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宣扬者》 26章575页-602页3段
  • 印制圣经书刊供传道之用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印制圣经书刊供传道之用
  • 耶和华见证人——上帝王国的宣扬者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印制书刊供应早期的圣经研究者
  • 他们应当自行印制书刊吗?
  • 献了身的弟兄印刷和装订书本
  • 其他国家的早期印刷活动
  • 在世界总部拥有自己的工厂
  • 应付猛烈的反对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扩展
  • 出版圣经真理的普世网络
  • 新方法、新设备
  • 四色印刷
  • 发展适当的电脑系统
  • 电脑给予翻译员更大支持
  • 传扬王国讯息的设备大为扩增
    警醒!1974
  • 好好照料主人的产业
    王国传道月报-1998年
  • 使用现代发明去推广好消息
    警醒!1985年
  • 从微小的开始进至属灵的繁荣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5年
查看更多
耶和华见证人——上帝王国的宣扬者
《宣扬者》 26章575页-602页3段

第26章

印制圣经书刊供传道之用

在纯真崇拜方面,写下的话语一向担任重要角色。耶和华将十诫赐给以色列人,首先通过口头宣布,接着以书面颁示。(出埃及记20:1-17;31:18;加拉太书3:19)上帝要确保人准确地传达他的话语,因此吩咐摩西和后来一批先知和使徒将他的话语写下来。——出埃及记34:27;耶利米书30:2;哈巴谷书2:2;启示录1:11。

大部分早期作品都写在书卷上。可是,到公元第二世纪,以书页形式装订的册式抄本面世了。这种抄本较为经济,也较容易使用。由于基督徒看出这种形式的抄本在传播上帝的弥赛亚王国的好消息方面深具价值,因此他们便带头加以采用。在《基督教进行印刷》一书中,E.J.古德斯皮德教授论及早期基督徒在分发书刊方面的活动,说:“他们在这些事上不但追上时代,甚至站在时代之先;后来各世纪的书籍出版者仅是步他们后尘而已。”——1940年,78页。

今日耶和华见证人既致力于宣扬上帝的王国,他们在印刷工业的若干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自不令人感到意外。

印制书刊供应早期的圣经研究者

C.T.罗素最早期的文章之一在1876年由《圣经考查者》杂志加以发表。当时这份杂志的编辑是纽约布洛克林的乔治·斯托尔斯。后来罗素弟兄与纽约州罗切斯特的N.H.巴伯携手合作,并出资印制了《三个世界》这本书以及称为《清晨先声》的刊物。他与巴伯一同担任《先声》的编辑;1877年,罗素运用印行《先声》的器材出版了《主复临的目的与方式》这本册子。罗素弟兄对属灵的事和商务均十分精明,而巴伯则在排字和排版方面经验丰富。

可是,后来巴伯拒绝承认耶稣基督的赎价祭物具有赎罪的价值,于是罗素弟兄便与他脱离关系。因此,当罗素在1879年出版《锡安的守望台与基督临在的先声》时,他不得不倚赖商业性的印刷厂。

为了引起人们对圣经真理的兴趣,罗素撰写了一系列的小册。次年,他筹备将其中的第一份发行。他不久便发觉,这件工作其实相当艰巨。为了处理这件事,罗素和他的同工在1881年2月16日设立了锡安守望台书社,由W.H.康利担任社长,C.T.罗素则任秘书兼司库。他们作了安排,书刊由美国宾雪法尼亚州、纽约州和俄亥俄州各处的印刷厂,以及英国的商业印刷厂负责印制。1884年,锡安守望台书社a正式成为法人团体,由C.T.罗素担任社长;法人的章程显示,这个团体的工作并非仅限于出版书刊而已。它的真正目标是宗教性的;章程规定这个书社的工作是要“以各种文字散播圣经真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表现多大的热心!1881年,仅在四个月的一段时期内,这个圣经社便发行了120万本小册,页数超过2亿。(这些“小册”有许多实际是小书。)在此之后,社方年复一年地印制免费的圣经小册,数目以千万计。这些书刊以30多种文字印行,不但在美国分发,同时也在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分发出去。

1886年,罗素弟兄完成了《上帝的历代计划》一书。这是一系列六卷由他亲自撰写的书的第一卷。这为社方的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层面。为了印行这系列丛书的最初四卷(1886-97年),以及多份单张和1887年至1898年的《守望台》杂志,罗素运用高台出版公司。b后来,排字和排版的工作改由匹兹堡圣经书屋的弟兄担任。为了减少开支,他们也购入供印刷用的纸张。至于实际的印刷和装订工作,罗素弟兄时常光顾不同的印刷公司。他作出仔细的计划,预先订购足够的数量以求获得优惠价格。从出版C.T.罗素所写的第一本书到1916年,社方把这部丛书的六册总共印制和分发了938万4000本。

出版圣经书刊的工作并没有随着罗素弟兄去世而终止。翌年,社方印制了《圣经的研讨》的第七卷。社方在1917年7月17日向伯特利家庭宣布发行这本书。公众人士对这本书的需求十分殷切,因此社方在该年年底向商业性的印刷和装订公司订购了85万本英文的版本。这本书的其他文字版本则在欧洲印行。除此之外,社方在这年印制了3800多万本小册。

但接着在1918年,上帝的子民受到猛烈的逼迫。当社方的主管人员受到冤屈的监禁之际,社方解散了设于纽约布洛克林的总部。他们将印刷用的印版毁去,把数目锐减的工作人员迁回匹兹堡联邦街119号一座建筑物的三楼。他们印制圣经书刊的工作就此结束了吗?

他们应当自行印制书刊吗?

社长J.F.卢述福和他的同工从监狱获释之后,圣经研究者于1919年在俄亥俄州的杉树角聚集起来。他们讨论上帝在前一年容许发生的各事,以及他的话语显示他们应当在未来的日子致力于什么工作。社方宣布发行一本称为《黄金时代》的新杂志,目的是要向人指出上帝的王国乃是人类的惟一希望。

像在以往一样,社方作了安排请一间商业性的印刷厂印制这本杂志。但时势已改变了。当时的印刷工业有许多劳工纠纷,而且在买卖纸张方面也出现困难。社方需要一项较可靠的安排。弟兄们为这件事祷告,然后留意主的指引。

首先,他们应当将社方的办事处设立在什么地方呢?他们应当将总部迁回布洛克林吗?社方的董事会考虑这个问题,并且设立了一个委员会去检讨当时的情势。

卢述福弟兄吩咐副社长C.A.怀斯到布洛克林去,设法将伯特利重新开放,并且租赁适当的建筑物供社方从事印刷之用。卢述福要确知采取什么途径才会蒙上帝祝福,于是对怀斯说:“你去看看是否主的旨意要我们返回布洛克林。”

“我怎么能够决定,到底主的旨意是不是要我们回去呢?”怀斯弟兄问道。

“1918年,我们由于无法获得煤的供应,以致被迫从布洛克林迁回匹兹堡,”c卢述福弟兄答道。“我们就以煤作为试验好了。你去订购些煤。”

“你认为我应当订购多少吨煤来作这个试验呢?”

