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昏暗的隧道进入古代!
你所携带的手电筒只能使你看见不远的地方,这更加反映出隧道前头的黑暗。在你身旁和头上的是粗糙的石壁,水流及膝,因此你必须小心前进。这种景象是令人心悸——抑或引人入胜?
你会有各种理由喜欢从这条黑暗隧道,在古代的大卫城之下进入耶路撒冷。何以会如此呢?因为涉水而过等于涉猎历史的一部份,而这部份历史很有力地证实了圣经的记录。
这条长长的石隧道通常称为希西家隧道或西罗亚隧道。(列王纪下20:20)在通过隧道时你会发现穿着运动鞋和短裤最切合实际。手里拿着手电筒,在不及一小时之内,你所见的会证实差不多三千年前圣经所载的记录,可是在这样行之前,不论是实际涉水还是作纸上旅行,都要简略考虑一下这条杰出隧道的历史。
当希西家在公元前745年作犹大王时,强大的亚述国王正在压迫以色列和犹大的百姓。在公元前740年,亚述大军已征服和灭亡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后来更开始进侵犹大,犹大的城堡一个复一个地失陷在凶残的亚述人手中。(列王纪下18:9-11,13)大军指向耶路撒冷,这个城堡怎样在圣经历史上第二个世界霸权的无敌大军进攻下幸免于难呢?
亚述王西拿基立差遣一个名叫拉伯沙基的将官去恫吓犹太人。拉伯沙基用希伯来语向城墙上的民众大声呼叫,企图消灭犹太人的士气和抵抗精神。鉴于中东的酷热气候,你可以想象到他恫吓犹太人会“受饥渴而死”,这句话含有什么意思。(历代志下32:11)但情形真的仅是——‘不投降就得渴死’吗?
不错,因为希西家王在较早时候已命人“塞住城外的泉源”。(历代志下32:2-4)因此围城的亚述人会受到极大威胁,因为难以寻得足够的食水。既然希西家王和百姓会像西拿基立所恫吓一般,有如被困的“笼中之鸟”,他们可以有什么水源供应呢?不错,犹太人知道在城东山坡的基训河谷有大量水源。这水源已被“塞住”或埋没而不让亚述人知道。可是基训是在耶路撒冷城墙之外。那末犹太人何以为生呢?
圣经告诉我们。它说希西家“塞住基训的上源,引水直下,流在大卫城的西边。”(历代志下32:30;列王纪下20:20)他怎样成就这件事呢?借着凿石开通一条流水隧道。隧道至今犹存。专家们称之为“古代工程学的伟举之一”。你若往该地访游便可以涉水通过。
看来基训泉源(现时有人称之为处女泉)在汲沦谷的低坡处有一个洞穴。因此一度占据该城的古代耶布斯人在洞后凿通石壁,将水从竖坑引入附近石壁的里面。他们遂能缒下水桶从水沟取水。大卫的手下也许曾从这条水沟潜入城内。(撒母耳记下5:8)但在希西家时代,城里居民已大为增加。因此,他下令凿一条长长的隧道,将大量的水引入池子(西罗亚)中,这池是在城内的城墙保护范围内。(参看略图。)
这项工程多么伟大!一队工作人员从南边的西罗亚池开掘。另一队则从北边的基训动工。请想想工程中的开凿工夫——只用手工具而非用气压钻孔机或现代的爆炸方法——从坚石中凿出一条隧道,它的高度平均约六尺(1.8公尺),宽应约二尺(0.6公尺)。更为惊人的是长度,共1,749尺(533公尺)。请想象一下,挖通差不多三分之一哩的坚石!
开凿的范围是如此狭窄,以致一时仅容一人挖凿隧道面。即使两队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动工,看来也要六至八个月才能相遇。虽然你无法得知当时的勤奋工人对工作所得的印象,但你也可以略知一二。怎会如此呢?
在1880年,有一位少年在西罗亚隧道出口附近嬉戏,不慎坠下水中。他从水里上来时发现壁上的碑铭。它刻着的是古代希伯来文,是当时希伯来字体的一个可贵样本,与以赛亚先知所用的字体无异。碑上的空间并未完全刻遍,但其中有六行写道:
“这是凿通的方法:——虽然已[……]仍然(有)[……]斧,每个人都移向他的同工,在还有三肘地方尚未凿通之际,已[听到]人声在向同工招呼,因为他们在石的右边[和左边]交错而凿。当隧道凿通时,石工们彼此面对面,斧对斧地凿(石),泉水流经1,200肘进入池子,凿石工人头上石山的高度是100肘。”
请想象你自己是工人之一,向悠长、昏黑的隧道愈凿愈深。你怎能知道应该凿向那一方呢?掘向右边?向左边?高一点?低一点?凿入了数百尺之后两队工人要相遇——多么伟大的成就!
