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和儒家——寻求天道人类寻求真神
-
-
中国的另一位杰出哲人
22.哪一家的学术思想在中国脱颖而出?我们需要考虑一些什么问题?
22 我们已检讨过道教的兴衰沿革,但不要忘记它只是中国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已。还有另一家也终于脱颖而出,超越群伦。它便是儒家。儒家何以如此杰出呢?在中国的所有哲人当中,儒家的创立者孔子无疑在中国以外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他究竟是什么人?他提倡怎样的主张?
23.《史记》提供关于孔子的什么个人资料?
23 关于孔子,我们可以再次查考一下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对老子的生平虽然只是轻描淡写,对孔子的一生却作了详尽的论述。以下是《史记》对孔子的报道的若干细节: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头顶凹陷],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i
24.孔子在早年有什么经历?
24 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便逝世了,他的母亲虽然贫穷,仍设法使他受到适当教育。他自幼即对历史、诗歌、音乐深感兴趣。据儒家《四书》之一的《论语》所载,他从十五岁就专心向学,十七岁便在鲁国作小官。
25.孔子母亲的去世对他有什么影响?(可参看传道书9:5,6;约翰福音11:33,35。)
25 孔子的经济情况看来已有改善,因此他在十九岁时娶妻,翌年诞一子。可是,他在二十多岁丧母,这件事显然使他颇受打击。他既严守古代的传统,于是辞官归家,在母亲墓旁居丧二十七个月而成为中国人守孝的典型。
导师孔子
26.孔子在母亲死后从事什么职业?
26 此后,孔子离开家乡,周游教学。他所教的题材包括音乐、诗歌、文学、公民教育、伦理学、科学或当时流行的教材。当时他必然声名大噪,因为据说有一个时期他有弟子三千之多。
27.关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些什么?(可参看马太福音6:26,28;9:16,17;路加福音12:54-57;约翰福音4:35-38。)
27 在东方,孔子主要被人尊为伟大的导师。事实上,在山东省曲阜的孔子墓碑上刻着“大成至圣先师”等字样。西方一位作家描述他的教学方法说:“他徒步‘周游各地,随行的都是服膺他的人生观的人’。路途若较远,他便乘坐牛车。牛车行得很慢,他的门生可以徒步相随,显然他的讲题时常是从路上所见的事物即兴取材的。”令人感兴趣的是,后来耶稣也曾使用类似的方法教导人。
28.据中国作家林语堂说,什么使孔子成为一位备受尊崇的导师?
28 使孔子在东方人当中备受尊崇的原因无疑是由于他本人十分博学之故,尤以在历史和伦理学方面为然。中国学者林语堂写道:“人们受孔子所吸引,未必因为他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而是因为他是最饱学的人,是当时惟一能以古籍和古代学问教导他们的人。”林语堂指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也许是儒家超越其他学术思想的主要原因;他综述这件事说:“儒家教师有明确具体的资料可教,学生也有明确具体的资料可学;他们可以学到历史的学问。但其他学派只是徒托空言,发挥自己的意见而已。”
“知我者其天乎!”
29.(甲)孔子一生的真正志向是什么?(乙)他怎样力图达成这项志向?结果如何?
29 尽管孔子是个成功的导师,他却不愿以教学为一生事业。他认为自己或门生若为统治者所用,出仕为官,就能实行自己的伦理、道德主张而挽救时艰。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和一小群亲密弟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遇到贤君愿在政治和社会秩序方面采纳他的主张。结果如何?《史记》说:“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经过十四年的周游之后,他返回鲁国,虽然失望,却并不灰心沮丧。
30.有什么文学作品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础?
30 孔子终其余生专注于文学和教导工作。(可参看第177页的附框。)他无疑对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感慨良多,但却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j最后他在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学说的精髓
31.孔子认为什么是确立社会秩序的方法?
31 虽然孔子是个卓越的学者和教师,但他的影响力绝非仅限于学术界。事实上,孔子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导行为规范或道德,也在于恢复社会的和平与秩序,因为当时的社会秩序已被封建诸侯的连年争战破坏无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孔子的教训是:人人——上至人君,下至庶民——都必须习知自己在社会上所应担任的角色而安分守己。
32,33.(甲)孔子对于礼的观念如何?(乙)据孔子说,按礼行事会导致什么结果?
32 儒家将这种观念称为礼,意即行为的规范、礼貌、事物的秩序;事情的范围也可以引申到仪式、典礼和崇敬。有一次有人问孔子:“大礼何如?”他提出以下的解释: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k
33 因此,礼便是行为的规范,君子按礼去履行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孔子说,人人若都这样行,就能够“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于是“道”(或天之道)就完成了。但礼应当怎样表达出来呢?这将我们带到儒家的另一个中心理念——仁,意即人道或古道热肠。
34.孔子对于仁的观念如何?仁怎样有助于改良社会的各种弊病?
34 礼强调外在的行为规范,仁则与人的天性或内在为人有关。儒家的理念是人性本善,孔子的主要传人孟子特别大力提倡此说。因此,一切社会弊病的解决方法在乎个人修养,而个人修养则始于教育和知识。大学开宗明义地在头一章就说: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l
35.(甲)我们可以怎样概述礼与仁的原则?(乙)这一切怎样从中国人的人生观反映出来?
35 因此,据儒家的说法,守礼会使人在任何环境之下都行为端正,培养仁的美德则会使我们待人慈祥和蔼。按理说来,结果会促成社会的和平安宁。以礼和仁为基础的儒家理想可以概括为: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义妇顺;长慈幼敬;
君贤臣忠,庶民顺服。”
这一切有助于解释何以大多数中国人,甚至其他的东方人,如此注重家庭联系、勤奋、教育和安分守己。不论好坏,经过多个世纪的教诲,这些儒家观念已深深灌输到中国人的意识之中。
儒家成为一国之宗
36.儒家怎样获得一国之宗的地位?