“既然要作试验,就无妨彻底一点,”卢述福弟兄建议。“订500吨好了。”

怀斯弟兄果然遵嘱而行。结果如何?他向当局申请,很快便获准购买500吨煤——足够社方多年之用。但是,把煤贮存在哪里才好呢?结果他们把伯特利之家地窖的大部分拨出来贮煤。

弟兄们把这项试验的结果视为上帝将旨意显示出来的确据。到1919年10月初,他们又再次从布洛克林展开他们的活动了。

现在他们应当设法印制自己的书刊吗?他们打算购置一台轮转杂志印刷机;但供应商告诉他们,在美国只有几台这样的机器,他们或者要等上许多个月才能购得一部。可是,他们坚信只要是主的旨意,他就会为他们开路。主果然如此行!

他们返回布洛克林之后仅几个月,便成功地购得一台轮转印刷机。他们在距离伯特利之家八个街区之遥的地方,在默特尔街35号的一座建筑物,租了三层楼作工厂之用。到1920年年初,社方已设立了自己的印刷厂——虽然细小,设备却颇优良。有些弟兄有充分经验去操作这些设备,于是便自告奋勇协助社方展开印刷工作。

该年2月1日刊的《守望台》(英文)便是用社方自置的印刷机印制的。到四月,《黄金时代》也由社方的印刷厂自行印制。到该年年尾,《守望台》很高兴报告说:“在今年的大部分时间,《守望台》、《黄金时代》和许多册子的印制工作都是由奉献了的手所担任的;弟兄们的行动只受到一个动机所指引,那便是,对主和他的公义的热爱。……虽然有些其他报章和刊物由于纸张短缺或劳工纠纷而被迫停刊,我们的刊物却得以顺利出版。”

工厂的面积颇有限,但所成就的工作却令人惊讶。当时《守望台》通常每期印制6万本,但工厂也同时印制《黄金时代》。在第一年,9月29日的《黄金时代》是一份特刊。从1917年到1920年间,仇敌大力迫害圣经研究者;该期特刊把促成这些暴行的罪魁详细揭发出来。工厂印了四百万份杂志!工厂的一个印刷工人后来说:‘为了出版这期杂志,除了厨子之外,人人都要帮忙。’

工厂开始使用轮转杂志印刷机的第一年,卢述福弟兄问弟兄们,他们是否也能够用这台印刷机印制册子。这件事在起初看来没有什么成功希望。印刷机的制造商表示,这件事是办不到的。但是弟兄们作出尝试,结果成功了。他们也自制了折叠机,借此把照料这项操作的工人从12人减至两个人。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工厂经理人总括说:“经验和主的祝福。”

可是,社方并非仅在布洛克林设立印刷厂。有些外文书刊的印刷是由密歇根州的办事处负责统筹的。为了照料与这件工作有关的各项需要,1921年社方在密歇根州的底特律购置了一台长条活字铸造机、几台印刷机和其他必需的设备。这间工厂负责印制波兰文、俄文、乌克兰文和其他文字的书刊。

在同一年,社方发行了《上帝的竖琴》一书;这本书的写作方式特别宜于用来与人建立圣经研究。直至1921年,社方还未试过印刷和装订自己的书本。他们应当尝试执行这件工作吗?他们再次仰望主的指引。

献了身的弟兄印刷和装订书本

1920年,《守望台》报告由于印刷和装订公司无法供应社方所订购的书刊,以致有许多派书者被迫终止这项服务。总社的弟兄认为,既然当时商业性的印刷厂有很多劳工纠纷,他们若无需倚赖这些人,便有能力为上帝对人类的旨意作一项更大的见证。他们若印刷和装订自己的书本,反对者便会较难于干扰他们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希望能够减低书籍的成本,使公众人士可以更易于获得社方的书刊。

但社方若要自行印制书刊,就需要有更多工厂面积和设备才行,而且弟兄们也必须学习新的技能。他们能够这样行吗?工厂监督罗伯特·J·马丁回想在摩西的日子,耶和华使‘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的心充满智慧,能做各样的工’,结果得以将神圣的会幕建成。(出埃及记35:30-35)马丁弟兄将这项圣经记载紧记在心,因此他坚信耶和华能够成就一切所需的事,帮助他的仆人印发书刊去宣扬王国。

作过很多沉思和祷告之后,弟兄们开始拟订出具体的计划来。后来马丁弟兄写信给卢述福社长,回顾当时所发生的事,说:“有一天你来问我们,社方有充分理由不能够印刷和装订所有的书本吗?那天的确是个意义重大的日子。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构思,因为这意味到我们会设立一个完整的印刷厂,能够执行排字、电铸、印刷和装订的工作。我们需要操作许多我们所不熟识的机器,这些机器的大部分是当时我们甚至还未听闻过的,而且我们也需要学会许多技能。可是,看来这实在是应付战后高昂的书本价格的最佳方法。

“你租了康科德街18号的六层建筑物(其中两层已有房客);我们在1922年3月1日迁进这个新址。你为我们购置了全套排字、电铸、印刷和装订的机器,大部分是新的,其中也有些是二手货;于是我们便开始工作。

“一间大印刷厂曾为我们印过很多书;该公司的总裁听闻我们所做的事之后,便亲自来探访我们。他参观我们的新设备,然后一本正经地评论说,‘你们手上有一间第一流的印刷厂,但工厂里却没有人知道怎样操作这些机器。不用六个月,整间印刷厂便会变成一堆无用的废物。你会发觉,印刷最好还是交给那些一向专注于这门行业的人去做。’

“他的话听来不无理由,但他却没有考虑到主;主一向都与我们同在。我们开始装订的操作时,主派了一位毕生从事装订工作的弟兄前来帮忙。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的出现对我们十分有用。凭着他的协助,以及主的灵通过努力学习的弟兄们发挥作用,不久我们便印制许多书本了。”

既然康科德街的工厂面积颇大,社方便将原本在底特律进行的印刷工作与布洛克林的运作合并起来。到次年,布洛克林工厂的弟兄们已印制社方所需书本和册子的百分之70;除此之外,社方的工厂也印制了巨量的杂志、小册、单张和传单。翌年,由于工作的扩展,社方需要把工厂其余的两层楼也投入生产。

