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8 2/8 18-21页
  • 游唱诗人遗赠人间,岂止悠悠情歌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游唱诗人遗赠人间,岂止悠悠情歌
  • 警醒!1998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背景各异
  • 对妇女另眼相看
  • 对社会影响深远
  • 一代传媒宗师
  • 对教会大肆抨击
  • 教会践踏自由
  • 读者之声
    警醒!1998年
  • 清洁派教徒——他们是基督教殉道者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 法语圣经挣扎求存
    警醒!1997年
  • 叛道——闭塞了通往真神的途径
    人类寻求真神
查看更多
警醒!1998年
《警》98 2/8 18-21页

游唱诗人遗赠人间,岂止悠悠情歌

《儆醒!》驻法国通讯员报道

游唱诗人与豪门艺人,这些名称勾起你怎样的联想呢?是典雅情歌,还是豪侠气概?你一点没错,可是游唱诗人绝非仅此而已。他们固然以擅唱情歌著称,亦常被描绘为手抱诗琴,向佳人弹唱心曲的才子。可是,在谈情说爱之余,他们也积极介入当代社会、政治以至宗教的种种问题。

游唱诗人全盛期为12世纪至13世纪,活跃于现时法国的南部地区。他们多才多艺,擅长以当代最流丽优雅的白话罗曼诸语作诗编曲。这种语言是卢瓦尔河以南大部分法国地区,及邻近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地区的共通语言,亦即奥克语a。

至于“游唱诗人”这个名称的出处则众说纷纭。看来它采自奥克西坦语的动词trobar,意思是“谱曲、创作及搜寻”。顾名思义,游唱诗人擅于为其优雅诗句精心雕琢,搜寻最合适的词藻与韵律。他们的诗词都能配乐成歌。他们跟杂耍艺人一起往来于各城镇,以竖琴、小提琴、笛子、诗琴和六弦琴表演。不论在豪门大宅、市集、马上比武大会、庆典盛事中,他们的演出已是不可少的娱乐项目。

背景各异

游唱诗人背景悬殊。有生于豪门的,有贵为国君的,也有出身寒微而平步青云的。其中更不乏极负盛名之士。他们大部分满腹经纶,且常周游列国。不论就骑士武艺、社交礼仪、诗词歌赋还是音乐造诣方面,均受过严格的训练。据称一个出色的游唱诗人要“对世闻时事了如指掌,精通高尚学府的所有重要论文,熟知宫廷内的流言蜚语,……面对贵族淑女能七步成诗,还要懂得弹奏最少两种宫廷流行的乐器”。

12世纪商业发展蓬勃,为法国南部地区带来丰厚的财富。人民生活富裕,对于娱乐、教育、艺术以至生活雅趣的品味亦相应提高。在朗格多克及普罗旺斯,游唱诗人大受王孙公子,名门红袖所赏识。挟着一定的名望与声誉,他们对于当代的贵族气派、时尚以及举止礼仪的影响可说是举足轻重。事实上,他们堪称欧洲交际舞之父。然而,《新大英百科全书》认为:“游唱诗人的最大贡献莫如在宫廷贵妇的圈子内营造了一种前所未见、温文尔雅、讲求修养与礼节的氛围。”

对妇女另眼相看

多个世纪以来,在西欧盛行的“绅士风度”,就是男士为女士开门,为女士穿大衣等等的礼仪,极可能就是继承游唱诗人所创的传统礼节。

中古时代,教会道理认为女子是令人类堕落犯罪,被逐出乐园的罪魁祸首。在这种道理影响下,女子普遍被男子视作妖孽,是撒但惑人的工具,又是祸水红颜。男子结婚是生活素质的一大倒退。教会法律甚至容许人殴打和抛弃妻子。女子可说饱受屈辱,不得不对丈夫千依百顺。女子各方各面均不如男子。然而,随着游唱诗人的崛兴,男子的想法开始有所转变。

首位公认的游唱诗人是威廉九世,即亚奎丹公爵。他的诗作首次流露出游唱诗人独有的爱情观,即后世所谓的典雅爱情。普罗旺斯的诗人称之为无伪爱情。这种观念极具革命性,因为妇女不再需要处处对男子奴颜婢膝,卑躬屈节。

游唱诗人的抒情诗赋予妇女莫大的尊严、荣誉与钦敬,认为女子体现了高贵与贞洁的真意。有些歌曲内容是为痴情的流浪诗人得不到佳人垂青而悲叹。理论上,游唱诗人的爱情应是纯洁无邪的。他的主要目标不在于占有,而在于透过对意中人的爱慕唤起高尚的情操。为要配得上佳人,这位才子必须培养谦恭、克己、耐性、忠贞等修为,以至意中人的种种美德。换言之,就是最不文的粗汉也能被爱情改造过来。

游唱诗人认为典雅爱情力量无穷,是一切高尚情操、君子风度、仁勇风范以至人性光辉的泉源。随着这些概念被推而广之,一套行为规范逐渐成了老百姓的行为模式。封建社会本来粗野蛮横,现在代之而兴的是新模式、新风气。女子有权期望丈夫是个处处为人设想、体贴仁慈,风度翩翩的谦谦君子。

不久,欧洲各地争相研习游唱诗人艺术的人渐多,其中以西班牙和葡萄牙尤为热烈。于是,法国北部有了吟咏诗人,德国有了宫廷恋诗歌手;意大利则有自己版本的游吟诗人。英雄骑士的传奇融进典雅的爱情故事,遂成为日后浪漫诗体的圭臬b。例如,把凯尔特的布列塔尼半岛的传奇故事融合缠绵的爱情,遂成为亚瑟王与圆桌骑士那些锄强扶弱、济世为怀的英雄事迹的缩影。