36 由于儒家的兴起,“诸子百家”时代遂告结束。汉朝的皇帝发现儒家的忠君之说正是他们所亟需的巩固王朝妙法。我们在讨论道教时曾提及过的汉武帝把儒家提升至一国之宗的地位。惟有熟读儒家典籍的人才被立为国家官员。任何人若想踏入仕途,就必须通过基于孔子典籍的科举考试。儒家的礼教和仪式遂成为朝廷的宗教。
37.(甲)儒家怎样成为一种宗教?(乙)何以儒家在实际上不仅是哲学而已?
37 这项情势转变无疑大大提高了孔子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汉朝的皇帝开始了祭祀孔墓的传统,同时追谥孔子许多荣誉头衔。后来在公元630年,唐太宗下令在全国各州郡兴建孔庙,定期举行祭祀。实际上孔子已被提升到神的地位,儒家则成为宗教而与道教和佛教不相上下。——可参看第175页的附框。
东方智慧的遗产
38.(甲)自1911年以来,道教和儒家有什么遭遇?(乙)这些宗教的基本观念仍操有什么影响?
38 自中国的皇朝统治在1911年结束以来,儒家和道教曾饱受批评,甚至受人迫害。道教由于它的书符念咒和迷信行动,被人视为不值一哂。儒家则被指为封建势力,鼓吹奴性,怂恿人——尤其是妇女——低首下心、逆来顺受。可是,尽管大受官方批判,这些宗教的基本观念已深种在中国人的思想里,以致许多人依然一仍旧贯。
39.关于中国的宗教迷信,一项新闻报道怎样说?
39 例如,加拿大的《环球邮报》曾刊出以下的大字标题:“中国人的宗教仪式虽在北京罕见,在沿海各地却仍然盛行。”文章报道,时至1987年,中国受无神主义者统治将近40年之后,丧礼习俗、庙宇法事和许多迷信行为在乡村依然流行。该项报道说:“大多数乡村都有风水先生;他们通常是年长和懂得看风水的人,目的是要为祖坟、新宅或家具摆设选择最吉利的方位。”
40.台湾有些什么宗教习俗?
40 在其他地方,道教和儒家思想也见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当中。在台湾,有个自称为张道陵后代的人担任“天师”职位,有权册立“道士”。广受欢迎的女神“妈祖”被奉为“天后圣母”,她乃是岛民、海员、渔民所崇拜的守护神。至于一般平民,他们大多数专注于祭祀山川星宿之灵,各行业的恩神和健康、幸运、财富之神。a
41.作为宗教,儒家的现况如何?
41 儒家又如何?它的宗教角色已被削减到国家文物的地位。在孔子的出生地——中国的曲阜——国家保留孔庙和孔子的故居作为观光胜地。据《中国重建》杂志所载,那里不时举行“祭孔之礼”的表演。在新加坡、台湾、香港和亚洲东部的其他地方,人民依然庆祝孔子的生辰。
42.在导人寻求真神方面,道教和儒家怎样有所欠缺?
42 我们从儒家和道教可以看出,一种以人的智慧和想法为基础的体制不论多么合乎逻辑和用意良好,在寻求真神方面,结果还是失败。何以故?因为它缺少了一项基本要素,那便是,它没有考虑到一位具有个体特质的上帝的旨意和条件。儒家以人性作为导人向善的力量,道教则求助于自然界本身。但它们都把信心寄托在错误的对象之上,因为这样行仅是崇拜受造物而非崇拜创造者。——诗篇62:9;146:3,4;耶利米书17:5。
43.以整体而言,中国人的宗教传统怎样妨碍他们寻求真神?
43 另一方面,崇拜祖先和偶像,敬奉宇宙的天,崇拜自然界各种神灵以及许多与之有关的礼节和仪式——这一切传统已根深柢固地牢植在中国人的想法中,被接纳为不言而喻的真理。许多时,对中国人谈论一位具有个体特质的上帝或创造者是十分困难的事,因为这样的观念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罗马书1:20-25。
-
-
道家和儒家——寻求天道人类寻求真神
-
-
[第175页的附栏]
儒家——哲学抑或宗教?
由于孔子很少谈及神,许多人遂把儒家的思想看作哲学而非宗教。不过,孔子所言所行却显示他是个有宗教信仰的人。这点从两方面可以看得出来。首先,他对至高的宇宙属灵力量——中国人所谓“天”——表示敬畏,以之为一切美德和良善的来源。他认为万物均受天命所指引。其次,他强调要严格遵守与祭天和祭祖有关的礼节和仪式。
孔子虽然从没有以宗教的角度去提倡这些主张,但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来说,这些观点已变成与宗教无异了。
[第177页的附栏或图片]
儒家的四书和五经
四书
1.《大学》,君子教育的基础,昔日中国儿童入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中庸》,阐释如何以温和稳健的方式发展人类的天性
3.《论语》,孔子的语录,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主要来源
4.《孟子》,孔子杰出的传人孟子的著作和话语
五经
1.《诗经》,305首诗歌,周朝(公元前1000-600年)早期日常生活的写照
2.《书经》,内容包含自商朝(公元前1766-1122年)以降十七个世纪的中国历史
3.《易经》,占卜之书,根据六条完整或中断的线所组成的六十四个卦象解释各事
4.《礼记》,礼仪或仪式规范的专辑
5.《春秋》,孔子家乡鲁国的历史,内容记述公元前721-478年的大事
[图片]
上:五经,左:《大学》(四书之一)的片段,在第180页引述
-