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8 3/8 5-9页
  • 科学家各行其是?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科学家各行其是?
  • 警醒!1998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科学的争论
  • “极惨痛的灾难”
  • 其他灾难
  • 科学到底有多可信?
    警醒!1998年
  • 科学界的骗局:内幕一瞥
    警醒!1985年
  • 科学:平衡的看法
    警醒!1983年
  • 科学真的可以解决你的难题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8年
《警》98 3/8 5-9页

科学家各行其是?

托尼·莫顿在他的论文《科学界莫衷一是——论科学家的动机和工作方式》里说:“科学的宗旨是探求世界的真理,我们虽然不应该忽略这一点,但我们也要知道,基于心理和社会的因素,科学往往同它的宗旨背道而驰。”这确是实话。科学家的发现有时看来会受名利心,甚至是个人的政治取向所影响。

早在1873年,英国著名法学家杰塞尔勋爵指出,上述因素也影响到法庭审理的案件,情况令他十分担忧。他说: “[提供]专家证供或证据的人,往往是以提供证据或证供为生的。在所有案件中,这些人都由于出庭作证而获得报酬。这么一来,无论他为人有多诚实,他的心也自然会偏袒雇用他的一方;我们也实在看见有这种偏颇的情况出现。”

且以法医学为例。某上诉法院指出,法医学家也可能“认人不认理”。《寻求》杂志评论:“警方寻求法医学家的协助,可能令双方建立起一种关系。……受聘于政府的法医学家可能认为,他们的职责是协助警方。”爱尔兰共和军曾涉及英国的“马圭尔”(1989年)和“沃德”(1974年)炸弹袭击案。杂志以这宗案件为例,指这次诉讼“足以证明,一些经验丰富、颇有声誉的科学家,也可以故意舍弃不偏不倚的科学精神,还自觉有义务要协助控方”。

另一个突出的事例是澳大利亚的“林迪·张伯伦案”(1981-1982年)。这个案件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夜里呼号》(A Cry in the Dark)。事件中,张伯伦太太被控谋杀自己亲生的婴儿阿扎赖亚。法医学专家提供的证供,明显对她十分不利。虽然她坚称杀死她女儿的其实是一头澳洲野犬,但她仍旧被定罪入狱。多年后,女婴死时所穿的肮脏血衣重见天日,经仔细调查后,先前的证据再站不住脚了。林迪最终沉冤得雪,从监里获释,并因被误判有罪而获发赔偿金。

每逢科学家之间起了纷争,他们的争议可以演变成针锋相对、各不相让的局面。数十年前,威廉·麦克布赖德医生指责某药物生产商生产萨立多胺,指这种本来用作舒缓孕妇晨吐的药物,可以引致胎儿肢体严重残缺。这件事当时是国际新闻,也令麦克布赖德医生一夜成名。可是,多年后,他在进行另一个医学研究的时候,一名曾当医生的记者却指控他窜改数据,结果令他被判触犯科学欺诈罪和违反专业操守罪,从澳大利亚的医生注册名单中除名。

科学的争论

电磁场是否威胁人畜的健康是个颇具争议的课题。有些证据指我们周遭正大受电磁波所污染,污染来源从高压电缆、个人电脑,到家用的微波烤炉不等。有些人更声称,长年使用手提无线电话会令脑部受损。还有一些人说,科学研究显示,电磁辐射可以导致癌症和死亡。例如,《澳大利亚人报》报道: “一名男童怀疑由于睡[床]接近高压电缆,结果患癌而死,英国某公营电力公司因此被起诉。”墨尔本的职业病医学顾问布鲁斯·古金医生发现,“在悉尼的主要电视塔方圆4公里居住的儿童,患上白血病的比率是这个范围外的儿童的两倍”。

环保人士大声疾呼电磁波的害处,不免令大企业和其他商业利益集团损失无数金钱。为了向他们所谓的“无端恐惧运动”反击,他们于是拉拢持另一派意见的科学家来支持自己。

我们再看看有关化学品污染的争论。有些人把二氧芑形容为“人类制造的最毒化学品”;迈克尔·富门托就说,它“几乎是生产某类除莠剂时必定产生的副产品”(《科学四面受敌》)。这种化学品也是“橙剂a的主要成分”。越南战争后,这种化学品的知名度攀上了最高峰。越战退伍军人和化学品制造商之间展开了连场激烈的诉讼,双方都各有一批科学专家做后盾。

跟环境有关的议题,例如全球气温上升、温室效应、臭氧层变得稀薄等,也同样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堪培拉时报》报道南极洲的环境隐忧时说:“在[南极洲]昂韦尔岛上的美国帕默科学基地,科学家的研究显示,浮游生物、软体动物等低等生物受到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所破坏,这种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可以从食物链扩散开去。”不过,也有不少科学家唱反调,声称臭氧层变得稀薄和全球气温上升都是不必忧虑的现象。