他们能够加速书本的生产吗?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社方订购了一台德国制造的印刷机,运往美国,于1926年投入生产。据他们所知,这是美国第一台用来印制书本的轮转印刷机。

可是,圣经研究者所指挥的印刷工作并非全部都在美国进行。

其他国家的早期印刷活动

1881年,罗素弟兄已开始运用商业机构在英国印制社方的书刊。然后,1903年在德国,1906年在希腊,1910年在芬兰,1913年甚至在日本,社方都从事印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年间,社方在英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德国和波兰印制了巨量书刊——包括精装书、册子、杂志和单张。也有一些书刊分别在巴西和印度印制。

后来在1920年,即社方开始在布洛克林自行印制杂志的同一年,社方作出安排,使欧洲的弟兄也参与印刷工作。瑞士的一群弟兄在伯恩设立了一间印刷公司。这是他们自资设立的。但他们都是圣经研究者,因此以非常优惠的价格为社方印制欧洲各种文字的书刊。后来,社方获得这间印刷厂的拥有权,并加以扩充。为了照料当时经济情况十分恶劣的欧洲诸国的紧急需要,社方印制了巨量的免费书刊。在1920年代后期,有十多种文字的书刊从这间工厂运出。

与此同时,罗马尼亚的人民对圣经的信息产生了很大兴趣。虽然我们的工作在该国受到猛烈反对,社方却在克卢日设立了一间印刷厂,以求减低书刊的成本,使罗马尼亚和邻近国家中渴望认识真理的人能够更易于获得书刊。1924年,这间印刷厂印制了差不多25万本罗马尼亚文和匈牙利文的精装书,此外还印了许多杂志和册子。可是,在当地督导工作的人后来却不忠于所托,他所采取的行动导致社方失去了印刷厂的物业和设备。即使如此,罗马尼亚的忠贞弟兄仍继续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将圣经真理与别人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有很多人纷纷参加圣经研究者的聚会。但当时德国人在经济上经历很大的艰辛。为了尽量减低圣经书刊的成本以求造益他们,社方也在德国展开自己的印刷作业。1922年,社方在巴门印制书刊,所使用的是一台装置在伯特利之家楼梯口的平面印刷机,另一台印刷机则设于存放柴薪的小棚里。翌年,弟兄们迁到马格德堡,那里有较适宜的环境从事印刷。社方在当地拥有一些优质的建筑物,后来更进一步扩充分社的设施,购置更多印刷及装订的设备。到1925年年尾,据报这间印刷厂的生产量至少与当时社方在布洛克林总部的生产量一样大。

弟兄们所做的印刷工作,大部分在起初都规模甚小。韩国的情形便是这样。1922年,社方在当地设立了一所细小的印刷厂,印制韩文、日文和中文的书刊。几年之后,社方将印刷厂的设备迁到日本去。

到1924年,社方也在加拿大和南非印制各种较细小的项目。1925年,澳大利亚分社购置了一台小印刷机,巴西分社也购置了一台。巴西的弟兄不久便开始运用这些设备去印制葡萄牙文版的《守望台》杂志。英国分社则在1926年初次购置印刷设备。1929年,社方在西班牙用一台小印刷机印制《守望台》杂志,以满足当地谦卑的人的灵性饥渴。两年后,一台印刷机在芬兰分社办事处的地窖开始操作。

与此同时,世界总部也进行扩充。

在世界总部拥有自己的工厂

自1920年以来,社方即已在布洛克林租用厂房。甚至社方在1922年租用的厂房也并不理想;当轮转印刷机在地窖里操作时,整幢建筑物都震动起来。除此之外,工厂需要更多地方以应付与日俱增的工作量。弟兄们认为,有自己的工厂会较为合算。

距离伯特利之家数个街区的一块土地看来位置颇适中,于是他们竞投这块物业。结果施贵宝药厂标得这块地皮;但是,当他们在其上建造时,他们不得不打下1167支桩,才能获得稳固的根基。(若干年后,守望台社从施贵宝药厂购得这些有良好根基的建筑物!)可是,社方在1926年所购置的土地却很坚实而宜于建筑楼房。

1927年2月,弟兄们迁进布洛克林亚当士街117号的崭新建筑物。这使他们拥有的工作面积较以前所拥有的几乎增加了一倍。工厂的设计优良,工作由上层向下展开,通过各个部门,直至抵达地面的装运部。

可是扩展并非至此为止。十年之后,这间工厂不得不再度扩大;后来更作进一步的扩充。除了每年印制数以百万计的杂志和册子之外,工厂也每天印制多达一万本的精装书。1942年,社方所印制的书开始包括整本圣经在内。在这件事上,守望台社再次在印刷工业的一个新范畴中领先。弟兄们作了多次试验,直至能够将又轻又薄的圣经纸用在轮转印刷机上——其他的印刷厂直至多年后才尝试这样行。

社方从事这些大规模的印刷工作之际,并没有忽视某些社群的特殊需要。早在1910年,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位圣经研究者和加拿大的一位圣经研究者合力以盲人点字复制社方的书刊。1924年,社方在印第安纳州洛根斯波特的一个办事处负责印制书刊供盲人之用。可是,由于当时大众对这件事的反应颇有限,以盲人点字印制书刊的工作便在1936年暂告结束。社方强调借着唱片以及个人的关注,对盲人提出帮助。后来在1960年,社方再次印制盲人点字的书刊——这次印制的种类比以前较多,反应亦逐渐有所改善。

应付猛烈的反对

在有些国家里,社方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从事印刷。但我们的弟兄却坚忍不拔,因为他们体会到,宣扬王国好消息乃是耶和华上帝通过他的儿子吩咐我们执行的工作。(以赛亚书61:1,2;马可福音13:10)例如在希腊,弟兄们在1936年设立了一所印刷厂,但只操作了几个月,该国的政权便易手,接着当局将他们的印刷厂关闭。1940年,印度的情形也与此类似。格罗第·高特文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学会怎样操作一台印刷机,但当地的土王却派警察将印刷机搬走,并且把高特文弟兄仔细分类的活字倒进几个大铁罐里。

在其他许多地方,即使社方在邻近国家设有印刷厂而能够代劳,管制书刊入口的法例却使弟兄们不得不将工作交给当地的商业印刷厂担任。在1930年代中期,丹麦、拉脱维亚和匈牙利的情形便是这样。