对社会影响深远

虽然游唱诗人的诗作主要歌颂爱情,其中也不乏一些针砭时弊的作品。法国作家马丁·奥勒利在《剑影琴音》一书中评论,游唱诗人“积极参与当代形形色色的斗争,有时甚至借助音乐歌曲左右了胜负大局”。

罗伯特·萨巴蒂埃论到游唱诗人在中古世纪的独特地位说:“诗人拥有这么多的特权以及言论自由可谓史无前例。他们或歌功颂德,或口诛笔伐,把自己充当人民的喉舌;他们左右政策的废立,不愧是新理念的传播媒介。”——《中世纪的诗词文学》。

一代传媒宗师

如果说,游唱诗人和流浪艺人是中古时代(即早于印刷机面世前)的传媒,实不为过。中世纪的吟游诗人周游列国。他们往来于欧洲宫廷之间——从塞浦路斯到苏格兰,从葡萄牙到东欧——他们身处何地,就在何地搜罗和交换消息,跟同行互相交流新曲调、新诗句。杂耍艺人把他们的歌曲经口头传开,很快成为民众琅琅上口的歌曲。这些歌曲往往发挥了团结人心,影响民意,甚至成了推动民间运动的力量。

游唱诗人的诗作中,有一种称为讽刺诗体,字面意思是“仆人之歌”;其中不少揭发统治者的不公不正。这些讽刺诗一方面褒扬英雄才智、舍己为人、慷慨大度以及悲天悯人的才德;一方面大力鞭挞残暴不仁、懦弱无能、伪善腐败等劣行。多亏这些13世纪初的讽刺诗作,历史学家才得以窥见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朗格多克省的政治与宗教气候。

对教会大肆抨击

十字军东征连连失利以后,不少人开始质疑天主教会对民众在精神与现世方面所操有的权力。教士们口口声声代表基督,言行却与基督精神南辕北辙。教会内部充斥着伪善、贪婪与腐败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主教们为求财利权势,不惜与权贵勾结,狼狈为奸。教士对贫苦大众和中产阶级的灵性需要视若无睹,势必招惹信徒的怨愤。

在朗格多克,中产阶级以及贵族都是知识分子。正如历史家特雷弗·罗帕指出,这些受过教育的平信徒渐渐发现,12世纪(即当代)的教会“跟它们声称仿效的早期典范简直有天壤之别”。他补充说,许多人开始纳罕:“这样说来,现存教会相对于君士坦丁大帝之前没有被官方承认的教会,以至于使徒时代的教会,不更相差十万八千里……?早期教会没有教宗,没有行封建制的主教,没有巨额捐款,没有异教道理,更没有教会为求增加财富与权力而设的信条!”

朗格多克是个容忍不同意见的社会。图卢兹伯爵以及其他南部君主均容许人民有宗教自由。在这里,韦尔多派教徒c把圣经翻成奥克语,两个两个的到处传教。清洁派(亦称为亚尔比派)也热心传播自己的信仰,贵族因而归信的也为数不少。

游唱诗人在讽刺诗中,把人民对教士阶级的失望、鄙视与厌恶表露无遗。格特·卡瓦伦的诗词更谴责教士们“为求世俗利益,背弃了本来的天职”。他们在抒情诗中对地狱永火、十字架、告解以及“圣水”一类的道理极尽嘲讽。他们耻笑赦罪及崇拜圣物的规条,把丧尽廉耻的教士和贪污腐败的主教谑称为“叛徒、骗子和伪君子”。

教会践踏自由

然而,罗马教廷却仍然认为自己是天下间至高无上的权威。战争遂成为教廷操揽大权的手段。教宗英诺森三世发出通谕,答应任何军队只要能够征服朗格多克省的君主诸侯,剿灭当地的异端,则可分享朗格多克的一切财富。随之而来的,是法国历史上一段充满残杀与酷刑、最腥风血雨的时代。后世称这支乌合之众的军队为阿尔比十字军(1209-1229年)。d

游唱诗人则把它称为冒牌十字军。他们凭歌寄意,痛斥教会诛锄异己、丧尽天良,指责教宗特赦残杀同胞的人,一如他特赦那些杀灭回教徒(被教会视作异教徒)的人一样。教会更借助阿尔比十字军和后来的异端裁判所为自己增添巨量财富。不少人惨遭迫害,被剥夺产业继承权,家园财产尽被教会据为己有。

游唱诗人中不少被指是清洁派的离经叛道者,以致他们不得不逃难到较为平静的地区。经此一役,奥克西坦的文明时代、生活模式,以至诗作均划上了句号。异端裁判所甚至禁止人吟唱他们的歌曲。然而,他们珍贵的遗产却流传至今。事实上,他们所编的反教士歌曲为日后的宗教改革运动写下伏笔,有助酝酿“改革”气氛。毫无疑问,游唱诗人遗赠人间的,绝非仅是悠悠情歌而已。

[脚注]

a 这种由古罗马军团遗留下来的古拉丁语,在法国已发展成两种不同的语言:法国南部说的是奥克语(亦名奥克西坦语或普罗旺斯语);法国北部说的则是奥依语(古法语的一种)。两种语言各具特色,迥然有别。

b 不论以南方或北方白话文写成的作品均称为韵文体传奇故事。骑士传奇加进典雅爱情故事的这种诗体成了日后浪漫诗体的典范。

c 参阅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的《守望台》(英语版)1981年8月1日刊,12-15页。

d 参阅《守望台》1995年9月1日刊,27-30页。

[第18页的图片鸣谢]

Printer’s Ornaments/by Carol Belanger Grafton/Dover Publications, Inc.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第19页的图片]

12世纪文献的缩印本

[鸣谢]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