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养儿女要向耶和华学习守望台2001年 | 10月1日
-
-
教养儿女要向耶和华学习
“哪有儿子没有父亲管教呢?”——希伯来书12:7。
1,2.为什么今天父母教养儿女相当困难?
几年前,日本有调查透露,受访的人约有半数觉得父母与儿女沟通不足,也认为父母纵容儿女。日本另一个调查显示,受访的人差不多有四分之一承认,自己不懂得怎样跟儿女相处。这种趋势并非仅见于东方。据《多伦多星报》报道,“加拿大许多父母承认,他们不知道怎样做称职的父母”。在世界各地,父母都觉得教养儿女很不容易。
2 为什么父母很难教养儿女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正生活在“最后的日子”。这是一段“难以应付的非常时期”。(提摩太后书3:1)除此之外,圣经说:“人从小就心怀恶念。”(创世记8:21)撒但像“咆哮的狮子”一样,要吞噬缺乏经验的人。年轻人特别容易受他攻击。(彼得前书5:8)基督徒父母“照耶和华的意思管教[儿女],纠正他们的思想”,必然会遇到许多障碍。(以弗所书6:4)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儿女长大成为“明辨是非”的成熟基督徒,热心敬拜耶和华呢?——希伯来书5:14。
3.为什么父母必须好好教养、劝导儿女,儿女才会行走正道?
3 睿智的所罗门王指出:“愚昧缠住孩子的心。”(箴言13:1;22:15)父母要使儿女摆脱愚昧的心,就得本着爱心管教孩子。但年轻人不一定愿意接受纠正。事实上,不论劝告来自谁,孩子都时常加以抗拒。所以,父母必须学会怎样“教孩子走合宜的路”。(箴言22:6)儿女接受管教,谨守遵行,就一生受用不尽。(箴言4:13)因此,父母懂得怎样教养儿女,实在非常重要!
管教的意思
4.在圣经里,“管教”主要是什么意思?
4 有些父母担心被人指责虐待儿童,说他们伤害儿女的身体、自尊心或感情,就不敢管教儿女。我们其实不用担心。在圣经里,“管教”这个词绝没有虐待的意思。在希腊语里,“管教”主要指训诲、教育、纠正,有时也指坚决而仁爱的惩罚。
5.看看耶和华怎样对待他的子民,为什么对我们很有益处?
5 耶和华上帝管教我们的方式,立下了完美的榜样。使徒保罗把耶和华比作我们的父亲,说:“哪有儿子没有父亲管教呢?……肉身的父亲按自己的标准管教我们一段日子,上帝却为了我们的益处管教我们,好叫我们像他一样圣洁。”(希伯来书12:7-10)耶和华管教他的子民,是要使他们圣洁。我们看看耶和华怎样谆谆教诲他的子民,无疑可以启发我们该怎样好好管教儿女。——申命记32:4;马太福音7:11;以弗所书5:1。
出于爱心
6.父母效法耶和华的爱心,为什么可能并不容易?
6 使徒约翰说:“上帝就是爱。”所以耶和华教诲人,总是出于爱心的。(约翰一书4:8;箴言3:11,12)这是不是说,父母既然疼爱儿女,就很容易效法耶和华呢?不一定。上帝的爱是基于原则的。一个希腊语专家指出,“人不一定自然就表达这种爱”。上帝从不感情用事。他总是为他子民的最大益处着想。——以赛亚书30:20;48:17。
7,8.(甲)耶和华怎样立下榜样,以基于原则的爱对待他的子民?(乙)父母可以怎样效法耶和华,帮助儿女学会遵从圣经的原则?
7 请想想耶和华对待以色列人的方式,怎样流露出爱心。摩西用一个美妙感人的比喻,描述耶和华对新成立的以色列国爱护备至:“鹰怎样拨动巢窝,在雏鹰上盘旋,展翅接取雏鹰,背在两翼之上,耶和华也怎样独自带领[雅各]。”(申命记32:9,11,12)母鹰教雏鹰学飞,先会“拨动巢窝”,拍动双翼,促使雏鹰试飞。鹰巢通常筑在高岩之上,雏鹰终于跳出巢外试飞,母鹰就会在小鹰上空“盘旋”。如果看来雏鹰可能坠在地上,母鹰就会立即俯冲到雏鹰下面,把雏鹰“背在两翼之上”。同样,耶和华深爱新生的以色列国,对这个国家关怀备至。他赐下摩西律法去引导他们。(诗篇78:5-7)然后上帝小心翼翼地看顾这个国家。他们一有困难,上帝就立即解救他们。
8 基督徒父母可以怎样效法耶和华的爱心呢?首先,他们必须教导儿女认识上帝话语所定的原则和标准,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会按照圣经原则作决定。(申命记6:4-9)父母出于爱心这样做,就好像在孩子上空“盘旋”,留意看他们有没有实践所学到的原则。孩子渐长,父母会多给他们一点自由,但父母一见到孩子有危险,仍旧会出于关怀“俯冲”下去,把孩子“背在两翼之上”。孩子可能遇到什么危险呢?