1933年,在教士们怂恿之下,德国政府采取行动制止耶和华见证人在德国从事印刷。该年四月,警察占据了守望台社在马格德堡设立的工厂,并下令将其关闭。但他们却未能找着任何证据,显示见证人曾犯了法,最后他们只好撤退。可是,他们在六月再次插手干预。为了继续散播王国信息,社方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设立了一间印刷厂,并且将很多印刷设备从马格德堡迁到布拉格去。借着这项安排,接着几年社方印制了两种文字的杂志和六种文字的册子。

后来在1939年,希特勒的军队攻进布拉格,于是弟兄们迅速将印刷设备拆除运往国外。一部分设备运到荷兰。这个步骤的确十分适时。当时荷兰的弟兄与瑞士的通讯变得比以前更困难。因此他们租了一个地方,运用刚获得不久的印刷机自行印刷书刊。可是,这项安排只延续了一段很短时期;不久之后,入侵的纳粹分子便将工厂关闭了。但弟兄们至少在环境许可的时候将这些设备善为运用。

大战期间,芬兰政府采取专横武断的行动,强迫《守望台》停止出版。于是弟兄们将主要文章用油印机翻印,然后派信使将杂志送到弟兄们手中。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分子占领之后,《守望台》也以油印机印制,但弟兄们不得不经常将油印机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以免落入盖世太保手中。类似地,加拿大的见证人在战时受到禁制期间,曾屡次将印刷设备搬到不同地点,以求继续对弟兄们提供灵粮。

在澳大利亚,在耶和华见证人的工作受政府禁制期间,弟兄们印制自己的杂志,甚至印制精装书——这件事是他们在较有利的环境下也从未尝试过的。为了避免被政府充公,他们不得不将装订设备搬迁了16次之多;但他们却得以及时制成2万本精装书,在克服了许多障碍之后于1941年举行的大会中发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扩展

大战结束之后,1946年耶和华见证人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举行国际大会。在这个大会中,当时守望台社的社长内森·H·诺尔谈及重建和扩展的问题。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见证人的数目增加了逾百分之157,海外传道员也迅速在许多新地区展开工作。为了满足普世对圣经书刊的需求,诺尔弟兄透露,社方计划大大扩充世界总部的设施。由于这项扩充,工厂的面积会比1927年最初的建筑物增加一倍有余,而且伯特利之家也会大为扩充,以便容纳更多志愿工人。这些扩充在1950年初完成,各项新设施便开始使用。

自1950年以来,布洛克林世界总部的工厂和办事处设施曾多次扩充。到1992年,这些建筑物的面积大约等于八个城市街区,包括23万零71平方米的楼面面积。这些建筑物并非仅是印书工厂而已。它们是奉献给耶和华的产业,目的是要印制书刊,以便教育人认识上帝所定的永生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方发觉有些地区很难恢复印刷活动。德国的马格德堡原本设有社方的工厂和办公室大厦,但在战后,这些设施位于受共产政府控制的地区里。德国的见证人迁回其中,但他们只能够使用这些建筑物一段很短的时期,接着又再次被政府充公。为了满足西德的需要,社方必须在该国设立印刷厂。由于德国在战时饱受空袭,许多城市沦为废墟。可是,见证人不久便在卡尔斯鲁厄获得一间曾受纳粹分子使用的印刷厂。到1948年,政府在威斯巴登配给他们一幢房屋;他们在这幢建筑物里设置了两台平面印刷机,昼夜操作以印制书刊。次年,他们扩大威斯巴登的设施,并且将印刷机的数目增至以前的四倍,以求应付在世界田地的这部分、数目迅速增加的王国宣扬者的需要。

1946年,社方开始再次公开在希腊印制书刊。当时该国的电力供应极不稳定,有时停电达数小时之久。1977年,尼日利亚的弟兄也面对类似的难题。最后,尼日利亚分社购置了自用的发电机;在此之前,在工厂操作的弟兄们一待有电力供应——不论昼夜——就要返回工厂工作。凭着这样的精神,《守望台》从未脱漏过一期。

1948年,诺尔弟兄前往南非探访;在此之后,社方在埃兰兹方丹购置了一块土地。1952年初,分社迁进在该处兴建的一座新工厂。这是南非第一间实际由社方兴建的工厂。借着运用一台新的平面印刷机,他们开始自行印制在非洲使用的八种文字版本的杂志。1954年,瑞典分社也获得设备,用平面印刷机自行印刷杂志。1957年,丹麦的分社也同样行。

随着人们对书刊的需求日增,社方购置高速的轮转活版印刷机供应一个复一个的分社。加拿大在1958年获得第一台这样的印刷机,英国则在1959年。到1975年,守望台社总共拥有70台大型的轮转印刷机,分别在世界各地的印刷厂中操作。

出版圣经真理的普世网络

1960年代后期和之后,守望台社设法进一步分散社方所从事的印刷活动。耶和华见证人的数目增加得非常迅速。社方需要有更多工厂面积去印制圣经书刊,供见证人本身之用及分发给大众。但由于可以获得的物业颇有限,且也牵涉到法律上很多繁复的手续,在布洛克林扩充社方的设施是一项缓慢的过程。因此社方计划将更多印刷活动转移到其他地方去。

1969年,社方开始计划在纽约州布洛克林西北大约150公里的华基尔附近兴建一间新印刷厂。这项安排会扩大和分散总部的设施;最后,美国所需的《守望台》和《儆醒!》杂志会差不多全部来自华基尔的工厂。三年后,社方开始计划在华基尔兴建第二间工厂,这间工厂的面积和规模会比第一间大得多。到1977年,这两间工厂的轮转活版印刷机每个月生产逾1800万本杂志。到1992年,工厂使用巨型的曼罗兰和汉乔平版印刷机(以前使用15台活版印刷机,现今仅需4台平版印刷机便够了),每日的生产量远超过一百万本杂志。

社方初次计划在华基尔印刷杂志时,《守望台》有72种文字的版本,其中32种在布洛克林印制;《儆醒!》则有26种文字的版本,其中14种在布洛克林印制。社方所印发的杂志总数,大约有百分之60在世界总部印制。如果有更多印刷工作在美国之外的国家进行,并且由我们的弟兄而非由商业性的机构担任,无疑会有相当好处。这样,即使未来发生的世界危机,或政府干预耶和华见证人的工作,使地上某一部分的印刷工作受到阻碍,社方仍然能够照常提供不可或缺的灵粮。

