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77 4/15 245-246页
  • 彼得拥护上帝的真理和原则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彼得拥护上帝的真理和原则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7年
  • 相似资料
  • 圣经的第61本书——彼得后书
    “圣经全部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
  • 要紧守我们宝贵的信仰!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7年
  • 彼得后书是谁写的?
    警醒!1972
  • 使徒彼得“坚固他的弟兄”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7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7年
《守》77 4/15 245-246页

彼得拥护上帝的真理和原则

使徒彼得在他的第二封书信里像在第一封信中一样写了不少‘坚固他的弟兄’的话。(路加福音22:32)可是,在第二封信里他不是借着鼓励他们忍受逼迫,而是借着勇敢地拥护上帝的真理和原则来坚固他的弟兄。

由于写作的风格迥异,加上讨论的问题大不相同,基督教国的圣经学者们遂辩称第二封信并非出自彼得的手笔。若是如此,这便意味到彼得后书是一封伪造的信了,因彼得后书1:1明确地说:“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门彼得,写信给……同得……信心的人。”他也写及自己亲眼目睹耶稣的变形(彼得是三位目击此事的使徒之一),耶稣预言自己的死亡和这是他的第二封信。——彼得后书1:16-21;3:1;马太福音17:1,2;约翰福音21:18,19。a

虽然他第二封信的主题与论据和第一封的不同,彼得却一开始便提醒那些被召“得与上帝的性情有分”的人前头的光荣盼望。(彼得后书1:3,4)然后彼得吩咐基督徒要‘有充份的信心、德行、知识、节制、忍耐、敬虔、爱弟兄的心和爱众人的心’,以借此拥护上帝的原则。彼得在这里提出多么美好的目标给基督徒努力追求!他们若在这些事上尽心竭力而行,便永不会跌倒;反之,他们必定能够进入上帝的王国里。虽然他们已知道这些事,彼得却乐于不时提醒他们。彼得进一步表明自己拥护上帝的真理,指出在传扬耶稣方面,他并没有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因他曾目睹基督变形的景象,当时上帝亲自从天上发言论及耶稣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彼得也强调圣经的预言并非出于人意,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毫无疑问,基督徒的信心绝非建于传说或虚构的事物之上,反之是建于事实,基于真理之上!既然如此,‘我们至紧留意受感示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彼得后书1:16-21。

在第二章彼得借着严词指责变节不忠的人而拥护上帝的真理及公义原则。这些人以捏造的谎言企图从基督徒同工身上得利。他们必定会遭受像洪水以前的世界和所多玛蛾摩拉二城所遭遇的同一命运。但敬虔的人却会像挪亚及其家人一般得以保全性命。那些假师傅跟从巴兰贪图财利之路。他们借着肉体的私欲和放荡的行为向人提出较大的自由,其实他们自己却成为腐败的奴隶。他们一度认识真理,但后来又离弃真道,结果他们的景况比认识义路之前更坏。——彼得后书2:1-22。

在最后一章,彼得借着揭露那些声称自古以来世界仍是一样的讥诮者的错误而进一步拥护上帝的真理。其实绝不然!他们忽略了挪亚日子的洪水。在末世也是一样,耶和华的日子会像夜间的贼一样突然来到,届时他会处决一切恶人。诚然,这个日子看来有点耽延,可是,在上帝眼中千年仅如一日而已。耶和华其实正表现忍耐,因他希望见到所有人都悔改而得救。——彼得后书3:1-10。

彼得提醒基督徒上帝的忍耐就是救恩。使徒保罗也在他的书信里论及这项真理,但有些人将其歪曲,一如他们歪曲圣经的其余部份一般——彼得在这里支持保罗的书信乃是受上帝感示写成的。既然上帝的道如此真确,而目前的邪恶制度已注定遭受毁灭了,我们应当过怎样的献身生活呢?我们岂不应以圣洁的品行和敬虔的行为为人所知吗?不错,我们应当竭力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彼得后书3:11-16。

借着拥护上帝的真理及公义原则,彼得的确坚固我们对它们的信心,并且使我们更决心按之而生活。借着这样行,我们可以怀着信心仰望‘有义居在其中的新天新地’。——彼得后书3:13。

[脚注]

a 若想获得关于这问题的更详细资料,请参阅《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和有益的》(英文)一书第252页。

“人要把你们赶出会堂,并且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事奉上帝。他们这样行是因未曾认识父,也未曾认识我。”——约翰福音16:2,3。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