9.父母爱儿女,就特别要留意什么危险?请举例说明。
9 耶和华上帝曾警告以色列人,不良的交往会带来恶果。(民数记25:1-18;以斯拉记10:10-14)今天,误交损友的情况也很常见。(哥林多前书15:33)基督徒父母处理这个问题,最好效法耶和华的榜样。有一个15岁的女孩名叫丽莎,她爱上了一个男孩,但这个男孩对道德和属灵事务的看法跟丽莎一家不一样。丽莎回忆说:“爸妈很快就看出我的看法变了,说很担心我。他们有时候纠正我的想法,有时候很慈祥地劝我。”丽莎的父母坐下来,耐心听女儿的话,结果能帮助女儿,让她看出症结在于她想受同辈接纳。a
不要放过沟通的机会
10.耶和华跟以色列人沟通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地方?
10 父母要教养儿女行走正道,就不要放过跟儿女沟通的机会。耶和华虽然对我们的想法了如指掌,仍然请我们向他倾诉。(历代志上28:9)耶和华赐律法给以色列人之后,派利未人去教导他们,又派先知劝谕他们,纠正他们。上帝也乐于倾听他们的祷告。——历代志下17:7-9;诗篇65:2;以赛亚书1:1-3,18-20;耶利米书25:4;加拉太书3:22-24。
11.(甲)父母跟儿女沟通有什么要诀?(乙)父母细心听儿女说话,为什么十分重要?
11 父母跟儿女沟通,可以怎样仿效耶和华呢?首先,父母必须拨出时间跟儿女在一起。他们不该随口说出尖酸刻薄的话,例如:“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小题大做!”“幼稚!”“小孩子懂什么?”(箴言12:18)父母要儿女说出心里话,就得在儿女说话的时候多留心听。儿女还小,如果父母不大理睬他们,儿女大了,也许就不大理睬父母。耶和华一向愿意听他的子民倾诉。凡是谦卑地对他祷告的人,他都乐于垂听。——诗篇91:15;耶利米书29:12:路加福音11:9-13。
12.父母的态度怎样,儿女就会容易一点跟他们沟通?
12 请也想想,上帝的特质怎样使他的子民乐意向他祷告。例如,古以色列的大卫王曾犯了大罪,跟拔示巴发生苟且关系。大卫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他一生中还犯了其他严重的罪。但他始终乐意向耶和华祷告,求他宽恕,受他责备。上帝大有忠贞之爱,又有慈悲,难怪大卫愿意重投耶和华的怀抱。(诗篇103:8)如果父母效法上帝,显出慈悲怜悯的心,就算儿女做了错事,也不致断绝了沟通。——诗篇103:13;玛拉基书3:17。
要通情达理
13.通情达理是什么意思?
13 父母听儿女说话时,必须通情达理,反映出“从上头来的智慧”。(雅各书3:17)使徒保罗说:“当让所有人知道你们通情达理。”(腓立比书4:5)通情达理是什么意思呢?译作“通情达理”的希腊语词,定义是“不墨守规条,不一成不变”。父母怎样才能一方面谨守道德标准,不违反属灵的原则,一方面又通情达理呢?
14.耶和华对待罗得,怎样显出通情达理的精神?
14 耶和华立下了通情达理的典范。(诗篇10:17)所多玛城行将遭受毁灭的时候,耶和华催促罗得和家人赶快离去,罗得却“还是拖延不走”。后来,耶和华的天使吩咐罗得逃到山上去,罗得却说:“我实在没有能力逃到山区去。……请看,这附近有一座城[琐珥],我逃得进去,那只是一座小城。求你容我逃到那里去吧。”耶和华怎样回答呢?他说:“好,这件事我也顾恤你,我不倾覆你所说的那座城。”(创世记19:16-21,30)耶和华愿意允准罗得的请求。父母当然要谨守耶和华上帝在他的话语圣经里所定的标准。可是,只要不违反圣经的原则,父母也许能迁就儿女。
15,16.父母从以赛亚书28:24,25的比喻学到什么道理?