因此在1971年,在华基尔的第一间守望台工厂开始操作之前差不多两年,社方着手在日本的沼津兴建一间设备优良的新印刷厂。在此以前的十年期间,日本的王国宣扬者数目增至超过以前的五倍;这显示该国会需要很多圣经书刊。与此同时,巴西的分社设施也大大扩充。南非亦然,当时这个分社正以二十多种非洲文字印行圣经书刊。翌年,1972年,社方在澳大利亚的印刷设施增至以前的四倍,目的是要将每期《守望台》和《儆醒!》供应给世界的这个部分,使该国的杂志供应不致由于船运的缘故大受耽延。此外,社方也在法国和菲律宾兴建更多工厂。

1972年年初,N.H.诺尔和布洛克林的工厂监督M.H.拉尔逊到世界各国视察工作的进行,目的是要作出安排,务求以最佳的方式使用社方的设施,并为未来进一步的扩张奠下基础。他们所探访的地区包括南美洲、非洲和远东等地的16个国家。

在此之后不久,日本分社开始自行印制该国所需的日文杂志,从而不用再倚赖商业性的印刷厂。同一年,1972年,加纳的分社开始以三种当地文字印行《守望台》;这样他们便无需再等候杂志从美国和尼日利亚运来了。接着,菲律宾分社开始以八种当地文字编排和印制《守望台》和《儆醒!》(此外更印制当地所需的英文杂志)。在社方分散印制守望台书刊的工作上,这意味到再向前踏进了一大步。

到1975年年尾,守望台社在环球23个国家地区以自设的工厂印制圣经书刊——在三个国家印制精装书;在全部23个国家地区印制册子、杂志,或其中一样。在其他25个国家地区,社方以自己的设备印制较细小的印刷品。

社方也增加了印制精装书的能力。早在1920年代中期,社方已有些书是在瑞士和德国装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芬兰的弟兄在1948年开始装订书本(起初大部分用人手操作),这样行的目的主要是要供应该国的传道员本身的需要。两年后,德国的分社再次在工厂里设有装订部门,后来它还接收了一度在瑞士进行的装订工作。

到1967年,全世界已有超过一百万个见证人,而且他们开始在传道工作上使用袖珍型的书本。因此,对这类型的圣经书刊需求激增。在九年间,布洛克林工厂的装订生产线增至相当于以前的六倍有余。到1992年,守望台社总共有28条装订生产线,在八个不同的国家里操作。

在同一年(1992年),守望台社不但在美国以180种文字印制圣经书刊,也通过拉丁美洲的四个大印刷厂提供这些国家本身以及该地区中其他国家所需的大部分书刊。欧洲有十一间印刷厂印制书刊,所有这些工厂均协助供应其他国家对书刊的需求。在这些国家中,法国经常供应14个国家所需的书刊。以40多种文字印制书刊的德国则将巨量书刊运往20个国家,并将数量较少的书刊运往其他许多国家地区。在非洲,六间守望台印刷厂总共以46种文字印制圣经书刊。另外11间印刷厂——有些规模颇大,有些规模则较小——负责供应书刊给中东和远东各地、太平洋诸岛、加拿大和其他地区,以便用来散播关于上帝王国的紧急信息。在另外27个国家地区,社方印制会众所需的各种较细小的印刷品,以促进组织的顺利运作。

新方法、新设备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一场革命席卷印刷工业。业内人士正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撇弃活版印刷,转而采用平版印刷。d守望台社并没有迅速附和这种趋势。由于社方印制的书刊数量巨大,当时平版印刷机所用的印版对这样的印刷并不适宜。再者,这种改变需要有完全新的排字和排版方法。社方需要购置新的印刷机,工作人员需要学习新的技术。社方的印刷厂里差不多所有的印刷设备均需要改换。这样行的花费会极为巨大。

可是,不久情势便表明,活版印刷所需的各项用品不久便会无法获得了。此外,平版印刷所用的印版的耐久性也在迅速改善。因此,作出这样的改变便成为势在必行了。

早在1972年,南非伯特利家庭的三个成员对平版印刷的发展深感兴趣,于是购置了一台二手的小型单张纸平版印刷机。他们用这台印刷机印制了一些较小的印刷品,从而获得了若干平版印刷经验。后来在1974年,社方用这台印刷机印制了一本袖珍型的精装书——龙加文的《导至永生的真理》。他们能够迅速将这本书印成。由于这缘故,见证人能够在说龙加语的地区中,趁政府未再次禁止耶和华见证人活动之前,将宝贵的圣经教训传到数以千计渴慕真理的人手中。弟兄们购置了第一台单张纸平版印刷机之后不久,有人将另一台单张纸平版印刷机赠送给南非的分社;社方将这台印刷机运到赞比亚供当地使用。

社方在德国的工厂也率先采用平版印刷。1975年4月,该分社的弟兄开始使用一台单张纸平版印刷机将杂志印在圣经纸上,供东德的耶和华见证人使用(当时见证人在这个国家里受到禁制)。在此之后,次年社方也用这台平版印刷机印制精装书供东德饱受逼迫的弟兄使用。

大约在同一个时候(1975年),守望台社在阿根廷首次使用卷筒纸平版印刷机印制杂志。可是,这台印刷机只使用了一年多一点,阿根廷政府便禁止见证人的工作,并且将他们的印刷厂封闭。但在其他国家,平版印刷继续扩展。1978年年初,纽约布洛克林守望台社总部的印刷厂开始用卷筒纸平版印刷机印制有三色图片的书本。e在同一年,社方购置了第二台这样的印刷机。可是,社方还需要有更多设备才能完成这项变更。

治理机构坚信耶和华会提供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使他的子民得以完成他要他们执行的工作。1979年4月和1980年1月,社方致信美国的各群会众,将情形向他们解释清楚。社方开始收到捐款——起初颇为缓慢,但过了相当时候,社方获得足够款项,使全球各地的守望台工厂都转而从事平版印刷。

与此同时,为了尽量利用现有的设备及加速这项转变,守望台社雇请专家,将社方拥有的新型MAN牌印刷机转变为平版印刷机。有十二个国家获得这样的印刷机,其中六个以前并没有在本国印制杂志。

四色印刷

芬兰分社是最先用平版印刷机将每期杂志印成四色的分社。最初他们只是将1981年1月的杂志印成彩色,然后他们逐渐使用改良了的技术去生产彩色杂志。接着,日本运用四色印刷去印制一本精装书。随着守望台社的其他印刷厂陆续获得所需的设备,于是也投入彩色印刷。有些印刷机是由世界总部购置和运出的,其他的则由当地的耶和华见证人出资购置。还有些情形是,一个国家的见证人将所需的设备捐赠给另一个国家的弟兄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变成非常重视图画;因此,运用逼真的色彩有助于使书刊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运用彩色使书刊更悦目,因此能够鼓励人阅读。在世界许多地方,社方发觉《守望台》和《儆醒!》的外表由于以彩色印刷而更为美观,杂志的分发量亦随之大增。

