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69 12/15 739-740页
  • ‘宽恕别人的过失是美德’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宽恕别人的过失是美德’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9年
  • 相似资料
  • 犯法
    洞悉圣经(上册)
  • 对美的赏识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4年
  • 美——可能只是肤浅的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9年
  • 真美——你能加以培养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9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9年
《守》69 12/15 739-740页

‘宽恕别人的过失是美德’

美有很多种,每种美都在某方面令人愉悦。世上有许多悦目的东西:美丽的河流、幽谷和山岭,多彩多姿的花草和雀鸟,英俊秀丽的男女。为了爱美,妇女花了亿万的金钱在化妆品上。

悦耳的东西亦有很多。旋律优美、音调和谐的音乐,雀鸟嘤嘤的歌唱,树叶被和风吹动的沙沙作响,溪流潺潺的流水声。有教养的温文谈吐也是一种美。若干种芭蕾舞更将声音之美与动作之美融合起来。

但最高尚的美却是行为之美:合乎是非感、合乎一个人的理想的行为,令人心中欢喜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适当地称之为美,因为正如辞典解释,美是“愉悦眼目或投合人的美感、才智和是非感的高度能力。”圣经有一句古老的箴言就是指这种美而言,说:“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他的美德]。”——箴言19:11。

宽恕人的过失之所以被视为美德无疑因为它表示一个人的情感成熟。它表明这人有能力做明智而艰难的事,在受到压力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不屈膝朝抵抗力最小的方向走。正如一个体格强健的人有一种健美感,同样地一个刚毅正直的人也有一种道德的美。他之所以令人感觉美是因为他有一种宽大的态度。

如果宽恕人的过失令人感觉美,不宽恕人的过失会造成相反的印象吗?当然会,正如以下的经验表明:在夏天一个阳光普照的星期日下午,有一对年老的夫妇在布洛克林的一条街上行走。他们看见一个少年乘着脚踏车向他们直驶过来,一直驶至他们跟前才突然煞掣。这老人因那少年的无礼而气恼,遂用脚踢开那少年,那少年遂跳下他的脚踏车,握紧拳头高喊要将老人痛打一顿。至此那老妇以命令的声调对少年说:“你当尊敬老年人!”那少年于是骑上脚踏车走了。

这件实事足以说明不宽恕人的过失有时可能留下一种丑恶的印象。不用说,这老人感到缅腼和尴尬,因为他自然不想挡架一个忿怒的少年的拳头。但是倘若他大方地宽恕那少年,他在妻子和少年的心中所留下的印象便无疑会好得多了!那便美得多了!

圣经给予我们许多例子说明这条原则:宽恕人的过失是一种美德。当然,最佳的例子便是耶和华上帝,因为诗篇的作者论及他说:“因为他知道……我们不过是尘土。”——诗篇103:14。

宽恕别人过失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通常来说,孩童均敏于报复,所以父母必须教导他们不要对人怀有报复之心而要宽恕别人的过失。尤其是一些性情内向和暴躁易怒的人需要留意。当有人冒犯了他们时,他们应该记得这个明智的忠告:“不可说:‘人怎样待我,我也要怎样待他。我必照他所行的报复他。’”——箴言24:29。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显然想到这点,因为他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福音5:39)有很多人误解这项训示而批评耶稣倡导绥靖主义,其实并不然。一个人若意图伤害某人而打他一拳,被打的人若欢迎这人再加伤害便是愚蠢了。合理之举是避开或自卫。事实上一个人对自己和亲人均有义务这样行。但是当一个人因为作耶稣的门徒而被人嘲弄和侮辱时,比喻地说来有如被人掴打左脸一般,明智高尚的行径就是表现仁慈、温柔的态度。别人可能将此视为转过脸来让人打。这便是耶稣基督所采取的行径,因为我们读到他“被骂不还口,”犹如转过脸来让人打一般。——彼得前书2:23。

当然,一个人不应该凭自己的意思去解释一个圣经原则,将其他的经文的指示置诸不理。宽恕人的过失绝不意味到宽恕严重的过犯或罪行。圣经严厉地指责一切纵容罪恶的人。——诗篇50:18;以赛亚书5:23。

比以往更甚地,今日一般人均表现出报复的精神。他们睚眦必报,不仅以牙还牙,甚至更连本带利。一般人均喜欢将宽恕别人的过失视为弱者愚者的行为。其实绝不然,一个人这样行正表明他是强者,同时有大智和大度;这的确是一种美德。献了身的基督徒传道员特别应该时常努力表现宽恕人的美德。因为这样行可以为天父带来荣耀,正如耶稣基督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6。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