15 父母通情达理,就该设法打动孩子的心,使孩子乐于接受劝告。以赛亚把耶和华比作农夫,说:“犁地的人难道会为了撒种而整天犁地,老是松土耙地吗?他既然平整了土地,不是要撒播小茴香、大茴香的种子吗?他不是要在指定的地方种小麦、小米、大麦,在田边种粗麦吗?”——以赛亚书28:24,25。
16 耶和华先“犁地”“松土”,然后才撒种。上帝先做一番准备工夫,打动他子民的心,好让他们受教。父母纠正儿女,又可以怎样先打动孩子的心,好比先“犁地”后“撒种”呢?有一次,一个四岁的孩子打了隔壁的男孩一顿,于是父亲要管教他。做父亲的仿效耶和华所用的方法。儿子诸多借口,父亲耐心地听他说完,然后好比“犁地”,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男孩饱受别的小子欺负。儿子听完故事感到不平,说那个欺负人的小子应该受罚。这样,孩子的心软化了,看出他打人就是欺负人,是他不该做的。——撒母耳记下12:1-14。
17.从以赛亚书28:26-29,父母学到什么管教儿女的方法?
17 以赛亚也把耶和华的管教比作另一种农耕程序——脱谷。农夫看谷物外壳有多硬,使用不同的工具,例如打小茴香用杖,打大茴香用棒,外壳再硬的谷物,就用木器或车轮去碾。但不管外壳有多硬,农夫也总不致把谷物压得稀烂。同样,耶和华要除去他子民的某些不良特征,总会按照实际的需要和环境,轻重得宜,从不专横武断,也不过度严厉。(以赛亚书28:26-29)有些儿童,父母只要瞪一眼就够了;有些孩子,父母要再三提醒才肯听话;还有些小孩,要再严厉一点才行。通情达理的父母会按个别孩子的需要去施行管教。
家庭讨论要轻松愉快
18.父母可以怎样安排时间,经常举行家庭研读?
18 教诲儿女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经常 举行家庭圣经研读,以及天天 讨论经文。家庭研读要经常举行,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如果只是听其自然,或每次都临时决定,就很可能偶然才研读了。因此父母必须争取时间,定期研读。(以弗所书5:15-17)要找一个适合大家的固定时间,可能并不容易。一个家主发觉,随着儿女年岁渐长,各人的起居习惯不同,要让全家在一起相当困难。可是,在举行聚会的晚上,大家总是在一起的。于是做父亲的编排时间,在有聚会的晚上研读。这个安排很成功。这一家,现在三个孩子都受了浸,成为耶和华的仆人。
19.家庭研读的时候,父母可以怎样效法耶和华的榜样?
19 可是,把圣经书刊匆匆读过是不够的。以色列人复国之后,耶和华任用祭司去教导人民,“详细解释”律法的意义,“好叫读出来的话容易明白”。(尼希米记8:8)一个父亲在教养儿女方面十分成功,他的七个孩子全都爱戴耶和华。他主持家庭研读之前,总是先在自己的房间里作好准备,使内容配合每个孩子的需要。他刻意使儿女觉得家庭研读轻松愉快。他的一个成年儿子回忆说:“研读总是挺有趣的。我们在外面打球,一听到父母说开始家庭研读了,就会马上把球放下,跑进家里参加研读。家庭研读的晚上,是一星期里最开心的时光。”
20.在教养儿女方面,什么问题有待探讨?
20 诗篇执笔者说:“孩子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腹中所怀的胎是他的赏赐。”(诗篇127:3)教养儿女要花不少时间精神,但如果做得好,孩子就可以得着永生。这是个多么值得追求的奖赏!所以,父母教养儿女,务要效法耶和华的榜样。可是,虽然父母有责任要“照耶和华的意思管教[儿女],纠正他们的思想,把他们抚养成人”,却没有人能保证儿女一定行走正道。(以弗所书6:4)尽管孩子受到最好的教养,也可能反叛,不肯再事奉耶和华。如果有这种情形发生,该怎么办呢?下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
[脚注]
a 这篇和下篇文章所举出的事例,文化背景也许跟你本地不同。请留意个中的原则,然后看情况实践出来。
-
-
怎样帮助“浪子”回头?守望台2001年 | 10月1日
-
-
怎样帮助“浪子”回头?