所以,到底谁是谁非呢?世上每一种说法,每一个论点,似乎都总可以找到一些科学家来证实,又总可找到一些科学家来推翻的。正如《范例的失落》指出:“除了理性和逻辑外,社会当时的风气也支配了什么是科学的真理。”迈克尔·富门托对二氧芑事件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我们都可能是受害者,至于是实际中毒,还是给完全虚假的消息骗倒而受害,就视乎我们听了哪一方的意见而定。”

不过,有些轰动一时的科学灾难,不是解释一两句话就可以了事的,科学界实在责无旁贷。

“极惨痛的灾难”

爱因斯坦在1948年8月29日发表了一篇宣言,题名为《向知识分子进一言》,其中就科学暗淡的一面作了发人深省的评论:“我们从痛苦的经历知道,本着理性的思考仍不足以解决我们社会生活的各样难题。深入的研究和埋头的科学工作,往往是人类灾难将至的先兆,……是为他们的自我大毁灭铺路。这种情况实在是极惨痛的灾难!”

最近美联社的一则报道说:“英国承认曾以人类测试辐射。”英国的国防部证实,政府在过去40年来一直对人类进行辐射实验。其中一次实验是50年代中期,在澳大利亚南部马拉灵加的原子弹试爆场地进行的。

马拉灵加这个地名源自当地的土语,意思是“雷声”。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是英国进行科学实验的理想地点。第一次试爆后,人人都欣喜若狂。我们从墨尔本一份报章的报道读到:“[辐射]云一散去,一辆辆卡车和吉普车,载着英国的、加拿大的、澳大利亚的和新西兰的军人来到爆炸场地仅5英里外的地方。他们站在土坑里,面对着爆炸的场地,人人脸上都挂着笑容,像刚刚野餐回来似的。”

英国《每日快报》的科学专栏作家查普曼·平彻更作了一首歌,题名为:“想着念着蘑菇云”。这还不止,英国政府一名大臣还保证,试爆完全按计划进行,澳大利亚人不会受辐射威胁。不过,多年后,当年暴露在辐射下的军人纷纷死去,笑容不再复见,要求赔偿的声音却此起彼落。没有人再“想着念着蘑菇云”了!马拉灵加由于受辐射污染,  到今天仍然是禁区。

美国内华达州的核试也看来有相同的发展。有些人认为,事情是个政治把戏,而不是科学的错误。美国第一枚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试爆。当年参与研制工作的首席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说:“该不该使用氢弹,决定的责任不在科学家,而是在美国人民和他们所选择的代表身上。”

其他灾难

在医学界,输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标准疗法。科学界对输血大加赞许,宣称这种疗法不但可以救人,而且十分安全。可是,爱滋病令医学界从沾沾自喜中惊醒过来。忽然间,理应用来救命的液体有时竟变成了杀人凶手。澳大利亚悉尼一间大规模医院的管理人员告诉《儆醒!》:“几十年来,我们一直给病人输入一种我们也不大了解的东西。它所带有的某些疾病,我们更是毫不认识的。我们仍旧不知道我们输给别人的是什么,因为我们无法彻底测试一种我们不认识的东西。”

利用生长激素治疗不育妇人是尤其可悲的事例。有些妇女希望生孩子,令生活得到更大满足,这种治疗对她们实在像天降甘霖一样。多年后,部分接受过这种治疗的妇人离奇死去,死前都患上令脑部退化的海绵状脑病。患上发育障碍的儿童接受过相同的激素治疗后,后来也纷纷死去。研究人员后来发现,科学家原来是从死人的垂体提取激素的。由于有些尸体带有海绵状脑病病毒,结果令其中几批激素受了感染。更糟的是,受过激素治疗的妇女中,有些在海绵状脑病的症状出现前捐过血。由于这种病的病毒是没法检验出来的,所以有些人恐怕,现时血库里有些血液可能带有病毒。

凡是科学都不免涉及冒险成分。难怪《科学超越常理》指出,科学“令人既欣赏又害怕;既代表着希望又代表着绝望;既被视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种种祸害的根源,又被当作这些祸害的解救来源”。

可是,我们可以怎样避免身受其害呢?我们可以怎样持平地看科学呢?下一篇文章对我们很有帮助。

[脚注]

a 橙剂是越战期间使用的除莠剂,作用是毁掉树林区。

[第6页的精选语句]

一名政府官员说,没有核辐射的危险

[第7页的精选语句]

马拉灵加核试场受辐射污染

[第8页的精选语句]

“该不该使用氢弹,决定的责任不在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原子科学家

[鸣谢]

Hulton-Deutsch Collection/Corbis

[第9页的图片]

“我们从痛苦的经历知道,本着理性的思考仍不足以解决我们社会生活的各样难题。”——爱因斯坦,物理学家

[鸣谢]

U.S. National Archives photo

[第5页的图片鸣谢]

Richard T. Nowitz/Corbis

[第8,9页的图片鸣谢]

USAF photo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