间就产生的。这样快的反应速度,足以使人免受自然界差不多所有巨响的伤害;不过,对于由机器或电子器材所造成的巨响,这个反应却未必有效。话说回来,上述两条肌肉最多只能维持在收缩状态十分钟。可是,十分钟也该够让你远离任何震耳欲聋的响声的了。还有一件事是颇有趣的:原来我们每逢讲话,我们的脑就会发信息给这些肌肉,叫他们降低听觉的敏感度,使你不会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太响亮。

内耳设计精妙绝伦

内耳里跟听觉有关的部分全都藏在一个叫耳蜗的器官里;顾名思义,耳蜗的形状跟蜗牛壳是很相似的。耳蜗的外壳由人体中最坚硬的骨构成,作用是保护耳蜗内的精密构造。耳蜗的迷路上有一层膜,叫基膜,是分隔耳蜗管的其中一块平膜。在基膜上面的是柯蒂氏器(螺旋器),它的作用是支撑数以千计的毛细胞。毛细胞是一种神经细胞,有毛发状的末端伸展出来,被充满着耳蜗的液体包围。

每逢中耳听小骨的移动振动了耳蜗里的卵圆窗,耳蜗内的液体就会波动起来。液体的波动令耳蜗内的膜也起伏不定,情形就像小波浪使池塘的浮叶一起一伏地浮动一般。这些液波使耳蜗内感应特定音频的基膜部分屈曲起来,结果位于这些部分的毛细胞就会触到覆盖着柯蒂氏器的盖膜。这时候,毛细胞受到刺激,于是发出神经冲动信号到脑部去。外来的声音越强,受到刺激的毛细胞就越多,而且更快地受到刺激,脑子辨别到的声音也就更响亮。

脑跟听觉的关系

脑是听觉系统最重要的部分。脑具有惊人的能力,能够接收以神经冲动形式源源不绝地传送而来的资料,然后转化成心理上感觉得到的声音。这个重要的功能突出了思想跟听觉的关系,而所谓心理声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一方面的学科。举个例,在一间人声嘈杂的房间里,你的脑仍然可以使你听见别人说什么。一般的传声器(麦克风)就办不到这一点了。所以,我们如果把房间嘈杂的声音录下来,播出来的时候可能除了一片闹哄哄的声音外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噪音往往教人感到烦扰不安,这一种感觉正好说明了心理跟听觉的另一种联系。我们如果不想听见某种声音,那么纵使这种声音十分微弱,只要我们能够听得见,就仍旧令我们感到烦厌不耐。比如说,水龙头的滴水声其实十分微弱。不过,夜阑人静的时候,你却可能觉得这种声音实在讨厌极了,简直令你难以入眠!

事实上,我们的情绪跟听觉是息息相关的。且举一两个例子:开怀欢畅的笑声可以使人感染到欢乐的气氛,深情的一句或衷心的赞赏也教人心里暖洋洋的。此外,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通过耳朵听见的。

天赋的宝贵机能

听觉还有很多引人入胜的范畴是尚待探索的。可是,现有的科学发现增加了我们对听觉系统的了解,也使我们越发欣赏这种机能所蕴含的智慧和爱心。研究声学的弗雷德里克·奥尔顿·埃弗里斯特说:“人类的听觉系统功能细致、构造精妙,我们不管是仔细地还是粗略地研究一下听觉系统的设计,都不得不作出这个结论:听觉的设计这么巧妙,仿佛是有某个良善的个体在背后安排一切似的。”

古代以色列国的君王大卫不像我们一样,具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可以了解到听觉的内部运作。不过,他仔细观察过自己的身体和各样天赋的机能后,禁不住要向造他的那一位歌唱,说:“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诗篇139:14)循科学的角度探索人体奥妙神奇的功能,例如听觉,的确证明大卫的话说得不错——我们的身体着实十分奇妙,造我们的创造主,实在是既有智慧,又有爱心的!

[脚注]

a 请参看英语版《儆醒!》1990年1月22日刊,18-21页。

[第24页的附栏或图片]

怎样帮助听觉受损的人

人如果长期受巨大的响声所刺激,听觉就会受到永久的损害。你要是持续地听震耳欲聋的音乐,或整天在发出噪音的仪器旁边工作,没有好好保护自己的耳朵,令自己的听觉受损,那就真是十分不值了。助听器可以帮助听觉受损或甚至天生失去听力的人,恢复一定的听觉。很多人用了助听器后,都可以从新融入这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一个女子第一次戴上助听器,立刻听见窗外传来一种似曾相识的声音。她禁不住喊道:“是鸟儿啊!我已经好多年没听过鸟儿的歌声了!”

一般地说,人的听觉就算没有受过严重的损害,仍然可能由于年老而令分辨高音频声音的能力减退。不幸的是,辅音也包括在这一类音频里,而辅音是明白语言的关键。因此,老年人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可能由于一些日常家居的声音而受到干扰。例如自来水和揉纸团的声音,由于夹杂着高频率的声响,所以会干扰辅音。用了助听器后,情况可能有若干改善。不过,使用助听器其实不一定可以解决问题。首先,性能良好的助听器一般十分昂贵,在大部分国家,普通人根本负担不来。另一方面,没有任何助听器可以完全恢复人的听觉。那么,我们又可以怎样帮助这样的人呢?

关怀体恤他们是相当要紧的。别人如果听力不佳,你开始跟他说话前,要先让他知道你打算要讲话。说话的时候,要尽可能面向对方,让别人看见你身体和嘴唇的动作,而且可以听清楚你的讲话中用词的辅音。情况如果许可,就要靠近对方,慢慢地、清晰地说,不过千万不要扯开嗓子说话。大部分听觉受损的人听到太大的声音,耳朵就会发痛。要是对方听不明白你说什么,就要换一换用词再说一遍,最好不要重复你所说过的话。同样道理,如果现在听觉大不如前的是你,你跟别人讲话的时候,就要靠近讲话的人,耐心一点;这样,其他人跟你沟通就容易得多了。你只要格外努力,试试上述步骤,跟别人的关系自然有所改善,也不会由于听不清楚而跟身边的一切格格不入了。

[图片]

跟听力不佳的人讲话时,要面向对方,慢慢地、清晰地说

[第23页的图解]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耳朵

耳廓

耳道

耳膜(鼓室)

锤骨

砧骨

镫骨

圆窗

卵圆窗

耳蜗

听神经

柯蒂氏器(螺旋器)

听神经

毛细胞

盖膜

神经纤维

基膜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