“你这个弟弟是……失而复得的,我们理当高兴欢乐。”——路加福音15:32。
1,2.(甲)对于做基督徒,有些年轻人的态度怎样?(乙)遭遇这种情况的父母和儿女可能有什么感受?
“我不想做耶和华见证人了!”敬畏上帝的父母花了许多心血教养儿女,指导他们行走基督徒的正道,最后却听见儿女说出这样的话来,可想而知父母多么震惊!有些青年并没有实际说自己不想再做耶和华见证人,他们只是“随流漂去”。(希伯来书2:1)耶稣讲过一个比喻,说有一个浪子离开父家,到远地把父亲分给他的家产挥霍净尽。许多青年人的情形,就像耶稣所说的浪子一样。——路加福音15:11-16。
2 虽然大部分耶和华见证人都没有这个问题,但对那些遭逢这种情况的父母来说,不管怎样安慰他们,也不能完全消除他们的伤痛。不容忽视的是,误入歧途的青年本身也可能经历很大的痛苦。他在内心深处,可能饱受良心煎熬。在耶稣的比喻里,浪子终于“醒悟过来”,令父亲喜出望外。父母和会众里的其他人怎样才能帮助浪子“醒悟过来”呢?——路加福音15:17。
为什么决定离开
3.年轻人可能为了什么原因而离开基督徒会众?
3 有盈千累万的年轻人喜乐地事奉耶和华。那么,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却决定离开呢?他们也许觉得自己错过了世界可以给他们的若干好处。(提摩太后书4:10)或者他们认为,耶和华那有保护作用的羊圈给他们太多约束。年轻人可能做了错事而内疚,急于找恋爱的对象,或者渴望受同辈所接纳,于是离开耶和华的羊群。年轻人也可能觉得父母或其他基督徒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就感到愤懑,决定不再事奉上帝了。
4.年轻人误入歧途,症结往往是什么?
4 孩子桀骜不驯,通常反映内心情况,显示他有若干属灵的弱点。(箴言15:13;马太福音12:34)年轻人误入歧途,症结往往是没有“确切认识真理”。(提摩太后书3:7)年轻人装装样子,只在表面上崇拜耶和华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跟上帝养成亲密的个人关系。这是至为重要的事。什么能够帮助年轻人跟上帝养成这种关系呢?
要亲近上帝
5.年轻人要跟上帝培养亲密的个人关系,就必须怎样做?
5 门徒雅各说:“你们要亲近上帝,上帝就会亲近你们。”(雅各书4:8)如果我们希望年轻人亲近上帝,就必须帮助他们尝到上帝的话语多么美好,对灵粮培养喜爱的心。(诗篇34:8)起初孩子需要吃“奶”,意思就是认识圣经的基本道理。他一旦领略到研读上帝话语的乐趣,喜欢吃“固体食物”,吸收深入的属灵知识,要有成熟的属灵思想就不太难了。(希伯来书5:11-14;诗篇1:2)一个青年人承认自己曾被世俗所同化,后来却开始重视属灵的事。什么使他改变过来呢?他听从劝告把整本圣经读一次,养成经常读经的习惯。人要跟耶和华培养亲密的关系,就得经常阅读圣经才行。
6,7.父母可以怎样帮助儿女喜爱上帝的话语?
6 父母帮助儿女喜爱上帝的话语,实在至为重要。一个十余岁的少女虽然经常参加家庭研读,却仍旧跟一些为非作歹的少年来往。她回忆自己的家庭研读是怎样的,说:“父亲提出问题,我只是把答案读出来就算了,甚至没有抬起头来望着他。”举行家庭研读的时候,与其只求把课文讨论完,明智的父母会发挥教导的艺术。(提摩太后书4:2)青年人必须觉得研读跟自己有切身关系,才会喜欢学习圣经。不妨多用探询观点的问题,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要鼓励年轻人把课文应用在自己的实际情况上。a
7 此外,要设法使圣经讨论生动有趣。环境适当的话,可以叫年轻人重演圣经的事件和记载。讨论圣经事件的时候,要帮助孩子想象一下事情发生的地点和当地的情景。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使家庭研读生动有趣,多姿多彩了。父母最好也省察一下自己跟耶和华的关系。他们自己越亲近耶和华,就越能帮助孩子亲近上帝。——申命记6:5-7。
8.祷告怎样使人更亲近上帝?