发展适当的电脑系统

为了支持四色印刷工作,社方不得不发展一套电脑化的预印系统。社方在1977年决定着手落实这项计划。许多在这方面具有专长的见证人自告奋勇到世界总部工作,以帮助社方迅速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此之后不久,在1979年,日本的一组弟兄开始编写印刷日文所需的程式;这件工作最后用上了大约50位见证人。)弟兄们运用市面上现成的电脑硬件,程式则由见证人编写,目标是要协助社方应付在行政方面和从事多种文字印刷方面的需要。为了在印刷方面保持高度的水准,兼且具有所需的伸缩性,社方必须发展一些特别的程式,供排字和照相排版之用。当时守望台社印制167种文字版本的书刊,其中有许多种文字是当时尚未有任何商用程式能够输入和照相排字的,因此见证人不得不发展自己的系统。

当时商业世界认为,将时间花在一些较少人使用或收入不多的人所用的文字上,根本无利可图;但耶和华见证人所关心的乃是别人的生命。过了不多时间,社方已使用编写成的排字程式去印制超过90种文字的书刊。论到见证人的工作,受人尊重的《西博尔德出版系统报告书》说:“我们对守望台人员所表现的进取心、主动精神和洞察力十分钦佩。今日很少人有足够的干劲或勇气去承担这件工作,特别是鉴于他们差不多需要从头做起。”——第12卷,第1期,1982年9月13日。

如果社方在普世使用的设备都能够完全彼此兼容,印刷和维修的工作就会方便得多。因此在1979年,社方作了决定,要发展本身所用的照相排字系统。负责设计这个系统的弟兄们会自行制造主要的硬件,这样便无需完全倚赖商界出产的设备了。

于是,在1979年,一群以纽约州华基尔守望台农场为工作基地的耶和华见证人开始设计和制造多种语文电子照相排字系统(MEPS)。到1986年5月,负责发展这个系统的弟兄们不但已将多种语文电子照相排字系统的电脑、照相排字机和图示终端机设计好和制造好,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发展了所需的软件去处理186种文字的书刊的资料。

与这项软件发展同时进行的,是一项庞大的字形数字化系统。这需要人对每种文字的独有特色作深入的研究。一种文字的每个字符均需要经过美工制作(例如,不同大小级别的大写和小写字母,以及变音符号和标点)。此外,每种印刷字体(诸如幼字体、斜体字、粗体、特粗体等)均必须分别绘制,很可能包括若干款不同的字形式样。每款罗马字形需要202个字符。因此,369款罗马字形总共有7万4538个字符。准备中文字形时需要将8364个字符逐一绘制,并且在后来还要加上更多的字符。

美工制作完成之后,所设计的软件能够将轮廓清晰鲜明的字符印出来。软件必须能够处理罗马字母,同时也要有能力处理孟加拉文、柬埔寨文、西里尔文、希腊文、印地文、韩文,以及阿拉伯文和希伯来文(这两种文字均是从右方向左方阅读的),加上日文和中文(这些文字不使用字母)。到1992年,社方自制的软件能够处理超过200种文字的资料,而且社方仍继续发展更多的程式去处理世上千百万人所使用的其他文字。

为了在各分社落实这项改变,弟兄们需要采纳新的工作程序和学习新的技能。分社将工作人员送往总社学习怎样装设、操作和维修巨型的卷筒纸平版印刷机。有些则学会怎样以激光扫描器进行分色的工作。社方也训练额外的人员去使用和维修电脑设备。这样,若有生产方面的难题在世界的任何部分发生,便可以迅速获得解决,使工作能够继续进行。

治理机构意识到,普世的耶和华见证人若在每周的聚会中研读同一的资料,并且在外勤服事职务上分发同一的书刊,这会发挥有力的团结影响。在以往,书刊首先用英文出版,通常要至少四个月之后才会以其他文字发行;还有更多语文的版本,则时常要等到一年或数年之后才发行。但现在这种情形有改变的可能了。社方能够以多种文字同时发行书刊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担任印刷的各分社,设有彼此完全兼容的设备。到1984年,《守望台》得以用20种文字同时发行同一的资料。1989年,见证人开始将《启示录的伟大高潮近了!》这本书所含的有力信息分发给大众人士。这本书初次发行之后仅数个月,便已有了25种文字的版本。到1992年,《守望台》已用66种文字同时发行同一的资料;这些文字都是有很多人使用的。

自从社方在1979年着手发展多种语文电子照相排字系统以来,电脑工业有了令人惊讶的长足进展。现在,具有多种功能的强力个人电脑价格比以前低得多。为了追上出版工作的需要,守望台社决定将这些个人电脑与社方自行编写的软件合并使用。这使生产的程序速度大增。这也使更多分社能够从电脑程式得益。结果,采用这些程式的分社数目迅速增至83个。到1992年,守望台社在世界各地总共拥有超过3800台使用社方自制的电脑程式的终端机。并非一切拥有这种设备的分社都从事印刷,但分社只要有一台小型的电脑和社方的软件,以及一台小型的激光印字机,便能够为各样单张、杂志、书本以及任何需要印制的刊物进行预印的工作了。

电脑给予翻译员更大支持

电脑化可以给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更大的协助吗?以大部分而言,现今翻译守望台书刊的人都使用电脑终端机。许多翻译员在社方的分社办事处工作,另外有些人则在家里翻译。有多年时间,这些人使用打字机,或甚至用手将译文写下来;但他们现在已学会将译文输进电脑工作站,或用社方所购置的膝上电脑(小巧方便型的电脑)从事翻译。他们也可以很容易在电脑的荧光屏上修改译文。翻译员若不是在从事印刷的分社里担任翻译,他只需将译文复印在一个软磁碟上,寄到负责印刷的分社便行了。

在1989-90年间,许多国家的政府经历迅速的改变,国际间的通讯也成为较容易。耶和华见证人随即为来自东欧各国的译者举行了一个研讨会。聚会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们改善工作的素质,使他们能够从现有的电脑设备得益,并且使《守望台》能够以他们的本国文字与其他文字的版本同时发表同一资料。除此之外,东南亚的译者也获得类似的帮助。

