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现代水底隧道
《儆醒!》杂志驻阿根廷通讯员报导
海兰达利亚斯是南美第一条水底隧道。这条隧道长达7,864尺,在巨大的巴拉那河底;巴拉那河比密西西比河更长,而且水流更壮阔。隧道在1969年十二月十三日启用。
隧道将学大非和巴拉那连贯起来,两者都是阿根廷行省的首都。以前需要几小时的行程现在只要几分钟便可到达,而且轻易和舒服得多。
隧道为人所称颂的另一益处是促进旅游事业。在河的两岸,大酒店、小旅馆和公寓如雨后春笋纷纷兴建。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都有公共汽车直达隧道,从那里运送游客至阿根廷各旅游区。1970年十月,行经隧道的汽车和公共汽车达70,654辆之多。
许多时听到有人问,“你看见过隧道吗?”这个有趣问题激发起我的好奇心,因此我趁探访住在圣大非的朋友之便,经由那巨大的水底管道前往。
几分钟内我们抵达收费处,汽车通过收费七十五仙美金。告示标明最高速度是时连37哩,最低速度是时速25哩。
不久我们来到一条通入隧道的300码左右的斜坡,在斜坡最后三份之一的地方有视觉调整地带。这里减弱灯光使眼睛能够适应隧道中的光度。
隧道里面空气清新,与外面的闷热截然不同。两行混凝土行车道很宽阔,差不多有二十五尺,而高度也有十五尺左右。两旁的墙铺上绿色瓷砖。我对隧道的宽阔、光线充足和整洁留下极深印象。
沿着左方墙边,大约每一百一十码便有一个岗亭。每个岗亭设有电话、灭火筒和水喉。在同一边又有行人路,用铁栏护着给看守人通过。
不久我们已抵达对岸的视觉调整地带。通过隧道的行程仅需时三分钟。可是我的好奇心还未满足,反而增加。于是我决定从隧道回程。
后来在一次游客参观中,我听到通风系统每隔三或四分钟便将隧道里面的空气全部更换一次。同时,每个气体成分分析器随时报告全条隧道内一氧化碳的累积程度。
同时,我也获悉控制室内有十四架电视机映出汽车的进行情形。一有意外,驾驶人立刻可从播音筒听到指示;沿着隧道大约每隔十三尺便有一个播音筒。
我也听到解释说,只要拿起任何一个电话筒便可与控制室通话。倘若发生火警,则有二十四个灭火筒和水喉随时可用来灌救。为了安全起见,载运燃料的油箱车禁止运用隧道。它们必须像以往一般乘汽车轮渡过河。
我对于探悉隧道的结构特别感兴趣。全条隧道由三十六条巨型圆筒管构成,每条长达215尺,内部直径35尺。隧道外面有三层用树脂加强的玻璃纤维,使隧道管绝不透水。
这些管子以四条为一套,浮在水面,然后将其沉下早已在河底掘妥的濠沟中,蛙人潜下水底用铁带将管连接起来。三十七条管子接好之后,它们成为一条密不透气,差不多有一哩半长的大管。壕沟将管藏入地里,因此河床看起来与先前并无分别。
阿根廷的水底隧道的确是一项伟大的机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