8 祷告也能使人更亲近上帝。一个十来岁的女孩知道自己应该过基督徒的生活,但又喜欢跟一些信仰与她不同的朋友来往。她觉得很难取舍。(雅各书4:4)她怎么办呢?她说:“我向耶和华恳切祷告,把我内心的感受告诉他。这是我以前从没有做过的。”后来她终于在会众里找着一个知己。她看出上帝已经垂听了她的祷告,觉得耶和华的确指引她,于是开始跟上帝培养友谊。父母改善自己祷告的素质,也会对儿女有帮助。一家人一起祷告的时候,父母可以对上帝倾诉心声,让儿女感受到父母跟耶和华之间的亲密关系。
要忍耐,也要坚定
9,10.耶和华怎样对叛道的以色列人保持坚忍,为我们立下榜样?
9 年轻人一随流漂去,就可能刻意孤立自己,不愿跟父母讨论属灵的事。父母可以怎样应付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势呢?请想想耶和华怎样对待古代的以色列人。以色列人“硬着颈项”,但耶和华忍耐了九百多年,最后才舍弃他们,任凭他们自食其果。(出埃及记34:9;历代志下36:17-21;罗马书10:21)虽然以色列人“一再试探上帝”,上帝却对他们大发“慈悲”,“屡次抑制怒气,不发尽烈怒”。(诗篇78:38-42)上帝的确对他们仁至义尽。父母本着爱心帮助孩子,如果孩子起初无动于衷,父母就该效法耶和华的榜样,尽量忍耐。
10 坚忍的含意是,尽管关系紧张,仍然盼望有转机。在坚忍方面,耶和华的确立下榜样。他采取主动,“一次又一次打发使者去警戒”以色列人。虽然他们“一再取笑上帝的使者,轻看他的话”,他仍旧“怜恤他的子民”。(历代志下36:15,16)他向以色列人呼吁说:“请你们各人回头,离开恶道。”(耶利米书25:4,5)可是,耶和华绝没有背弃自己的正义原则。他吩咐以色列人要“回头”,改过自新,重投他的怀抱。
11.父母对待误入歧途的孩子,可以怎样一方面坚忍,一方面立场坚定?
11 父母可以效法耶和华保持坚忍,不轻易放弃误入歧途的孩子。他们继续抱着希望,主动跟孩子保持沟通或恢复沟通。他们虽然紧守正义的原则,仍可以“一次又一次”呼吁孩子返回真理的正途。
未成年的儿女被开除
12.与父母同住的未成年儿女如果被会众开除,父母对这样的儿女负有什么责任?
12 如果一个仍与父母同住的未成年儿女犯了严重的罪,毫无悔意,以致被会众开除,那又怎样呢?既然孩子与父母同住,父母仍然有责任要按上帝的话语管教孩子。父母可以怎样履行这个责任呢?——箴言6:20-22;29:17。
13.父母可以怎样设法感动犯过的孩子?
13 父母也许可以在家里跟孩子研读圣经,提出训诲和管教。这其实是最好的做法。父母不该只看孩子的不良态度,也要尝试了解他的内心。要全面了解他的属灵病况。(箴言20:5)该从哪方面入手去感动孩子的心呢?用什么经文最有效呢?使徒保罗指出:“上帝的话语是活的,是有力量的,比任何两刃的剑更锋利,连外表和内心、关节和骨髓都能刺穿分开,甚至心里的意念和打算都能辨明。”(希伯来书4:12)父母不该只告诫孩子不要再犯,还该设法开始治疗他属灵的病,并且从旁协助他痊愈。
14.犯过的青年人想跟耶和华和好,首先要采取什么步骤?父母可以怎样帮助儿女采取这个步骤?
14 犯过的青年人应该跟耶和华和好。他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悔改、回头”。(使徒行传3:19;以赛亚书55:6,7)父母要帮助家中的年轻人悔改,就必须“在逆境下保持克制,温和地教诲”对抗真理的儿女。(提摩太后书2:24-26)父母要按圣经原语的意思“责备”孩子。翻做“责备”的希腊词语,也可以译作“提出确凿的证据”。(启示录3:19;约翰福音16:8)可见,父母要提出充分证据,说服孩子接受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这样做当然不容易。父母可以用一切合乎圣经的方法,尽可能感动孩子的心,促使他改过自新。他们应当帮助孩子看出,他要“憎恨邪恶,喜爱良善”。(阿摩司书5:15)孩子也许会“醒悟过来,摆脱魔鬼的网罗”。
15.怎样的祷告可以帮助犯过者跟耶和华和好?