但我们可以运用电脑去加速翻译工作及改良翻译的素质吗?可以。到1989年,耶和华见证人已发展了一些强力的电脑系统,去协助翻译圣经的工作进行。作过详尽的准备工夫之后,社方提供一些电子档案,使译者能够迅速将圣经原文的任何一个字词,连同这个字词在《新世界译本》里按上下文含意译成英文的所有方式,在电脑的荧光屏上显示出来。他也能够拣选一个特定的英文字词,由电脑提供这个字词(以及具有类似含义的字词)被用来翻译的所有原文字词。这时常显示,英文采用一组字词去表达原文一个单字所含的意思。这可以帮助译者迅速对所译的资料获得深入的了解。这也可以帮助译者把握原文基本字词所含的独特意味,以及上下文所显示的正确意思。这样,他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原文的意思精确地表达出来。

经验丰富的译者会运用这些电子档案去查考曾经在圣经所有地方出现的同一个字词,然后按照上下文为每次出现的字词定出当地语文的一个适当字词来。这使译文能够保持高度的首尾一贯。每个译者的译文会由合力翻译圣经的其他译者加以检讨,使译文能够从所有翻译员所作的研究和所具有的经验得益。作过这番工夫之后,他们会用电脑显示出一段经文来,列举出其中每个英文字词,连同为原文字词所编订的号码,以及在当地文字中选出的相当字词。翻译至此尚未完成。译者仍需整理好句子的结构,使其在自己的语文中通顺流畅。译者这样行之际,必须清楚了解经文的意思才行。为了在这方面帮助译者,电脑能够立即找出守望台书刊对该节经文或其中任何词句所作的评论。

这项安排不但能够减少作研究工夫的时间,同时也有助于获致高度的首尾一贯性。借着进一步发展这方面的潜能,社方希望能够迅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书刊,即使该种语文所拥有的翻译员数目颇有限。借着运用这项工具去提供书刊,支持宣扬王国信息的工作,这为社方在印刷方面打开了广大的新范畴。

像早期的基督徒同工一样,现代的耶和华见证人采用最新近的方法去传播上帝的话语。为了使好消息能够尽量传给多些人,他们在出版方面毅然接受各项新挑战,绝没有畏缩不前。

[脚注]

a 1896年,这个法人团体的名字正式改为守望台圣经书社。

b 这间公司属于查尔斯·泰兹·罗素所有。1898年,他将高台出版公司的资产捐赠给守望台圣经书社。

c 社方得不着煤并非仅是由于战时物资短缺之故。当时在总社任职的胡戈·里默尔后来写道,难题主要是,当时圣经研究者在纽约普遍受人敌视。

d 活版印刷是借着凸出的表面将所要印的东西印出来。这凸出的表面用墨涂上,压在纸上。平版印刷则借着将印版上涂了墨的形像转移到一个铺有橡皮表面的圆筒上,然后将形像转移到纸上。

e 从1959年至1971年,社方在布洛克林的印刷厂运用一台单张纸平版印刷机印制四色的月历,其中刊出与宣扬好消息有关的多个主题。

[第578页的精选语句]

“我们就以煤作为试验好了”

[第595页的精选语句]

使全球各地的守望台工厂都获得装备从事平版印刷

[第596页的精选语句]

“我们对守望台人员……十分钦佩”

[第581页的附栏或图片]

排字

早期的排字工作是用人手做的,每次只排一个字

南非

从1920年至1980年代,社方使用长条活字铸造机

美国

在有些地方,社方采用自动铸字机来排字

日本

守望台社现在采用电脑化的照相排字方法

德国

[第582页的附栏或图片]

制版

从1920年代至1980年代,守望台社运用铅片进行活版印刷

[图片]

1.一行行供印刷用的铅字首先锁在金属框架上,这些框架称为排版架

2.在机器加压下,铅字会压印在一些用来制字模的物质上,留下字型

3.接着把滚烫的铅倒在铸模(或字模)上,制成拱型的金属印版

4.把印版上多余的金属去掉

5.在印版上镀上镍,使其持久耐用

后来,社方改以照相排字的方法制作版面,将底片安放在适当位置上,配上图片。然后将一组组版面借着照相的方式转移到柔软的胶印版之上

[第585页的附栏或图片]

‘耶和华的灵发挥作用的明证’

“社方能够成功地运用轮转印刷机印制圣经和书刊,而参与其事的人在印刷方面却经验十分有限,甚或毫无经验[而且当时还未有人试过用轮转印刷机印制圣经],这清楚显示耶和华正督导事情的进行,并以他的灵指挥这件工作,”查尔斯·费克尔说。费克尔弟兄无疑深知事情牵涉到什么,因为他曾在总社参与印刷工作的发展逾半个世纪之久。他在晚年则以治理机构成员的身分服务。

[图片]

查尔斯·费克尔

[第586页的附栏或图片]

倚赖全能的上帝

胡戈·里默尔是守望台社的前任采购主任,他所叙述的一个经验足以说明守望台社的处事方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印刷用纸是由政府配给的。人若需要这类纸张,便要向政府指派的委员会申请。有一次,一个有名的圣经会派出律师、大商家、传教士和其他人员去代表该会与委员会洽商。然而,他们所获配给的纸张却比他们所要求的少得多。委员会考虑过他们的申请之后,接着便召见守望台圣经书社的代表。当时代表守望台社的是胡戈·里默尔以及麦克斯·拉尔逊。委员会的主席问道:“只有你们两个人么?”他们回答说:“是的。但我们希望全能的上帝也与我们同在。”结果,他们获得了全部所需的纸张。

[图片]

胡戈·里默尔

[第587页的附栏或图片]

印刷机

守望台社在印刷活动方面曾运用不同种类的印刷机

[图片]

有多年时间,社方运用许多不同类型的平面印刷机(德国)

平压印刷机曾被用来印刷表格和传单,也用来印刷杂志(美国)

社方在各地的印刷厂总共置有58台这类由德国制造的MAN牌轮转活版印刷机(加拿大)

现今,社方属下的各大印刷厂采用不同国家制造的高速彩色卷筒纸平版印刷机

意大利

德国

[第588,589页的图片]

装订

在守望台社属下的工厂里,有些早期的装订工作是用人手进行的(瑞士)

由于美国的制书量十分庞大,装订过程需要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

1.收集书帖

2.把书帖缝在一起

3.贴上衬页

4.裁切

5.给书皮压纹

6.装上书皮

7.压紧书本,使胶浆粘贴稳妥

目前采用的方法时常不再是把书本钉缝起来而是用喷爆装订法,每台高速机器可以每天生产2万本或以上的精装书

[第594页的附栏或图片]

传播上帝王国的知识

守望台社曾在不同时期总共以290多种文字印制圣经书刊。到1992年,社方以210种文字印制圣经刊物。社方出版这些书刊的目的是要帮助人认识上帝的王国,看出这王国对他们所具有的意义。在守望台社出版的圣经研究辅助读物中,到目前为止,以下几本分发得最为广泛:

《导至永生的真理》(1968年,英文版):以117种文字出版,印行了1亿零755万3888本

《你能够永远生活在地上的乐园里》(1982年,英文版):以115种文字出版,印行了6242万8231本

《永远在地上享受生命!》(1982年,英文版):以200种文字出版,印行了7620万3646本

上述数字是1992年的统计。

[第598页的附栏或图片]

盒式录音带

除了运用圣经书刊从事传道工作之外,守望台社自1978年以来也灌录了许多录音带——美国总社和德国分社运用本身的设备制作了逾6500万盒。

整部《新世界译本》已制成了录音带,以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和西班牙语的版本发行。到1992年,部分的《新世界译本》也以另外八种语言制成录音带。

为了帮助儿童,社方把《我的圣经故事书》和《聆听伟大的导师》这两本书制成录音带。这些都是教导儿童的良助。

除此之外,在若干国家和地区,社方曾灌制录音带供电台广播之用。

由见证人组成的管弦乐队也灌录了不少录音带。这些录音带是供耶和华见证人在大会里唱诗时作伴奏之用的。除此之外,社方也把这些优美的管弦乐制成录音带,供人在家里欣赏。

耶和华见证人也把若干戏剧(包括现代和圣经时代的戏剧)制成录音带,在大会里播放出来,见证人演员则使戏剧的内容活现在观众眼前。稍后,有些戏剧录音带可以用作富于教诲的家庭娱乐。

《守望台》和《儆醒!》都同时有英语和芬兰语的录音带版本。此外,社方也有法语、德语、丹麦语、挪威语和瑞典语的《守望台》录音带供应。这些录音带原本是为了一些视力欠佳的人而制作的,但它们也深受其他盈千累万的人所欢迎。

[图片]

J.E.巴尔在录音室进行录音

[第600,601页的附栏或图片]

在宣扬王国的工作上运用录像带

1990年,守望台社首次向大众推出一辑录像带,从而踏进了一个新的工作范畴。

根据估计,该年环球有2亿个家庭拥有各种各类的录像机。甚至在一些没有电视台的国家和地区里,人们也可以观看到录像带。因此,社方运用录像带作为新的教导工具,以求接触到一群广大的观众。

早在1985年,社方已为了前来参观总社的人的益处,着手制作一辑录像带,描述世界总部的若干运作。后来,社方用录像带帮助新加入伯特利家庭的成员去适应伯特利的生活。采用这个方法使社方节省了不少时间。社方能够以其他方式使用这种教导工具,以帮助在普世使人作基督门徒的工作进行吗?有些弟兄认为能够。

结果,社方在1990年10月发行了称为《耶和华见证人——这名字背后的组织》的录像带。大众的反应十分热烈。因此,不少人致函社方,请求社方制作更多这类的录像带。为了满足这项需求,社方设立了一个新部门,称为录像服务部。

有好些具有专业录像技术的见证人欣然自愿提出协助。社方购置了所需的器材,并且设立了录像室。一队录像人员开始周游各地,把有关的人和物摄录下来,以便制作一些能够培养信心的录像带。一队由来自多国的见证人共同组成的管弦乐队曾多次在社方的特别计划中参与演奏。他们也同样在这项录像计划中提出协助,使制作的效果生色不少。

社方也落实计划以便帮助更多说不同语言的人。到1992年年中,《耶和华见证人——这名字背后的组织》这辑录像带已有十多种语言的版本发行。这辑录像带现已灌录成25种语言,包括一些东欧语言在内。除此之外,社方也为了中国人的益处,着手把这辑录像带制成普通话和广东话的版本。此外,社方也获准复制和分发称为《紫色三角》的录像带。这辑录像带叙述一个德国家庭在纳粹统治期间所表现的忠诚。仅在两年之内,社方生产了逾一百万盒录像带,供耶和华见证人在他们的服事职务上使用。

社方也关心失聪人士的需要。因此,社方把《耶和华见证人——这名字背后的组织》制成了美式手语的版本。此外,社方作了一番研究,希望制作一些特别的录像带去帮助生活在其他国家的失聪人士。

与此同时,守望台社着手制作一系列的录像带去帮助人对圣经——基督徒的信仰基础——养成信心。1992年9月,这系列录像带的第一集——《圣经——准确的历史,可靠的预言》——已制成英语版,社方正在将其制成其他语言的版本。

当然,录像带绝不能取代圣经书刊和见证工作的地位。在传讲好消息方面,社方的刊物仍然担任重要的角色。在耶和华见证人的服事职务上,逐户见证仍然是一项具有充分圣经根据的特色。然而,录像带却能进一步帮助人对耶和华的宝贵应许养成信心,并且加深人对上帝在我们日子所成就的大事的体会。因此,录像带无疑是一项深具价值的工具。

[图片]

1.决定了大致内容之后,便着手撰写剧本和摄录影片

2.在离线的剪辑过程中将影片及其先后次序加以挑选和编排

3.将特别编写的管弦音乐灌录下来,好使录像制作更为生色

4.把琴键音乐和音响效果加插在旁述和影片中

5.将影片和录音作最后的编辑

[第576页的图片]

这些早期的书刊是由外界的印刷公司代印的

[第577页的图片]

C.A.怀斯作了一项试验,看看圣经研究者是否应当重新将总部在布洛克林建立起来

[第579页的图片]

社方自置的第一台轮转印刷机,用来印制400万本内容坦率的《黄金时代》27号刊

[第580页的图片]

社方在布洛克林自设的工厂的第一位监督R.J.马丁(右方)与卢述福弟兄商谈

[第583页的图片]

社方在欧洲最早的印刷厂之一(位于瑞士的伯恩)

[第584页的图片]

1920年代,社方在德国的马格德堡设立了一间印刷厂

[第590,591页的图片]

南非的埃兰兹方丹(1972年)

[第590页的图片]

日本的沼津(1972年)

[第590页的图片]

澳大利亚的斯特拉斯菲尔德(1972年)

[第590页的图片]

巴西的圣保罗(1973年)

[第591页的图片]

尼日利亚的拉各斯(1974年)

[第591页的图片]

德国的威斯巴登(1975年)

[第591页的图片]

加拿大的多伦多(1975年)

[第597页的图片]

为了满足以许多种文字印制圣经书刊的需要,见证人在字形数字化方面作了很多工夫(纽约布洛克林)

[第599页的图片]

彩色电脑工作站使美术设计员能够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定位、修剪和美化图片等工作

[第602页的图片]

耶和华见证人运用电脑系统去加速和改善翻译圣经的工作(韩国)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