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私生活怀有平衡的看法
人们希望享有私生活的原因既繁多又复杂。青少年渴望私生活可能是要表现独立精神。有些人想把自己的经济情况保密。受过爱滋病检验的人往往关心检验的结果是否列为私人秘密。许多人则希望有个安静、私下的环境以便沉思。
需要私生活的时候
面对困难环境的人会极之重视独处的时刻。据日本东京一位名叫阳子的少妇说,这样的私人时刻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她应付事态。例如,有一天,肉店把她所订购的东西送来,她的家姑接收了,却把整只鸡抛入垃圾桶里,使阳子十分难过。阳子声称,日复一日地面对这类的事,使她认为享有私生活的时间乃是无价之宝。
在独处时静静思考事情可以助人看出应当采取什么正确的途径。圣经明智地劝谕说:“你们应当畏惧,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时候,要心里思想,并要肃静。”(诗篇4:4)诗篇执笔者进一步说:“我的心(“肾”,《新世》)在夜间也警戒我。”(诗篇16:7)当他在夜间思考时,他的“肾”或最深的感情会纠正他。
基督教的创立者耶稣基督非常重视私生活。他获知表兄施洗约翰被斩首的死讯之后,“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马太福音14:13)此外,他在受死的前夕曾抽出时间独自祷告。(马太福音26:36-47)在较早时候,他教训门徒说:“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马太福音6:6。
有保持平衡的必要
可是,虽然我们需要私生活,但对之过于强调也能造成难题。《美国百科全书》说:“太多或太少的私生活都能造成不平衡的情况,以致严重地危害到个人的福利。”怎会如此呢?
在加拿大,环绕住宅的二尺高篱笆被人改成六尺高以期提供更高程度的私生活。结果如何?邻舍间亲切地互相招呼之举不再有了。更加极端的例子是,有一家人迁往旷野以求远避别人。那对夫妇只让儿女通过函授学校去进修。但很不幸的是,夫妇的婚姻破裂,儿女大吃苦头,因为他们没有学得谋生的本领。
选择离群索居是不智的。人需要合群。我们大家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和帮助。圣经有句箴言说:“与众寡合的,独自寻求心愿,并恼恨一切真智慧。”——箴言18:1。
在这方面,耶稣曾表现堪作模范的平衡。经过一段特别吃力的工作时期之后,耶稣认为门徒需要有点私人时间,因此他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可是,群众却先行赶到那里等待他们前来。耶稣的反应如何?他“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不错,耶稣以帮助别人为先务。——马可福音6:31-34。
需要尊重别人的私生活
然而,关怀别人应该保持适当的限度。观赏水上的涟漪令人心旷神怡,但滔天巨浪却会造成灾祸。对别人表示关怀是好的,但过度管别人的私事却能使交谊中断。圣经明智地忠告说:“你的脚要少进邻舍的家,恐怕他厌烦你,恨恶你。”——箴言25:17。
偶然作一次友谊探访好比可喜的涟漪,但行之过度却能使别人在心理上筑起一道防波堤,以抵御那不断探访的巨浪。挨家闲游的无聊探访很易撒下说长道短和散播谣言的种子。你若期望别人尊重你的私生活,就必须同时尊重别人的私生活,制止自己的舌头不发出令人难堪的私人问题和闲话。
圣经警告说:“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好管闲事而受苦。”(彼得前书4:15)论到第一世纪有些好管闲事的人,一位有教养的基督徒写道:“并且他们又习惯懒惰,挨家闲游;不但是懒惰,又说长道短,好管闲事,说些不当说的话。”——提摩太前书5:13。
私生活的前景如何?
“我要享有私生活,躲在隐蔽的角落。但愿甚至上帝也把我遗忘,”英国诗人白朗宁(Robert Browning)写道。可是,绝对的私生活只是海市蜃楼而已。中国有句老话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基督的使徒保罗也写道:“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希伯来书4:13。
与其希望被上帝所遗忘,我们应当因为仁爱的造物主对我们关怀备至而深感欣幸!既然造物主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被他遗忘便会导致丧失生命了。(诗篇36:9;73:27,28)但是,耶和华对我们的关怀并不是强制执行的;他不会监视我们的一切行动,以期找出我们的过错。他的道说:“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诗篇103:10,13。
家人和朋友一方面容许我们享有相当程度的私生活,同时也对我们表现仁爱关怀,那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的确,以平衡的方式享受私生活是最合理想的。
上帝提出应许,在以耶稣基督为王的政府统治之下,所有人都会互相关怀。(但以理书2:44;启示录21:4)但在同一时候,各人都了解到别人有时会有独处的需要,以便专心研读、沉思和祷告。届时弥迦先知的预言将会在最完满的意义上获得应验:“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弥迦书4:4。
[第8页的图片]
“你们中间不可有人因为……好管闲事而受苦”
[第9页的图片]
以平衡的方式享受私生活的时候已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