15 要跟耶和华和好,祷告是不可少的。当然,如果有人一度是基督徒会众的成员,却犯了严重的罪,还恬不知耻,继续犯罪,我们就绝不该为这一种罪“祈求”。(约翰一书5:16,17;耶利米书7:16-20;希伯来书10:26,27)但是父母可以向耶和华求智慧,让他们知道怎样处理当前的情势。(雅各书1:5)如果有迹象显示,被开除的年轻人有悔改的心,但未能“坦然无惧,向上帝陈情”,父母可以向上帝祷告说,如果上帝认为有理由宽恕孩子的过犯,就让他的旨意成就吧。(约翰一书3:21)孩子听见这样的祷告,应当能看出耶和华是慈悲为怀的上帝。b——出埃及记34:6,7;雅各书5:16。
16.如果有未成年的人被开除,我们可以怎样帮助犯过者的家人?
16 一个受了浸的青年人如果被开除,会众的成员就不会“再跟他来往”。(哥林多前书5:11;约翰二书10,11)这样做说不定能帮助他“醒悟过来”,重投上帝的怀抱。(路加福音15:17)无论被开除的人有没有返回上帝的组织,会众的成员都可以鼓励犯过者的家人。大家可以把握机会对这些人表露“弟兄之情、怜恤之心”。——彼得前书3:8,9。
别人可以怎样予以援手
17.会众成员想帮助偏离正途的年轻人,就该记住什么事?
17 青年人如果只是信心软弱,并没有被基督徒会众开除,那又怎样呢?使徒保罗说:“身体一处受苦,各处就一同受苦。”(哥林多前书12:26)别人可以主动关心这样的青年人。当然,处理这样的问题要相当小心,因为在属灵方面有病的年轻人,可以对其他年轻人产生不良影响。(加拉太书5:7-9)在一群会众里,有些成年人出于好意,想帮助一些灵性软弱的年轻人,于是邀请他们参加社交集会,一起奏流行音乐。虽然青年人很乐意来,而且玩得很开心,但他们互相影响,最后竟决定离开会众。(哥林多前书15:33;犹大书22,23)年轻人灵性有病,能够激励他们复原的,不是缺乏属灵指引的社交集会,而是能引导他们喜爱属灵事物的交往。c
18.在耶稣的比喻里,浪子的父亲宽大为怀,我们可以怎样效法他?
18 一个青年离弃了真理,后来却参加聚会或大会,请想想他有什么感受。在耶稣的比喻里,浪子的父亲宽大为怀,我们不是应当效法他,对悔悟的青少年表示欢迎吗?(路加福音15:18-20,25-32)一个十余岁的青年人一度离开基督徒的会众,后来出席区务大会。他说:“我以为人人都会避开我,但弟兄姊妹竟然主动跟我交谈,欢迎我,叫我很感动。”他再次开始研读圣经,后来受了浸。
不要放弃
19,20.为什么我们应该对误入歧途的儿女保持积极的看法?
19 要帮助一个“浪子”醒悟过来,要有很大耐心才行。父母和其他人可能遭遇很大困难,但千万不要灰心放弃。“耶和华实现他的应许并不迟缓,不像有些人认为他迟缓一样。他是对你们有耐心,不愿有一个人被毁灭,只愿人人最终都悔改。”(彼得后书3:9)圣经向我们保证,耶和华很想人衷心悔改,得以存活。事实上,他已主动作出安排,让人跟他和好。(哥林多后书5:18,19)由于他的耐心,已有千百万人醒悟过来。——以赛亚书2:2,3。
20 既然如此,父母不是该用一切合乎圣经的方法,帮助家里未成年的浪子醒悟过来吗?要效法耶和华,保持忍耐,采取具体行动,引导孩子重投耶和华的怀抱。要紧守圣经原则,一方面祷告求耶和华帮助,一方面尽力反映他的各种特质,例如爱心、公正和智慧。许多人曾经反叛耶和华,态度顽劣,后来却受他的仁爱呼吁所感动,结果浪子回头。你误入歧途的儿女很可能会迷途知返,回到上帝的羊圈里受他庇护。——路加福音15:6,7。
[脚注]
a 关于怎样教导年轻人才有成效,《守望台》1999年7月1日刊13-17页有更多建议。
b 弟兄不该在聚会里公开为已被开除的少年人这样祷告,因为别人未必知道被开除的人目前的情况如何。——请参阅《守望台》1980年4月15日刊31页。
c 若想得着一些具体的建议,请参阅《儆醒!》1973年9月8日刊12-15页,1996年9月22日刊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