来吧,请按附图所示参观一下隧道的样子。从基训(第1点)的梯阶下去,你会找到泉源本身(第2点)。然后你通过耶布斯人所凿的水沟(第3点)。你若小心考察一下这里的石壁,就会看出上端石壁和天花板显出较佳的雕凿技术。希西家的工人显然在这部份予以翻新,比较早时候耶布斯人的手工更为精细。
我们很快向左转个大弯(第4点),希西家的隧道就在这里开始。从这里前行较为容易。你现在不必在狭窄的通路上爬行,像十九世纪到隧道探险的考古学家一般,那时水面上的空间小到仅有四寸高。他们在其上爬行的那层很深的泥淖现时除去了。因此你可以站直涉水,虽然在有些地方要将身俯得很低。由于水深也许及膝,甚至及腰,涉水的深度会在日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季节而有所差别。
当你向前行去时,你可以领会到并非循着直线前进。今日没有人真正了解何以隧道要凿成“S”形而不凿成较短的直线,但事实便是如此。我们兜一个圈子便来到第5点。为什么突然改变方向呢?对于这点,显然两队工作人员在相距大约100尺(30公尺)之际,来自北方的一队首先听见南方工作队的斧凿之声。来自南方的一队在第12点时也隐约听闻斧声。你可以从隧道决定这点。因为两队都开始了一连串的迂回和纠正方向。请想象一下两队人员知道彼此行将相遇时的兴奋。有时虚假的回声也许曾使隧道转向。但后来可能有一位希伯来工程师辨出错误而指示工作再循正途。看来前往东北,向基训行去的一队有较大的困扰,因为他们作出三次错误的起点,后来须要放弃(第11,10,9点)。
你若将脑海中的景象重温一下,你可以领会到工人在隧道里的蒙眬光线下斧凿壁面。听到从另一隧道传来斧凿之声时,他既紧张又兴奋,对烟尘滚滚和窒闷的空气也不留意了。在他后面的工程师也许蹲下来,拿着火炬,并不时指导说,“转左一点”,或“向着这方,循声凿去”。
领前的工人愈来愈近。从壁上较粗陋的技术你可以领会到工人们的兴奋和不耐。他们放弃了在早期开凿时所表现的优良技术。
当你行到第6点时你便是站在当时北方队中有人听到“呼叫同工声音”的地方,正如西罗亚碑铭所述一般。他们必然彼此发出关怀的呼声,于是工人们重新振奋精神凿石,现时双方距离仅有三肘或四尺半(1.4公尺)之遥。只看石壁的些微曲折便知道工人们急于彼此相遇。甚至地面也证明他们的紧张,因为从第6和第8点,地面即开始升高,工人没有掘得很深。
声音愈来愈响。最后在第7点,斧尖突破了距离。工人看到亮光,和人面!不错,鉴于当时所用的简单工具,两队人员在大卫城的地底下一条养生的隧道上相遇的建隧计划的确是一项伟举。借着查考开凿形式的转变方向,你可以决定相遇的精确地点。在西罗亚进口约二十尺(6公尺)处有铭刻纪念这项伟业(第13点)。原始的石碑现在保存在伊斯坦堡博物馆。但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你可以看到石膏仿制版。
为了使凉水从基训流入西罗亚池子,隧道专家要在西罗亚一端的隧道地平作出若干调整。你可以看出这点.因为隧道在此处的高度超出其他部份。但此举一经完成,水流遂能平顺地在隧道全长中下降七尺(2.1公尺)。《大卫城》一书声称“从基训泉源至西罗亚池的逐渐倾斜下降得如此完美,可算是古代建筑技术的另一奇迹。”
你的行程在西罗亚完毕,那里有妇人在现时稍有盐分的水里洗衣,你可以从刚才的经历反省历史事件。虽然圣经中关于希西家的隧道所记载是在数千年前写成,你今日却能目击这次历史记录的正确性。从隧道涉水进入耶路撒冷的游客证明希西家和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在面临亚述人威胁时所表现的远见和勤工。
可是,即使开凿这条隧道,贮备多量的水以防敌人长期围城,希西家王并没有将信赖完全寄托在防御工事之上。反之,他绝对倚靠耶和华的保证和拥护他的崇拜。希西家王在以赛亚先知鼓励之下对百姓说:“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因亚述王和跟随他的大军恐惧、惊慌;因为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大。与他们同在的是肉臂,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他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历代志下32:7,8。
他果然这样行。当城里的犹太人获得来自基训通过隧道流入的食水供应时,亚述大军在离城不远之处扎营。在一个晚上,耶和华的一位天使击杀了185,000名亚述人,“把所有大能的勇士和官长、将帅,尽都灭了。”(历代志下32:21;列王纪下19:35)因此涉水通过希西家的隧道所得的印象不仅是历史上的一项工程计划而已。它应该使你受到感动,坚固你的心,采取积极行动去支持那些忠于上帝的人。
[第22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圣殿新址
大卫城
特罗裴谷
基训
汲沦谷
西罗亚
城墙
[第22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希西家隧道
基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西罗亚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